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長貴,張文俊,岳小強
骨骼肌肉系統的慢性疼痛是海軍艦艇官兵常見的一組亞臨床癥候群[1?2],不僅嚴重影響艦艇官兵的身心健康,還給部隊的正常訓練和工作安排造成了極大的不便。目前針對骨骼肌肉系統疼痛,多采用非甾體抗炎藥進行對癥治療,但臨床療效欠佳,且存在消化道不良反應,停藥后疼痛癥狀容易復發[3]。由于海軍艦艇官兵的主要工作是在海上作業,加上艦艇醫務室救治條件有限,艦艇遠航時針對這類疾病的治療常無有效方法[2,4]。微針刀療法通過閉合手法對肌肉、韌帶等軟組織之間的粘連進行松解[5],可以有效緩解因慢性炎癥引發的疼痛,改善骨骼肌肉運動時的力量和幅度,既往文獻已證實其在治療慢性骨關節疼痛方面的療效[6?10]。此外,微針刀療法屬于中醫針灸療法范疇,在一般的治療室即可進行操作,比較適合艦艇治療環境。筆者采用微針刀療法對海軍某部艦艇官兵中診斷為骨骼肌肉系統慢性疼痛的患者進行了治療,其療效顯著且持久。現報道如下。
本研究納入海軍某艦艇官兵中診斷為骨骼肌肉系統慢性疼痛患者97 例,按患者治療意愿分為微針刀組52 例和藥物組45 例。微針刀組患者年齡(26.9±6.9)歲,男性46 例,女性6 例,體重指數23.3 ± 1.9,病程(12.4 ± 11.2)個月;藥物組患者年齡(26.2 ± 6.3)歲,男性38 例,女性7 例,體重指數23.4±2.4,病程(11.7±7.3)個月。2 組患者的年齡、性別、體重指數、病程和疼痛部位分布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本研究經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通過。

表1 微針刀組與藥物組慢性疼痛患者一般資料比較
1.2.1 納入標準 符合骨骼肌肉系統慢性疼痛的臨床診斷標準,局部有明顯壓痛點,病程超過3 個月;年齡18~65 歲;近期未使用其他治療方法或鎮痛藥物;無禁忌證,術區皮膚無破損,無藥物過敏;依從性良好,積極配合治療,能完成臨床觀察和隨訪;同意參與本研究并簽署知情同意書。
1.2.2 排除標準 根據病史、體征、影像學和實驗室檢查診斷為具有明確病因引起的疼痛,如椎間盤突出、半月板損傷或交叉韌帶斷裂、椎體滑脫、關節脫位等;骨骼肌肉系統急性外傷、占位性病變、感染、腫瘤等導致的疼痛;合并其他系統器質性病變或精神心理障礙的患者;近半年進行過手術或仍處于手術恢復期的患者;不能耐受治療或治療過程中病情惡化,出現嚴重并發癥、不良反應者;依從性差,未按要求進行隨訪,無法判定療效者;其他原因退出研究者,如外傷、新發嚴重疾病等。
1.3.1 微針刀組 患者采用微針刀療法進行治療,針對骨骼肌肉系統各部位疼痛,根據中醫經筋理論和現代解剖知識,首先循經絡、肌肉、肌腱走行進行按壓,發現明顯壓痛點后進行皮膚標記。碘伏消毒皮膚2 遍,采用華友0.4 mm×60 mm 微針刀,按中醫針灸手法在壓痛點處進針,先垂直經皮下組織穿透韌帶(或深淺兩層肌/筋膜),然后輕輕提針至皮下,循軟組織走向在垂直進針點上下傾斜進針進行縱向剝離,待粘連的軟組織充分松解后順原點出刀,局部壓迫0.5~1.0 min,并依次進行下一個壓痛點松解治療。術后囑患者休息6 h,避免劇烈運動。如果某部位術后仍有明顯壓痛,可在間隔1 周后再次治療。治療過程中和治療后記錄患者并發癥發生情況,如暈針、感染、血腫等。
1.3.2 藥物組 患者采用局部用藥治療,給予患者氟比洛芬凝膠貼膏(澤普思,日本三笠制藥株式會社,H20160288),貼于疼痛部位,根據痛點外用1~2 貼,每日2 次,用藥療程為2 周。用藥期間記錄患者并發癥,如皮膚過敏、破潰,惡心、嘔吐,呼吸困難等。
1.4.1 疼痛評估 在治療前和治療后2 周(從第1 天治療算起)、6 周、3 個月分別采用視覺模擬量表(visual analog scale,VAS)對患者進行疼痛評估。患者根據自我疼痛感覺在VAS 評分線上標出疼痛強度相對應的點(0~10 分)。0 分為無痛;1~3 分為輕微疼痛,不影響睡眠;4~6 分為中度疼痛,但可忍受,影響睡眠;7~10 分為重度疼痛,難以忍受,幾乎無法入睡。
1.4.2 療效評估 根據治療前和治療后各時間點VAS 評分降低程度來評價臨床療效,療效率=[(治療前VAS 評分-治療后VAS 評分)/治療前VAS 評分]×100%。其中<25%為無效,25%~50%為一般,51%~75% 為有效,>75% 為顯效,有效+顯效為總有效。
使用SPSS 20.0 統計分析軟件進行數據處理。計量資料采用±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2 組的VAS 評分采用雙因素重復測量方差分析進行比較。計數資料采用例數或百分比(%)表示,組間比較采用卡方檢驗。P<0.05 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組患者均成功完成治療,其中微針刀組中有8 例患者進行了2 次手術。所有研究對象均完成隨訪并詳細記錄疼痛情況,治療過程中和治療后均未見不良反應。
2 組患者治療前后VAS 評分見表2。與治療前相比,微針刀組患者治療后2 周、6 周和3 個月VAS 評分均顯著降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藥物組患者治療后2 周VAS 評分顯著低于治療前水平(P<0.05);治療后6 周,VAS 評分較治療后2 周有所回升,但仍低于治療前水平(P<0.05);治療后3 個月VAS 評分基本回到治療前狀態,與治療前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前2 組患者VAS 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而治療后2 周、6 周和3 個月,微針刀組VAS 評分均低于藥物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果提示微針刀療法疼痛緩解程度顯著優于藥物組。見表2。
表2 微針刀組和藥物組患者治療前和治療后各時間點VAS 評分比較(分,± s)

表2 微針刀組和藥物組患者治療前和治療后各時間點VAS 評分比較(分,± s)
注:與同組治療前比較aP<0.05;與同時間微針刀組比較bP<0.05;與同組治療后2 周比較cP<0.05
治療后3 個月1.98±1.11a 4.56±1.10b組別微針刀組藥物組例數52 45治療前4.73±0.99 4.87±1.12治療后2 周1.67±0.98a 2.58±1.05ab治療后6 周1.83±1.02a 3.73±0.94abc
微針刀組治療后2 周、6 周和3 個月總有效率分別為84.6%、78.9%和73.1%,藥物組治療后2 周、6 周和3 個月總有效率分別為57.8%、13.3% 和4.4%,2 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果提示,微針刀療法可維持臨床療效,而藥物治療僅在治療期有效,停藥后癥狀易再次出現。見表3。

表3 微針刀組和藥物組患者治療后不同時間臨床療效比較[例(%)]
骨骼肌肉系統疼痛是普通人群中的一種常見病和多發病,也是現代社會面臨的一個重要健康問題。部隊官兵骨骼肌肉系統疼痛的患病率更高,尤其是對于海軍艦艇官兵,其軍事訓練任務繁重,活動空間相對狹小,環境潮濕,骨骼肌肉系統疼痛的患病情況更加不容樂觀。近年來,國內外多項研究均報道了海軍艦艇官兵骨骼肌肉系統疼痛發生情況。一項關于瑞典海軍的調查研究顯示,其骨骼肌肉系統疼痛的總患病率高達78.2%[2]。而修先倫等[11]對于我國艦艇官兵運動系統損傷和疾病的調查顯示其發生率高達56%。王浩等[12]對1 266 名艦艇官兵調查發現,患有腰背部疼痛的官兵占69.5%。由此可見,海軍艦艇官兵骨骼肌肉系統疼痛發生比較普遍。骨骼肌肉系統疼痛是影響官兵健康和部隊戰斗力的重要因素,如何進行有效的治療是艦艇軍醫面臨的一個重要問題。
骨骼肌肉系統由骨骼、關節、韌帶和肌肉等結構組成,在人體中主要發揮支撐軀體、維持運動、保護臟器等功能。骨骼肌肉系統的慢性勞損會導致骨關節退變,以及肌肉、筋膜和韌帶等組織受到牽拉而損傷,病變組織缺血、缺氧,進一步導致炎性滲出、水腫等病理變化,并誘導炎癥因子和疼痛介質分泌增加,引發病變區域疼痛。長期炎癥反應會導致組織粘連、攣縮或疤痕產生,形成慢性疼痛和功能障礙[13?14]。目前臨床對于這類疾患的治療主要包括藥物、推拿按摩、理療、針灸、針刀、局部封閉和行為學療法等方式[3,13?14]。由于海軍艦艇官兵的工作主要是在海上作業,艦艇醫務室救治環境簡陋且治療方法有限,導致艦艇軍醫對于官兵疼痛的治療常缺乏有效手段,大部分情況僅采用非甾體抗炎藥或理療等方式進行對癥治療,但臨床療效欠佳,且癥狀常反復發作,難以根除,部分藥物還存在一定的不良反應。針對這一情況,本研究采用微針刀對艦艇官兵骨骼肌肉系統疼痛進行治療,結果證明其療效顯著。
微針刀療法結合了西醫外科手術療法和中醫針刺療法的理念,通過剝離和鏟削等方式松解病變部位粘連和疤痕化的組織,從而有效改善局部組織的血液循環,糾正缺血、缺氧狀態,促進炎癥消退和吸收,改善組織的新陳代謝,加快組織修復,達到從根本上治療病灶的目的[5]。相對而言,藥物治療僅能減輕炎癥反應,而不能將粘連組織或疤痕組織松解,故療效欠佳,且停藥后癥狀容易復發[3]。既往多項研究已證實微針刀療法在治療骨骼肌肉系統慢性疼痛方面的優勢。劉滿震等[6]采用微針刀聯合圓利針治療肩周炎,結果顯示其治療有效率高達95%,顯著高于藥物療法。劉曉嶸[7]采用微針刀治療頸肩肌筋膜疼痛綜合征,其療效顯著優于電針療法。紀建國[8]對比微針刀淺筋膜松解術和針灸療法在緩解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疼痛方面的療效,結果顯示微針刀療法緩解疼痛的作用更佳,且復發率低。在治療下肢疼痛方面,曹莉和金瑛[9]報道微針刀較藥物更能降低膝骨關節炎患者的疼痛程度;朱家貴[10]報道微針刀治療陳舊性踝關節扭傷的治愈率高達95%。本研究結果與以上研究報道結果一致。本研究采用的微針刀比普通小針刀更細,創傷更小,且不需要麻醉,更加安全,采用該療法治療艦艇官兵骨骼肌肉系統慢性疼痛,并以藥物治療作為對照,結果顯示微針刀治療組患者疼痛緩解程度顯著優于藥物組。隨訪3 個月發現,微針刀組療效穩定,而藥物組停藥后疼痛出現反彈,同時2 組患者均未見不良發應發生。
綜上所述,微針刀療法治療骨骼肌肉系統慢性疼痛具有良好的鎮痛效果,其療效穩定、持久,不良反應少,患者有較好的耐受性,且對治療環境和條件要求較低,無需麻醉,在一般的治療室即可進行操作。因此,微針刀療法可作為艦艇官兵骨骼肌肉系統慢性疼痛治療的一種新的選擇,值得推廣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