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小麗
(廣西桂林市陽朔縣白沙鎮農業農村綜合服務中心 541901)
隨著我國畜牧業的不斷發展,生豬養殖行業也在不斷進步,規模化、集約化的生豬飼養場不論是規模還是存欄數量均較前幾年有了質的提升。仔豬接生和飼養管理是生豬養殖過程中的關鍵環節,特別是仔豬出生后的一個月內,疾病發生率和死亡率都很高,也有可能因母豬物理性擠壓而導致死亡,因此,各個養殖場應做好仔豬接生和飼養管理工作,提升仔豬成活率,避免損失。
母豬胎盤結構相對復雜,仔豬無法像其他家畜一樣通過血液獲得母源抗體,剛出生的仔豬體內沒有任何自然免疫抗體。因此,初生仔豬的免疫力需要依靠攝入初乳來獲得,而母豬分娩后,乳汁中的免疫球蛋白含量會逐漸降低,分娩后5d 左右抗體逐漸消除[1],而仔豬4 周齡左右可以自主產生抗體,4 周齡內的仔豬更容易受到病原微生物的侵襲而患病。
初生仔豬的大腦皮層發育并不完全,下丘腦和垂體對環境溫度的感知能力欠佳,很難通過神經系統來調節體溫,且初生仔豬的體能儲備相對較少,在環境溫度比較低時,機體會消耗大量的血糖,從而導致仔豬活力下降,體質虛弱,不能接受母豬的正常哺乳,長時間的低血糖還會造成昏迷甚至死亡。加之仔豬皮膚較薄,也沒有密實的毛發和皮下脂肪可以御寒,體表面積相對較大,散熱較快,更害怕低溫環境。
初生仔豬消化器官發育不完善,消化腺技能不完全,消化能力較差,20 日齡的仔豬僅能分泌凝乳酶,唾液,胃蛋白酶的分泌量很少,約為成年豬的30%,且缺乏游離鹽酸,因此,食物進入仔豬體后幾乎不能被機體消化利用,而且排空速度很快,15 日齡仔豬采食食物后僅需要1.5h 就能完全排空。又由于仔豬胃腸道pH 較高,對細菌的繁殖不能很好抑制,更容易經消化道感染病原微生物。
仔豬生長發育速度非常快,新陳代謝也很旺盛,剛出生的仔豬體重約為1kg,不到成年豬的1%,而10 日齡仔豬體重可達2kg,30 日齡時體重可達5kg 左右,60 日齡時體重可達到12kg 左右。
規模化生豬飼養場應有計劃地對母豬進行同期發情,使其按批次集中進行分娩[2],這樣便于仔豬后期的寄養和并窩,也能在仔豬分群后選擇幾頭母豬代養,提升生產效率。在母豬分娩前應先進入產房,產房內應潔凈、溫暖、舒適,對圈舍、產床和保育箱都要進行嚴格消毒。
通常來講,母豬妊娠時長為114d,在即將分娩的1~2d,母豬會出現扯草做窩,陰門腫脹松弛,用手按摩乳頭可看到黃色乳汁,有時還會發出叫聲,這都是母豬即將分娩的表現,此時應做好接產準備。用軟草、棉花等墊料進行保溫,再鋪設一層干草。分娩當天減少母豬采食量或停止飼喂飼料,以免母豬吃得過多而影響分娩,另準備好剪刀、線、碘酒等接產用品。
母豬分娩時必須有飼養管理人員在場,仔豬出生后應第一時間用毛巾加上干燥消毒粉擦去口腔、鼻腔內外的黏液,以確保其正常呼吸,再將身上的黏液擦干,避免著涼。在距離仔豬臍部3~4cm 處剪斷臍帶,用碘酊涂抹消毒,或直接將臍帶浸泡在碘酊內消毒。需要注意的是,仔豬剪斷臍帶的時間不宜過早,容易造成出血過多,而是應在仔豬娩出后10min 進行。處理好的仔豬應放入保溫箱內進行保溫,并在其中撒上干燥消毒粉。
大多數養殖場會對仔豬進行剪牙、斷尾、打耳標、去勢和免疫等管理。產后不要馬上進行剪牙,一般產后24h 后為宜,可以減少疾病產生。對仔豬進行剪牙是因為仔豬出生時有8 顆乳牙,這8 顆乳牙并不能起到咀嚼食物的作用,而且還會造成母豬乳頭和其他仔豬的損傷,因此,多數養殖場會使用剪牙鉗或磨牙棒將乳牙剪掉。剪牙時使用的器具應提前用75%的酒精進行消毒,不得傷害牙齦。同一窩仔豬出生后往往會在一起生活一段時間,仔豬之間存在咬尾現象,因此,應對其進行斷尾,斷尾后的仔豬平均日增重會有明顯提升,能更好地節約飼料,改善胴體質量。斷尾一般會在距離尾根2.5cm 處進行截斷,截斷后傷口應進行消毒。打耳標的質量會直接影響后續豬群周轉、銷售、免疫等多種信息的追蹤,因此,在仔豬出生后應按照窩數統一進行編號,確保每一頭仔豬均有一個為宜的編號。非種用的小公豬應進行去勢,此時去勢比日后去勢更容易操作,且出血量更小,更容易恢復。
當出現假死仔豬時,應將其四肢朝上,一只手托著肩背部,另一只手托著頭部,而后讓仔豬反復進行屈伸活動,直至其能呼吸或發出叫聲后方可停止。當上述方法沒有效果時,可在仔豬口鼻處涂抹酒精等刺激性物質,或使用針刺法使其恢復呼吸。也可以用干凈的毛巾將仔豬口鼻黏液擦凈,對仔豬鼻孔吹起。或將仔豬倒提,并用手輕輕拍打其胸部,直至黏液從氣管內排出,仔豬恢復呼吸或發出叫聲為止。
母豬分娩后24h 內分泌的乳汁稱為初乳,初乳的分泌頻率約為10~20min/次,分泌量為50~1000ml,由于初乳中含有較為豐富的免疫球蛋白,而初乳是仔豬獲取免疫力的唯一途徑,因此,應讓仔豬盡早吃足初乳。初乳內含有的乳糖、脂肪等物質能給仔豬提供外援能量,幫助其抵御外界環境溫度的刺激,初乳內具有一定量的鎂鹽,鎂鹽具有輕瀉作用,能促進胎糞的排出。
仔豬出生后,首次進行哺乳時應進行乳頭固定。原則是一頭仔豬專吃一個乳頭,這樣能保證全窩仔豬發育較為整齊,由于母豬的前幾對乳頭乳汁豐富,后幾對乳頭相對乳汁較少,因此,應將強壯的仔豬固定在后幾對乳汁少的乳頭處哺乳,而體弱嬌小的仔豬應固定在前面乳汁充足的乳頭哺乳,以彌補先天發育的不足。當母豬的某一個乳頭長時間沒有仔豬哺乳,乳腺就會萎縮,因此,為了更好地刺激母豬的乳腺發育,應在仔豬頭數不足時從其他窩并入仔豬。
由于仔豬的體溫調節機制不健全,因此,對于哺乳仔豬來講,最重要的就是保持圈舍溫度在合適的范圍內,特別是在寒冷的冬季和早春,更應注重圈舍保溫工作。1~3 日齡的初生仔豬最適宜的環境溫度為32~35℃,4~7 日齡仔豬的最適環境溫度為30~32℃,8~14 日齡的仔豬最適環境溫度為25~28℃,15~30 日齡的仔豬最適環境溫度為22~25℃,2~3 月齡的仔豬最適宜的環境溫度為22℃。也可以通過觀察仔豬狀態判斷仔豬舍的溫度,當仔豬扎堆,集中于保溫燈下時,證明溫度過低,應提高保溫房溫度,而仔豬相互遠離、分散時,則證明保溫房內溫度過高。飼養管理人員應根據仔豬所處的不同日齡調控環境溫度,當環境溫度低于最適溫度的下限時,應及時加溫。但由于母豬怕熱,其最適溫度為15℃左右,因此,不得對產房進行整體加溫處理,可在仔豬的保溫箱中鋪設軟草、木屑等進行保溫,或在保溫箱內安裝250W 的紅外線保溫燈、保溫板等設施進行加溫。
(1)豬瘟疫苗:超前免疫,21 日齡、60 日齡各1 次。
(2)偽狂犬病弱毒疫苗:初生仔豬滴鼻免疫,35 日齡免疫1 次。
(3)豬細小病毒疫苗:1 胎、2 胎母豬跟胎免疫。
(4)支原體疫苗:10 日齡免疫1 次,24 日齡后2 次免疫。
(5)流行性腹瀉:后備階段免疫弱毒苗2 次,產前35d 免疫弱毒苗1 次,產前14d 免疫滅活苗1 次。
(6)藍耳疫苗:引種、重胎及保育階段建議使用康之源2kg/t+奧茵美1kg/t (連續7d) +20%替米考星2kg/t (連續15d),進行有效壓制。
(7)圓環病毒疫苗:13 日齡免疫1 次,46 日齡后2 次免疫。
(8)鏈球菌多價滅活苗:26 日齡免疫1 次,60~70 日齡后2 次免疫。
(9)豬口蹄疫疫苗:55 日齡免疫。
仔豬剛剛出生時行動不太靈敏,而此時母豬體質虛弱,尤其是初產母豬因缺乏分娩經驗,母性不強,容易在起臥時壓傷、壓死仔豬,因此在產房內應安裝護仔欄,產后1~2d 將仔豬關在保溫箱內,定時放出哺乳,通常每小時哺乳1 次,訓練3d 左右,仔豬就能養成回窩和吃奶的習慣。而后逐漸增加仔豬與母豬接觸的機會,產房應24h 有人值班,一旦發現仔豬被壓立刻采取急救措施。
隨著仔豬的生長發育,機體對營養物質的需求量逐漸增多,僅靠母乳很難滿足生長發育需求,因此,應對仔豬進行開食和早期斷奶,通過補充飼料的方式彌補仔豬缺乏的影響。開食時,飼養管理人員可將煮熟的紅薯、小麥等放在仔豬活動區域進行誘食[4],同時將仔豬和母豬隔離,待仔豬饑餓時投喂飼料,采食飼料后再進行哺乳。剛剛補充飼料的仔豬由于胃腸道功能不完全,需要以先精后粗的方式進行補料,少量多次的添加,以幫助仔豬更好地消化飼料。通過補料逐漸減少母豬哺乳時間和次數,為早期斷奶奠定基礎。
仔豬通常在30 日齡后進行斷奶,斷奶方法可分為一次性斷奶法和逐漸斷奶法,不論采取哪種方法都應盡可能地降低仔豬應激反應,采取移母不移仔的管理方法保證仔豬飼養條件能最大限度地保持不變。斷奶后的仔豬飼料應香甜、清脆,適口性好,可添加一些干青草粉或稻草分,減少斷奶仔豬腹瀉病、水腫病的發生。
綜上所述,仔豬生理特點決定了其對于環境溫度和營養水平的特殊要求,為了更好地提高仔豬成活率,提升斷奶仔豬的體重,各個養殖場都應重視仔豬的接生和飼養管理過程,通過科學、規范的飼養管理方法培育出健康的仔豬群體,從而發揮更大的經濟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