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迪
(聊城市人民醫院)
在攝影藝術不斷大眾化普及過程中,充分促進民間文化發揚與傳播,深刻詮釋了我國民族文化,同時促使人民審美視野得到有效拓展,促使藝術美感與群眾生活充分融合。在社會快速發展過程中,大眾消費水平持續提高。同時由于科技快速提升,數碼相機等攝影設備已經廣泛融入民眾生活中,是家庭中重要文娛工具。攝影活動能夠記錄民眾在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同時可以培養人民藝術修養,同時能夠對時代進程進行充分記錄。所以,探討將攝影藝術在群眾文化中進行充分普及,對于提高群眾文化多樣性具有關鍵意義[1]。
在現代藝術中攝影藝術屬于重要內容,相比于其他表現形式具有較大差異,主要是因為攝影特性影響,即“真實”。其可以充分刻畫生活中具體場景,并在民眾生活中進行直觀、具體、生動、真實地展示,可以直接刺激民眾感官。在科技水平快速提升過程中,攝影技術的人性化特點更加突出,操作便捷。
現階段,攝影藝術屬于專業技術方面知識領域,為了充分保證攝影藝術效果應該對攝影工具進行充分利用,借助攝影工具圖像拍攝功能將攝影藝術價值充分反映出來。借助數碼技術促使攝影工具使用更具高質量、簡單性與便捷性。另外,基于數碼技術不斷發展,攝影設備構成結構出現變革性變化,并且在手機設備與數碼技術融合發展背景下,群眾在文化生活中開始不斷應用智能手機,促使工具和群眾生活更加貼合,保證群眾需求得到充分滿足。
在社會不斷發展過程中,群眾在照片使用方面呈現多樣化發展趨勢,借助照片將人民群眾、時代的情感與思想充分呈現出來,借助照片中靜態任務與事物將無窮意味的意境充分體現出來。另外,在應用攝影藝術時,照片是基于圖像形式的信息載體,讓群眾可以想象與欣賞照片內容,此過程能夠對照片攝影價值進行自由評價,促使其審美角度的形式與規定發生改變,有效降低群眾中攝影藝術的應用要求,基于攝影藝術通俗化與群眾化應用條件,照片可以將真實生活景象展示給群眾,同時借助照片內容凈化群眾心理情緒,充分發揮照片價值[2]。
對于攝影藝術來講,關鍵作用是記錄現實生活,基于某種程度,是記錄了群眾生活,因此攝影藝術屬于反映人民生活狀況的關鍵途徑,能夠將群眾生活中成就感與喜悅感充分呈現出來,也能夠將群眾生活挫折與悲傷反映出來。應用攝影藝術時,能夠無時無刻地對人民真實生活進行記錄,比如生活變遷、城市級建設等,讓民眾可以以其他角度看待生活軌道,對生活中真實面向進行準確體悟,促使群眾生活心態得到充分優化。
攝影藝術源于生活,同時高于生活,現階段社會發展速度較快,民眾的物質需求得到充分滿足,并不斷追求精神文化,人們參與各種形式的藝術活動的積極性與意識得到充分提升。現階段,基于現代社會傳播環境背景,攝影文化逐漸發展為主流群眾文化,因為攝影藝術的知識與操作技能較為簡單,使得越來越多民眾不斷參與攝影活動,在人們拍攝自己喜愛的景觀一剎那,對于其來講屬于特別瞬間,并且為自己的作品而感受到高興,同時借助攝影作品,將自身藝術修養與文化素質等綜合能力展示給其他人,將自身思想情感表達出來。人們開展攝影活動時,成為藝術創造、藝術活動以及藝術表現主體,享受藝術樂趣、愉悅、幸福與充實感,促使其能夠借助攝影形式促使自身精神世界得到充分提升,充分提升其在生活中的積極性[3]。
在群眾文化節建設過程中,文化傳播屬于基礎內容,以大眾文化與攝影藝術互動角度來講,攝影藝術屬于在群眾文化發展過程中進行大眾文化傳播的重要途徑,通過攝影作品可以充分反映大眾文化。隨著群眾文化不斷豐富,能夠促使民眾文化生活越來越多姿多彩,同時促使民眾文化素養得到充分提升,讓民眾可以欣賞美以及享受美,充分凈化心靈。群眾攝影藝術形式雖然不夠專業,然而人們對于其具有較高重視程度,所以要求人們能夠學習更多文化知識與科學知識,進而充分培養民眾創造能力與創新精神。在社會發展建設過程中需要大量創意豐富、心理健康、知識廣博以及富有激情的人才,在群眾文化素養培養過程中,攝影活動的作用日益重要。
現階段,國際文化交流日益頻繁,群眾攝影屬于文藝紐帶,而群眾攝影始終秉持“民族的就是世界的”理念,向攝影作品中滲透民族精神與民族文化,同時積極進行記錄與傳播,促使國際文化交流和民族文化影響力進行充分擴大,不斷提升與發展社會文化發展。
現階段,群眾每天生活在高樓林立、水泥鋼筋的生活環境中,每天醒來聽到的聲音都是汽車噪聲,使得群眾內心無所適從。文化館的免費開放工作深入開展,文化館開始逐漸將自身工作過渡到藝術普及與藝術培訓,取得良好成績。對攝影藝術進行群眾化普及過程中,人們逐漸將攝影看作是時代潮流,人們通過自我拍攝以及自我娛樂等形式記錄著生活點點滴滴。豐子愷曾說:民眾每天在瞻仰藝術作品過程中,悄無聲息地涵養精神、陶冶感情,自然培養健全人格。因此,人民需要攝影,而攝影藝術也需要群眾支持,群眾攝影審美與技術的普及,能夠充分開闊民眾眼界,更加了解世界,并不斷提升其精神文化素養[4]。
為了以根本角度對群眾文化中攝影藝術的推動作用充分發揮出來,在群眾中進行充分普及以及推廣,應該對攝影藝術推動群眾文化、豐富群眾精神文化生活的作用進行認真認識,積極重視攝影藝術具體推廣內容與表現形式,進而為廣大群眾創造良好精神享受。
在以往,采用老式攝像機開展攝像活動過程中,經常感覺缺乏良好自然性,開展拍照活動時一動不動,之后保持不動才可以保證照片達到預期效果。然而現階段科技快速發展,促使攝像設備的可及性不斷提升,同時具有齊全的功能,比如數碼攝像機能夠讓民眾自由攝像,同時攝像技術較為簡單,無需投入大量時間進行學習。所以相關主管部門的工作人員應該定期到企業、村莊、社區等群眾聚集地開展培訓活動,進而可以充分促進群眾文化中攝影藝術普及率。同時,還應該充分強化攝影速度與表現效果。對此需要培養群眾利用照片軟件處理攝影作品,進而充分提高照片效果,可以促使民眾視野得到充分拓展,同時可以提升攝影進程,強化攝影藝術性,充分促進群眾文化高速、高質量發展[5]。
1.攝影藝術應該充分走進群眾生活
攝影屬于一種全新藝術形式,特別在時代快速發展過程中,其藝術性開始不斷展示出來。現代攝影并非對自然進行刻板、單純的再現,而是選擇創造性手段,通過不同文化將時代思想情感充分表現出來。因此,攝影作品創作過程中,應該充分強化攝影文化層次,對情感表達語言進行有效豐富。群眾攝影愛好者需要基于專業攝影人員指導,積極進行學習充分強化文化素養,同時充分促進群眾情感體驗以及表現,進而可以促使群眾攝影作品的藝術層次得到充分提升,這也屬于攝影藝術核心內容。對于提升群眾攝影的藝術創新水平來講,可以借助想象技巧完成,同時可以充分確定問題處理方法,探索新攝影表達方式或方法。另外,根據相關心理學研究顯示,具有良好創造性的人,在不平衡以及矛盾等方面具有濃郁興趣,因此,其具有廣泛、深刻、靈活自我意識。對群眾生活與攝影藝術進行充分融合,可以充分提升群眾在主觀層面對事物觀察的敏銳性,積極創新攝影技巧,充實豐富攝影生活。
對生活與攝影藝術進行充分融合,對藝術規律進行充分掌握,創造藝術形式美和含蓄美,進而才能夠保證攝影藝術的意境、感染力與激情。對于深入生活來講,主要就是組織當地村莊、社區攝影愛好者走進休閑旅游區、漁村、田野、文化古跡以及民山大川等地區開展攝影活動,進而才可以引導攝影愛好者充分了解通過何種方式充分認識生活、深入生活以及表現生活,進而才能夠為其提供創造源泉,獲得良好創作題材。攝影人員需要對生活進行充分體驗,進而才可以對生活事物進行充分了解,借助學習強化自身文化素養,促使攝影作品實現入境生情目標。要想對攝影題材進行科學選取,深入生活,應該合理挑選題材。合理確定主題后,才可以深入生活,將攝影內容充分表現出來,同時對各種事物特點和內容進行充分探索,同時進行充分消化,將主題充分突出出來。比如,《黃山雨后》攝影作品,即是黃翔科學確定題材后,深入生活中,對事物發展進行充分觀察,進而充分實現人與自然的充分結合,創造良好節奏感和韻律感,保證照片中景物迂回曲折、引人入勝,進而創造良好畫面氣氛,提高攝影詩意,進而提高攝影作品韻味與含蓄性,充分促進作品感染力[6]。
2.滿足攝影藝術的發展規律
對于任何事物來講,均具有一定發展規律,所以群眾文化攝影同樣應該和攝影藝術保持相同發展規律。尤其在攝影藝術方面,應該充分了解其發展規律,對攝影藝術形式進行充分掌握,進而才可以實現全新跨越。充分促進民眾對事物性質的認知能力,充分了解事物特征。對于各種發展水平群眾,或是以各種高度對客觀事物進行充分認識,即可以產生不同認識,其主觀感受也存在差異,提高體驗差異性。攝影人員由于生存環境、生活目標、生活經歷與文化修養的差異,所以對于攝影作品認識也存在差異,其創作認同度也會存在不同,所以應該在題材選取、藝術效果、構圖布局以及標題表述等方面進行創新。總體而言,攝影發展規律涵蓋以下內容:
第一,合理安排攝影的物、景、人等要素。合理的構圖布局主要是合理安排物、景與人等要素,同時確定最優表現手法,將人物主題、形象充分表現出來。攝影作品的構圖屬于關鍵構成內容,會直接影響攝影作品質量,一些客觀條件會對攝影構圖產生一定限制,同時和繪畫作品中構圖自由處理存在差異,攝影能夠對自然光影進行科學利用,借助空、線美學原理對空間、水面、草地、天空以及云霧進行科學協調,進而對攝影局限性進行優化,實現襯體和主體、遠近等方面關系,對構圖中雜亂畫面進行合理確定,實現攝影者預期目標。
第二,對攝影角度進行科學確定,藝術化處理攝影作品。①對攝影角度進行科學確定。攝影角度主要是被拍攝對象與拍攝者之間高度、水平線變化關系進行確定。涵蓋俯攝、平攝、正面以及仰攝等角度,同時由于拍攝方向和高度差異能夠產生不同襯景、主景、中景、近景、遠景等變化,即需要拍攝人員對生活進行充分觀察,科學確定拍攝角度表現藝術。比如,《家鄉的下路》作品,就是通過大片雪地空白充分表達出完美意境,所以需要攝影人員應該以不同角度對事物進行觀察,進而創作理想作品[7]。②藝術化處理攝影作品。通常而言,藝術化處理攝影作品,是拍攝人員將情感賦予作品,使其實現藝術轉化。為了充分提高攝影作品意境和藝術效果,應該借助科學攝影手段實現,借助計算機以及輔助性器材加工處理,進而充分實現良好藝術效果。例如,《手術之前》作品,作者就是對白色衣服、白色口罩以及白色背景進行有機融合,將與主題無關的細節除去,以獨特視角將靈巧的手和智慧的眼充分表現出來,表現出醫務人員的救死扶傷精神,促使作品意境更加深刻,擴大攝影作品內涵。
對于傳統攝影教學而言,影像基礎處理屬于非常嚴格的環節,在此環節教學活動中,需要保證具有良好沖洗操作環境,對相應焦距調節、采光調節以及其他攝影技術進行充分掌握。所以,為了充分強化群眾文化中攝影藝術普及性,開展攝影教學時,應該認真開展準備工作,比如建設數字暗房與影棚、選購基礎設施與數碼設備等。另外,要想充分強化教學效果,應該積極選擇相關信息技術,借助網絡技術與計算機技術建設健全網絡化教學系統,借助網絡系統開展在線教學活動,同時以攝影問題為教學切入點,還應該充分根據群眾需求對教學內容進行充分調整,充分強化群眾持續提升自身攝影水平,進而順利實現群眾文化中攝影藝術普及性。同時,開展現場教學活動時,需要積極借助多媒體技術開展數碼攝影教學活動,同時對課程內容進行PPT文件編制,進而通過圖像形式提高攝影教學效率,促使群眾可以對攝影操作技巧與知識進行直觀理解,充分提高攝影藝術普及效果[8]。
攝影技術在文化中普及性屬于社會發展必然選擇,能夠充分創新與優化攝影技術,促使群眾文化特色與內容得到充分豐富,能夠提高群眾文化審美能力與素質。因此,相關單位應該積極通過注重群眾文化中攝影藝術推廣工作、借助信息化技術開展攝影教學活動等策略進行有效普及與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