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鵬林
(甘肅省定西市安定區畜牧獸醫局內官營畜牧獸醫站 743011)
我國是養豬大國,生豬存欄量、出欄量及豬肉生產量均居世界首位。尤其是隨著我國惠農政策的實施,規模化養豬業發展迅速,已成為農村經濟發展的支柱產業,是農民增加收入的主要手段,為新農村發展起重要作用。但生豬養殖技術和疫病防控技術不能適應養豬業的發展,尤其是疫病防控技術相對落后,疫病不僅提高了治療成本,還會造成生豬死亡,降低生豬的養殖效益。豬消化道寄生蟲病的種類多,發病率高,但由于其死亡率低,養殖戶對此類疾病重視不足,沒有科學的防控措施,常常會導致地方性流行。
近些年,養豬業得到迅速發展,養殖規模和養殖數量逐年增加,養殖技術、疫病防控水平不斷提升,飼養方式也由分散飼養轉變為集約化、規模化飼養,飼養密度大幅度提升,消化道寄生蟲病的發病時間、發病率、發病季節等都會發生改變。
隨著規?;B豬業的發展,飼養方式發生了改變,飼料多采用工廠化生產的配合飼料,很少給生豬飼喂青綠飼料。豬舍地面由土質改為水泥地面或塑鋼地板,因此,能很好地控制日本血吸蟲、肝片吸蟲、細頸囊尾蚴、姜片吸蟲、豬囊蟲病等一些需要中間宿主的寄生蟲,而蛔蟲、有齒食道口線蟲、類圓線蟲、毛首線蟲、艾美爾球蟲、結腸小袋纖毛蟲等不需要中間宿主對規?;B豬場危害較大。
養豬場規?;?、集約化的發展有利于寄生蟲病的侵襲和傳播,尤其和農戶散養相比較,寄生蟲病的感染率顯著上升,對養殖場造成的損失更大。寄生蟲病的危害主要是慢性消耗,有的文獻中也將寄生蟲病稱為“亞臨床癥狀”[1]。豬感染寄生蟲病后,飼料轉化率降低5%~30%,日增重降低5%~60%,嚴重影響豬的生長發育,使出欄時間推遲,影響豬肉品質,病情嚴重的可以引起死亡。
規?;B殖場的養殖條件發生變化,養殖環境得到全面改善,豬舍溫濕度全年相對穩定,而且規?;B殖場都為全封閉養殖,飼養密度大,陽光照射時間短,使得寄生蟲的繁殖、傳播不再有季節障礙,因此,寄生蟲病全年均可發生。根據潘毅翔等對某養殖場的蛔蟲感染率調查發現,種豬群在寒冷的季節感染率高達50%以上[2]。根據劉偉等對湖北省4 個地區豬螨蟲發病率的調查發現,豬螨蟲夏季感染率高達19.3%[3],因此,寄生蟲病的季節性也發生了變化,冬季豬蛔蟲、夏季豬螨蟲的感染率相對較高,不像傳統養殖,寄生蟲病的感染率季節性非常明顯。
南北方不同地區養豬場對消化道線蟲、豬球蟲的感染率不存在明顯差異,一般結腸小袋纖毛蟲在廣東、廣西、四川、重慶等南方地區的感染率較高,北方地區很少發生此病,即使發生感染強度也較弱,病狀輕微。
不同生長階段的豬群消化道寄生蟲分布也有差異。除類圓線蟲以外的消化道線蟲主要感染年齡較大的豬群,類圓線蟲主要感染幼齡仔豬。球蟲各年齡段的豬群都可感染發病,而且感染率較高。結腸小袋纖毛蟲隨豬群年齡的增長,其感染率也逐漸提高。
防控消化道寄生蟲病,首先要對當地豬場寄生蟲的發生情況進行調查,然后根據具體情況選擇合適的藥物,制定科學的驅蟲方案,同時還要強化飼養管理,做好豬場檢測、預防措施,減少寄生蟲病感染率。
目前,定西市安定區規模化養豬場中蛔蟲、類圓線蟲、毛首線蟲、食道口線蟲、豬球蟲、結腸小袋纖毛蟲等消化道寄生蟲的發病率較高,母豬和小豬易感性強,發病率高。根據對當地發生情況調查發現,結腸小袋纖毛蟲感染率最高,高達40.10%,球蟲感染率為9.14%,母豬對蛔蟲的感染率為4.42%,食道口線蟲的感染率為2.60%。規?;i場中,寄生蟲病的傳播大多為接觸感染,帶蟲母豬將寄生蟲傳染給哺乳仔豬,小豬長大后轉群又將病原散播到整個豬場,對于規?;i場來說,母豬、小豬是防控重點,做好母豬、小豬驅蟲保健工作可以有效降低整個豬場的發病率。
目前,防控寄生蟲病主要運用化學藥物,選擇藥物的原則是毒性低、效率高、抗蟲抗菌廣譜、價格低廉。常用的治療寄生蟲病的藥物有大環內酯類、苯并咪唑類及煙堿激動劑等抗寄生蟲藥物[4]。
苯并咪唑類主要包括甲苯達唑、芬苯噠唑、噻苯噠唑、阿苯噠唑、奧芬噠唑等,這些藥物的作用基本相似,主要對蠕蟲的幼蟲、成蟲有很強的驅殺作用,同時也可殺死蟲卵。噻苯噠唑是最早開發的苯并咪唑類藥物,但其毒性很大,已禁止使用。后又開發了結構類似的甲苯達唑、阿苯噠唑等藥物,毒性相對較低,對腸道、組織內寄生的蠕蟲(囊蟲、棘球蚴等)有明顯效果。
煙堿激動劑主要包括左旋咪唑、甲噻咪啶、羥嘧啶、噻嘧啶和一些結構類似的藥物,主要驅除線蟲,這些藥物主要作用于寄生蟲的神經系統,使寄生蟲的肌肉細胞去極化阻滯,肌肉興奮性減弱,出現強直性麻痹,從而使蟲體排出來。
大環內酯類抗寄生蟲藥物主要包括阿維菌素、米爾倍霉素兩大類,是由真菌發酵或人工合成的具有相似結構的衍生物。這類藥物在濃度極低的情況下就可以將成熟或未成熟的線蟲、節肢動物驅殺,是目前防治寄生蟲病應用最廣的藥物。其中阿維菌素類藥物驅蟲效果好、安全性高,已廣泛應用于畜禽驅蟲工作。
根據調查發現,母豬和哺乳仔豬的易感性強,在規?;B殖場應重點做好妊娠母豬產前及小豬轉群前的驅蟲工作,防止母豬將寄生蟲傳染給仔豬和小豬轉群造成病原擴散。做好這兩點工作就可以有效控制傳染源,切斷傳播途徑,具體防控方案為:妊娠母豬在分娩前1~2 周驅蟲1 次;將保育豬轉群前驅蟲1 次;后備豬轉群進入種豬舍前的7~10d 驅蟲1 次;種公豬每年要進行3 次驅蟲;引進的育肥豬或種豬都要先驅蟲才可并群飼養。
要定期監測豬群,了解豬群寄生蟲病的感染情況,以便做好驅蟲工作,常通過檢查糞便來定性、定量監測豬群是否感染寄生蟲,并制定有效的驅蟲方案。同時,驅蟲后還要監測驅蟲效果,如果沒有達到預期,要及時采取補救措施。
首先,飼料要營養全面,根據不同生長階段的營養需求科學調制飼料,尤其是飼料中氨基酸、礦物質、維生素要足量,以提高豬群抵抗力。其次,做好豬舍環境衛生工作,及時清除糞便。豬舍內要保持干燥,濕度不能過大。做好豬舍、食槽、用具的消毒工作,消滅傳染源。最后,加強對糞便的發酵處理,用生物熱將糞便中的蟲卵殺死,防止病原擴散。
豬消化道寄生蟲病對養豬場的危害很大,要了解消化道寄生蟲病的流行趨勢,根據當地流行狀況及寄生蟲的生物學特性制定科學的防控方案,切斷寄生蟲的傳播途徑,控制傳染源,降低豬群感染率,提高豬群生產性能,獲得更高的生產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