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相磊 鄭昭
(山東省濰坊市坊子區畜牧業發展中心 261206)
子宮脫出是指母牛產后子宮部分或全部脫出陰道外,是一種較常見的產后病,多發生于經產牛,往往因早配、營養不良、老齡、肥胖、運動不足、低血鈣、低血磷、子宮弛緩、產道與直腸損傷、胎衣不下等引起牛持續性努責而發病[1]。據統計,舍飼牛發病率可達0.3~3%,產后12h 內發生是產后重癥[2],如不及時進行適當治療,容易引起子宮水腫、黏膜脫落、出血性休克等,不僅影響母牛產胎率,還會導致生產性能降低而被淘汰。因此,一定要對母牛子宮脫出做出正確的診斷,實施妥善的防治措施。
2021 年9 月28 日,山東省濰坊市坊子區某養牛戶的一頭4歲西門塔爾母牛于晚間8 時左右生下一頭公犢,胎兒正常,第二天凌晨4 時左右,畜主發現該母牛一直趴臥,煩躁不安,產道外部有一紅色肉團,且頻繁努責,并不時回頭觀望。畜主不知所措,第一時間電話求助當地獸醫。
獸醫到場后調查得知,(1)該養牛戶共飼養西門塔爾肉牛15 頭,其中后備母牛5 頭,妊娠母牛6 頭,均處于妊娠后期,采用人工授精方式進行繁育。近2 個月內無新牛只購入,采用舍飼方式飼喂,未在農田邊、水溝邊、樹林等公共場所放牧,未與野生動物接觸。(2)該發病母牛為經產牛,體型偏廋,前幾胎生產時未出現過類似癥狀,同欄其他經產母牛也未出現過類似癥狀。(3)該養牛戶的疫病防控意識較強,能按規定給牛群接種國家強制免疫的口蹄疫疫苗,近期未發生過類似疫病,日常能對牛舍進行清掃、消毒。
經病史調查和臨床檢查診斷為子宮全部脫出。
將患牛趕起站立,兩只后蹄站立于厚木板之上,使其呈前低后高的站立姿勢進行保定,同時用滅菌紗布將脫出的整個子宮體包好,并完全托起。
雙手戴上能包裹手臂的一次性長塑料手套,接著噴灑75%酒精進行消毒,均勻涂抹一層醫用凡士林用于潤滑,以免對子宮黏膜造成二次傷害。用溫熱4%的84 消毒液對脫出子宮表面進行多次沖洗,確保將粘在表面的草屑、泥沙、糞便等污物完全沖洗掉,同時小心剝離殘留的胎衣,用碘酊涂抹因接觸地面而紅腫的受損子宮。最后用濃度為2%的溫熱白礬溶液沖洗子宮[3],以促使已發生明顯腫脹的子宮進行收縮,利于下步還納。
準備就緒后,在患牛尾椎間隙硬膜外腔注射2%鹽酸普魯卡因注射液20ml 進行傳導麻醉,減少患牛努責,減輕其疼痛感,為子宮還納創造有利條件。
復位遵循由深及淺、循序漸進的原則。趁患牛不努責時進行子宮還納,將一只手握成拳頭頂住一側子宮角,順著陰道緩緩向里推還,另一只手同時拖住子宮,配合推送未進入陰門的子宮部分。拳頭要始終頂住子宮角,將手臂盡可能往里伸,推到最里面后進行短時間的停留,確保子宮角恢復到正常的腹腔深處,避免子宮發生套疊。用同樣的方法對另一側子宮角進行還納,直到整個脫出的子宮全部被送回到腹腔內。將2000ml溫熱的生理鹽水注入子宮內沖洗子宮[4],然后導出。肌肉注射30 單位的縮宮素,刺激子宮角和子宮頸收縮,隔1h 后再次注射30 單位的縮宮素,可有效避免子宮再次脫出。
用經過消毒的粗縫合線縫合陰門的上半部分,之后用碘酒對縫合后的陰門進行沖洗、消毒。
獸醫醫囑安排專人看護患牛,要使其適量運動,6h 內不能讓其趴臥。第3 天畜主反饋患牛基本恢復,可正常采食,精神良好,犢牛吃奶正常。第4 天患牛完全停止努責,獸醫進行直腸檢查,確定無子宮再次脫出跡象后將縫合線拆除,患牛食欲、反芻一切正常,表明已經完全恢復。
隨著我國農業的不斷發展,傳統農業正逐漸向精準農業轉變。早在20世紀60年代,美國就率先建立了完善的測土體系,覆蓋80%以上的作物。美國也通過測土檢驗和施肥推薦,進行土壤數據化處理,實現了現代化農業的精細化管理。而我國的土壤檢測則更多依賴田間取樣法,通過田間試驗獲取作物最佳施肥量、施肥時期、施肥方法,從而篩選、驗證土壤養分、建立施肥指標體系。
子宮脫出可分為兩種類型,即子宮半脫和子宮全脫。子宮半脫是指部分子宮體內翻在陰道內。子宮全脫是指產道和子宮體全部脫出陰門之外。子宮全部脫出初期,患牛常表現出煩躁不安,來回走動,回頭觀望和持續努責。發展到后期,患牛就會出現鼻鏡干燥、呼吸急促、體溫或高或低、精神萎靡、停止采食等癥狀,甚至只能趴臥,不能活動,若不及時采取治療,會影響患牛的繁殖性能,甚至危及生命。
導致母牛子宮脫出的因素主要包括以下幾種。
4.2.1 飼養管理不科學
經產母牛特別是體型瘦弱的母牛妊娠期飼養管理不善,如飼喂單一飼草導致營養不良、微量元素缺乏和常量元素不平衡等,都會致使子宮角和子宮頸松弛,生產過程不能正常收縮固定而發病。
4.2.2 運動不足
妊娠后期的母牛隨著胎兒的逐漸增大而體重增加,造成行動不便,普遍喜歡趴臥,運動量普遍不足,導致機體肌肉特別是子宮肌和腹壁肌,因缺乏運動在生產時不能有規律的收縮,母牛生產時因產道周圍肌肉組織松弛且收縮無力而導致發病。
4.2.3 臥床設置不合理
妊娠期母牛臥床的斜面與地面夾角應在10~15°之間,如果夾角過大,母牛趴臥時成前高后低姿勢,此時胎兒的重量會對子宮造成向后的移位傾向,從而對產道造成向后的擠壓,久而久之子宮接近陰道口,容易在母牛生產時發生子宮脫出。
4.2.4 產后用力努責
通常情況下,胎兒產出后12h 內胎衣就能排出,母牛只需收縮腹壁肌就能促使產后的子宮完全恢復,此時如果母牛受到某些刺激,如環境應激、產道損傷、胎衣不下等,導致其發生努責,持續努責會造成腹壓明顯增高,從而使子宮發生部分內翻或完全脫出。
4.2.5 助產不當
母牛生產時如出現產道過于干燥,產程持續時間過長,胎兒體型過大等情況,助產人員強行牽引胎兒或過快拉出胎兒導致子宮內壓急劇降低,而腹壓相對增高[5],如果此時機體處于前高后低的狀態,容易發生該病。
綜上所述,今年秋季本地區降水較多,導致農田積水、泥濘不堪,部分玉米秸稈無法被運出制成青貯飼料,該養牛戶忙于從外地收購玉米秸稈用于青貯,從而疏于對牛群的管理,精料補充料不能及時供給,未能及時清掃牛舍內的衛生,牛群大多時候只能采食單一的玉米秸稈或干草,導致牛只機體內維生素和微量元素缺乏,常量元素不平衡,而患牛又是經產母牛,體型偏瘦,生產過程中進行助產,操作不當引發子宮全部脫出。
4.3.1 加強飼養管理
母牛妊娠期特別是妊娠后期要加強飼養管理,提倡自然分娩。要保持牛舍干燥,定期清掃、消毒,供給營養平衡的日糧,及時添加精料補充料,確保含有足夠的維生素和礦物質,特別是要使維生素D 和常量元素鈣、磷等保持平衡,以保持骨骼健康和肌肉收縮有力。
4.3.2 加強圍產期看護
臨產母牛要加強看護,對經產瘦弱母牛產前可靜脈注射25%葡萄糖注射液500ml,和l0%葡萄糖酸鈣注射液500ml,每天1 次,連續使用3d[6],且產后安排專人進行看護,如果發現有子宮脫出跡象,要立即尋求獸醫的治療,對其采取相應的處理措施,避免癥狀加重。母牛分娩結束后要立即將其趕起,避免持續壓迫腹腔而導致子宮脫出,同時采取一次直腸檢查,看是否有子宮角內翻跡象,如有應立即進行還納、復位。如果母牛無法站起,則要及時對其進行補糖、補鈣,這樣能有效緩解分娩后造成的疲勞,并改善消化功能,情況好轉后應盡快將其趕起,避免造成子宮脫出。產后24h 內盡量讓其睡在前低后高的地方,同時在牛床上鋪墊大量松軟的稻草或木屑,以減輕腹壓。
4.3.3 規范接產
經產母牛分娩時如果胎兒過大應適當潤滑產道,緩緩加以牽引,杜絕蠻力拉拽胎兒。接產人員操作過程中應注意剪短指甲、手臂消毒到位[7],避免對母牛子宮和胎兒造成傷害,若操作不當,容易引起子宮出血、水腫等并發癥。
4.3.4 產后適當運動
母牛生產會消耗大量體力,因此,在產后喜歡趴臥,甚至臥地不起,這并不利于胎衣的排出和子宮的復位,從而增加子宮脫出風險。母牛產后如果長時間臥地不起,應將其趕起,并牽著母牛進行緩慢行走,增加其運動量,一般每次運動30min即可,間隔1h 再進行一次緩慢行走,保證每天上午、下午各兩次運動。通過適當運動可加快胎衣的排出,促進子宮復位和預防子宮脫出等問題的發生。
4.3.5 加強術前、術后管理
若發現子宮脫出,應第一時間將牛趕起。如果發生胎衣不下,可緊急注射縮宮素促進胎衣排出,如果注射縮宮素后胎衣還沒有排出,則要手術及時剝離胎衣,并將其有效保定,避免胎衣不下在子宮內腐爛造成子宮炎癥,影響母牛的正常發情、配種、繁育。保持患牛安靜至關重要,千萬不能讓其左右大幅度晃動,導致子宮長時間在外而引起充血、出血等。子宮脫出術后一定要有專人看管,讓母牛適量運動,在4~6h 內禁止母牛趴臥。用加入10%葡萄糖溶液的硫酸鎂注射液靜脈滴注,可有效控制子宮脫出整復后的再次脫出,效果良好。
綜上所述,子宮脫出是母牛產后一種較常見的產后病,多是由于懷孕母牛妊娠后期管理不善、運動不足、胎兒過大而助產不當等因素引起,因此,通過加強飼養管理、圍產期看護、規范接產、產后適當運動、加強術前、術后管理等措施可有效降低母牛子宮脫出疾病的發生,降低養殖戶的經濟損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