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平
(河北省香河縣農業農村局 065400)
飼養密度與雞群的健康生長有直接關系,主要影響雞舍內部溫度、濕度與空氣質量,如果養殖密度過大會出現空氣污濁、溫度升高,還會出現雞只搶食飼料與飲水等問題,進而使殘次雛雞增多,免疫力下降。因此,在柴雞飼養過程中要對養殖密度加強控制,進而為雞群健康生長提供條件。在育雛期密度控制需要注意以下要點:生長到第1 周30 只/m2,第2 周25只/m2,第3 周20 只/m2,第4 周15 只/m2,第5 周之后10 只/m2。該階段的主要特點在于蛋雞發育快,但消化系統沒有發育完全,存在采食量偏低的問題,需要提供粗纖維含量低、易消化、養分含量高的日糧。一般在0~6 周為雞只提供750~800g,保證蛋白質含量達到19%,能量足夠,且要求鈣含量達到0.9%,磷含量達到0.37%,為柴雞使用優質預混飼料,保證每只雞攝入0.1~0.2gVC,還需要提供1%~1.5%優質植物油,25g 賴氨酸。飼喂前期在塑料布上適量播撒飼料,滿足柴雞的自由采食。此外,養殖戶需要為柴雞提供全價飼料,在3~5 周逐漸加大喂食量。
生長到7~14 周需要進行室內籠養,每平方米6~8 只,15周可以放養,每群數量為200~300 只。一般在清晨放出,之后在田間或林間活動,傍晚趕回雞舍。放養初期需要保證信號響亮、準確,如使用吹哨、敲盆的方法馴導。該階段的柴雞消化能力提升,采食量增加,肌肉、骨骼也處于旺盛發育期,需要減少蛋白質的補充,適當增加糠麩、草粉等粗纖維含量較高的原料,為了控制體重,可通過麩皮等稀釋飼料營養濃度,進入18 周齡需要提供過渡性高鈣飼料,進而滿足鈣元素。
該階段飼喂需要分析環境溫度的影響,并在產蛋期間隨著產蛋率的提高增加蛋白質補充,適當增加鈣、維生素、蛋氨酸的補充。產蛋中期營養需要比高峰期低,但由于蛋重加大,不能迅速減少蛋白質含量。一般在產蛋率達到40%~60%時提供2.0%~3.0%的鈣,如果產蛋率大于60%,鈣含量為2.5%~3.5%更合理。
香河縣是河北省柴雞養殖大縣,隨著市場需求的增加,養殖場養殖規模逐漸擴大,為養殖戶帶來豐厚的養殖效益。在實際養殖過程中需要考慮養殖區域選擇、飼喂管理及疫病防控等問題。
雞舍需保證地勢平坦,坡度不超過30°,背風向陽,并且養殖區域的植被豐富。在水源管理中主要考慮排水能力,選擇水質良好和無污染的水源。此外,需要考慮交通是否便捷,電力也需要滿足雞舍加溫和照明。
在柴雞養殖整個環節,場地布局十分關鍵,不僅能減少管理工作,還有利于防控疫病。通常需要設置生產區、生活區、無害化處理區。需要說明的是,養殖場從事其他活動不得影響到柴雞的正常生長與活動,通過科學布局與明確不同區域界限可以減少疫病傳播,如無害化處理區域要集中在下風向及河流下游,并且由專人負責。要求養殖場周邊設置柵欄,以此避免柴雞飛出或肉食動物進入。此外,需要在固定位置設置食槽、水槽,一般按照每100 只設置1 個水槽和食槽。
3.1.1 消毒管理
雛雞進入雞舍前需要進行徹底消毒,打掃育雛室,并將2%的火堿溶液噴灑在地面,還需要清潔飲水壺、料槽及雞籠,之后使用5%復合酸溶液消毒,養殖雛雞前一周需要再次進行熏蒸。
3.1.2 溫濕度控制
在柴雞養殖過程中,雞舍內的溫濕度控制十分關鍵,整體原則為初期高、后期低,一般生長到1 周的柴雞溫度控制在35~37℃、2 周齡溫度為30~32℃、3 周后溫度維持在24~26℃。濕度同樣會對柴雞生長產生影響,如果濕度偏高、溫度較低容易導致柴雞感冒,出現腹瀉,誘發球蟲病,因此,1~7 日齡的雛雞濕度應設置在61%~65%,生長到2 周后濕度基本維持在50%~60%。
3.1.3 密度和光照控制
日常養殖期間做好密度控制,保證良好的通風和采光性,這是由于柴雞的運動、休息、進食、繁殖都會受光照的影響。通常來說,1~4 日齡雛雞采取全天光照的方法,4~7 日齡保證每天光照達23h。在7 日齡前每天光照必須達到18h,且夜間不能熄燈。對于養殖密度,通常在籠內飼養1~2 周齡柴雞每立方米為40 只,3~4 周齡密度為25 只/m3,5 周齡之后的密度為15 只/m3。
3.1.4 雛雞飼養
雛雞飼料蛋白質含量接近19%,為滿足營養需求可以適量加入青草、菜葉。在雛雞孵化后12h 先提供飲用水,然后飼喂飼料。初次飲水要加入5%的葡萄糖溶液,水溫在30~35℃,飲用后可提升雛雞抵抗力[1]。
3.1.5 做好防疫工作
疾病防控需要樹立防大于治的思想,并且需要做到早發現、早治療。養殖戶需要在孵化雛雞后制定免疫程序,尤其要高度關注禽流感、新城疫、球蟲、雞瘟等疫苗的接種,如7~10日齡接種ND-IV 系防治新城疫、新流感油苗防治禽流感,11~14 日齡接種中毒力苗防治傳染性法氏囊病、15~20 接種弱毒力苗防治雞痘。
3.2.1 加強飼料和飲水管理工作
一般來說,飼喂過程中需要提供顆粒飼料,并且要保證營養全價。在飼喂過程中讓柴雞自由采食,進而節約人工成本。同時需要加強飲水管理,柴雞飲水量會受周邊環境的影響,通常夏季飲水量遠高于冬季,外界溫度達到32℃時通常每只雞每天飲水量為300ml,可以達到防暑降溫的目標。
3.2.2 改變柴雞活動習慣
通常柴雞活動范圍在100m 以內,而活動范圍小會大量采食草籽、草根,破壞養殖區域的生態平衡,并且活動范圍小也會導致雞肉脂肪含量增加,影響產蛋率。這就要求養殖戶改變其生活習慣,通過驅趕、引導等方式向遠處覓食,一周即可養成自由采食的習慣。而驅趕的過程中能加大柴雞運動量,減少組織中的脂肪含量,提升雞肉品質、營養元素與雞蛋的營養價值。
3.2.3 做好消毒和疫苗接種工作
盡管柴雞飼養采用放養模式,但依然需要進行消毒和衛生管理工作,要求養殖戶定期進行養殖區域的全面消毒,每隔3d對飼喂用具消毒1 次,選擇廣譜、高效的消毒劑,并定期更換消毒劑。疾病防控工作在保證基本免疫的前提下,針對大腸桿菌病、流感、呼吸道疾病加強防控。同時需要分析養殖場所處的氣候環境及流行病發生特征,定期進行疫苗注射,防治傳染性支氣管炎、傳染性喉氣管炎、新城疫等疾病[2]。
公雞100 日齡可達2500g,需要及時出售,如果柴公雞體重達到2500g 以上,生長變得緩慢,并且經濟效益低。母雞養殖周期多為1~1.5 年,盡量在春節前價格高峰期出售。
綜上所述,在柴雞養殖過程中,為了提升雞肉品質、產蛋率,必須高度重視養殖環境管理,做好疫病防控工作,養殖戶也需要主動學習先進的養殖技術,這樣才能保證養殖效益,為消費者提供健康的畜產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