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 迪 王校偉 段薇薇 熊群英
(咸陽職業技術學院,陜西 咸陽 712046)
2019年4月,建筑行業的建筑信息模型(BIM)職業技能等級證書作為首批1+X證書制度試點,成為建設工程管理專業書證融通改革研究的重點,如范如君的《基于“1+X”BIM證書制度的高職建設工程管理類專業課程改革探索》、畢南妮的《“1+X”BIM證書制度下高職院校建設工程管理專業課證融合研究》等。截至目前,教育部職業技術教育中心研究所先后發布的四批培訓評價組織及職業技能等級標準中,涉及職業技能等級證書447種。其中,建筑類專業共涉及建筑信息模型(BIM)、建筑工程識圖等7類職業技能等級證書。隨著1+X證書制度的逐漸成熟,X證書的種類將會越來越多,是否需要將所有X證書體系內容全部融入課程教學及人才培養中,成為高職建設工程管理專業人才培養改革中亟須探討的問題,而基于1+X證書制度的“三教”改革(教師、教材、教法改革)更是專業人才培養改革中的關鍵環節。
高職建設工程管理專業1+X制度下人才培養,存在課程與X證書之間書證分離、“雙師”分離、教考分離的現狀。
建設工程管理專業對應的X職業技能等級證書有建筑信息模型(BIM)、建筑工程識圖、土木工程混凝土材料檢測、工程造價數字化應用、建設工程質量檢測、建筑工程施工工藝實施與管理等,而實際參加X職業技能證等級證書考試的學生中以建筑信息模型(BIM)職業技能等級證書考試為主。學生在考取職業技能等級證書的時候,需通過單獨學習相關知識,而這部分學習內容及學時并沒有納入專業人才培養方案中。這說明,建設工程管理專業課程體系與X職業技能等級證書要求沒有很好地對接與融通。
一方面,教師只能利用寒暑假期間進行企業鍛煉,間斷性地參與到企業實踐中,建筑施工的持續性使得教師無法完整的參與一個項目,同時,企業也無法與教師深度配合,使得教師企業鍛煉流于形式,久而久之就會出現教師與企業脫軌的現象,而“雙師”也就成為一紙空談。教師由于缺少與行業企業的對接,對行業企業的動態缺乏實時掌握,存在照本宣科的現象;另一方面多數教師不能做到對畢業生的跟蹤回訪,缺乏“教學后評估”,對于學生畢業后的可持續發展所需要掌握的技能不清楚,導致對崗位需求不明確。這也說明了專業教師多數只承擔了“教師”的角色,而缺失“師傅”的功能。另一方面,企業兼職教師多數只是承擔某一課程的教學任務,課程教學結束后就離開學校,很少積極主動融入校內教學團隊,與團隊教師缺少交流溝通,對教學動態把握不夠精準。
專業課程的考核方式與職業資格證書的取得無必然聯系,學生在已經考取職業資格證書的前提下,仍需要對其相應的專業課程進行學習、考試。
隨著1+X證書制度越來越成熟,X證書的種類會越來越多,目前的課程設置以及教學內容會誤導學生認為只要獲得BIM職業技能等級證書就可以,而不能從宏觀和整體角度理解X的本質。因此,1+X制度下的高職建設工程管理專業“三教”改革,不能僅僅通過單獨培訓參考BIM職業技能等級證書來解決,而應該將X的職業技能等級要求與專業知識領域系統對接并整合,將X職業技能的不同等級(初級、中級、高級)要求與專業人才培養方案中各學期專業課程教學目標進行對接并整合,實現X與建設工程管理專業人才培養之間的融通。
隨著建筑信息化技術的不斷發展進步,建筑行業對于人才需求的綜合素質要求也在逐漸提高。1+X證書制度目標是培養復合型技術技能人才,鼓勵在校生在獲得學歷證書的同時,積極取得多類職業技能等級證書,拓展就業創業本領,緩解結構性就業矛盾。因此,建設工程管理專業課程體系構建應當緊跟行業發展趨勢,將BIM技術、5D技術等新知識及時融入課程體系構建中,盡可能實現專業課程體系構建與行業崗位技能需求零距離,進而實現“1+X”證書制度下的人才培養目標。
1+X證書制度下建設工程管理專業人才培養改革的一個關鍵點,就是“雙師型”教師隊伍的改革。1+X證書制度下的“雙師型”教師,不僅應該具有專業理論知識及實踐能力,而且應該熟練掌握X職業技能等級要求,具有一定的職業技能等級證書培訓能力的新“雙師型”教師。因此,高職建設工程管理專業“雙師型”隊伍建設過程中,應該與X證書相對接,可以通過教師參加1+X證書培訓、教師考取1+X職業技能等級證書、教師與企業對接X技能等方式進行師資隊伍建設。
1+X證書制度下的“三教”改革重在“書證融通”模式的構建。將BIM職業技能等級標準、建筑工程識圖職業技能等級標準等與建設工程管理專業教學標準相對接,將BIM職業技能等級證書培訓、建筑工程識圖職業技能等級證書培訓等X培訓與專業課程教學過程相對接,將BIM職業技能等級證書考核要求、建筑工程識圖職業技能等級證書考核要求等X考核與專業課程考核目標進行對接,通過分析課程知識點、技能點與X證書的知識點和技能點的覆蓋程度,進行X證書內容植入、新增X證書課程等實現書證融通,提高復合型技術技能人才的培養質量。
教師作為課堂的引導者,在教學過程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因此,1+X制度下教師改革過程中要重視教師X技能的培養,使教師適應1+X證書制度下的教育模式。一方面組織教師參與X技能提升培訓,另一方面,鼓勵教師積極參與企業鍛煉,讓企業鍛煉真正“煉”有所獲,提升專業教師的實踐能力。第三,深化校企合作。校企合作不僅站在學生的角度開展,也要站在教師的角度開展,通過校企合作進行教師團隊建設,從企業引進具有豐富實踐經驗的專業技術人員指導學生專業實踐,以此來彌補專業教師實踐能力不足的問題。
《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第九條中明確提出“倡導使用新型活頁式、工作手冊式教材并配套開發信息化資源”。因此,根據建設工程管理專業對應的X證書等級(分為初級、中級和高級)進行分階培養,重構課程體系。即在構建專業課程體系時建議對接崗位需求,結合崗位工作任務,在課程內容中融入職業資格等級證書內容,初級證書融入專業基礎課程中,中級證書融入專業核心課程中,高級證書融入專業選修課程中,以更好地滿足學生對于X專業技能的需求。在分階培養課程體系的構建下,對標開發新型活頁式、工作手冊式教材,以適應1+X制度下的教材改革。
BIM技術的出現,使得建設工程管理從傳統的管理模式轉向信息化管理模式。而目前高職建設工程管理專業課程教學方法僅多數停留在信息技術應用的初級階段,即通過三維動畫、多媒體開展教學。借助BIM5D、AR/VR等技術建構理實一體化的應用場景,學生可以沉浸式的學習,實現與崗位的零距離。與此同時,教師在引導學生學習的過程中,將BIM技術在建筑行業中的發展、我國古代大型工程(萬里長城、都江堰等)建造思想等課程思政元素融入教學中,體現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和力量、現代科技人員的信息技術愛國精神,增強學生“四個自信”。
筆者所在學院,申請首批建筑信息模型(BIM)職業技能等級證書試點,結合建筑業發展現狀,開展建設工程管理專業基于BIM技術的人才培養改革,有力促進了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的培養。
通過行業企業問卷調研,座談等形式,對調研及座談結果進行分析,高職建設工程管理專業人才培養目標在既有目標的基礎上修訂為:......掌握BIM建模技能和BIM的專業應用技能,掌握施工過程質量控制技能,掌握通過BIM技術對工程進行重難點分析、設計與交底的技能,掌握運用BIM軟件進行建筑工程質量控制、施工現場組織與管理的綜合技能。面向BIM技術、施工現場安全管理、現場監理、資料管理等職業技術領域,能夠從事BIM建模、BIM管理、安全員、監理員、資料員等崗位工作的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要求學生在畢業前完成所有畢業資格必修內容,并選修與選考相關職業技能等級證書,如表1所示。

表1 建設工程管理專業職業技能等級證書要求
建設工程管理專業課程體系構建過程,根據技能等級標準的要求制定出相應的職業技能等級課程模塊進行分配,以促進學生掌握并具備X(BIM)職業技能等級證書考取的綜合能力,如表2所示。

表2 建設工程管理專業課程體系
國務院發布的《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文件提出“實現學習成果的認定、積累和轉換”。建設工程管理專業探索開展學習成果認定、積累與轉換,為學生提供多樣化學習平臺和機會,鼓勵學生在實踐訓練中開展技術創新,提升學生就業競爭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獲得職業資格證書或職業技能等級證書,獲得世界級、國家級或省級職業技能大賽獎勵,可免修免考相應課程,并轉換為相應課程學分。獲得全國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以及行業協會支持舉辦的各類創新、創意設計、創業計劃等專題競賽三等獎以上獎勵,可轉換為畢業設計學分。在本專業相關崗位工作3年以上,可免修頂崗實習,并轉換為頂崗實習學分,如表3所示。

表3 建設工程管理專業學習成果認定、積累與轉換
1+X證書制度的實施,為高職建設工程管理專業“三教”改革指明了方向,明確了專業人才培養的目標,優化了專業課程體系,豐富了專業課程資源,教學方法更趨于以學生為主體,教師團隊結構更加合理化,大幅提高了學生專業競爭能力及學成后的可持續發展能力。因此,只有將X職業技能等級證書與專業教學進行深度融合,才能使得學生獲得更好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