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波 杜紅紅
(山東省高密市咸家畜牧獸醫站 261528)
奶牛胎衣不下也叫胎衣停滯,是指奶牛在娩出胎兒后,胎衣在產后12h 未能排出。出現胎衣不下的原因有以下幾方面:母牛妊娠后期營養不足,飼養環境較差,飼養管理不當,同時胎衣不下的發病率也受產犢季節、胎次、配種時間等因素影響。奶牛胎衣不下是牧場產后高發疾病,防控起來比較困難,如果不及時治療往往會引起生殖疾病,奶牛胎衣不下嚴重危害了奶牛養殖場的發展,給奶牛繁殖帶來了一定的經濟影響。做好奶牛胎衣不下的防治是提高奶牛養殖場生產效益的重要因素,同時也可縮短產犢間隔,提高奶牛繁殖性能,使奶牛養殖場迅速發展。
所有產后患胎衣不下的牛中有25%會發生子宮炎,由于子宮內陷速度較慢和卵巢周期性恢復,會導致奶牛生育力下降。胎衣不下繼而出現子宮炎和子宮內膜炎是奶牛的一個常見和嚴重的問題。在對50 份關于胎衣不下發病率的報告回顧中發現,哺乳期發病率的中位數為8.6%。胎衣不下被定義為分娩后12~24h 內未能排出胎膜。胎衣不下是隨后發生酮癥、乳腺移位和乳腺炎的一個風險因素。獸醫對胎衣不下的常規治療包括局部抗生素治療,通常與人工切除胎盤相結合。作為宮內治療,80%以上的胎衣不下病例使用四環素栓劑。但作為子宮輸液或栓劑的抗生素并不能減少流腦的發生率。但使用四環素抑制基質金屬蛋白酶,可能會干擾正常的胎盤剝離機制。此外,應盡量減少牲畜中抗生素的使用,以減少耐藥菌的流行。
飼養過程中,產后護理人員疏忽,奶牛飲水水源不足或不夠清潔,飼喂發霉變質的飼料,妊娠期奶牛飼料缺乏維生素E、硒等營養物質,干奶期營養物質攝入過多,分娩時護理不當,保溫不合理[1]等因素均可引起奶牛胎衣不下。
產犢季節對奶牛胎衣不下有較大影響。冬季溫度過低會產生冷應激,夏季氣溫過高會發生熱應激,飼養過程中各種應激都會使奶牛胎衣不下,因此,避免妊娠奶牛的應激可降低奶牛胎衣不下的發生。
奶牛隨著胎次和分娩月齡的增加更容易發生胎衣不下。同時胎兒過大或雙胎可導致分娩過程延長[2],導致子宮過度擴張,從而引發胎衣不下。
奶牛配種時間過早,機體發育不完善,其所生產的犢牛初生重小,體質差,產后胎盤結構不完全成熟,造成胎膜粘連,易引起奶牛胎衣不下。
臨床癥狀為奶牛分娩后胎衣超過12h 未能排出。初期沒有全身癥狀,但食欲和產奶量下降。當子宮出現弛緩或外傷時機體會出現全身癥狀。可導致母牛引發子宮積膿、子宮內膜炎等疾病[3],癥狀嚴重時母牛會由于沒有及時治療而死亡。
合理供給奶牛高品質的日糧,保證給奶牛補充足夠的礦物質、維生素。保持妊娠奶牛的飲水清潔,飼料干凈、新鮮,加強干奶期日糧營養,保證干奶期的營養供給,產后及時擠奶可導致催產素的釋放,促進子宮收縮,避免胎衣不下。產后護理人員應定期檢查奶牛的身體狀況,做好奶牛產后護理工作。
妊娠母牛易過胖,需適當運動,可增強子宮收縮功能,一般要求每天至少進行5h 運動。并且要讓奶牛有一定的干奶期,干奶期也不易過長。懷孕母牛產前15d 開始減少精飼料,增強運動,做好圈舍和產房衛生消毒工作。
奶牛配種前要綜合考慮初配年齡、機體發育狀況等情況,并對奶牛檔案進行仔細查閱。配種時抓住配種時機,不可過早或太晚,配種前必須進行健康檢查,防止交叉感染。配種時要注意衛生,嚴格消毒。
全身給藥鹽酸頭孢噻呋可有效預防子宮炎。頭孢噻呋鹽酸鹽是第三代頭孢菌素,對革蘭氏陽性菌、產生β 內酰胺酶的細菌、厭氧菌和革蘭氏陰性需氧菌具有廣譜活性。這些細菌存在于產后子宮中,并與引起中毒性子宮炎有關。根據藥代動力學原理,鹽酸頭孢噻呋在體內感染組織中可達到有效濃度,可預防或治愈子宮炎。有研究證明,與普魯卡因青霉素G 或普魯卡因青霉素G 加土霉素宮內輸注相比,頭孢噻呋對患有中毒性子宮炎的產后奶牛同樣有效。
環丙酸雌二醇是食品和藥物管理局批準用于泌乳奶牛的唯一雌激素。在臨床實踐中,在受胎衣不下影響的奶牛中,使用環丙酸雌二醇是基于雌二醇和孕酮在發情周期對子宮免疫的影響。在發情期間,子宮受雌激素影響,與處于發情期和受孕激素影響的奶牛相比,奶牛不太可能患上子宮炎,但雌激素和孕激素的免疫學作用仍不清楚。
母牛在分娩24h 后仍未排出胎衣的可采取手術剝離胎衣,剝離胎衣時要將牛的外陰、會陰及裸露的胎盤進行清潔消毒,用手輕輕剝離母體與胎盤的連接處,順序由近到遠,直至胎衣全部剝離[1]。剝離后用0.1%的高錳酸鉀溶液沖洗子宮,為防止子宮感染,可向子宮投放抗生素。
產后12h 給奶牛肌肉注射催產素,刺激子宮加強收縮,使胎衣排出。如24h 仍未排出,則采取剝離手術。
分娩后24h 內對患有胎衣不下的奶牛進行臨床檢查(體溫、心率和呼吸率、陰道和直腸觸診)。通過手工施用四環素栓劑,將其注入分娩前有概念位置的子宮角。然后在產后第4、7 和10 天對奶牛進行復查,并在第4 和7 天重復初始治療。
臭氧同時具有殺菌和殺真菌的作用,使用臭氧代替抗生素的好處是沒有抗藥性。在標準大氣溫度和壓力下,臭氧是一種不穩定的氣體,很容易分解成穩定的分子氧、更穩定和高活性的原子氧。臭氧是一種氣態分子,由3 個氧原子組成,是一種非常強大的氧化劑。臭氧可以刺激淋巴細胞或單核細胞的激活,從而釋放一些細胞因子,如干擾素(IFN)α、β、γ,腫瘤壞死因子(TNFα)白細胞介素(IL)1、2、4、6、8 和10,粒細胞生成素(GM-CSF)和轉化生長因子β(TGFβ)。臭氧可以優化組織再生機制,并根據改善局部代謝機制刺激肉芽和上皮的產生。
分娩后24h 內對患有胎衣不下的奶牛進行臨床檢查(體溫、心率和呼吸率、陰道和直腸觸診)。陰道檢查時確認胎盤的保留,但沒有嘗試人工取出胎盤。將臭氧泡沫放置在奶牛子宮體內5s,相當于8~10mg。檢查者的手在無菌導管的子宮內尖端形成一個防護罩,以防止子宮黏膜病變。
發生胎衣不下后,用抗生素(氨芐西林、氯唑西林)治療宮內角質治療,結果表明,發燒率比全身抗生素(頭孢噻呋)低。當有感染時發生發燒,只要不是革蘭氏陰性敗血癥感染的癥狀,奶牛的這種生理反應可能具有保護功能。控制奶牛的一般健康狀態和食物攝入量需要被納入是否需要進行逃避治療的決策過程中。如果直腸溫度超過39.5℃或≥39.7℃,主要啟動逃避療法。作為" 逃逸療法",選擇腸外給藥的抗生素是四環素。與其他一系列治療方法相比,臭氧治療后發燒的牛更少,所有治療方法都是在人工切除胎盤后進行的。由于患有RFM奶牛的子宮壁通常較薄,而且在產后早期建議在導管施用臭氧泡沫時用手作為遮擋。一般來說,臭氧有強烈的氣味,而且在施用臭氧后1 周可觀察到深紅色的陰道分泌物,因此,養殖戶對使用臭氧持懷疑態度。
奶牛胎衣不下的發病率一般在12%~18%,是奶牛養殖場高發疾病,發病癥狀不明顯,很容易被產后護理人員忽略,引起奶牛胎衣不下的原因各種各樣,奶牛養殖場要重視對該疾病的預防,加強奶牛飼養管理,供給奶牛高品質的飼料,干奶期要讓妊娠奶牛得到充足的運動。奶牛分娩后,產后護理人員要及時進行護理,并多加觀察。如胎衣未排出,應聯系獸醫盡快采取治療措施。只有這樣才能降低奶牛胎衣不下的發病率,減少其他并發疾病,提高奶牛繁殖性能,奶牛養殖場的生產效益也會逐漸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