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鵬翔
(甘肅省定西市安定區寧遠畜牧獸醫站 743019)
我國生豬養殖量非常大,養殖范圍廣,形式多樣,養殖條件也各不相同,生豬養殖過程中如果出現養殖密度過大、豬群之間轉運頻繁、免疫接種不當、圈舍衛生條件較差或引種不合理等現象時,容易造成豬疾病的發生和傳播[1],各個生豬飼養場的管理人員應充分認識豬常見疾病的發病原因和癥狀,積極對疾病進行預防和治療。
仔豬對環境溫度變化尤其敏感,在環境溫度突變時,生豬往往會產生應激反應,體內菌群也會有比較大的變化[2],而部分養殖場沒有很好的保溫和防暑設施,季節交替時,圈舍內溫度突變會發生疾病。除溫度外,飲水和空氣環境也是至關重要的,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豬群的健康生長,很多養殖場或養豬戶缺乏養殖經驗,一味追求經濟效益,在豬飲水中加入一些營養物質,有時會適得其反,產生一些會影響豬群健康的物質。養殖環境也會對生豬成長帶來較大影響,加強養殖環節的清潔能減少病原微生物的傳播和流行,但在實踐中,部分養殖場一味擴大養殖規模,對環境的衛生控制意識較差,長期潮濕的豬舍會有大量細菌、病毒、寄生蟲等滋生,還會有蚊蟲叮咬生豬,豬患病概率變高,隨之生病次數也頻繁增加,嚴重的會導致豬群死亡,給養殖戶造成一定的經濟損失。
預防生豬常發疾病的重要手段是免疫接種,但部分中小型生豬飼養場,生豬管理員文化水平不高,養殖過程缺乏專業性的養殖技術指導,不能按照規定接種動物疫病疫苗,也沒有科學的免疫程序,同時在藥物使用方面也不規范,常見的疫病預防工作不到位,患豬沒有得到最佳治療,很容易出現豬群整體死亡現象。養殖管理員缺少對專業藥物的使用,無論生豬患哪種疾病都盲目使用抗生素類藥物,出現藥品使用不科學的現象,不僅會出現藥物濫用導致生豬無法得到充分治療,產生一系列的副作用,長時間和大劑量濫用抗生素會導致豬機體紊亂,臟器嚴重受損,生長發育停滯,更會打亂豬只微生物體系的平衡,破壞豬只免疫系統,導致生豬免疫力低下,造成細菌產生耐藥性,發病后藥物治療無法起到作用。此外,外來人員的服裝鞋帽等可攜帶病原菌,很多養殖場戶忽略這個問題,引起一些疾病的發生。本身飼養管理人員帶有人畜共患傳染病,如患結核病和布魯氏菌病等也可傳播給豬群。
初生仔豬主要通過吸收初乳中的免疫球蛋白獲得母源抗體,產生被動免疫,過早使仔豬斷奶,中斷母源免疫因子地提供,斷奶后造成免疫抑制,從而導致仔豬抵抗力下降,增加患病的風險。
工作人員要做好生豬防疫工作,其中最重要的是能及時發現患病生豬,仔細觀察豬群健康情況和身體靈活情況,當生豬出現異常時,首先應對其進行隔離飼養,檢查是否其他豬只出現異常感染癥狀,而后結合臨床癥狀和實驗室檢查結果進行確診,從而確定是細菌感染、病毒感染、寄生蟲感染還是其他疾病。針對不同的感染源,應有針對性地使用不同的治療方案。當生豬因病毒感染引發疾病時,驅蟲藥物和抗生素藥物不能起到治療作用,且會因拖延病情而使癥狀加重,也會加速病情傳播和蔓延。病毒性疾病發生時,應進行病毒學檢查,確定病毒種類,確定生豬感染的一類重特大動物疫病時不應進行治療,而是直接淘汰處理;當生豬患有二類、三類動物疫病且癥狀較輕微、經濟價值較高的病例可以進行治療。需要注意的是,目前很多病毒性疾病沒有特效治療藥物,臨床上往往是采取對癥治療和防止繼發感染的原則。當生豬因細菌感染引發疾病時應進行細菌學診斷,確定致病細菌種類,再利用藥敏試驗確定最高效的抗生素進行治療,治療時也應優先治療癥狀輕微,處于發病初期、中期的動物,這樣能有效縮短治療周期。當生豬患有寄生蟲疾病時,應先確定是體內寄生蟲還是體外寄生蟲,并根據寄生蟲種類進行對癥治療。體外驅蟲藥物往往具有一定的毒性,在使用過程中應盡量避免動物舔舐,確保用藥安全。
預防生豬常見疾病首先應加強飼養管理,豬場引種前要對當地豬場進行考察,了解其供種場的免疫程序和健康情況,選擇非疫區、種質好的豬場作為引種對象,查看各類疫病的抗體檢測水平,根據結果再決定引進種豬。引種前要對豬舍全面消毒,進場后隔離觀察,由技術熟練的專職人員管理,待檢查無任何疾病的情況下再進行下一階段的培養。豬舍建設在向陽、干燥、通風良好的地方,保持合理的飼養密度[3]。
豬舍消毒可以切斷傳染源,因此,要及時清掃糞污,保持豬舍干凈整潔,經常殺蟲滅鼠,避免蟲源性疾病的傳播。豬舍內外的消毒并不是簡單的工作,需要科學合理的實施,定期對環境進行消毒,每周應消毒3 次,由于豬病種類較多,要對各種細菌病原進行徹底消滅才可以保障生豬的健康生長,消毒藥品應選擇廣譜高效、毒副作用低的消毒液,并且還要定期更換藥物種類,防止細菌等產生抗藥性。患病豬不但要科學使用藥物,還要配有科學的消毒工作,消毒藥物根據不同疾病發生情況而定,針對豬病的輕重緩急進行合理消毒,還要對豬舍空氣及周邊環境進行消毒。如豬患有病毒性疾病可選用含碘的消毒劑。豬運動場應設有遮陽棚,在夏季能起到降溫防暑的作用,冬季也要注意防寒保暖,在春季或冬季可在外界通往豬舍的通道中鋪設生石灰或堿水消毒,夏季和秋季運用噴灑的形式消毒,對豬舍全方位、無死角噴灑,特別是糞池等容易滋生細菌的地方要嚴格消毒,徹底消滅病原菌。
同時,養殖人員要對疾病有充分認識,及時對豬群進行觀察檢測,如發現豬糞便呈青綠色或黃綠色,食欲缺乏和面黃肌瘦的豬只即可初步診斷為消化系統疾病,第一時間對豬舍進行消毒,每天清洗食槽,科學配置豬飼料,確保豬營養充足,還要每天檢查飼料,發現飼料出現發霉變質的要及時更換[4],避免黃曲霉毒素中毒。對多發生于夏季和秋季的附紅細胞體病可根據其對化學藥品的耐受性差這一特點采取相應措施進行治療,一般的消毒劑就可以殺滅病原體。為了有效控制病源,豬場嚴禁非工作人員進入,并且場區人員不得在內部飼養畜禽,外來車輛消毒后方可進入場區。
在飼料配制方面,應根據生豬所處的不同生理階段進行日糧配制,注意微量元素的補充,保證飼料品質,不得飼喂發霉、變質的飼料。在此基礎上,完善免疫檢測體系,通過檢測豬只健康狀況而進行非免疫是保證自身健康的有效方式,制定科學的防疫方法,做好驅蟲和免疫工作,按照各地區的生豬常發疾病制定免疫程序,選擇正規廠商生產的疫苗,避免使用自家苗等安全性不高的疫苗,免疫必須做到“一畜一針”,注射疫苗的部位要準確,注射前要進行消毒,動作要輕柔,針頭不可重復使用,避免通過針頭傳播疾病。注射免疫7d 前后不能使用抗菌藥物[5],這樣會影響免疫效果,針對不同病豬發病情況,免疫計量要精準計算,如果豬免疫性強,可適當加大藥劑,發揮疾病免疫功效,保證免疫效果。母豬妊娠前期和中期不得免疫。疫苗運輸及儲存也十分重要,不同的疫苗應按照說明書的要求在相應條件下保存,才能不影響其質量,否則疫苗保存不當,處于過熱或過冷的環境中,其自身效力會降低,甚至失效。
豬只疾病防治工作中驅蟲是重要環節,生豬在2.5~3 月齡時即可進行首次驅蟲,在驅蟲前應先停止飼喂1 次,以保證機體能充分吸收驅蟲藥物,通常情況可在晚上飼喂時將藥物與飼料混合,如果藥物適口性較差,可添加少許食鹽。后期對豬糞便要及時清理并進行無害化處理,防止排出的蟲卵和成蟲重新回到豬體內,成豬在生長期間至少要進行3 次驅蟲才能有效減少病蟲侵害,保證豬只健康。為了進一步提升生豬免疫力,可以在飼料內添加一些增強免疫力的藥物,但不得添加抗生素類藥物,目前增強免疫力的藥物以中草藥為主,如黃芪多糖、板藍根和雙黃連等,中草藥的毒副作用小,無殘留,可以長期使用,對防御病毒感染能有一定的功效。加強養殖農戶意識,提高基層獸醫素質,對養殖人員和獸醫人員進行知識更新,多與同行之間交流溝通,豐富自身豬疾病治療和預防手段,多瀏覽相關專業書籍和文獻,制定合理的驅蟲和防疫計劃,按時對豬群進行免疫接種,樹立嚴格的疫病監測系統,掌握最新的生豬疾病防治技術,做到早發現早治療。
隨著規模化生豬養殖場的逐步發展,生豬養殖行業也在逐步趨于規范,想要在養殖過程中獲得更高的經濟效益,飼養管理人員要在日常管理過程中給生豬提供良好的生活環境,配制合理的日糧,積極進行免疫接種和驅蟲,并細心觀察豬群,出現異常情況應及時進行診斷和治療,針對常見疾病應采取針對性的預防和治療措施,以降低生豬疾病的發生。豬病防治是需要長期堅持的工作,做好疾病預防工作才能保證豬只質量,才能促使畜牧業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