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登堂 王海峰
(山東省東營市現代畜牧業發展服務中心 257091)
加強病死動物無害化處理是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內容,是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重要思想的具體行動,對保障動物衛生、公共衛生和食品安全,推進畜牧業健康持續發展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當前,面對依然嚴峻的非洲豬瘟、高致病性禽流感等重大動物疫病防控形勢,建立健全病死動物無害化處理長效機制,及時收集病死動物,對病死動物進行無害化處理,杜絕露天存放、亂丟亂棄、非法掩埋、流向市場等問題十分重要。
隨著人民群眾對病死動物無害化處理意識逐漸增強,雖然國家《動物防疫法》 等法律法規對病死動物處理也有明文規定,但在個別地區仍存在對病死動物不規范處理現象,從而對環境、人類健康和動物疫病防控等帶來一系列問題。
個別散養戶還是以傳統的方式進行土埋處置,處理程序過于簡單且不規范,沒有按照無害化處理相關規定標準進行處理,根本達不到無害化處理效果;甚至個別養殖戶法律意識淡薄,直接將病死動物拋棄至廢棄溝渠、江河、湖泊、水庫等。這些不規范處理方式和不法做法嚴重造成周邊環境和水系污染。
有的畜禽飼養戶對病死動物亂拋亂棄,甚至存在將病死動物送人、自食現象,特別在經濟不發達地區,還有不法商販對病死動物廉價收購,通過加工制成產品出售,不僅對人民群眾健康造成危害,而且極易發生衛生安全公共事件[1]。
如果對病死動物處置不當,發生動物疫病人為傳播的概率增大,極易造成重大動物疫病的發生、傳播,嚴重影響畜牧業健康持續發展,甚至發生人畜共患病,危害人體健康。
部分散養戶動物疫病防控意識淡薄,因動物死亡量小,在自行處理時,沒嚴格按照國家規定的技術規范進行處理,只考慮到自身利益,離開自己的養殖場所就近就地掩埋,在掩埋選址、深度和掩埋后消毒等措施上極不規范。
個別地區養殖戶分散、飼養量小,專業無害化處理企業考慮運營成本等因素,不能隨時上門收集,也未合理設置病死動物收集暫存點或移交點,養殖戶會自行處理或不規范處理病死動物。
基層動物衛生監管機構承擔動物免疫、檢疫、技術指導等日常工作。因基層監管人員少,工作量大,養殖場戶病死動物的時間、區域不確定,加之養殖場戶責任意識不強,對投保之外的病死動物違規違法處置,加大了對病死動物進行無害化處理的有效監管難度。
我國規定對病死動物必須進行無害化處理。目前,國家對病死豬無害化處理以外的其他病死動物沒有補貼,而大部分地區也對其他畜禽品種的病死動物無害化處理補助范圍、補貼標準等也未形成系統完整的補償機制。
病死動物專業無害化處理起初帶有公益性,初期主要靠政府補貼進行運轉,后期自主運行。目前,絕大多數專業化無害化處理企業收集的病死動物數量遠遠不能滿足當初的設計能力,又因無害化處理補貼范圍小、補貼標準低、資金配套不齊等因素影響,運營企業效益低,甚至有的處于虧損狀態,嚴重影響了無害化處理企業的積極性。
基礎條件好、處理效率高、運營良好、效益較好的專業無害化處理企業,結合養殖量、養殖布局和畜禽死亡數量等因素,在確保無害化處理工作正常運轉的情況下,優化調整無害化處理廠運營水平,進一步規范完善各項管理制度和操作規程,嚴格收集、登記、處理和處理后產物流向管控,積極探索處理后產物資源化利用,延伸產業鏈條,獲得更大的經濟效益。引導處理量較少、處理效率較低、運營困難的病死動物專業無害化處理廠運用市場手段采用合作、兼并重組等運營方式,整合現有資源,整體提升專業無害化處理運營水平。
對現有病死動物專業化無害化處理廠收集體系進行提檔升級,在收集、暫存、運輸、處理等病死動物體系建設方面提高標準。病死動物專業化無害化處理廠應結合當地養殖量、養殖布局和畜禽死亡數量等因素,合理設置病死動物收集暫存點或移交點。病死動物收集暫存點或移交點選址應符合動物防疫條件要求,建設配備必需的消毒設施設備、冷凍設備等。病死動物轉運車輛數量、運載能力應與收集區域、規模相適應;遠距離轉運的車輛應帶有冷藏功能,隨車配備必要的消毒設備、人員防護用品等;按規定線路實行專線運行,安裝無害化處理監管信息系統的定位設備,能實時跟蹤和溯源。建立健全病死動物收集、登記、轉運、清洗消毒、安全生產、人員防護等管理制度。
病死動物的無害化處理分為集中處理和自行處理。集中處理就是規模養殖場、養殖大戶及散戶、屠宰企業的病死動物委托轄區內病死動物專業化無害化處理廠進行處理。對養殖大戶及散戶、屠宰企業因正常生產中病死動物數量少、無害化處理條件所限等因素,提倡集中處理。對規模養殖場采取付費方式委托專業化無害化處理廠進行處理,個別規模養殖場因考慮到避免與外界接觸,易形成交叉感染,采取自身生物防控措施而進行自行處理,但必須嚴格按照農業農村部《病死及病害動物無害化處理技術規范》 標準要求,配備與養殖規模相適應的無害化處理設施,同時納入無害化處理監管信息系統,由所在地動物衛生監管機構實時監管。
嚴格落實地方政府、畜禽養殖場戶、無害化處理企業主體責任。地方政府對本區域病死動物無害化處理工作負總責,認真履行無害化處理監管責任。畜禽養殖場戶要主動委托無害化處理廠對病死動物進行集中處理,切實履行無害化處理主體責任。病死動物專業無害化處理廠作為承擔病死動物無害化處理任務的經營主體,應認真執行疫病防控等法律法規,嚴格無害化收集、處理各項流程,達到動物防疫和環保要求。
病死動物無害化處理主管部門要狠抓服務對象、運行機制、收集體系、處理技術、財政補貼、監督管理等環節,落實屬地管理,強化監管責任[2]。加強監管,明確監管人員,進行日常巡查和監管,并配合保險公司,進一步規范病死動物無害化處理流程,實現無害化處理中心、養殖場戶、保險公司、監管部門的信息聯動,實時、透明、高效的進行無害化處理監督管理。落實生物安全防控措施,定期對病死畜禽運輸車輛、場區環境等進行生物安全評估。實施處理信息化監管,創新監管方式,完善動物死亡報告、定點收集、核實登記等制度,建立涵蓋病死動物報告、收集、轉運、運輸車輛、病死動物入庫、處理過程、處理產物流向監管等無害化處理監管信息系統。
各級政府要高度重視病死動物無害化處理工作,作為一項事關人民群眾食品安全、動物衛生安全和生態環保的重要工作來抓,作為一項民生實事來做,給予大力支持。按照“誰處理,補給誰”原則,探索建立與養殖量、集中處理數量、績效評價相應的財政補助機制。擴大無害化處理病死動物種類補貼范圍,明確無害化處理補貼對象,嚴格落實補貼政策,加強補貼資金使用監管等,確保補助資金及時足額到位。推進無害化處理與畜禽保險聯動政策,積極推行育肥豬、奶牛農業政策性保險,建立生豬、奶牛死亡無害化處理與保險理賠聯動協作機制,保險理賠的前提就是將病死動物合規無害化處理,對不進行無害化處理的投保畜種,保險機構不給予認定賠償,切實做好生豬、奶牛保險理賠及無害化處理工作。不斷擴大參保畜禽品種,提高參保率,做到應保盡保,實現保險理賠與無害化處理全覆蓋。
嚴厲打擊隨意拋棄病死動物等違法違規行為,組織相關部門開展聯合執法,強化對轄區內養殖場戶、屠宰企業的檢查,督促生產經營主體按規定配置無害化處理設施或委托專業無害化處理廠進行處理。認真檢查病死動物專業無害化處理廠及配套收集體系運營、管理制度和操作規程執行、臺賬記錄等情況,及時予以糾正發現的問題,涉嫌違法犯罪的依法移送司法機關嚴肅處理。
監管部門負有對病死動物無害化處理相關法律、法規宣傳的責任和義務,通過舉辦培訓班、發放宣傳資料、廣播電視報刊等方式大力宣傳做好病死動物無害化處理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強化從業人員的法律意識和責任意識。面向廣大群眾科普動物疫病、人畜共患傳染病等防控知識,提高廣大群眾對無害化處理的認知度,支持、關注、關心這項工作,為做好病死動物無害化處理營造良好的社會氛圍。
近年來,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對優質畜禽產品的需求量越來越大,畜禽養殖量不斷增加,規模以下從業者飼養管理水平低,由于疾病及其他原因造成畜禽大量死亡,特別是畜禽規模養殖場數量及養殖規模也逐年遞增,因養殖量大、飼養密度高,一旦飼養管理、疫病防控等出現問題,會發生畜禽大批量死亡,處理難度加大,如無有效的無害化處理措施或處理不當,極易造成動物疫病擴散傳播,對當地畜牧業持續健康發展帶來一定危害[3],甚至威脅人體健康和公共衛生安全。因此,建立完善的病死動物無害化處理長效機制對促進養殖業持續健康發展,防控人畜共患傳染病,保障人體健康和公共衛生安全勢在必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