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齊超 浙江亞廈裝飾股份有限公司技術管理工程師
吳 龍 浙江亞廈裝飾股份有限公司工程師
范淼芳 浙江亞廈裝飾股份有限公司技術管理工程師
佛教作為中華文化的三大核心之一,與儒道兩家,逐漸凝聚成華夏文明不斷延續的基因。每個中華大地(古以中原為主)所成長的人,在自身文化潛意識里,就存在著儒釋道的本源性,就如西方人生來就有“主”一樣。這種本源性,不僅讓文化得以延續,也側面反應了其獨特的哲學體系。中國佛教史始于公歷紀元前后,佛教開始由古印度傳入中國,經過長期傳播發展,形成具有中國民族特色的中國佛教。由于傳入的時間、途徑、地區和民族文化、社會歷史背景的不同,中國佛教形成三大系,即漢地佛教(漢語系)、藏傳佛教(藏語系)和云南地區上座部佛教(巴利語系)。佛教西漢末年東漢初年傳入我國,對我國宗教文化的影響意義較為重大。本文以舟山觀音圣壇全過程技術管理為案例依據進行總結歸納,從以下幾個方面簡要分析、探討,以期達到更深層次的理解和應用。
普陀山觀音法界位于東海之濱,浙江省舟山群島朱家尖白山山麓,規劃面積為2 500 畝,總建筑體量約28 萬m2。
作為觀音法界的建筑地標和文化地標,觀音圣壇擁有佛教界三大唯一。它是世界上唯一以觀音為原型的佛教建筑,又是世界上最大規模體量的佛教文化綜合項目、世界上最大規模的四眾弟子教化基地,以及將佛教造像原型作為建筑形態意向的佛教建筑。
觀音圣壇(圖1)整體為“一主兩從”品字形建筑群,總建筑面積61 900 m2主體地上10 層,地下局部1 層,建筑高度91.9 m。通過建筑、園林、文物等多角度、全方位展現佛教文化內涵及文化審美;又與普陀山隔海相望,空間格局精美。
圖1 觀音法界項目外立面夜景圖
觀音圣壇,形態恰如毗盧觀音,結跏跌坐于多層蓮座之上,體現著“圣壇即觀音”的理念,其外立面主要分為4大系統,背光、蓮瓣、柱廊和毗盧帽。
觀音圣壇中庭創新型的采用須彌山的設計思路,體現“觀音納須彌”的精神本質,內部“須彌山”結構,高23.7 米,跨度60 米,剖面曲率有29 種,鏤空網格15 種。圣壇室內整體為超大、超高、異形空間,大量運用傳統木結構,精雕漆器、銅雕等傳統工藝,并充分結合四周GRG 蓮花瓣、燈光等現代材料與技術,充分體現項目文化內涵,向大眾講述展示大愛無疆的品性,大慈大悲的善性和救苦救難的德行的故事。
3.1.1 虛擬拼接、模擬碰撞
觀音圣壇內部頂面、墻面佛教類設計圖樣及造型外觀大量借鑒古代多朝代佛教類建筑工藝外觀,為了更好地使中國古代佛教類古建筑的獨特造型外觀與現代電氣化設備設施契合,現場采用BIM點云數據進行放樣建模[1]。利用三維激光掃描儀技術進行建筑基層與完成面復原,模擬現場機電管線碰撞,提前對機電管線與完成面存在沖突部位進行預判并做出設計調整,提升后期施工效率。
3.1.2 效果營造、燈光渲染
三維模型及碰撞試驗完成,為后續施工創造了有利條件。效果圖的產生會給業主對于施工完成面觀感質量提供一定的參考價值,為了使現場施工完成效果與渲染效果圖盡可能一致,避免造成實際完成與效果圖差距過大,現場在施工前期,利用3DMAX 導入模型,利用vray全局照明,渲染材質抗鋸齒及vray 燈光與材質的綜合運用[2]。前后對現場燈光光源布置、面層材質渲染進行了大量的比對和選擇,以期達到施工面層與光源呈現效果與實際一致,真正做到將虛擬帶進現實。
現場涉及木制構件傳統榫卯結構拼接技術較多,為更全面直觀的體現斗拱、澡井等木制構件的連接咬合關系,現場采用三維可視化交底技術,與傳統紙質交底相比,三維可視化技術交底可以明顯提升交底效率,提高施工質量,使施工工藝更直觀的體現出來,將運用BIM技術建立的模型轉化為可三維瀏覽的文件,通過模型將現場施工區域難點進行逐一拆解,制作成為可視化交底內容,并結合文字說明、圖片等內容,從而大大提高施工效率與質量[3]。
3.3.1 施工組織保障
在項目施工之前,項目經理部的管理人員以及施工的技術人員應當由具備佛教建筑古建類施工經驗的相關人員組成,從而保障施工的工期目標。并且在施工之前,統籌好施工中必須的人力、材料和設備。施工之前,項目的主要管理人員需要落實到位,并依據項目實際情況,編制切實可行的施工組織設計,加強與項目各參與方的溝通協調,為工程的施工創造良好的外部條件,保障施工順利進行[4]。
3.3.2 施工隊伍的選擇
建筑項目施工建設應該組建高水平的施工隊伍,盡量選用針對佛教類或古建類相關施工經驗豐富的隊伍,在施工前或施工過程中,對于管理人員或建設、設計單位的相關佛教設計意圖能夠第一時間理解并落地執行,節省溝通時間,提升施工效率與質量。
3.3.3 材料的供應保證措施
針對佛教類項目的特殊構件材料的選樣和加工周期需綜合考慮,多樣對比。進場后,項目物資部采購人員到各種材料的生產地進行施工調查,摸清材料的質量情況,生產能力、運輸供應能力等。
根據項目工程總進度計劃,物資采購與現場施工管理人員提前編制各種主輔材料的供應計劃,確保現場材料可到場即使用,現場工人無窩工現象發生。
3.3.4 合理詳細的進度計劃排布
編制合理詳細的施工總進度計劃,依據工期安排,建立目標工期計劃,對重點影響本工程進度的關鍵線路進行控制,針對現場重難點制定專項施工方案,將總體施工進度計劃逐層分解到月、旬、周計劃當中,及時組織計劃完成情況復盤,依據完成情況,及時調整總進度計劃,保證關鍵節點的順利完成,為項目按期交付做好相關工作。
3.4.1 1:1 樣板施工
因項目的特殊性,現場涉及古建類佛教紋飾紋樣繁多,各個佛殿風格不一,前期需尋找參考文獻或佛教文化建筑很多,跨民族、跨國際的異族文化風格都需要深入地準確理解設計意圖,保證紋樣深化的路線不偏移,從而確保紋樣推進工作的順利進行,現場采用1:1 進行精準樣板制作,紋飾圖案確認無誤后再全面開展施工,避免因佛教類建筑紋飾紋樣選擇錯誤造成文化沖突。
3.4.2 木制構件承重和抗震分析
內部裝飾裝修涉及有大量的超大、超高、異形空間,大量運用有傳統榫卯木質結構,如6 層東佛殿斗拱藻井、佛龕掛落等。藝術造型復雜,工藝精度要求高,現場施工要認真考慮木質結構耐久度及相關受力抗震分析,以此滿足相關使用要求。
無損檢測是勘察木制構件內部殘損狀況的常用方法,由于其對構件損傷較小,且適合現場操作,因此被越來越多地應用于木結構或木構件的損傷勘查中。現場樣板施工階段采用無損檢測手段預測澡井等木制構件的耐久度和抗彎性能試驗,通過測點位置、測點數量對相關系數的影響,以及多參數時預測模型的最優自變量組合,以此來確認藻井等大型木制構件耐久度及受力是否滿足相關木制構件規定的年限使用要求[5]。
3.5.1 構件精細度把控
因佛教類建筑特色墻面及頂面完成面會出現大量的壁畫彩繪,并且壁畫彩繪在施工過程中的要求是無塵化人工手繪方式。
為避免在前期構件安裝過程中因構件精細度問題而產生現場二次深化加工,產生大量的粉塵污染,因此在壁畫施工環節前需進行進行全面清潔,使項目管理成本增加,且在生態環保要求日益嚴格的今天,材料現場二次加工深化明顯與國家大政方針相違背。為更好的體現出現場相關裝修構件的精準度,減小現場二次加工造成的環境污染,現場將BIM點云掃描數據與三維模型相結合,并將模型下單尺寸與現場實際相關尺寸進行二次復合,提高材料下單精準度,避免現場二次深化加工,造成環境污染。
3.5.2 木制材料防腐及防火規格要求
木制構件的防腐及防火直接關系到木制結構的穩定性和耐久性,現場木材防火等級經處理需滿足A 級防火要求,因項目地處海邊,加之南方濕氣較重,海風中水分和鹽分較高,木質的東西極易吸收空氣中的水分,造成木制結構的腐爛、破壞,現場在木制構件的選取上采用選擇木材防腐效果較好的丙環唑、防霉抑菌的1,2-苯并異噻唑啉-3-酮(BIT)和殺蟲活性較高的高效氯氟氰菊酯為主成分,采用助劑添加和乳化技術制備水基化有機型防腐防蟲微乳劑,通過穩定性測試、有效成分抗流失性能測試、室內抑菌活性測試、室內防腐性能測試以及野外埋地測試等評價微乳劑的性能和防腐防蟲效果。
經過檢測該成分低毒,性能穩定,有效成分在木材中固著率高[6]。因而它具有良好的防腐和防白蟻效果,實際應用時可根據實際所處環境需求靈活調節有效成分配比。
3.6.1 木制斗拱連接技術
佛教類古建特色及精髓就在于木制結構構件,優點在于拆裝便捷,無需任何釘固,利用木制構件端頭的不同造型勾結而產生的榫卯結構。其中斗拱的形成可以說是中國古代建筑史的代名詞,大到宮殿,小到宅院,都離不開斗拱的存在。斗是斗形墊木塊,拱是弓形短木,它們逐層縱橫交錯疊加成一組上大下小的托架,斗拱還講究中軸對稱、方正嚴整的群體組合與布局,安置在柱頭上用以承托梁架的荷載和向外挑出的屋檐[7]。斗拱結構具有造型巧妙,抗震耐久性良好等特點,使得斗拱連接技術得以延續千年。
3.6.2 GRG 蓮花瓣拼接技術
在佛教類文化建筑中,蓮花花瓣造型應用較多,寓意和蓮花一樣,象征著圣潔和清凈,例如我們熟知的觀音蓮座,它代表著佛界一塵不染,若是一對蓮蓬就寓意著并蒂同心。此外,蓮花花瓣環繞著蓮蓬,蓮花精細美麗,蓮蓬質樸厚重,完美的展現出佛教造像所追求的那種典型美和莊嚴美的結合。
現場GRG 蓮花瓣為單瓣曲面,多瓣圍合成圓,為了保證現場蓮花瓣拼接施工接縫順直度一致,GRG 蓮花瓣背部采用可調節螺栓鋼架基層,減小因現場基層鋼架施工產生的累積誤差,避免鋼架基層返工,施工簡便快捷,提升施工效率,保證GRG 蓮花瓣圍合美觀度。
3.6.3 現場彩繪以及壁畫樹脂面層覆膜技術
古建彩繪從宏觀上來看是古時人們對于當時政治、宗教、藝術相結合的一種表現形式,是中國古建筑上特有的裝飾藝術,是珍貴的歷史遺產,更直接的作用是當時人們對于木質結構的一種保護,防止木制結構因風、雨、蟻、蟲等侵蝕啃噬,有效保護木材,延長房屋使用壽命[8]。因其能反映古代畫工精湛技藝的變遷,是保存、延續歷史信息的重要載體,自此得以延續。
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由于佛教的快速傳播,以佛教內容為題材的壁畫、彩繪隨之興盛,隨著佛教的流傳、印度、波斯、東南亞等紋樣傳入國內,大大增加了建筑彩繪內容的豐富性,同時室內藻井、斗拱廣為使用,現場6 層東佛殿內斗拱和藻井彩繪紋樣圖示并借鑒了當時的彩繪圖案工藝?,F場彩繪均要求人工完成,并且為了符合相關室內環保檢測要求,若因彩繪顏料選擇不當,造成室內環境空氣檢測不達標,會給人帶來巨大的身體傷害。
為了能更好地保存現場彩繪工藝,現場采用古典式純手工彩繪,原汁原味保留彩繪紋樣的精髓。同時為避免后期因時間的推移而產生的顏色蛻變,結合現代化的樹脂面層覆膜施工技術,可以更長時間的保存現場彩繪,盡可能隨著時間的推移保留住彩繪的原色,更好地將傳統工藝與現代工藝相結合。
舟山觀音圣壇項目從設計初期的古建構件斗拱、藻井等參考多朝代的古建設計,到現場構件選樣,從傳統原汁原味榫卯結構的百分百體現到與現代工藝的相結合優化,使觀音圣壇內裝修構件從抗震、防火、防腐等各角度滿足觀感及使用要求,通過高質量環保型建筑材料的應用,更好地使國內佛教類建筑施工工藝的得以傳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