帕力旦木·阿布都外力
(新疆伊寧市農業農村局畜牧獸醫發展中心 835000)
奶牛養殖是畜牧養殖中的重要一環。泌乳期產奶量高達6t以上的奶牛可稱為高產奶牛。由于高產奶牛的泌乳性能強,其飼養管理與普通奶牛有明顯的不同。做好不同階段奶牛的飼養管理可提高奶牛消化機能,提升機體新陳代謝和產奶量。因此,奶牛飼養管理好壞與奶牛的健康、生產性能高低及養殖場經濟效益有直接關系。奶牛根據其生理特點可以劃分為3 個階段,主要為犢牛階段、育成牛階段和成年牛階段。犢牛階段主要以獲取營養成分為主。育成牛和成年牛階段的飼養管理需根據不同生理階段進行適當調整。本文對奶牛不同階段的飼養管理技術進行探討,以期提高奶牛的經濟效益。
高產奶牛日產奶量高達30kg 以上。在泌乳期內奶牛的產奶量可因奶牛品種、個體健康狀況、體況、奶牛年齡、營養供給及飼養管理水平的不同而不同。奶牛在分娩后產奶量開始逐漸增加,3 個月左右達到泌乳高峰期,隨后產奶量逐漸下降,最后處于干奶期[1]。因此,飼養人員應根據奶牛泌乳規律對奶牛進行飼養管理,以保證奶牛產奶量多、產奶高峰期長、產奶量下降慢。另外,同一品種奶牛的年齡和胎次不同也可導致產奶量不同。初次分娩的奶牛泌乳能力較弱,隨著年齡的增加,產奶性能逐漸提高。一般分娩3 次以上的奶牛泌乳量最高。
不同階段奶牛飼養管理均應注意保證牛舍溫濕度適宜、舍內環境衛生清潔、空氣質量良好、保持安靜。夏季做好防暑降溫工作及蚊蟲、蒼蠅等殺滅工作,冬季做好牛舍防寒保暖工作,定期對牛舍及飼養用具進行消毒。
6 月齡以下的奶牛稱為犢牛。根據年齡大小還可將犢牛分為新生犢牛、哺乳犢牛和斷奶犢牛。犢牛具有消化功能弱、生長發育快、對外界抵抗力低等特點。因此,營養需求不同于育成牛和成年牛。
新生犢牛是指7 日齡以下的犢牛。該時期的犢牛營養物質主要來源于初乳。此時的犢牛消化器官發育不全、消化功能差,皮膚保護能力低,神經反應不靈敏,容易造成死亡,需要進行特殊的飼養管理。該時期的犢牛,首先在其出生后需要先清除口腔、鼻腔內的黏液,防止黏液堵塞口鼻造成窒息。另外,新生犢牛若出現呼吸停止,可通過倒提后肢、拍打胸背部等方法,使其咳出氣管內的胎水。其次,犢牛出生后及時擦干體表液體,避免著涼。最后,新生犢牛應盡快吃上初乳[2],可以幫助犢牛盡快獲得母源抗體,增強犢牛機體抵抗力,從而減少疾病的發生。
哺乳犢牛是指1~2 月齡的犢牛。該時期的犢牛營養來源于常乳。此時犢牛的身體快速發育,但消化系統仍未發育成熟,對外界環境敏感。因此,需采取定時、定量飼喂原則。另外,飼養人員也需固定不可隨意更改,以減少人員變動對犢牛造成的應激。該階段的飼養首先要專人負責。其次,固定飼喂時間和次數。每天飼喂兩次常乳,乳汁溫度應控制在36℃左右,可有效促進胃腸道發育[3]。最后,常乳需根據犢牛體重進行飼喂,禁止暴飲暴食。1 月齡以下的犢牛可根據體重12%進行飼喂。1~2 月齡的犢牛可按照體重的10%進行飼喂。2 月齡以上的犢牛可逐漸減少飼喂量,直至斷奶。注意斷奶前需進行補飼準備。隨著年齡的增長,逐步增加牧草飼喂量。
生長狀況良好的犢牛可在2 月齡進行斷奶。斷奶時間越早,母牛的繁殖性能越高。但早期斷奶會造成犢牛的應激反應,影響奶牛的正常生長發育。斷奶后的犢牛首先要逐步增加飼料種類。其次,斷奶期可以采取散養方式,增加其運動量,減少斷奶應激。另外,斷奶后的犢牛需定期進行檢查,保證身體的健康狀況。最后,保證犢牛牛舍衛生清潔、通風良好,為斷奶后的犢牛提供舒適的環境,促進其正常生長發育。
育成牛是指3~18 月齡的奶牛。該時期的奶牛總體以采食青粗飼料為主。同時飼養人員應注意能量、維生素和礦物質的額外補充。另外,還需注意精料與粗飼料比例。育成牛飼養管理中注意營養要均衡。12 月齡以下的奶牛采食的日糧中粗蛋白含量應為14%左右。12~18 月齡育成牛對蛋白質的需求量為12%左右。育成牛還需保證其運動量、延長日照時間,以促進礦物元素的吸收[4]。另外,12 月齡以上的育成牛需分群飼喂,定期進行乳房按摩。妊娠后的奶牛每天要用熱毛巾進行乳房按摩,以促進乳腺泡的發育和分裂。每年需定期進行驅蟲,春秋各驅蟲一次。驅蟲藥的選擇以高效、低毒為主。育成牛每日固定飼喂時間,以使其形成良好的條件反射,幫助消化液分泌,促進營養物質的消化吸收。另外,每天飼喂3 次,可先飼喂粗飼料后飼喂精飼料,飼喂結束后0.5h 可提供清潔飲水。
3~6 月齡為育成犢牛。正常情況下,犢牛在生長至2 月齡時進行斷奶,斷奶后的犢牛主要通過精飼料獲取營養。隨著年齡增大,精飼料比例下降,優質粗飼料飼喂量上升。飼養人員可為該年齡段犢牛提供優質干草,犢牛自由采食。育成犢牛在4 月齡前不可飼喂發酵飼料。干物質采食量每頭通常保持在4.5~5kg。其中,精飼料飼喂量占比約為50%左右,從而保證犢牛日增重不低于0.6kg。3~6 月齡內的犢牛通常采取放養模式。3~6 月齡內的育成犢牛需提供300~350kg 的精飼料,優質牧草可提供300~400kg。
7~15 月齡的育成牛生長發育迅速,此時瘤胃發育完善,對粗飼料利用率高,因此,飼料日糧以粗飼料為主,同時補充適量精飼料。每頭育成牛每日飼喂量為2.5kg 左右。日糧中蛋白質含量應達到13%以上。干物質攝入量達到每天8kg 左右,日增重不低于0.6kg。飼養模式通常以放養為主,同時根據育成牛體重、健康狀況等進行分群管理,通過及時調整不同牛群日糧組成,使牛群體況保持均勻。育成牛生長至8~10 月齡時可出現發情現象,若配種過早可導致母牛難產、生長發育受阻、乳腺發育遲緩、產奶量下降。若配種過晚,會增加育成期費用。因此,養殖人員應掌握好配種時間,在育成牛體重達到340kg 左右時可進行適時配種。
16 月齡至分娩前的奶牛稱為青年牛。育成牛在配種后生長發育速度下降。此日糧主要以中等粗飼料為主,根據母牛體況調整日糧中精料配比,防止母牛出現體重過重現象。日糧中精料配比通常為2.5kg 左右。每頭育成牛每日干物質采食量應控制在10~12kg 左右。日糧中粗蛋白水平達到12%。該階段通常采取散養模式。育成牛可自由采食,16 月齡時進行配種。妊娠5~6 個月后可通過按摩乳房促進乳腺發育,也可用熱毛巾擦拭乳房,每天擦拭1 次,每次5~10min。奶牛分娩前1~2 個月停止按摩。育成牛在分娩前3 周至分娩期間內采用干奶期后期飼養模式,日糧干物質采食量為10~11kg,且蛋白質水平高達14%。妊娠期育成奶牛需保證每日適宜運動量、增加光照,防止擁擠、猛追等,防止其出現流產。分娩前2 周可將其轉入產房內進行飼養管理。
成年牛可分為泌乳期、干奶期和圍產期3 個不同階段。
2.3.1 泌乳期
泌乳期又分為泌乳前期、泌乳中期和泌乳后期。泌乳前期是指奶牛分娩半個月后至泌乳高峰期結束這段時間。該期間內奶牛產奶量較高,對各種營養物質的需求較高。日常飼喂時應注意蛋白質、礦物質的補充。同時,降低粗纖維含量。泌乳前期奶牛的食欲較差、采食量下降,容易出現營養供應不足現象。此時需提供高能量飼料以滿足營養需求量,確保奶牛產奶量較高。泌乳中期產奶量逐漸下降,該階段的管理主要以降低下降速度為目標,同時需防止奶牛體重下降[5]。因此,該階段需要給奶牛飼喂較多的日糧,日糧結構應以粗飼料為主,同時添加適量精飼料。注意精飼料含量不宜過多。泌乳后期奶牛產奶量最少,此時應避免營養攝入過多,防止體重增長過快。
2.3.2 干奶期
奶牛干奶期主要是指奶牛停止擠奶到分娩前15d。該期間奶牛管理主要以恢復體質為主,為下一次泌乳做好充分的準備。該期間飼料營養成分不宜過多,能量、蛋白質水平應低于其他階段。主要以粗飼料為主,減少精飼料的飼喂量,同時粗纖維含量不低于20%。干奶期間內應注意控制體重增長,防止奶牛過肥,影響機體恢復[6]。
2.3.3 圍產期
圍產期是指奶牛分娩前后15d。該期間是奶牛產奶量提高的關鍵時期。圍產期內奶牛對能量和蛋白質的需求較高,因此,在分娩前應增加精料飼喂量。另外,奶牛分娩前1 周需要將其轉入產房,并對產房進行嚴格的殺菌消毒處理。飼養人員需做好接產前的準備工作,當奶牛分娩困難時,可進行科學助產。分娩后不能立即飼喂日糧,可通過飼喂麩皮湯幫助奶牛恢復體力。分娩后1h 可進行擠奶。擠奶前需要用熱毛巾對乳房進行熱敷、按摩,減少水腫現象。產后母牛還需加強疾病預防工作,可通過靜脈注射葡萄糖酸鈣、碳酸氫鈉注射液等,防止奶牛缺鈣,出現產后癱瘓現象。
綜上所述,飼養人員可通過對不同階段奶牛采取合理、科學的飼養管理,從而提高奶牛的產奶性能。犢牛飼養管理主要以增強抵抗力,促進生長發育為主。育成牛的飼養管理主要以提高奶牛機體健康,為后續泌乳期打下堅實的基礎。成年牛的飼養管理主要以提高產奶量為主要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