責任編輯:張羽
1 接待區
建筑營設計工作室 ARCHSTUDIO
建筑營設計工作室(ARCHSTUDIO)2010 年創立于北京798 藝術區,主張在實踐中保持人、自然、歷史、商業的和諧平衡,追尋設計的本真之道,把控從概念到建造的流程,創造基于當代、面向未來的高品質、有情感的空間環境。目前工作室主要聚焦于自然環境中的建筑、城市建筑更新改造、室內消費空間升級等設計議題。
空間是各種關系的集合,建筑營的實踐以“關系的設計”梳理不確定性的現實,協調處理大小、內外、新舊、人工與自然等之間的關系,隨物賦形、為心造境,激發空間與身體行為的互動,營造廣袤的空間感知,提升物質空間的精神內涵和體驗價值。
韓文強
中央美院建筑學院副教授,建筑營設計工作室(ARCHSTUDIO)創始人及主持建筑師。2005 年中央美院建筑學院碩士畢業并留校任教。設計研究主張以傳統智慧觀照現實環境,秉持“空間即媒介”的基本觀點,運用“關系的設計”方法,隨物賦形、為心造境,保持人、自然、歷史、商業與空間環境的和諧平衡。
2 平面圖
3 平面圖
4 屋頂平面圖
項目位置:北京798 藝術區
設計公司:建筑營設計工作室
主設計師:韓文強、李曉明
項目設計師:王同輝
結構咨詢:朱長安
機電咨詢:鄭寶偉、李東杰、李忠娟
圖片編輯:王同輝
施工團隊:國順西等
建筑面積:880 m2
設計時間:2020.10~2021.1
施工時間:2021.1~2022.2
主要材料:混凝土、微水泥、U 型玻璃
攝影師:金偉琦
偏鋒畫廊于2009 年入駐北京798 藝術區,是中國最早推動抽象藝術研究與發展的重要藝術機構之一。在長足發展的十余年之后,畫廊主理人決定邀請建筑營對其空間進行重新改造設計,以進一步完善使用功能,應對未來的發展需求。
798 藝術區是由上個世紀50 年代建成的電子工廠轉變而來的當代藝術空間聚集區,該區域中標志性的混凝土拱窗結構是代表性的建筑元素之一。而偏鋒畫廊的原始建筑并不屬于這類特色結構,是一座極為普通的工業建筑——封閉規矩、高挑空、無自然采光的磚混結構方盒子廠房。如何在滿足畫廊空間使用需求的基礎上,塑造其獨特的空間感染力與識別性,以此實現畫廊品牌加成,是本次改造考慮的首要問題。
設計在既有建筑形式與結構的基礎之上,以“光的漏斗”為概念意向,打開原本封閉的盒子,引入多層次的光,并重新梳理功能流線與結構材料關系,營造自然、開放、高效的藝術展覽、會客和辦公空間。
1 接待區
3 接待室
4 主展廳
5 前廳
1 接待區
2 接待區
在臨街的建筑立面上植入了兩個梯形體量,成為方盒子向外翻開的窗口。一個作為入口門廳鏈接了建筑和園區街道,另一個梯形體量則作為飄窗為辦公區帶來自然光和街景。
門廳采用清水混凝土澆筑而成,半透明的U型玻璃作為立面,由其朦朧、柔和的光感營造出進入畫廊的第一印象。新的加建部分外側包裹了與舊建筑相似的紅磚作為面層材料,與798 工業街區景觀保持和諧。
展廳空間則利用多個梯形的光筒向天空“借光”。根據舊建筑屋頂為預制混凝土板這一特征,設計對局部預制板進行拆除,增設了線型天窗。
天窗向下延伸至傾斜的墻面,形成3 個大小不一的梯形光井,為其下部的展廳和會客廳帶來柔和的自然采光。首層是3 個彼此分離而又相互連續的展廳,設計采用密肋砼結構盡量提高室內的高度,密肋梁的截面為倒梯形,在梁之間嵌入了發光燈膜,為展廳帶來柔和均質的人工光源。
由傾斜的墻面塑成梯型的二層會客廳。這里是為接待重要的藏家而設置的,布置休閑、會議、廚房、衛生間等功能。天窗引下的天光灑在傾斜的墻面上,形成獨具特色的儀式性會客空間。
前臺、會客區、辦公區的固定家具均采用混凝土澆筑而成,以巖板作為臺面材料,家具與空間發生明確的對應關系。
3 小會客室
4 展廳、舊廠房的大門猶如一件藝術品
5 接待室
6 辦公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