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明珠
(江西省木偶劇團)
中國戲曲是中華民族精神的一個重要載體,是中華民族在近千年的發展歷史中魂魄所系的藝術瑰寶。但在現代社會發展過程中,許多年輕人對于傳統戲曲文化缺乏足夠的興趣。新媒體的出現,打破了傳統文化在傳播過程中傳播途徑過于單一的問題,這也改變了人民群眾被動地接收信息和主動傳播信息的占比媒介資源,從大而復雜的廣播電臺轉變為了現代化的新型智能便攜式電子產品,文化信息在這樣的背景下傳播,成本大大降低。工作人員可以借助新媒體進行文化傳播,使人民群眾從信息的接收者轉變為信息的輸送者,并且受眾數量也在不斷增加,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文化交流的契機,這也促進了人民群眾自身對于戲曲文化的重視度。但新媒體在應用過程中各種快節奏的短視頻,極大地占據了人們的休閑娛樂時間。在這一背景下戲曲文化的傳承面臨的不僅僅是機遇,同時也是前所未有的挑戰,如何在新媒體盛行的環境下,使戲曲文化在人們的日常生活中占據娛樂的一席之地,是相關工作人員所重視的一項內容。
我國是木偶藝術起源最早的國家之一,起源于漢,在唐朝開始流行,在宋朝的時候達到興盛,所以木偶藝術有著悠久的歷史。1100多年前,湖南已盛行木偶戲,最為流行的便是杖頭木偶。文化活動的選擇,在文化建設中成為一項重要的因素,而在群眾文娛活動的開展過程中,音樂文化憑借其感性的情感要素特征,成為群眾文娛活動的重要表現形式,并受到了群眾的高度接受。尤其是戲曲文化對于我國的群眾文娛活動來說,具有強烈的核心引領作用,而戲曲文化對于民族傳統生活方式有高強度的凝練體系,其中凝聚了一個民族的歷史和文化的發展過程,甚至可以說傳統音樂記憶了整個民族的發展歷程。群眾文娛的娛樂性要求在普遍性上滿足群眾的基礎情感需求,通過這種方式能夠使戲曲文化的民族性和群眾文娛,兩者之間具有良好的融合特征,成為文化建設的一個重要切入點。在戲曲文化發展過程中,戲曲文化是與人民群眾連接最緊密的一種文化藝術形式,而在進行現代化的群眾文娛活動時,將戲曲文化融入其中,能夠展現傳統音樂所具有的歷史厚重感和情感,實現兩者之間的有效結合。對于我國的群眾文娛活動以及經典文化弘揚來說,都有不可忽視的重要性。值得注意的是,我國在進行現代化的戲曲文化建設時,不同的地區所選擇的戲曲文化需要根據地區的特點做出相應的調整。例如在東北地區開展群眾文娛的建設時,文化活動素材的選擇需要與東北地區的文化特征相融合,例如將起源于東北地區的二人轉素材作為基礎,開展傳統音樂的文化發展,能夠體現我國博大的民族精神以及豐富的文化內涵。傳統音樂是我國民族音樂的精髓,而在開展社區的群眾文娛活動時,主要目的是促進民族團結,形成良好的政治穩定,這也有助于打造特色的社區音樂文化。通過對人民群眾調研,尋找出人民群眾所喜愛的戲曲文化活動素材,并結合群眾所喜歡的文化活動形式進行融合,能夠發揮戲曲文化對于現代人的道德與審美情趣塑造能力,使我國的未來文化發展得到促進。
現在群眾文娛發展的基礎是我國快速發展的經濟社會。在近年來網絡和科技不斷發展的背景下,人們更習慣于快餐式的閱讀感受,例如現代的短視頻平臺,大部分的內容都控制在一分鐘以內,這樣符合現代人群的閱讀習慣和審美習慣。音樂文化在群眾文娛的建設過程中,更多的是通過大眾傳統進而實現文化的推廣,目前大眾化的媒體傳播形式所關注的并非是音樂內容本身,而更多地關注于音樂文化中外在的各項內容,例如舞臺燈光和表演者的姿態等,雖然這種文化形式能夠暫時滿足群眾活動的片刻的需求,但這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文化的標準,導致各種阻礙文化的情況發展。
戲曲文化在群眾文娛的建設過程中所體現的不僅僅是宏觀上所展現出來的價值引領,同時在微觀層面上戲曲文化也是群眾文娛開展的一個重要內容,具有一定的教化功能,所以在進行現代化的群眾文娛活動時,可以將我國的戲曲文化與現代化平臺進行展現。例如各種相應的文化推廣機構和部門,可以通過建立自身的公眾平臺號,以及短視頻平臺號來推廣我國的戲曲文化。從西周到春秋戰國時期民間所流行的吹笙、吹竽、彈琴到秦漢時期的鼓吹樂,不同時期的傳統音樂包含自身的旋律和韻味,展現出民族的實踐性和獨特性,同時也象征著當時的社會文化和人們的審美需求,例如黃梅戲中的優美歡快的曲調,能夠使我們感受到當時群眾的生活狀態,所以在進行文化的建設時,可以將這些內容以短視頻的形式進行展現,并且建立對應的文化推廣內容,使我國的文化建設能夠深入到人民群眾的生活中。
新媒體在進行信息的傳播中具有實效性和豐富性,同時在現代電子產品日益普及的背景下展現出來的交互性,成了現代社會文明傳播的一個重要平臺。而傳統媒體在發展過程中保留自身的公信力,具有的地位依舊不可撼動,而新媒體與傳統媒體進行有效的融合則是必然的,如何實現深度融合,依舊需要相關工作人員引起思考。而在新媒體逐漸發展的今天,各種新型的文化傳播形式,受到了人們的高度重視。例如在2018年央視春晚晚會上歌手周筆暢將流行歌曲與河北梆子藝術進行融合,這讓全國人民都欣賞到了河北梆子的魅力,而另一方面傳統媒體受到諸多因素的限制,無法與公眾進行有效的互動,這對于戲曲文化的戲曲文化傳播并不能夠起到良好的促進作用,相比之下,新媒體在數據管理以及傳播空間上所展現出來的先進性,通過有效的數據分析和機制反饋,則能夠獲得大量的關注度。工作人員可以設置以網絡為中心并建立微信、微博和抖音三網合一式的一體化新媒體平臺。但針對新聞內容來進行分析,新媒體傳播過程中不可避免地存在一系列的問題,而無論是新媒體角度或是民族文化的需求,將傳統媒體作為主流媒體引導新媒體的融合發展,能夠使戲曲文化的文化傳播提供更加廣闊的空間。但針對這一文化內容的兩者融合不能夠盲目追尋,需要在新媒體文化的特征下,充分理解形成民族文化的優秀融合思路,只有這樣才能夠使民族文化與新媒體文化形成互相之間的交流,起到民族文化的推動作用。
經濟的發展是文化持續繁榮的一個重要動力,而在新媒體環境下傳統戲曲文化產業需要清晰理解媒體的變革趨勢,尋找戲曲文化產業化發展的著力一點,積極借助新媒體這一有利條件,一方面依靠新媒體進行品牌傳播,另一方面還需要將開放思維和球星態度融入其中,形成以人民群眾文娛為主的產業鏈。而所謂的產業鏈,不僅僅是單純的文化傳播,更是將價值、企業、供求和空間融為一體的文化展現形式,相較于零星化和碎片化的發展來說,借助新媒體打造根植于人民群眾戲曲文化的新媒體空間的產業鏈,能夠使戲曲文化得到有效的傳承。
戲曲文化憑借其獨特的工藝以及人民群眾的韻味,能夠使戲曲文化以更加容易接受的形式進入到大眾的視野中,而開發與戲曲文化的相關網絡游戲和短視頻平臺,還能夠有助于使更多的年輕人接受到戲曲文化而結合抖音等短視頻的傳播平臺,能夠進行戲曲文化的相關內容拍攝,制作戲曲文化為主題的小成本電影或紀錄片,并打造電視精品文化欄目,能夠使戲曲文化的出鏡率得到提升,這樣能夠使大眾獲得更多的選擇,達到文化傳播的效果。
實現戲曲文化數字化的傳承,最主要的目的在于對我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工藝進行保護,戲曲文化在進行傳承時主要為口傳心授的模式,這對于戲曲文化的當代傳承則提出了更大的考驗,而在計算機技術不斷發展的背景下,圖像處理等多方面的新型技術,對于戲曲文化數字化保護建立了牢固的基礎。近年來,媒體發展迅速,我們了解信息的途徑已經進入多樣化時代,通過網絡、電視我們不斷地在改變著我們欣賞藝術、參加娛樂活動的方式。作為流傳已久的杖頭木偶也開始利用新聞媒介和信息網絡,與他們進行了友好合作,通過宣傳杖頭木偶的藝術文化底蘊,加強了木偶藝術的親和力。通過圖像以及音視頻等內容的數字化采集和儲存,能夠記錄戲曲文化的知識以及記憶,不僅能夠降低相關的儲存管理成本,同時也為后續的資源調查和復制提供了更多的方法與路徑。文化遺產的數字化保護是戲曲文化保護的一種重要形式,但在進行數字化管理時,需要建立以人為本的管理原則。
在新時代不斷發展的背景下,博物館對于戲曲文物的保護和管理工作極為重要,相關工作人員在進行管理時一定要做好有效的戲曲文物分類。通過有效的分類和保護,能夠促進博物館開展戲曲文物保護工作的順利進行。在進行戲曲文物的分類保護時,工作人員需要針對不同戲曲文物的類型做好有效的保護措施設置例如在進行戲曲文物的分類時會根據戲曲文物的不同標準來進行分類,而在進行不同類型戲曲文物的保護時,需要由不同的工作人員進行全方位的管理和負責,一方面明確戲曲文物的分類標準,另一方面還需要將不同的保護需求作為戲曲文物分類的要點,這樣不僅能夠使戲曲文物保護資源得到有效的利用,還能夠使博物館的保護資源配置得到有效的調整。博物館對于戲曲文物的合理分類來說極為重要的。分類保護管理在戲曲文物的保護中有著極為重要的作用,但后期對于戲曲文物保護的措施、選擇也是一項十分重要的工作,這對于開展戲曲文物保護工作的系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這就要求在對每一個不同時期的戲曲文物進行保護時,需要善于利用現代化科技和手段之間的內在聯系,只有這樣才能夠使戲曲文物保護工作更加具有合理性和科學性,滿足不同類型戲曲文物的保護需求。
新媒體技術發展迅速,信息、資源也隨之快速傳播,傳播的內容呈現出多樣化的特點,并且傳播內容不再局限于以往的文字和圖片,同時也將影像和音效等多元素內容融入其中。人們在日常工作生活中就可以通過移動終端觀看相關文化產品宣傳視頻,不僅有較好的視覺體驗,也能夠更加直觀了解傳播的相關內容。精美優質的內容是實現理想傳播效果不可缺少的重要因素,因此在新媒體時代背景下,相關工作人員在進行戲曲文化推廣時,需要以豐富多彩且優質的內容為基礎,做好景區和戲曲文化宣傳,以契合大眾心理狀態的方式進行高效傳播。
旅游景區則可以根據自身特點打造優質的戲曲文化品牌項目,為當地旅游行業的發展提供新的機遇,一些看似非常普通的地方,也會因為精美的宣傳視頻吸引很多游客。尤其是在現代短視頻平臺的興起下,通過短視頻平臺進行戲曲的推廣,能夠起到良好的宣傳作用。我國地大物博,各個地區都有自身的文化底蘊,在新媒體時代背景下,通過拍攝并發布優質的戲曲短視頻,能夠對旅游文化品牌進行有效的推廣,從而使旅游產品迎來更廣闊的發展空間。拍攝者拍攝的內容必須立足本地區旅游特色和戲曲文化資源,不可胡編亂造或虛構,否則有可能影響游客的主觀意識,導致無法對戲曲文化起到良好的宣傳作用。
戲曲文化的傳承涉及的內容較為復雜,而在新媒體的技術不斷發展的背景下,相關傳播人員需要了解新媒體發展的優勢,以及戲曲文化在傳承過程中的重點和難點,只有將其中的問題進行有機的處理和融合,才能夠使戲曲文化的傳承與發展得到促進,進而形成戲曲文化與現代科技相融合的傳播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