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寧
(山東省臨朐縣畜牧業發展中心 262600)
羔羊痢疾與季節交替氣候驟變,飼養管理不當和環境衛生不達標等原因有關,是一種初生羔羊感染致病菌引發的急性毒血癥,羔羊發病最多,此病發病急。臨床特征主要表現為劇烈腹瀉,該病可導致羔羊大批量死亡,是影響羔羊成活率和養殖經濟效益的主要疾病之一,做到及時發現,及時治療,對羔羊痢疾進行綜合防治。
羔羊年齡小,其身體各項器官發育并不十分完全,受到外界環境因素刺激后,身體機能出現問題的可能性更大。如冬季氣溫比較低,天氣比較寒冷或夏季氣溫比較高,養殖戶搭設的羊舍比較簡陋,保暖及防寒性能均比較差的情況下,羔羊很容易因此著涼,進而引發痢疾。同時,部分羔羊在出生時母乳攝入不足,沒有產生抗體,可能會由輕癥轉變為重癥。
母羊體質比較弱,其體重不達標,妊娠期沒有及時優化飼養方案,其對羔羊的體質也會產生極為不利的影響,容易導致羔羊體質變弱,初生羔羊體重如果偏小,發生痢疾的概率相對較高,相關研究表明,初生羔羊體重小于4kg,羔羊發生痢疾的概率在50%左右,死亡率在10%左右。此外,如果沒有及時為羔羊補充母乳,在接觸到母乳后,羔羊可能會因饑餓大量吮吸乳汁,這樣也容易導致羔羊因消化不良而引發腹瀉,出現痢疾癥狀。
干凈、清潔的衛生環境可以有效減少細菌數量,保證羔羊健康生長,減少痢疾的發生,促使羔羊更加健康的生長發育。但結合實際情況,許多養殖戶的養殖規模比較小,在環境衛生方面存在諸多缺陷和不足,如許多養殖戶沒有及時對羊舍進行消毒。尤其是羔羊,其在剛出生前對環境的要求更高,因為羔羊年齡小,身體器官發育不完全,細菌感染的概率很大,羊舍必須要通風順暢,保證始終有新鮮的空氣進入羊舍。此外,羔羊經常接觸的各類用具需要定時消毒處理,要科學合理的控制養殖密度。但實際上,為了節約養殖成本,許多養殖戶都沒有按照規定的要求對羊舍進行消毒處理,羊舍內環境衛生條件比較差,羔羊發生痢疾的可能性增加。
羔羊痢疾的主要病原微生物是B 型魏氏桿菌,該細菌是一種產氣莢膜桿菌,其可以在動物體內形成莢膜,產生芽孢,然后由此分泌出多種腸毒素,除了破壞羔羊的消化道外,還可能會引發全身性毒血癥,同時大腸桿菌、沙門氏菌和腸球菌等致病細菌也會破壞羔羊消化菌群,導致羔羊腹瀉。
羔羊痢疾的病原微生物可以由感染動物的糞便排出體外,其會對土壤、飲水、飼料及飼養期間所使用的各種器具產生不同程度的污染,細菌在羔羊采食期間會進入其體內,進而引發感染。
該病原微生物的傳播途徑可謂是多種多樣,其可以通過消化道和創傷感染水平傳播,還可以通過臍帶進行垂直傳播,即如果母羊出現痢疾癥狀,羔羊也將難以幸免,會出現痢疾的癥狀。
痢疾具有傳染性強的特點,即不論何種品種的羔羊都有可能會感染痢疾,如肉羊和綿羊等,但相對來說,雜交羊感染發病率略低。一般情況下,羔羊最容易發生痢疾的時間節點時是出生后7d 內,超過7d 后,發病率相對較低,因此。要想有效控制痢疾,需要重點做好羔羊7d 內的防護工作,要保證母羊沒有感染痢疾,在母羊分娩時還需做好各項消毒處理工作,保證產房清潔。當然,出生7d 之后的羔羊在防范痢疾時也不能松懈,因為防范不當羔羊依然有可能感染痢疾。
近年來,隨著我國全面進入小康社會,我國政府加大了對“農林牧副漁”等行業的資金扶持,相比發展較差的畜牧業,政府對其的扶持力度持續增加尤為明顯,畜牧業的經濟效益也隨之增加。但畜牧業中的羔羊產業經濟效益近幾年一直呈下降趨勢,從而影響了這一整個行業的經濟可持續發展,這一情況引起了該產業管理人員的高度重視,并分派了幾批專業羔羊養殖專家前去羔羊養殖場調查,經過專家們的實地考察后發現,該羔羊產業經濟效益呈負增長趨勢的原因主要是羔羊養殖存活率越來越低,目前,一種死亡率高的疾病——羔羊痢疾流行在羔羊群中,且這一疾病的死亡率較高[1]。
痢疾主要出現在初生羔羊群體,潛伏期短(1~2d),2d 內如果養殖人員沒有發現羔羊得了痢疾,羔羊的死亡率十分高。因此,“養勝于防,防勝于治”這句俗語在養殖人員中盛行,羔羊養殖人員在探討關于“羔羊痢疾的綜合防治措施”時,將“防”作為第一攻克要點,并制定出了以下初生羔羊得痢疾的預防方案。
對剛出生的羔羊要第一時間為其注射疫苗,并在發現有初期癥狀時,對其進行2~3d 的隔離及全面的身體檢查,在確定沒有得痢疾的情況下在將其趕回羔羊群[2]。
對母羊產房、初生羔羊圈舍等都進行全方位的消毒,將痢疾病毒細菌扼殺在“搖籃”中;在母羊生完羔羊后,為母羊提供營養充分的飼料來保證其奶水充足,為羔羊提供其生長所需要的能量,以此來提升羔羊免疫能力,促進羔羊茁壯成長[3]。
在羔羊出生12h 內,除了注射相應疫苗外,還應按照獸醫叮囑的預防藥物用量摻入羔羊的日常飲食中,提高羔羊對痢疾的免疫,從而來提高初生羔羊的身體抵抗力。這些羔羊痢疾的預防措施極好地降低了初生羔羊患痢疾的概率。
此外,在預防羔羊痢疾時,還應加強養殖管理,負責養殖的工作人員要做好自我消毒工作,保證不會將細菌帶到養殖場內。同時,在飼養期間還需結合母羊及羔羊的生長需要,靈活調整飼料種類,充分補充羔羊各類營養物質,如果營養物質補充不全面,羔羊無法順利產生抗體,那么其發生痢疾的可能性將會大幅度增加,因此,在飼養管理時必須要提高重視度,結合羔羊生長需要優化飼料配比。
羔羊痢疾是初生羔羊群體中常見的一種急性毒血癥,羔羊在患該疾病后常見的癥狀為劇烈腹瀉,隨地大小便、神經萎縮等。在一只初生羔羊患有痢疾后,必須將其進行單獨隔離,防止其將痢疾傳染給其他羔羊,進而造成羔羊大量患病、死亡。在對患有痢疾的羔羊進行單獨隔離后,第一時間讓專業獸醫對其進行檢查,對其得痢疾的時長、嚴重程度進行一個基本的判斷,隨后再根據得出的具體數據分析出最適宜的治療方案[4]。
如在某大型養羊基地內,一只剛出生的羔羊在患有急性痢疾6h 后才被發現,后送往基地獸醫醫院進行隔離救治,該獸醫院在查明該羔羊身體狀況后,對其進行了專業的藥物治療,采用高錳酸鉀及硫酸鎂甲醛治療法:首先,讓其服用或注射30~60ml 的6%的硫酸鎂甲醛溶液,在間隔6~8h 后,再服用或注射10~20ml 1%的高錳酸鉀即可治愈,如果還未治愈,可繼續讓其服用或注射一定劑量的高錳酸鉀,但一定要在獸醫指導下定時定量用藥,直至其痊愈[5]。
相關羔羊管理人員除了對羔羊痢疾有專業的預防及西藥治療措施外,中藥治療法也被其挖掘出來,中藥治療法對羔羊痢疾的治療十分有用。相關專業人員也在找尋新型羔羊痢疾治療方法,來降低初生羔羊得痢疾的概率及羔羊患有這一疾病后的死亡概率。隨著我國科技技術、經濟實力的不斷發展,我國相關羔羊痢疾研究人員發明了“腹瀉太保針”來控制、治療羔羊痢疾,以此來提高羔羊的存活率,促進羔羊免疫力的提高。
管理人員在實施了關于羔羊痢疾的防治綜合措施后,提高了羔羊免疫力,降低了有害痢疾細菌進入羔羊體內的可能性,從而減少了羔羊痢疾這一疾病的出現與傳播,促進了羔羊產業的快速發展。這些羔羊痢疾的綜合防治措施對羔羊群體有相當大的作用,明顯提高了初生羔羊群體的存活數量,促進了羔羊免疫力的提高,對整個羔羊產業有不可估量的作用,在提升初生羔羊存活率的同時,提高了羔羊產業的經濟效益,促進整個畜牧業的可持續發展,從而帶動畜牧業的經濟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