◎ 謝曉媛(廣東省汕頭市金山中學,汕頭 515000)
突發性公共衛生事件因預見性不強、影響規模大等特點,容易引發中學生產生焦慮、恐慌、壓抑、否認等心理應激反應。加上居家學習,疫情后復學適應,對學生來說都是重大挑戰。疫情背景下更需關注青少年學生的心理健康,及時有效疏導其負面情緒,從而促進其身心恢復,提升其自愈功能。
焦慮是對未來前景不確定性的主觀預期,伴隨著緊張、煩躁的情緒及一定的身體癥狀。個體知覺到其軀體不適,往往會增強焦慮情緒的強度,焦慮感進而提高個體軀體的不適感,從而產生交互作用。軀體化障礙的表現多樣,如頭痛頭暈、肌肉抽搐、心悸胸悶、周身不適疼痛等。
ACT是認知行為主義學派的最新發展方向,該療法已在各類精神心理問題干預上取得了較為顯著的療效。ACT以功能性語境主義為哲學基礎,以關系框架為理論依據,從六種心理干預過程,即接納、認知解離、以己為景、擁抱當下、明確價值觀及培養與價值觀相聯系的承諾行為,幫助來訪者實現從心理僵化到心理靈活的轉變。
小黃(化名),男,16歲,某市重點中學二年級學生。有一個弟弟,父母均為農民工,家庭經濟一般。
疫情返校歸來第一天變得不想吃飯,常有胃部上頂、嘔吐的感覺,從漸漸飯量減少逐步轉變為只吃幾口。長時間不吃飯卻感覺不到明顯的饑餓感,由于過度無營養進食,體力衰竭,嚴重時需要到校醫務室補充葡萄糖。注意力、記憶力水平下降,無學習動力。
家族無精神病史,無重大疾病史、傳染病史、外傷史、手術史、中毒史、過敏史、輸血史。赴醫院多次檢查無器質性問題。
認知方面:來訪學生認為自疫情回校后,自己的胃出現了“異常”,自己感覺不需要吃太多東西。看過醫生,做過檢查,顯示沒有問題,但還是覺得自己的胃有問題,自己和別人不太一樣。自我暗示,得胃病會影響自己,日后完全無法正常進行學習生活。
情緒方面,因為“胃病”給該生帶來了強烈的焦慮和痛苦感,同時由于病情的嚴重性不被他人重視,內心受挫而郁郁寡歡。
行為方面,出現回避性行為,由開始覺得吃飯不香漸漸轉變為只吃幾口飯,發展至不想去食堂吃飯,無明顯饑餓感,整個人疲憊不堪;人際交往動機下降,由原來喜歡和朋友一起吃飯,轉變為現在無興趣和動力共食。上述癥狀表明,來訪學生出現部分社會功能受損,學習生活受到影響,人際關系變差,不良情緒積壓。
本案例具體輔導目標為:糾正認知偏差,改善焦慮情緒,緩解因焦慮引發的軀體化行為,增強進食的動機和頻率,改善社會關系。
終極目標為:能夠接納自己的不適生理癥狀,學會和癥狀和諧共處,提高行動能力,明確自我價值,實現潛能開放和人格完善。
焦慮自評量表(Self-rating Anxiety Scale,SAS),由Zung 編制,共20 題,采用4 點計分,分數越高表明焦慮水平越高。
接納與行動問卷第二版(Acceptance and Action Questionnaire-Second Edition,AAQ-2),由Bond 等編制,中文版由中科院心理所曹靜等修訂,共7 個條目,采用7 點計分,分數越高表明經驗性回避程度越高。
運用接納承諾療法對來訪學生“胃”不適的焦慮軀體化行為進行干預。依據ACT六大治療模型(見圖1)對來訪學生的問題進行總結,針對其病理模型,首先引導來訪學生對其不合理認知進行解離,訓練來訪學生以一種接納、開放、超然的心態看待并體驗癥狀帶來的情緒和身體反應,挖掘癥狀背后的意義,與自我非理性認知做辯駁。最后和來訪學生討論其價值取向,樹立積極健康的價值觀,關注當下,承諾用實際行動走向有價值的生活。

圖1 ACT治療模型
自2020年5月13日起,每周定期輔導一次,每次約50分鐘,共進行5次輔導。整個輔導分為三個主要階段。
1.來訪學生信息與初步印象
該生在家中排行老大,有一個弟弟,兄弟關系一般。小時候父母工作忙碌,常早出晚歸,對該生照顧少,主要由奶奶幫助料理日常生活。自小學一年級起,該生自己上下學,中午留校,初中高中均就讀于留宿的重點學校,親戚朋友常評價其獨立,是個讓人很“省心”的好孩子。初次見面,來訪學生皮膚白皙,瘦削,眼睛炯炯有神,身形傴僂。在輔導初期,該生聊天過程中面部僵硬,無笑容,眼神躲閃,談話一段時間后就表現驚慌憂慮。
2.關鍵事件
疫情在家期間,飯量正常,無特別偏好或忌諱。在家吃得少時,父母會夾菜夾肉放到他碗中,親子關系正常,無明顯沖突。父母周末回家時,他胃不適再次發作,讓父母半夜幫自己掛急診去醫院檢查,經幾個醫院檢查確認,來訪學生均無器質性病變。該生與父母均困惑不解,遂前往學校心理輔導中心。
3.問題現狀
情緒:來訪學生稱自己因為胃難受感覺焦慮,腳無力,緊張時會抖動。進行10點評分,0分表示沒有焦慮,10分表示焦慮感最強,該生自我評價焦慮程度達8分。
認知:認為自己已經陷入“非正常的”“無望”的生命狀態,未來學習生活將會嚴重拖累,從此一蹶不振。挖掘癥狀背后的原因,來訪學生談及無學習壓力,但對學習的排名表現出超乎正常的不在意的矛盾心態。從心理防御機制角度看,恰恰是因為對學習極度看重而發展成“否認”的適應性傾向。
行為:有回避行為產生,出現厭食行為,復學后學習生活適應不良。
1.接納階段
Ramos嘗試用積極想象技術治療癌癥、心臟病, 引導病痛者集中注意身體患處, 并描述隨之發生的內心意象的變化, 以此達到病狀減輕或治愈的療效。這提示我們,積極想象技術對心因性軀體疾病有療效。將積極想象融合靜觀身體對話技術,引導小黃接納其軀體化癥狀。
師:現在,將你的身體調適到最舒服的狀態。此刻你正放松地躺在床上,輕輕地閉上眼睛,深深地吸氣,緩緩地呼氣……(停頓)現在,繼續保持深呼吸,你感覺到自己的身體緩慢往上飄浮,往上飄,往上飄,飄到了一個讓你感到安全的、舒服的、幸福的、溫柔的能量場。請你感受一下,能量在你的身體里流動,在哪一個地方,能量停滯下來,在哪個地方你感受到不舒服?你可以嘗試把手放在那里(小黃將手放在胃下部的位置)。請你仔細傾聽,感受一下它,它是什么樣的形狀?是固態的,液態的,還是氣態的?它有多大?(停頓)請你用手撫摸一下,感受一下,它是粗糙的,還是光滑的?是冰冷的還是溫暖的?(停頓)(身體覺察+焦慮外化)此刻,靜下心來,安住在當下,試著聽一聽,它想對你說些什么?(身體對話)
想象一下,現在它就是你的小寶寶,你可以全然地接納它,就像捧在手心里,傾注你的無限的愛去呵護它。不管你難受還是平靜,都愿意陪伴它,支持它,安撫它,和平共處,守護左右。請你記住這種感覺,慢慢將意識拉回現實,慢慢睜開眼睛,感覺無比清醒(慢慢睜開眼睛)……(接納癥狀)
生:我感覺胃是一團焦灼發熱的火,溫度很高,一直在灼燒著。它冒出來的時候,我感覺很煩躁,很想把它驅散。
在靜觀身體對話中,該生反饋焦灼感降低,結束后再次讓該生重評胃難受的程度,該生評價3分,軀體化焦慮程度顯著下降。
布置家庭作業:輔導結束后每天睡前練習一次,以鞏固行為強化的效果。
2.認知解離階段
繼上次輔導,進一步分離自我意識與觀念、記憶的關系,打破來訪學生舊有的非理性認知,以擺脫言語對情緒、思維的控制,重構新的、適應性認知思維模式。
師:你感覺現在的食堂和之前的食堂有什么不同?
生:有點不同,吃飯的時候和其他人隔著擋板,感覺距離更遠了,所以更沒有動力去吃飯了。
師:你是說,因為隔了擋板,所以導致你吃不下飯?
生:那倒也不是,其他同學吃飯也正常,可能我下意識覺得我整個人狀態不好,所以在學校吃飯無胃口,最后真的吃不下飯。
3.關注當下階段
經驗性回避與認知融合發生交互作用,會使得來訪學生逐漸將過去概念化,進而失去對此時此刻經驗的感受,而過度沉浸于過去的錯誤或對未來的擔憂中。鼓勵小黃有意識地關注當下的情緒、外部環境和行為,面對身體的痛苦或不滿。運用正念訓練,幫助他理解不是力圖解除痛苦,而是發展出接納當下的能力。通過循環提問的思維模式,減少對過去錯誤或未來的過度擔憂和自動導航思維,降低個體對外界負性刺激的敏感度,改變以往的負性思維模式。
4.價值目標澄清階段
價值澄清法(value clarification)最早被美國進步主義教育運用,是西方德育課堂應用的一種教學方法,又稱“價值觀辨析法”。該理論認為,每個人都有適合自身的價值觀,在沒有被他謹慎分辨、外顯表露于大眾之前,常常是內在的、變化的、模糊的。借助潛意識投射卡——OH 心靈卡,幫助來訪學生看清內心,澄清自我的內在價值。小黃在10對字卡和圖卡的“二擇一”選擇環節中,留在最后一對以家庭、孤獨為主題的卡牌上。在圖卡與自身聯結中,讓來訪學生挖掘焦慮軀體化背后的癥狀功能——尋找家庭支持的內在渴望。進一步探尋用不良的應對方式獲益背后的心理動力,以更有效地理解并應對癥狀。
5.承諾行為階段
申荷永指出,積極想象首先應關注被引發的情緒狀態直至意象出現,繼續觀感內在意象;對其賦予意義,并將此意義付諸生活,這和ACT秉持的“幸福不是人生常態”理念相吻合。“假設現在你一覺醒來,一切都變化了,你期望自己的狀態如何?為了達到這個目標,你所能做的一小步是什么?”以未來愿景為導向,回溯激發當下的目標管理,生成內在改變驅動力。小黃表示,自己目前能做的是放下對胃病的糾結和未來糟糕的想法,為所當為,完成自己應該完成的學習任務。對于完全不想吃飯的行為,借助行為主義系統脫敏技術,通過小步子漸進法,從“回避到食堂就餐”到“恢復正常食欲”設定行動目標梯度,階段性評估目標的達成情況,在日常生活中鞏固練習的效果。
輔導結束后半個月,利用SAS和AAQ-2 對輔導結果進行再評估。SAS由第一次評估結果60分中度焦慮下降至43分無明顯焦慮;AAQ-2干預前為30分,干預后為14分,干預前后減分率為53.3%。來訪學生的胃疼癥狀完全消除,已能夠正常進食,精神狀態飽滿,社會功能恢復正常。
自評:不再出現胃難受現象,進食正常。自我評價上更為積極,學習更為專注,更有動力和熱情,人際關系和諧。
他評:根據心理教師的觀察,求助學生的情緒穩定,癥狀出現時能采取順應自然的態度,接受癥狀,不將其視為特殊問題,以平常心對待。能更加集中精力投入積極、有效、建設性的學習生活。來訪學生周圍的師生與家人觀察發現,他的負面消極言語減少,更加自信,能果斷做事。
本案例是應用ACT療法改善高中生焦慮軀體化癥狀的有益嘗試,預后恢復效果表明,該療法具有較好的長期維持作用。ACT通過建立一套積極正向的行為模式,促進來訪學生改善焦慮情緒,轉化思維方式,接受不良癥狀,提高心理靈活性,從而按照自我價值觀積極嘗試和行動。以往關于ACT的研究對象主要以成人為主,對青少年的研究極少。還有文獻指出,未來研究應促進ACT與中國本土文化相融合。本研究是ACT在我國青少年群體中應用的探索性研究,干預中嘗試將正念技術、榮格積極想象技術納入ACT整體治療方案,并取得良好功效,為我國青少年心理健康促進提供更為多元、有效的輔導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