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東升

好讀書,不求甚解;喜說文,不激不隨。
大慶的油井星羅棋布,但有一口井卻與眾不同,那就是松基三井。
松基三井,即松遼平原第三口基準井,位于大慶市大同區高臺子鎮西部。于1959年9月26日噴出工業油流,由此發現大慶油田。那是一個金秋的下午,松遼大地上的這口油井噴射出讓人喜極而泣的棕褐色原油。在年輕的共和國即將迎來十年大慶的前夕,它讓充滿喜悅的石油人有了從未有過的開心。中國人民在這口井前終于觸摸到了祖國石油工業的青春脈動。
松遼石油勘探局最早于1958年9月提出在肇州縣大同鎮安置“松基三井”的井位。現在的松基三井紀念碑位于第五采油廠。井旁那塊紀念碑上“大慶油田發現井—松基三井”的紅色銘文,由石油工業老領導、原中顧委常委康世恩同志題寫。它告訴我們,這口井是大慶油田的“鼻祖”,是大慶石油城的“根”。
松基三井承載了一代人的夢想,記錄了一代人的拼搏,印證了一個時代的輝煌。
自從人類進入工業化社會以后,石油就無可爭議地成了人類社會能源消費的主力軍。石油有“工業的血液”“黑色的黃金”等美譽。自20世紀50年代開始,在世界能源消費結構中,石油就已經躍居首位。
中國是世界上最早認識并使用石油的國家之一。早在公元12世紀,我們的祖先就在如今的陜西延長一帶發現了這種“可燃之水”。900年前,北宋科學家沈括在《夢溪筆談》中,第一次使用了“石油”一詞。
到了近現代,中國的石油工業卻遠遠地落后于西方。當美國、法國、英國發展起規模龐大的現代石油工業的時候,大清帝國還停留在古老的“淘油”階段。
1905年的一天,一位名叫洪寅的候補知縣在陜西巡撫曹鴻勛的支持下,辦起了“延長石油官廠”。他跑到漢口,請來日本化學博士稻田辛吉和他的助手,幫助化驗家鄉的石油成分。當得知延長的石油“勝于東洋,能敵美產”這一結論后,喜形于色的洪總辦從日本購買了鉆機和煉油設備,又聘請了7名日本人當技師和技工,于1907年6月在延長縣城西門外勘定了井位,開鑿“延長一號井”,并于當年9月完工。這口井深80多米,日產原油1噸多,被視為中國內地第一油井。辛亥革命時期,日本技師回國了,延長已有的油井因技術問題得不到解決,被迫停產。
在這之后的幾十年里,國人投入開發規模最大、產量最高的油田要算是玉門油田。中國老一輩地質學家和矢志開發祖國石油資源的仁人志士,為興辦玉門油田傾注了極大的熱忱,付出了艱苦的勞動。
玉門油田是當時中國最大的油田,也是世界上開發最早的非海相油田之一。在1939年至1948年的10年中,玉門油田共鉆井44口,生產原油45.5萬噸,約占舊中國1907年至1948年41年天然原油產量總和的72.3%。
玉門油田的開發建設,雖說為貧窮落后的中國培養了一些掌握近代技術的石油人才,但從總體上來看,中國的石油工業規模很小,水平很低。據資料記載,從1907年延長第一口油井問世至1948年的41年中,全國共鉆井169口,總進尺6.7萬米。在幅員遼闊的中華大地,做過石油地質調查的僅有陜西、甘肅、新疆等9個地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