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守山 李金 薛鵬飛 王強
(1,山東省鄒平市農業農村局 256200;2,博興天竹菌劑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256500)
2020 年,長山鎮生豬存欄約2.03 萬頭,年出欄約3.88 萬頭,肉鴨年出欄224 萬只,肉雞年出欄約151 萬只,畜禽糞污年產生量大,糞污處理難,糞污處理設施裝備配建率低,養殖環境差,缺乏環境保護意識[1]。業主環保責任意識低、畜禽糞污隨意堆放、養殖廢水未達標排放、糞污資源化利用方式落后、糞污處理利用長效運營機制未建立等問題亟待解決,急需探索構建種養結合、農牧循環的可持續發展新模式,按照2021年中央財政支持開展綠色種養循環農業試點工作要求,我積極探索構建了畜禽糞污資源化利用“10+1”服務新模式。
由鎮政府牽頭,成立由分管鎮長為組長,畜牧、環保、鎮街等為成員的工作專班,明確要求鎮街主要領導抓總組織,建立網格化管理排查機制,環保部門負責依法處置,畜牧等部門主動參與,包村干部、村支書為監督責任人,制定實施方案,建立養殖主體主責、主管部門技術指導、政府屬地組織的工作機制。
積極與鎮政府、環保部門匯報溝通協調,探索建立三方常態化監督巡查和共享機制。
(1)組織宣傳動員會議。由鎮政府牽頭,組織宣傳動員大會,提高網格員、獸醫站工作人員、養殖場戶負責人等責任意識。(2)開展專題培訓班。積極與省、市專家對接,組織開展糞污資源化利用、養殖異味防治等培訓活動,協調解決畜禽糞污資源化利用存在的問題。創新培訓模式,采用技術培訓與現場示范相結合的方式,深入養殖現場示范指導,及時反饋修正,快速提高養殖場戶、技術指導人員的指導服務能力。樹典型立標桿,通過拍攝短視頻、公眾號等宣傳方式,發揮糞污資源化利用先進典型的示范作用。
自2021 年以來共召開專題會議7 次,舉辦專題培訓班5次,培訓養殖場(戶)負責人、技術員1860 人次,培訓網格員、指導員650 人次,印發宣傳資料3786 份,組織現場觀摩8次,推送信息4 條,線上線下同步,使養殖場戶從思想上充分理解、行動上積極配合,為開展畜禽養殖污染治理贏得主動。
組織人員對全鎮334 個畜禽養殖場戶進行全面排查,對每個場戶的基本情況、糞污設施配建情況及糞污綜合利用情況進行調查摸底,建立一場一戶一張基本情況清單。
技術人員對300 余家養殖場戶逐場、逐戶進行不少于4 次的專業指導與服務,根據各個養殖場的特殊情況進行指導,提出整改意見,保證糞污配套處理設施的配建、配套、運行的規范性。
按照《濱州市畜牧獸醫局關于印發濱州市規模化畜禽養殖場畜禽糞便污水處理設施建設指導意見的通知》(濱牧牧發〔2018〕 5 號)要求,指導養殖場戶配建符合“四防”要求且與養殖規模相匹配的糞污處理利用設施,經驗收合格后拍照存檔,并督促養殖場戶定期對設備設施進行維護、保養、維修,做好運行記錄,保證糞污處理設施正常運行。
委托第三方代為處理糞污的養殖場戶要簽訂糞污委托處理(購銷)協議。
通過發放《山東省畜牧獸醫局關于畜禽養殖生態環境保護責任告知書》,簽訂《畜禽養殖污染防治承諾書》,強化養殖業主主體責任意識,督促養殖場戶依法履行治污主體責任。
現場指導,因場施策。實地查看養殖場是否有糞污露天堆放、違規外排現象;是否配建糞污處理利用和雨污分流設施,設施是否符合防雨、防滲、防溢流、防異味要求,設施容積是否與養殖規模相適應;設施是否定期維護并正常運行;糞污委托處理協議和處理利用臺賬、糞污日產日清臺賬、異味治理情況臺賬等檔案記錄情況是否齊全,填寫規范,無缺失等。對發現的問題,因場施策,當場下發《糞污處理利用設施不全不規范整改指導意見書》,明確整改時限;獸醫站工作人員在糞污整治“回頭看”過程中,針對轄區內養殖場戶存在的整改不到位或拒不整改的下發《糞污處理督促整改指導通知書》,并限期整改到位。
督促委托第三方代為處理的養殖場戶,依照協議中簽訂的糞污收集周期或糞污實際收集情況,及時規范填寫糞污委托處理(外銷)臺賬;對于糞污經無害化處理后施用于農田的,需建立糞肥施用臺賬,及時記錄糞污日處理和糞肥施用時間、施用量與施肥方式等,確保臺賬數據真實準確。
開展養殖異味專項整治活動。源頭上指導養殖戶在飼料中添加微生物制劑或蠅蛆凈等,從根源上減少異味的產生。外部環境上,一方面,要求養殖場戶依季節在畜禽舍內外定期不定期地噴灑除臭劑;另一方面,全面排查異味產生原因,畜禽舍內地溝、雨污分流通道等未完全發酵的糞污清理時會散發異味,督促定期清理并噴灑除臭劑,按照除臭劑噴灑、使用時間及時記錄填寫畜禽養殖異味治理情況臺賬。
創新新建養殖場備案模式,將糞污處理設施配建作為申請養殖場建設的條件之一,明確要求新建養殖場要做到糞污處理設施和養殖場規劃設計要同步規劃、同步建設、同步運行。
由畜牧獸醫站工作人員對每個養殖場戶進行排查,將在畜禽糞污處理設施配建、運行等方面發現的問題提出相應的整改意見,以責任區為單位進行匯總,交由鎮網格管理員、包村干部、村支書督促監督養殖場戶限期整改到位,生態環境部門人員同步跟進。
建立動物產地檢疫和糞污處理聯動機制。村干部、村支書、畜牧獸醫站工作人員聯合對養殖場戶的糞污處理設施配建及運行情況進行驗收,驗收合格后出具驗收合格證明,驗收不合格的責令其限期整改。驗收不合格或整改不到位的,對出欄畜禽不予出具動物檢疫合格證明。
為保證問題整改到位、整改徹底,建立屬地政府、農業部門、環保部門三方常態化監督巡查機制,發現問題立即責令整改,且共享糞污整治信息,實現治理成效共享。
(1)定位式信息共享。獸醫站工作人員一旦發現畜禽養殖糞污亂排亂放現象,立即當場拍照,將養殖場位置、污染環境照片、養殖場戶基本情況等信息資料第一時間發給鄉鎮分管領導。
(2)包保式整改問題。各網格員將曝光的信息對號入座,主動認領,第一時間安排工作人員到現場進行核查,根據具體情況分別作出限期整改、停止養殖等處理;情節嚴重的立即移交環保部門進行查處。
(3)跟蹤式落實整治成果。獸醫站工作人員針對整改進展進行全程跟進,確保問題得到及時有效整改。對隨意向河道、溝渠及周圍環境傾倒、堆放畜禽糞污的養殖場戶,對提出限期整改意見后拒不整改的,移交環保部門依法依規查處。
每個養殖場戶建立“一戶一檔”,檔案包括養殖場基本情況表、《糞污處理利用設施不全不規范整改指導意見書》 《糞污處理督促整改指導通知書》 《山東省畜牧獸醫局關于畜禽養殖生態環境保護責任告知書》、糞污處理流程、配套糞污處理設施驗收照片、糞污委托處理協議、糞污外銷或施用臺賬、異味治理情況臺賬及整改情況反饋等十項內容,對整改到位經網格員和村負責人驗收通過的形成整改報告、銷號;對仍未整改到位的,及時形成整改情況反饋報告,第一時間交給鄉鎮分管領導,由網格員督促整改。
通過宣傳、組織培訓會議及技術人員的多次現場指導,大大提高了養殖業主的環保認知度,引導廣大養殖戶向生態養殖模式模型轉變,全面增強了對環境保護的自覺性與積極性。
通過全鎮推進,全鎮畜禽糞污綜合利用率達到80%以上,規模養殖場糞污處理設施裝備配套率100%、100%運轉正常、100%無糞污外排。專業戶糞污處理利用設施配建率達56%。蛋雞、肉鴨、種鴨養殖場糞污處理設施配建率達100%,散養戶全部實現糞污日產日清、不污染村莊環境、不影響群眾生活,形成全鎮全面化推進畜禽糞污資源化利用的良好格局。
糞污專項整治行動的開展大大提高了區域內糞污處理的標準化、規模化及現代化程度,建立了多家糞污處理利用模式示范場。
種養結合模式。山東科潤農牧有限公司可年出欄生豬10000 頭,承包種植用地6000 畝,該場養殖過程中產生的糞污采用三級沉淀發酵池進行處理。尿和含糞尿水首先經過一級沉淀發酵池,經2~5d 的儲存發酵后,由糞污切割泵進行粉碎后抽至二級沉淀發酵池,再經10d 左右的二級厭氧發酵后抽至三級沉淀發酵池中,三級沉淀發酵池為長期儲存池。三級厭氧發酵的發酵時間根據季節變化進行適當調整。經沉淀發酵后的含糞尿水達到排放還田標準,春秋兩次集中用于公司承包的2000畝大田中。
針對糞污產生量大不便于自行處理的大中型養殖場、未配建糞污處理利用設施的養殖場戶,特別是散養戶,由鎮政府牽頭,建立糞污處理中心,并且建立專業化收集與運輸系統[2],全鎮新建專業化糞污處理中心兩處,前端與全鎮規模以下飼養場戶簽訂收購處理協議,制定漚肥工藝流程,統一按流程生產,年漚肥6 萬t,后端與種植戶簽訂肥料使用協議,按照每畝0.5t 集中施入秋種小麥大田,瓜菜果田按標準要求常年施用,打通了糞污轉肥入田“最后一公里”。
按照“一控兩分三防兩配套一基本”的總體要求,老舊養殖場實行糞污處理基礎設施標準化改造,開展畜禽養殖污染綜合防治。
(1)牛場廠房改造。根據自身規模及原有牛舍設計的特點,因地制宜選擇糞污處理模式。改建牛舍屋頂和雨污分離通道,牛舍屋頂改為雙坡式屋頂,運動場全部棚起,四周建設圍擋墻,牛只生活區域與其他區域嚴格分開。雨水直接排至糞水溝中,地板改建為漏縫,通過地板之間的縫隙使糞污落入下面的糞道中,糞污在傾斜的地面上依靠重力流走。漏縫地板可以保持牛舍內清潔,降低牛蹄發病率,減少沖洗畜舍的污水量。
(2)種鴨舍改造。鴨舍由原來的半開放式改造為封閉式,改造以前的流動式飲水為浮球閥控制式飲水,從而控制用水量,減少污水量。運動場外南側建設雨水溝,實現雨污分流。改變傳統養鴨模式,采用發酵床飼養技術,借助有益菌的作用分解發酵糞便中的有機物質。改造后的鴨舍,一方面,提高了孵化率、降低了淘汰率,運動場封閉后減少了鴨蹼發病率,降低了種鴨淘汰率。按照存欄6 萬羽種鴨計算,改造后平均每天可多出鴨苗3000 只,每只種鴨可增收0.45 元。另一方面,運營成本降低,通過雨污分流及種鴨飲水裝置的改造,收集的污水量減少,大大降低了污水處理設施的磨損。此外,發酵床內墊料、鴨糞尿和殘飼料的混合物經發酵后,分解或降解出很多有益物質,且鋸末中的木質纖維和半纖維也可被降解成易發酵的糖類,給種鴨提供了一定的營養,減少了飼料用量,降低了飼養成本。最后,可降低藥費成本,發酵床養殖方式可以改善種鴨環境,增加鴨群自身免疫抵抗力,減少疾病侵害。
形成“鎮街-村支部-獸醫站-養殖戶”四方協同機制,建立動物產地檢疫和糞污處理聯動、養殖污染以罰促改等系列長效管理機制,在總結畜禽糞污資源化利用工作基礎,形成糞污資源化利用“10+1”技術服務新模式,該模式包括10 項監督指導服務和1 項多部門聯動一體化,其中10 項監督指導服務為一張清單、一套糞污處理流程、一配套處理設施、一處理(購銷)協議、四書(山東省畜牧獸醫局關于畜禽養殖生態環境保護責任告知書、糞污處理利用設施不全不規范整改指導意見書、糞污處理督促整改指導通知書、畜禽養殖污染防治承諾書)、兩臺帳(糞污委托處理或自用臺賬、異味治理情況臺賬),“1”為農業、環保部門和屬地政府、種養糞污處理場戶聯動一體化,信息共享、齊治共管,共同促進畜禽糞污資源化利用,有效控制畜禽養殖污染,提升現代畜牧業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3]。
通過本次種養循環試點示范和糞污專項整治行動,有效杜絕了糞污外排現象,改善了養殖場區環境“臟亂差”局面,加快推進了畜禽養殖污染治理減量化、無害化、生態化和資源化利用,構建起畜禽糞污資源化利用“10+1”服務新模式,打通種養循環堵點,促進糞肥還田,實現種養結合,養殖場戶、服務組織和種植主體緊密銜接,促進了畜牧業的提檔升級與健康發展,推動了農業綠色高質量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