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棟,許碩貴,畢宏達,夏陽,趙倩,顧群,柏愚
2020 年7 月,南沙某島礁醫院接診的普通感冒患者暴發性增加,為摸清此次普通感冒流行的情況及原因,了解廣大官兵對普通感冒防治的認知情況,推進科學施訓,減少未來上呼吸道感染的發病及傳播,提高島礁衛勤保障能力,結合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簡稱新冠肺炎)防治相關要求,基于微信“問卷星”平臺設計并發放了感冒情況調查表。現將調查結果報道如下。
1.1 研究對象 研究為橫斷面調查,采用自行設計的調查問卷,通過方便抽樣法使用微信App 作為問卷傳播媒介,開展電子問卷調研。調查對象為自愿參與的駐礁部隊官兵及工程作業人員,調查時間為2020 年7 月25-31 日,參與人數731 人。
1.2 方法 本次調查基于微信“問卷星”平臺設計,首先將問卷文檔導入生成網絡調查問卷,以二維碼的形式發放至各個單位,人員用微信掃碼匿名填寫并提交,每個微信賬號限填寫1 次。調査數據由“問卷星”平臺自動導出,以Excel 格式保存,再根據統計需要將數據進行編碼和處理,導入SPSS 16.0 統計軟件。
1.3 調查內容 調查內容分為4 個部分。(1)基本信息:性別、年齡、受教育程度等;(2)生活及工作環境:既往感冒的頻率、平均每天劇烈體力活動時間、工作場所的人群密度、平均每天熬夜工作的時間、住宿條件、是否為新上礁人員、感冒危險因素的暴露情況(多選);(3)感冒調查:本次調查的核心問題為“近1 個月來是否曾患感冒”,利用“問卷星”平臺的跳轉功能,感冒患者繼續填寫就診次數、感冒原因(多選)、感冒癥狀(多選)、最近一次感冒持續時間、患病后單位采取的措施(多選)、病情轉歸、對戰斗力的影響等;(4)感冒常識認知:感冒的病原體、預后及感冒后應該采取的措施(多選)。
1.4 統計學處理 對感冒病情、感冒后單位采取的措施及其對病情的影響、普通官兵對感冒的認知等情況進行描述性統計分析;對人員基本情況、可能的危險因素等變量分別與是否曾患感冒進行單因素分析及多因素Logistic 回歸分析,得出感冒發病的獨立危險因素。P<0.05 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感冒患病率及癥狀表現 2020 年7 月25 日發放問卷,截至2020 年7 月31 日,“問卷星”平臺共回收731 份問卷,其中有效問卷731 份。2020 年7 月該島礁普通感冒312 例,總患病率為42.68%。通過對感冒患者的癥狀、病程、轉歸、來院就診次數、對戰斗力影響等詳細病情的調研發現,出現流涕、鼻塞、咳嗽、咽痛、乏力、頭暈頭痛、發熱[體溫(腋溫)為(37.6±0.5)℃]、其他癥狀的比例分別為77.24%、74.68%、53.53%、50.96%、43.27%、37.82%、5.77%、2.56%。47.44%的患者病程為3~5 d;另外,截止調查日期,絕大多數感冒患者(87.18%)已明顯緩解;一部分官兵(21.47%)戰斗力受到明顯影響。見表1。由此可見,本次集中暴發的普通感冒雖以輕癥為主,大多數患者病情不重、病程不長、恢復較好,但對官兵的戰斗力產生了不同程度的影響。

表1 某島礁感冒人群問卷調查結果(n=312)
2.2 感冒患病及流行原因分析 將人員基本情況、易感因素等與問卷中“近1 個月來是否曾患感冒”這一變量納入單因素分析及多因素Logistic 回歸分析,發現既往感冒頻率、戶外長時間淋雨、密切接觸感冒患者3 個因素為導致本次感冒患病的獨立危險因素(P<0.01)。具體來說,既往感冒頻率越高的人,本次患病的概率越高;與未淋雨者相比,戶外長時間淋雨者感冒患病概率明顯較高;與感冒患者密切接觸者的感冒患病概率明顯較高。相比之下,性別、年齡、受教育程度、平均每天劇烈體力活動時間、近期單位是否有新上礁人員、高強度訓練等因素對感冒患病率的影響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3。

表2 感冒患病及流行因素的單因素分析結果
2.3 人員患病后單位采取的措施對感冒病情及流行的影響 有人員患感冒后,大多數單位都采取了相應的措施以促進患者康復,預防感冒流行,具體措施包括:減少病員活動(35.58%);建議病員及時就診,藥物治療(65.38%);加強公共衛生,如洗手、消殺、通風(59.29%);減少人員密切接觸,如分發口罩、保持社交距離等(36.54%);有感冒癥狀患者集中居住(14.10%)等。將患病后單位采取的措施的多個選項設定為一個變量集,與病情持續時間、病情轉歸、就診次數等變量進行交叉分析,結果見表3~5。觀察表中數據可知,單位采取的措施對改善病情、控制流行產生了積極影響,無特殊措施的單位(22.44%)人員感冒后病程較長,轉歸較差,未就診比例較高,且就診患者中多次就診的比例較高。見表4~6。

表3 感冒患病及流行因素的多因素Logistic 回歸分析結果

表4 單位采取的措施對312 例感冒患者病情持續時間的影響[例(%)]
2.4 感冒常識認知調研結果 在對所有人員感冒常識的認知調查中發現,部分人員對感冒的基本常識認知不足,只有46.65% 的人知道感冒是由病毒引起的;28.32% 的人不知道絕大多數感冒不治療也會好;25.58% 的人甚至認為感冒后應該穿暴汗服或跑步發汗。見表7。

表7 南沙某島礁官兵感冒常識認知調研情況(n=731)
南沙島礁的氣候特征為高溫、高濕、高鹽,年平均氣溫>27 ℃,無四季之分,只有干、濕兩季之別,受赤道季風和熱帶氣旋影響,降水多集中于6-12 月份,年平均降雨量約2 000 mm。2005 年一項島礁人員與船員、海岸人員患病率的對比研究發現,感冒是島礁人員最常見的疾病,全年患病率(15.07%)明顯高于船員及海岸人員[1]。其他研究亦提示,2013 年南海島礁建設之前,上呼吸道感染始終是島礁人員患病率最高的疾病[2-3]。隨著島礁建設的完成,設施完善、人員齊備的島礁醫院落成并投入運行,官兵生活環境及就醫條件明顯改善,軍事訓練強度逐漸加大,以腰背痛、關節痛、運動傷等為代表的運動系統疾病逐漸取代以上呼吸道感染為代表的呼吸系統疾病,成為患病率最高的疾病類型[4-6]。然而,普通感冒等上呼吸道感染的患病率僅次于運動系統疾病,仍然是官兵健康的主要威脅。最近一項針對南沙某島礁呼吸系統疾病的研究分析發現,呼吸系統疾病發病的高峰出現在6-8 月份,7 月份發病率最高,其中上呼吸道感染占比為65.61%[7]。

表5 單位采取的措施對312 例感冒患者病情轉歸的影響[例(%)]

表6 單位采取的措施對312 例感冒患者最近1 個月來醫院就診的次數的影響[例(%)]
本調查結果提示,2020 年7 月南沙某島礁普通感冒的患病率明顯上升,對島礁衛勤保障能力提出了較大的挑戰。統計學分析發現,既往感冒頻率、戶外長時間淋雨、與感冒患者密切接觸等因素是導致感冒患病及流行的獨立危險因素;有相當比例的人員對普通感冒的病因、預防及治療措施缺乏正確認識。本研究暴露了島礁官兵的防病意識不強、部隊骨干科學施訓能力不足、呼吸道疾病易于傳播的弱點。
首先,6-7 月份是島礁特殊氣候條件下干季與濕季交界的月份,降水量明顯加大,官兵戶外作業或訓練時淋雨的概率增大;同時,由于濕度上升,為感冒病毒創造了滋生及傳播的條件。因此,在島礁干、濕季交替時,為避免感冒暴發流行的出現,應當積極督促官兵勞逸結合,適當運動,減少熬夜,增強抵抗力;嚴格落實科學施訓,遇到大雨等惡劣天氣應減少非必須的戶外活動,或適當降低活動強度,避免長時間淋雨造成抵抗力低下而誘發感冒、支氣管炎、肺炎等呼吸道疾病。為普及感冒相關的醫學常識,糾正錯誤觀念,提高防病能力,應由醫院專家組織普通感冒相關的醫學科普講座,并編寫、印發普通感冒防治宣傳手冊;尤其應針對駐礁部隊領導機關與組訓人員開展科學施訓的專題講座,杜絕因不當施訓造成的非戰斗減員,保障部隊戰斗力。
其次,島礁官兵工作、生活的空間較為集中,來往密切,容易導致普通感冒等呼吸道疾病出現暴發流行。調查發現,出現感冒病例后,大多數單位都采取了相應的措施以促進患者康復,控制流行,并產生了積極的效果。然而,仍有近一半(49.36%)的感冒患者因工作或其他原因未能前來就診,這不僅延緩了患者本人的康復,也因為其隱匿性特征,在一定程度上加速了感冒的蔓延流行。各單位有感冒、肺炎等病情集中出現時,應立即上報機關及醫院,并在醫院專家的指導下嚴格落實防疫措施,加強公共衛生管理。
島礁距離陸地遙遠,人員輪換及物資補給較為頻繁,新冠肺炎疫情的出現對島礁部隊的衛生防疫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8]。經過對人員上礁前嚴格執行醫學隔離及核酸檢測,以及上礁時體溫檢測、病史詢問等措施,嚴格杜絕南沙島礁疫情的發生。目前在全球范圍的新冠肺炎疫情仍未結束,國內疫情雖得到有效控制,仍有零星境外輸入病例出現,甚至陸續出現原因不明的聚集性感染,疫情防控的形勢依舊嚴峻[9]。南沙島礁特殊的環境和使命任務決定了對疫情的零容忍,通過提高官兵醫學常識,推進科學施訓,加強公共衛生管理,杜絕呼吸道疾病滋生的土壤和傳播的途徑,應當把新冠肺炎防治措施宣教作為重要的補充內容,引起足夠重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