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福榮
(山東省平度市農業農村局 266700)
肉牛行熱通常被稱之為“3 日熱”,主要是由于其在發病后2~3d 即可恢復正常。本病發病后通常呈現良性經過,具有較高的發病率和較低的病死率。由于本病傳播較快,常給肉牛養殖場造成一些影響。
本病病原為牛肉牛流行熱病毒。病毒對環境的抵抗力較弱,應用常規消毒藥物均可將其殺滅。其對溫度、酸堿性也具有較弱的抵抗力,在較高溫度下,病原會很快失活,在pH<2.5 和pH>9 的環境中僅能存活數分鐘[1],但可在低溫下長期存活。
本病傳染源是發病牛和感染帶毒牛及在感染后痊愈的牛。這些牛的血液及呼吸道中存在大量病毒,可通過呼吸道分泌物向體外排毒。當健康牛接觸到這些被病原污染的物質時會引起感染和發病。本病主要通過直接接觸進行傳播,還可通過昆蟲吸血和叮咬進行傳播,如牛虻、庫蚊等都是本病的主要傳播媒介,也是本病在高溫季節傳播的主要途徑[2]。本病易感動物主要為牛,不同品種、性別及年齡的牛都具有易感性。但其中易感性較高的是處于3~5 歲的黃牛。本病的發生具有一定的季節性,主要多發于天氣炎熱的夏季和初秋,即每年的7~9 月份。在這些月份由于天氣炎熱多雨,溫差較大,很容易引起本病的發生和流行。本病還具有一定的周期性,通常每隔3~5 年會有1 次較大的流行,表現出明顯的發病高峰期和中低峰期。
本病臨床癥狀可根據發病主要部位分為3 種,即呼吸型、癱瘓型和消化型。
病牛體溫上升,可升高至41℃左右。精神不振,食欲下降,甚至食欲廢絕。眼睛有流淚癥狀,結膜潮紅。隨著病情的發展,病牛出現呼吸不暢,張口呼吸等癥狀。病牛有黏稠的鼻液流出,甚至嘴角也有黏液外流。病情嚴重的可在發病后2~5h內死亡。死亡率較低。絕大多數牛可于3~4d 康復。
本型病牛體溫升高不明顯,但表現為關節疼痛和腫脹。行走不便、喜臥、肌肉震顫。食欲下降、精神萎靡。隨著病情的進一步發展,病牛似四肢僵硬,不能站立,還常見病牛的四肢屈曲在腹部下,或者是四肢伸直。通常在發病后3d 癥狀會減輕甚至完全消失,但有的病牛在發病后會出現關節變形,最終導致失去飼養價值,必須要進行淘汰處理。母牛在感染本型后會表現為妊娠期流產癥狀和泌乳期泌乳量減少,甚至完全停止泌乳的情況。本型病牛病死率較低,但淘汰率較高。
本型病牛體溫會有一定的升高,但通常維持在40℃以內,精神不振、食欲減退。還可見有流淚和結膜潮紅癥狀。隨著病程的進一步發展,可見病牛多表現出腹式呼吸。糞便呈現出黃色或黃褐色,在糞便上附著大量黏液。有部分病牛還出現反芻停止的癥狀。如果治療及時,可在治療后的3~4d 內康復。
本病病理變化主要表現為胸部和頸部皮下水腫。將此部位切開后,肌肉內有淡黃色液體,發病嚴重的病牛肌肉纖維破裂,彈性和硬度消失,胸腔積液、肺臟表現為明顯的氣腫,而且肺間質變寬。切開肺臟的尖葉和心葉,顏色變為暗紅色,而且手按壓時具有捻發音。病情嚴重的病牛,肺臟會不斷膨脹甚至將整個胸腔脹滿。氣管內部充滿黏液,呈現出泡沫狀,將黏液除去后可見氣管壁有不同程度的點狀出血。胃腸道出血和炎癥。瘤胃內有出血、腸道黏膜有點狀出血,真胃也有充血和出血癥狀。發病嚴重的病牛,其胃腸道黏膜有脫落情況,有時可見病牛淋巴結、關節等部位也會出現不同程度的炎性變化。
根據牛群發病特點和病理剖檢癥狀可對本病作出初步診斷,確診需要通過實驗室技術。在實驗室診斷可采用動物接種試驗、血清學試驗、補體結合反應試驗和熒光抗體試驗。
無菌采集發病牛的血液,并從血液中收集血小板和白細胞,而后將其制成懸浮液,接種于1 日齡倉鼠。5~7d 后,倉鼠表現出精神不振、消瘦及后肢麻痹等癥狀,可以確診本病。
采用牛流行熱高免血清與本病病毒進行補體結合試驗,根據其反應結果可做出確診。
采集病牛血液,并分離血清,按照1:10 的比例用生理鹽水對其進行稀釋,采用滴定的方法對血液中的主要成分進行檢測,主要包括抗原、補體、紅細胞和溶血素等,測定結果的判定需要對照標準進行判斷。
采用直接或間接的方法進行病毒檢測,將熒光染料標記在第二抗體上,使其變成熒光抗體,這樣就可以檢測血清中是否含有相應的抗原和抗體等。
本病的預防需要加強對牛群的飼養管理工作。通過免疫接種和消滅傳播媒介的方式可以減少本病的發生。牛場要給牛群定期接種牛流行熱疫苗,通常在接種后3~4 周需要再次接種,這樣可產生較好的免疫力。在疫苗接種時,應注意接種時機,處于3 月齡以內的犢牛,由于免疫系統尚未完善,而且吸食母乳進行生長發育,母乳中含有大量的免疫球蛋白,這樣接種疫苗后很容易被免疫球蛋白所殺滅,起不到免疫效果,因此,不建議接種疫苗。處于4~12 月齡的犢牛應進行3 次免疫接種,首先進行兩次正常的免疫接種,而后在2 個月后需加強免疫,再經過3 周后進行第4 次免疫接種,在免疫接種時,使用劑量為3ml。當牛生長超過12 月齡后,使用劑量為4ml,接種方式為頸部皮下注射。對接種疫苗的牛需要每年進行一次加強免疫,可有效預防本病的發生。在疫苗接種的基礎上還要積極消滅養殖場內的吸血昆蟲,減少病毒傳播。還要保證牛舍內衛生良好,牛舍應每天清理糞便等污染物,避免病原菌滋生,牛群糞便要定點堆放,不能隨意處理,通常采用堆肥的方式進行集中堆放,可通過發酵的作用將其中的病原微生物殺滅,減少糞便對環境的污染和威脅。在清理污染物后,要對牛舍環境進行消毒,這樣可以減少環境中存在的病原微生物,消毒要全面、徹底。牛場應制定常規消毒計劃,定期對牛舍內外進行消毒。在消毒時不僅要對地面和墻壁消毒,還要對牛圈舍內外的器具等進行清洗和消毒。運動場通常需要在1 個月進行一次徹底消毒。此外,對進入養殖區的人員、車輛和器具物品等也要進行消毒處理。人員通常采用噴淋和紫外線消毒,而后更換已經消毒的衣物方可進入飼養區。飼養區避免不同圈舍的飼養人員互相走動。運輸車輛進入時在養殖場門口的消毒池中對車輪胎進行消毒。車身可采用噴霧的方式進行消毒,但要注意消毒時不能留死角。現在也有在養殖場外設立車輛消毒通道,可對將要進入養殖場的車輛進行全面的消毒處理。消毒時,要注意消毒藥物的正確使用,定期更換消毒藥物,避免長期應用同一種消毒藥物導致消毒效果不理想。更換消毒藥物時不能更換同一類型的消毒液,這樣更換效果也不好。
預防本病還需要加強飼養水平。給牛飼喂時采取少量勤加的方式,避免在飼料槽內出現飼料堆積情況,一旦出現這種情況,很容易使堆積的飼料發霉、變質,當牛群采食后,不僅會造成體質下降,還可能會導致病牛出現霉菌中毒情況。給牛提供的飼料要求營養全面,且含有一定量的粗飼料,尤其是青綠多汁的飼料。能促進牛的健康生長。飼喂時最好是在一天溫度適宜的時間,如早上或傍晚,這時可以讓牛足量采食。除飼料外,還要提供清潔的飲水。牛群每天要有一定時間的運動,通常在傍晚時分進行運動,此時溫度較為適宜,可以促進牛的消化吸收,還能增強機體免疫力,減少各類疾病的發生。
本病沒有特效藥物進行治療,治療是采用對癥治療。針對病牛發病后的臨床癥狀采用退燒、強心和利尿等方式進行治療,并在對癥治療的同時提升機體免疫力,促進其健康恢復。退燒和鎮痛應用的藥物有復方氨基比林和阿尼利定等,復方氨基比林的使用劑量為20~40ml,采用皮下或肌肉注射。阿尼利定的使用劑量也是20~40ml,進行肌肉注射。在應用這些藥物的同時可以配合應用阿司匹林,劑量為20~30g,將其兌水后灌服使用。每天應用2 次,這樣可以達到良好的效果。強心、利尿等采用靜脈注射葡萄糖氯化鈉溶液的方式配合肌肉注射安鈉鉀。前者使用濃度為5%,使用劑量為200~300ml,后者應用濃度為20%,使用劑量為10~30ml。呼吸受到抑制的病牛需要使用興奮呼吸中樞藥物,病牛通過應用尼可剎米或樟腦油來進行治療,尼可剎米的使用劑量為10~20ml,樟腦油的使用濃度為20%,劑量為10~20ml。有肺臟水腫的病牛需要通過靜脈注射甘露醇或山梨醇的方式進行治療,甘露醇的應用濃度為20%,使用劑量為500~1000ml,山梨醇的濃度為25%,使用劑量為500~1000ml。還可采用給病牛灌服0.5~2g 的氫氯噻嗪進行治療。病牛在發生肺水腫的同時伴有呼吸困難,可進行靜脈注射葡萄糖氯化鈉溶液500~1000ml,并加入地塞米松50~150ml。
也可對病牛采用中醫的方法進行治療。根據病牛發病表現可分為風寒型、風熱型和風濕型。風寒型采用祛風解表,止咳平喘的用藥原則[3]。風熱型是應用清熱解毒的治療原則,而風濕型的治療原則是祛風除濕及鎮痛。通常用藥2~3d 即可達到良好效果。
肉牛流行熱雖然造成的死亡率不高,但其在發病后仍然可以給養殖場造成嚴重的困擾,在養殖過程中應進行科學的疫苗接種,消滅養殖場內的蚊蠅等傳播媒介,提升營養和管理水平,嚴防本病的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