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玉香
(山東省淄博市沂源縣畜牧漁業服務中心 256100)
豬鉤端螺旋體病由鉤端螺旋體病原感染引起,感染豬以短期發熱、貧血、黃疸等為臨床特征[1]。螺旋體對人也有感染性,科學預防本病同時也有重要的公共衛生學意義。為了能幫助廣大豬場更加清楚地認識該病,下面就其預防與治療為話題和大家進行交流。
鉤端螺旋體是一種形狀纖細,具有細密而規則的螺旋狀結構的微生物,故而得名螺旋體。該病原兩端彎曲,整體如彈簧樣,可通過自旋的方式進行運動。目前發現的螺旋體菌型有多種,在我國對人和動物有致病力的血清群有17 種,包括至少170 種以上的血清型。螺旋體廣泛分布于全世界,無論是寒冷的極地還是炎熱的赤道地帶都能發現該生物,但以氣候溫暖、潮濕多雨、植被繁茂和稻田密布的地方分布最多。雨后的積水坑中很容易分離到該微生物,故臨床防控該病時務必做好地面積水清理工作,保持地面干燥和通風。螺旋體對環境不良因素抵抗力差,陽光直射、高溫、干燥及普通酸堿環境下其生存力大大減弱,寒冷冰凍環境中能存活,但基本不繁殖。獸醫臨床常用的消毒劑都能將其殺滅。疫病流行期間通過加強消毒的方法能較好地控制該病。
本病一年四季都可發生,夏秋季節發病率高于春季和冬季,我國流行集中的月份為每年的6~9 月份,通常呈散發和地方流行的特點。病豬和隱性帶菌豬是本病最主要的傳染源,同時,其他能感染鉤端螺旋體的動物也是重要傳染源,如馬、牛、犬、貓等。有些豬場為了場內安全及防鼠需要飼養犬、貓等動物,使該病原在不同動物間相互傳播。消化道是病原入侵的主要途徑,感染后短時間內能在腸道中快速繁殖,故病豬通常具有帶菌率高、排菌量大、排菌時間長等特點。鉤端螺旋體主要集中在腸道內容物和腸壁黏膜表面,隨糞便排出后能污染飲水和飼料,健康豬接觸后便可感染。除了消化道外,皮膚黏膜出現損傷時也能經傷口侵入。也有報道證實,田鼠、蜱蟲、螨蟲、血虱等可作為傳播媒介進行擴散。應激對本病的發生有促進作用,主要由于應激后腸道中微生態出現暫時性失衡很容易為螺旋體感染創造條件。
成年豬感染后,由于機體免疫力強,腸道微生態體系平衡,大多不表現明顯癥狀。仔豬感染后發病較急,尤其是螺旋體經腸道侵入到血液、組織液中時,能導致機體發熱,體溫上升至40~41℃,病豬采食量迅速下降,對周圍環境的聲音刺激不敏感,精神萎靡[2]。隨著疾病的發展,病豬血細胞被破壞數量增多,血液中血紅素含量增加,可視黏膜出現黃染,嚴重的淚液、唾液、鼻液發黃,尿液呈黃色或紅褐色,頭頸部位出現浮腫。部分豬的皮膚有壞死灶,繼發感染時表現潰爛。妊娠期母豬感染后可因血液理化性質改變而使胎盤粘合力下降,胎兒因營養供應不足而停止生長,直至出現流產[3]。病豬剖檢以皮膚壞死為特征,同時皮下組織和可視黏膜表現黃染,各臟器表面分布出血點,肺部出血更為嚴重。
管理水平差的豬場容易出現生物安全漏洞,尤其是規模化養殖場和環境經常處于溫暖、濕潤狀態下的豬場,本病發生率顯著高于其他場。建議每周進行1~2 次的場內環境消毒,消毒劑可選擇價位低、殺菌譜廣、原料易采購的火堿,在外來車輛經常出入的走廊地面可撒生石灰粉,確保及時殺滅車體攜帶的病原菌。舍內環境每天消殺1 次,消毒劑可使用安全性高、刺激性小、對螺旋體殺滅作用強的0.1%新潔爾滅溶液。糞便每天清理一次,盡量選擇干清糞方式,糞便最后要集中在遠離生產區的地方堆肥發酵處理。
多種應激因素對本病的發生有促進作用,在應激條件下,豬的免疫力會出現暫時性下降,尤其是天氣突變應激,夜間門窗在確保通風效果的前提下盡量控制通風量,必要時多隔一層窗紗,以抵抗較大的賊風進入。新建豬場的豬舍規劃應根據當地氣候狀況,沿冬季風的順風向建設,同時離村莊、居民區、道路、工地等至少1km。豬轉群或做疫苗時,動作要輕柔,切不可暴力驅趕。飼料變更時要遵守過度原則,逐漸提升新料在日糧中的比例,通常過渡時間不應少于3d。高溫高濕的季節在飲水中加入VC,同時在飼料中拌入電解多維和黃芪多糖粉,以增強機體代謝機能,提升免疫水平,減少應激對機體帶來的影響。
微生態制劑是以益生菌為主要成分的飼料添加劑,益生菌通過與鉤端螺旋體競爭空間和營養的方式來抑制其繁殖,同時分泌的代謝產物對鉤端螺旋體還具有抑殺作用,有利于增強腸道黏膜抵抗力,增強黏膜免疫水平。臨床效果較好的益生菌種類有糞腸球菌、乳酸腸球菌、丁酸梭菌、凝結芽孢桿菌、酵母菌、枯草芽孢桿菌、地衣芽孢桿菌等,臨床建議每周使用2~3d,可按日糧總量的0.1%拌入料中配成全價飼料。有些豬場規模較小,直接購置的是現成的全價飼料,這種情況可將微生態制劑直接撒在飼料表面采食即可。需要注意的是,微生態制劑使用時禁止和抗生素同時口服使用。
對鉤端螺旋體敏感的抗生素是預防本病的最佳藥物,如土霉素、金霉素、四環素等。藥物預防主要適用于疫區豬場定期預防或本場發現有病例時對其他同舍豬進行緊急防控。藥物使用時可通過拌料方式給藥,土霉素按照0.1%~0.15%的劑量加入,金霉素和四環素按照0.1%~0.2%的劑量進行添加。藥物拌料時一定采用逐步稀釋法,先將藥物加入4~5 倍量的飼料中,拌勻后再加入10 倍量的飼料,再加入50 倍量飼料,逐步混合均勻后最終統一加入飼料混合機中混合。
本病的治療分為對因治療和對癥治療兩個方面,對因治療可使用對鉤端螺旋體敏感的抗生素,以四環素類藥物為主,青霉素、頭孢噻呋、頭孢喹肟、鏈霉素、利高霉素等也可使用。前期癥狀不嚴重時采用拌料給藥即可,如果癥狀嚴重,表明菌體已經進入機體,需采用注射給藥的方式治療。對癥方面,由于發病期間病豬采食基本停止,很容易造成營養不良和體重下降問題,期間可讓其飲用葡萄糖生理鹽水,同時肌注復合維生素B,必要時腹腔注射補液鹽。有黃疸癥狀的豬血液中的血細胞含量低,需額外補充鐵制劑、VB12、葉酸等來促進紅細胞的生成。本病治療宜早不宜晚,尤其是對日齡較小的豬感染后很容易表現急性癥狀,黃疸癥狀出現時最終死亡的概率較大,臨床務必重視。另外,獸醫在對病豬診療過程中應做好自我防范,部分血清型病原對人也有易感性,如果發現可疑癥狀第一時間就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