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潤澤 劉皓一諾 王春鵬
(青島理工大學)
據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21年我國65歲以上老年人口占總人口比重首次超過14%,快速增長的老年人口數量讓助行產品市場變得火熱。年齡增長導致的身體各項機能不斷退化困擾著老年群體。為保持健康,適當地外出和鍛煉是必要的,但在行走上的障礙嚴重威脅著老年群體的安全,數據顯示,跌倒已成為我國65歲以上老年人因傷致死的首位原因[1],出行安全問題的頻發讓助行產品的重要性凸顯。生活場景的日益豐富,老年人對助行產品的需求也呈現出多樣化趨勢,然而現有助行產品在設計上表現出滯后性,場景化產品新趨勢下,探究符合老年人需求的助行產品具有現實意義。
1.場景定義
“場景”最初的定義是對藝術作品中某一個場面或情景的概括性描述[2]。隨著時代的發展和人們生活方式的改變,“場景”也被逐漸運用到新聞傳播、金融、營銷和互聯網等領域中,“場景”內涵也在多學科運用中得到不斷的豐富和發展。場景理論基于場域理論,即人的行為都會受到所處環境因素以及其他與人存在聯系的諸多因素的影響。設計中“場景”一詞最初被定義為體驗設計的核心,研究用戶在場景下的思維和行為方式,以完善產品及服務。
2.場景要素與分類
從用戶使用場景角度進行研究,場景可以看作是在“時間”維度下,在特定的“環境”中,“人”使用“產品”完成“行為”實現“目標”的概括。根據以上六個要素,場景可分為用戶場景和環境場景,用戶場景包括人、產品、行為和目標四個要素,環境場景包括時間和環境兩個要素。其中值得注意的是人的要素不僅指用戶,也涵蓋與用戶產生聯系的人;產品層面需要考量功能使用情況和產品間的聯系等問題;環境層面包含特定空間所包含的物體,環境層面的分析也要包含用戶所處社會人文環境;時間維度則考慮不同時間產品使用行為上的變化。
結合場景定義和場景構成要素,場景化思維可以說是通過場景化分析精準把握用戶深度需求,尋找產品與場景要素間的聯系,從而實現產品用戶體驗提升的思維方式。用戶是場景化思維所圍繞的核心,最終目的是滿足用戶在特定場景下的需求。產品只有在特定的場景下才具有其獨特的價值,產品從使用功能角度可以看作是解決特定場景中用戶需求問題的最優答案,故場景化思維可以理解為基于用戶使用場景的服務思維[3]。場景化思維具有系統性的特征,在產品設計過程中需要對場景內各要素進行統籌考量[4]。場景化思維體現在設計中就是利用產品的使用場景來對產品的設計進行思考,讓產品更好地融入到用戶各類生活場景中,實現產品價值的最大化利用。
助行產品是輔助人們完成行走活動的工具的總稱。戶外出行活動作為老年人日常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對老年人的身心健康有著積極的調節作用[5]。助行產品在因年齡增長或疾病等原因導致的有行走障礙的老年群體中有著廣泛的需求。經過多年的發展,雖然助行產品已然成為老年人不可或缺的生活“伴侶”,但同時仍存在一些不足。首先產品設計上缺乏情感關懷,忽視了老年人的心理需求;其次產品外觀、功能上同質化嚴重,功能單一,與老年人生活場景融合少;最后產品安全功能缺乏,安全性遠未達到老年人安全需要。在人性化、安全性、舒適性和場景化使用上助行產品的設計仍處于初級階段。
助行產品根據是否有動力輔助使用劃分,可分為動力式助行產品和無動力式助行產品。相比動力式助行產品,無動力式助行產品是生活中使用最廣泛的品類,產品操作簡單,適用人群覆蓋廣,制造成本較低且未來的發展前景廣闊,因此文章將研究重點定為無動力的助行產品。無動力式助行器指產品使用所需的動力只來自使用者自身的助行產品[6]。無動力助行產品根據主體支撐結構差異,可分為拐杖類和框架類產品。拐杖類產品根據使用方式分為單支撐拐杖和雙支撐拐杖。框架類產品根據有無移動輪結構可以分為固定式產品和移動式產品,移動式助行產品從移動輪的數量上可以分為兩輪式、三輪式和四輪式。
助行產品結構主要可分為上部接觸支撐部分、主體支撐部分、調節部分和底部支撐部分四部分。上部接觸支撐部分即與用戶接觸受力的部分,根據接觸部位的不同可分為手支撐、手臂支撐和腋下支撐以及復合多接觸支撐四種類型。主體支撐部分包含產品各結構部件之間的連接結構和產品主體支撐結構[7]。調節結構功能為調節支撐高度以適應不同用戶使用。底部支撐結構主要分為柱式和輪式兩類,輪式結構移動性能好,柱式結構穩定性高。
基于場景思維分析,將助行產品功能分為基礎功能和場景功能,基礎功能主要包括輔助行走、輔助起身和高度調節;場景功能則主要包括如廁輔助、洗浴輔助、訓練康復、物品存儲、止步休息、燈光照明和音樂播放。相比基礎功能,場景功能更具針對性,是對特定場景用戶需求進行的定制化設計。調研發現,助行產品場景功能的發展仍處于低水平,覆蓋的用戶生活場景還較少,存在較大的發展空間。
1.心理特征分析
心理層面從自身和環境的變化兩個角度分析。自身變化角度,退休后,老年人希望重新找尋自身價值,有行動障礙的老年人更渴望得到尊重,不希望被當成弱者;心理適應能力的下降,老年人獨自在家,溝通上的減少,孤獨感加劇。環境變化角度,與兒女相處的時間減少,易導致老年人安全感下降,擔心發生意外事件使得自己和家人生活質量下降。可見家人的陪伴和外出活動對老年人心理健康有著積極作用。
2.生理特征分析
生理層面主要集中在三個方面:首先是疾病,擔心慢性病加重或突發重大疾病,成為家庭的負擔,增加兒女的壓力。二是對身體各項機能逐漸退化的擔憂,視力和聽覺的下降,導致反應遲緩,學習新事物的能力下降,記憶力衰退等都是困擾老年人的常見問題。合理的飲食和必要的外出鍛煉都是延緩衰老的有效途徑,同時社區內多樣的健身活動成為老年人維持健康的重要途徑。
調研發現,在助行產品用戶群體中,高齡和疾病是促使用戶使用助行產品的主要原因。助行產品的使用降低了老年群體出行的安全風險,增強了老年人的安全感。
老年人生活場景分析是助行產品用戶需求發現的基礎。以社區中的老年人為例,分析老年人助行產品使用場景下的行為和產品需求。通過對數十位助行產品用戶的訪談和觀察,發現老年人對助行產品便攜度上需求較大,對體積較大的助行產品存在一定抵觸心理;在出行距離上一般在5公里以內,家附近的公園是老年人主要的活動場所;在出行頻率從上,社區和居住地附近的公園是老年人出行的主要目的地,每天的出行次數大部分超過兩次,主要的目的也是以健身為主。現有產品使用場景可主要概括為居家場景、出行場景、購物場景和休閑場景四類。用戶在不同場景下的行為和需求會有所差異,但場景之間也存在著交集,這也導致用戶行為即使在不同的場景下也會有需求層面上的近似。
在產品場景化設計流程中結合循環思維、主次思維和拆解思維,能梳理場景中產品與用戶之間的關系及用戶深層次的需求[8]。基于場景化思維的助行產品設計具有循環性,各場景之間相互聯系,測試場景中得到的用戶反饋信息為概念場景中產品設計點的轉化和產品方案優化提供指導;對同層級場景分析時,結合主次思維理清場景的重要程度,抓住用戶產品使用的高頻場景;面對構成元素復雜大場景,結合拆解思維,對特定場景進行縱向多層級分類,通過細分場景發掘用戶深層次的需求。綜上,提出基于場景思維的老年人助行產品設計流程,即場景定位、場景剖析、概念場景和測試場景四部分。
場景定位指對老年目標用戶生活場景進行定位及構成元素內容的初步匯總梳理。首先根據場景構成要素對老年用戶生活場景類型進行區分,作為后續構成元素分析的基礎;其次對場景內的用戶客觀行為進行觀察,記錄不同場景下,用戶所使用的產品及對用的功能;最后對與助行產品用戶的關聯用戶進行分類,為進行產品創新提供基礎。場景定位方法上可運用觀察法、訪談法和問卷調查法進行信息收集,通過用戶體驗流程圖場景故事版等形式來進行場景信息整合。在觀察客觀場景時,可根據環境要素的不同,將場景分為室內場景、社區場景和出行場景等。
場景剖析指通過對場景構成元素分析,梳理用戶場景內存在的問題和用戶行為背后的需求,并對需求的產生原因進行分析。對不同時間下,對場景下需求和行為的影響。在場景構成元素的分析基礎上,對用戶與產品之間的互動行為進行梳理,基于場景下用戶的目的,探究場景中行為反映出的需求點,進行產品設計點匯總。場景的主次劃分在需求分析中至關重要,把握細節場景能更有效地提升用戶體驗。細節場景可分為主要場景和次要場景,主要場景是設計實踐重點,同時結合次要場景對用戶需求強弱進行劃分[9]。對使用場景中存在的問題根據場景主次進行梳理匯總,以便接下來進行設計點轉化。
在概念場景中,將需求轉換為產品中具體設計,解決場景中的用戶需求,尋求諸多使用場景下問題解決的最優方案。場景化思維下需求的轉化為設計,關鍵在找到場景中用戶使用行為與其他產品的連接點,實現場景下產品間的互聯互通,發揮場景的優勢,通過多產品協同豐富產品功能,提升助行產品使用體驗。例如老年人開門的小場景中,門鎖與助行產品近距離接觸行為便是可能的連接點。分析產品使用場景中用戶行為,分析行為中助行產品與其他產品的可能的連接,實現產品場景化體驗的提升。
測試場景分為概念測試場景和真實的用戶使用場景,結合循環思維,對產品方案地進行測試,總結出現的問題和使用反饋,從而實現設計優化,并確定最終方案。概念測試場景主要內容為測試產品的各項功能是否達到預期效果。真實測試場景需要目標用戶進行日常的使用來確定產品設計目標是否達成,獲取產品用戶使用體驗評價,為產品方案的繼續優化提供指導。
安全是老年人選擇使用助行產品的根本目的,老年人身體掌控能力的下降,對助行產品的安全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安全性貫穿助行產品設計制造和使用的全過程。首先是產品本身的安全性,包括產品制造所用材料的安全和產品使用過程中產品功能、結構的安全。社區場景中,不同時間的變化,尤其夜間出行場景,需要產品具有照明和反光標識,方便老人避開障礙提升夜間出行安全。其次是危險情況下,產品所能提供的安全保障。生活中不乏老年人在樓梯上或家中跌倒,因無法再次站立,很長時間后才被他人發現的例子,若跌倒后導致受傷或長時間的倒地引發其他疾病都非常危險,因此老年人跌倒后信息能否及時發送對老年人生命安全至關重要。最后是使用方式安全性,錯誤地使用方式會讓產品成為老年人跌倒的誘因,因助行產品的使用需要老年人上肢承受較大的壓力,長時間不合理的使用也會增加上肢疾病發生的風險。
易用性提升主要包含使用方式和功能兩個方面。使用方式上,考慮產品交互方式是否適宜,結構尺寸是否合理,產品信息傳遞是否清晰明確等。功能上,對老年人使用助行產品的生活場景進行分析,尋找助行產品與生活場景之間可能的連接點,建立場景下產品間便捷的連接提升易用性。例如助行產品設計上,針對老年人購物場景,增加購物袋部分,可取放的結構提升了老年用戶的購物體驗。在出行場景中,助行車面對可能出現的臺階等障礙物,在后輪設計上增加腳踏裝置,提高了產品通過性能。對交互方式進行老齡化設計,實現產品與老年人的良性互動。
基于老年人的生理和心理需求狀況,舒適性的提升可從以上兩個方面進行探究。針對老年人心理需求特點,舒適性的提升可以通過產品的外觀上改良實現,例如設計上滿足老年用戶的審美需求,色彩上選擇暖色或易識別的顏色,給人一種溫暖、積極的感覺。生理層面的舒適性提升可通過對小場景中行為需求的設計實現。例如居家場景中,老年人因慢性病按時吃藥的需求,社交或出行場景中的音樂陪伴需求等。
連接性是助行產品開發更多場景功能,提升場景體驗的關鍵。互聯網的快速發展,為產品間的互聯和數據共享提供了技術支持。助行產品與使用場景內其他產品連接,實現產品間的場景協同,帶來更加良好的使用體驗。例如鴻蒙系統基于互聯技術將手機和家電進行連接,讓無屏幕的非智能產品因手機的屏幕實現了智能化的交互,這是場景化連接所帶來的產品場景體驗提升。場景化連接不僅降低了產品的制造成本,也讓不同的硬件都能發揮自己最擅長的功能。例如在出行場景中,助行車設計上的拐杖托,方便用戶取用拐杖,解決了助行車因體積大,在某些狹小空間中移動不便的問題。場景化連接為單一產品交互方式帶來了更多的可能性,讓產品智能化的成本降低,同時豐富了產品功能提升了產品的綜合體驗。
老年群體在各類場景下的個性化、情感化需求凸顯,但當下的助行產品在設計上較為滯后,缺少情感關懷設計,場景連接單一。文章在研究助行產品設計現狀和場景化思維的基礎上,提出基于場景化思維的老年人助行產品設計流程和老年人助行產品安全性、易用性、舒適性和連接性設計原則。場景化思維在助行產品設計上的應用,延伸了場景理論在產品領域的設計實踐,為老年人助行產品設計提供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