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紹漢
(云南省巍山縣農業農村局 672400)
巍山縣是全國肉牛優勢區域布局規劃重點縣,是滇西最大的肉牛交易集散地[1]。近年來,縣委、縣政府立足產業優勢,重點把肉牛產業作為“一縣一業”高原特色農業的產業來發展,有力促進了當地肉牛產業發展。2019 年,巍山縣被省人民政府命名為“一縣一業”肉牛特色縣。2020 年建成百頭牛場7個,千頭牛場1 個,現以投入運營,帶動周邊群眾,有效促進當地養牛業的發展。肉牛存欄不斷增加,2021 年,肉牛年末存欄10.9 萬多頭,出欄74632 頭,出欄率68.45%,其中年能繁母牛存欄46871 頭,牛凍精改良達到31029 頭,改良覆蓋率達66.2%。肉牛出欄率和牛凍精改良覆蓋率均居州內前位。隨著牛群不斷擴大,飼草飼料突顯困乏,2021 年巍山縣種植人工牧草7000 畝,推廣青貯玉米1.65 萬畝,制作青貯飼料6.35 萬t。同時從其他州、縣購買大量青貯飼料來緩解當地肉牛不斷增加與飼草飼料不足的矛盾。
自1978 年巍山縣推廣年人工授精以來,曾前后引進西門塔爾、短角、安格斯、海福特、莫利灰、云嶺牛等多個肉牛品種,最終西門塔爾牛具有體型大、毛色好、適應當地氣候、前期生長快等優點,深受養殖戶喜愛,至今沿用該品種,造成改良代數越來越高,雜交優勢不明顯或缺失。巍山縣是滇西大牲畜集散地,縣內肉牛交易頻繁,母牛流動性大,無法做到縣內種公牛互換,加之省、州凍精有限,無法固定各縣種公牛,大大提高近親概率,致使當地肉牛后裔出現一些退化。異地輸精技術的普及使新改良人員無實習機會,改良隊伍出現斷層。
巍山縣肉牛產業養殖基礎設施不完善,散戶以發展犢牛為主,規模戶以育肥和經商為主,但都是以銷售活牛的模式經營,只有少量屠商宰殺活牛分售,缺乏精深加工企業,部分農戶加工牛肉干,工藝老舊,缺乏品牌優勢,競爭能不強,產品附加值低。
巍山縣國土面積2200km2,山區占2052km2,壩區占148km2。山區相對壩區邊遠落后,但天然牧草豐富,牛存欄占全縣牛總量的30%,但牛凍精改良推廣遲、接受慢,牛群品質不如壩區。機構改革前,當地政府對山區養牛戶給予扶持,進行免費改良,發展較快。近年來,牛凍精改良被市場化,由于路途遠,改良收費高,部分農戶選擇本交,出現近親繁殖,嚴重影響整個肉牛產業的發展。需要政府繼續給予扶持,確保肉牛產業健康發展。
隨著“一縣一業”的推進,肉牛存欄不斷增加,飼草飼料不足問題逐漸顯現,很多養殖大戶開始到周邊州縣采購青貯飼料,運輸成本增加,養殖成本上升。2021 年萬頭奶牛場在巍山落戶,現已開工建設,一旦投入生產,飼草飼料短缺問題就更加突出。2021 年巍山縣共推廣種植人工牧草7000 畝,提供青飼料約5.6 萬t,種植青貯玉米1.65 萬畝,提供青貯原料約6.6萬t,大大緩解當地養牛業飼草短缺問題,但仍需從其他地方購買不少青貯飼料來補充。萬頭奶牛場在巍山建設,將給當地飼草短缺問題帶來不小了挑戰。
養殖戶發展資金不足,財政扶持資金投入有限,刺激作用不明顯,養殖資金得不到保障;融資難,金融部門貸款門檻高,很多養殖受擔保抵押限制無法得到貸款,企業(養殖大戶)貸款受市場波動風險大等因素影響,難以籌集資金擴大生產規模;養殖業是投入大,利潤低,風險高的弱勢產業,難以承擔高利率貸款。
科技服務隊伍老化、弱化、結構不合理等問題突出。巍山縣最高峰時,從事牲畜業科技服務隊伍人數為167 人,目前,全縣畜牧系列核定編制134 個,在編122 人,在崗82 人,在崗率為67.2%;鄉鎮畜牧系列核定編制63 個,在編58 人,在崗42 人,在崗率為72.4%。在職在編人員共有122 人,占高峰時的73%,其中30~40 歲17 人、40~50 歲70 人、50 歲以上35人,人員結構斷層隱患突出;基層隊伍不穩定。鄉鎮科技服務人員存在被長期抽調參與其他工作,形成在編不在崗現象,部分鄉鎮直接從事畜牧獸醫服務的人員只有1~2 人,科技服務工作難以開展;村級防疫員待遇低,技術服務能力弱,管理激勵機制不健全,影響了全縣的肉牛疫病防治工作。
(1)受國家政策的影響,畜牧業用地審批難、程序多、手續煩瑣,規模養殖場(大戶)難以擴大養殖規模。(2)缺少實施前的溝通咨詢和實施過程中的監督指導服務。部分養殖戶對養殖用地的辦理程序、政策知曉度不高,造成不必要的往返和違法處置,增加養殖戶的負擔。養殖用地一直是巍山縣養殖業發展受阻的重要因素,沒有地就無法建設畜舍,也就無法擴大養殖規模,因此,妥善解決養殖用地遼寧養殖業發展的基礎問題。
巍山縣作為滇西大牲畜集散地,肉牛交易頻繁,當地及周邊商販根據各地市場價差,及時將當地牛只運往全國各地或將其他地方的牛運到巍山,牛只主要出入于浙江、海南、四川、廣西、內蒙古,吉林及周邊城市,隨著網絡信息的發展,肉牛在當地的出入更為頻繁,大大增加了相關部門的疫病防控難度,只要其他地方有疫情,不久會波及巍山。近年來,巍山剛控制了其他疫病,牛結節病又從外地傳入,使部分養殖戶損失慘重,嚴重挫傷養殖戶的養牛積極性。
巍山縣肉牛養殖在省內名列前茅,歸根于當地牛凍精改良技術推廣早、發展快,牛群改良代數高,總體牛群質量好,且該地牛商販多,肉牛出欄率高是短期飼養和頻繁交易所致。當地相關部門只注重牛群數量和凍精質量,極少開展肉牛育肥試驗,以致巍山縣一直以來都沒有一套完整的育肥體系作為支撐,也沒有完整的育肥方案或育肥技術供養殖戶使用,養牛戶肉牛育肥各自為政,在傳統養殖基礎上加減,養殖技術滯后,造成當地養牛戶肉牛育肥技術一般,飼養周期長,日增重慢,育肥效益低,不能將每一頭牛的性能發揮到最佳水平,養殖收益主要還是靠出售犢牛和市場差價所獲。隨著周邊凍精技術的提高,巍山犢牛品質優勢逐漸減弱,開展肉牛育肥試驗,制定肉牛育肥技術方案和日糧配比,將是當地未來肉牛養殖業發展的關鍵。
(1)用好現有人才。召回抽調、借用專業人員,讓其發揮自身專業特長,履行自己的職責,能大幅提高工作積極性,有效提高工作效率,更好地用所學專業技術為當地養牛業服務,提高養殖科技含量。
(2)招聘有用人才。在招聘人員時遵循因崗招人,不能因人設崗,杜絕非專業人員加入畜牧獸醫行業,建立完善的村級動物防疫員利益激勵機制,提高待遇保障,穩定基層動物防疫隊伍。
(3)培養后備人才。加強科技培訓,提高人員素質,對新入行的人員多給予培訓,確保技術人才交替平穩過渡。對村級動物防疫員和牛凍精改良人員加大培訓力度,提高服務水平和業務能力,提升職業素養[2]。
(4)強化動物疫病防控體系建設,加強縣鄉村動物防疫基礎設施建設,積極爭取項目,改善基層防疫工作條件,加強重大動物疫情監測預警預報,提高突發重大動物疫病應急處置能力,保障肉牛產業健康、可持續發展。
鑒于巍山養殖戶喜歡西門塔爾,該品種目前也是全國主流品種,一是繼續使用現有西門塔爾,由供精站直接劃定各縣種公牛,縣與縣之間2 年進行一次輪換,錯開血緣,避免近親繁殖,確保后裔品質;二是引用德系西門塔爾進行品系間雜交,據近年引進部分德系西門塔爾試驗結果發現,該牛在當地適應性強、生長快,深受當地養牛戶喜愛,可以大量推廣。
將養殖場周邊零星地納入養殖用地范疇,便于中小養殖場日常管理,節省勞力。制定簡節明了的養殖用地審批手續,承辦部門間不得相互推諉、拖延,要積極主動指明審批路徑,不讓農戶來回奔波。
加大牛凍精改良扶持,每年預算一定資金,對山區牛凍精改良農戶及改良犢牛給予適當補助[3];設立牛改良培訓基地,購買改良器件及實習母牛供新學員實習,確保改良隊伍新老有序銜接,為當地養牛業發展打好基礎。做好試驗經費預算。相關部門每年做出試驗經費預算,開展1~2 期肉牛育肥試驗,實施單位做好試驗方案,確保試驗順利開展。實施單位針對當地肉牛開展工作,拿出試驗結果,經多個試驗結果比對得出最佳的育肥試驗方案,提供給當地養殖戶試用,效果顯著后在全縣大力推廣,以提升全縣肉牛育肥技術,增加養殖收入,提高肉牛產值。
加大招商引資力度,引進國內知名肉牛精深加工企業,發展精深加工,延伸產業鏈,提高肉牛產品附加值,不斷提高市場競爭能力,拉動肉牛產業發展;培育、壯大肉牛生產龍頭企業,充分發揮龍頭企業在開拓市場、技術創新、引導和組織基地生產與農戶經營等方面的優勢和主導產業的拉動作用,促進肉牛產業發展;立足縣情,加快肉牛銷售體系建設,加強牲畜交易市場建設,搭建市場銷售平臺,充分發揮大牲畜交易市場外連內帶作用,促進牛肉產品流通。
促進販運組織和經紀人組織與養殖企業合作,形成訂單農業,共享信息資源,提高抗市場風險能力,推動巍山縣肉牛產業發展。
繼續推廣大田種草,解決青飼料供給;利用荒山荒坡種植皇竹草,在養殖場周邊主推青貯玉米,養殖場與周邊農戶建立長期合作關系,實行訂單農業,農戶產品有銷路,養殖場原料有保障,養殖場為農戶提供有機肥,實現養殖業與種植業的良性循環發展。
發展優質肉牛生產是推進巍山縣鄉村振興,實現富民興縣,鞏固脫貧攻堅成果的重要途徑,可通過加強服務隊伍體系建設,制定合理改良路線,合理規劃養殖用地,簡化審批手續、加大扶持力度,發展肉牛產業、完善肉牛產業化,提升牛肉附加值、加大飼草種植推廣等有效措施保障巍山縣肉牛產業健康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