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 旭
(皖南醫學院,安徽 蕪湖 241002)
在《現代漢語詞典》中,“責任感”是自覺地把分內的事做好的心情,也說責任心。究其本質,責任感是責任意識在人腦中的主觀呈現形式。在人們的傳統認知中,責任的承擔有時是帶有一種被動的,而責任感的呈現通常具有一定的主動性,這種主動性可以體現出更加積極的意義,給個人和社會,包括國家、集體等帶來正能量的影響。新冠肺炎疫情暴發以來,廣大醫務工作者紛紛發揚不畏艱險、不怕犧牲的精神,“逆行”在抗疫第一線,涌現出很多可歌可泣的故事。很多醫護人員在工作中不幸感染了病毒后,甚至獻出了寶貴的生命。在這場沒有硝煙的戰斗中,醫務工作者們表現出的職業責任感贏得了全國人民的尊重。醫學生是我國醫療事業的后備軍,肩負著救死扶傷的重任,承擔著推動醫學發展、維護人民健康的使命。因此,醫學生的德育中,開展以提升職業責任感為核心的教育,是提升醫學生使命意識和擔當意識的有效途徑。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體現著中國人民獨有的價值觀念和精神追求,是一種經過歷史沉淀的寶貴的精神財富,也是我國文化軟實力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同樣具有積極、正能量的作用。中華民族在長期實踐中培育和形成了獨特的思想理念和道德規范,有崇仁愛、重民本、守誠信、講辯證、尚和合、求大同等思想,有自強不息、敬業樂群、扶正揚善、扶危濟困、見義勇為、孝老愛幼等傳統美德,其中很多思想理念和道德規范,不論過去還是現在,都有著永不褪色的價值。在傳統文化領域,和醫學責任感相關的內容不勝枚舉,例如唐朝醫藥學家,被后世尊稱為“藥王”的孫思邈,早在1400年前就系統全面地闡述了醫學道德規范,建立起較完整的傳統醫學倫理道德理論體系。孫思邈提出的“蒼生大醫”,即百姓心中的好醫生必須做到“精誠合一”,也就是說不僅要具有精湛的醫術,還要具備高尚的醫德。這種思想在現代醫學倫理觀的架構中,依然是不可或缺的。可見,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醫學生職業責任感教育中,有很強的可行性和實際意義。
課題組向安徽合肥和蕪湖兩所本科醫學院校臨床醫學、麻醉學、護理學、預防醫學、藥學等專業學生發放了《傳統文化與職業責任感教育現狀》調查問卷,樣本數量680 份,回收率100%,其中有效問卷658 份,有效率96.8%。調查對象全部為理科生。其中大一學生178 人,約占27.1%;大二學生132 人,約占20.1%;大三學生178 人,約占19.5%;大四學生132 人,約占18.5%;大五學生132 人,約占14.9%。
關于“是否了解什么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問題中,13.2%的醫學生表示非常了解,表示比較了解和一般了解的醫學生占28.9%和42.7%,10.5%的醫學生表示對傳統文化不太了解,僅有4.7%的醫學生表示很不了解。關于“是否了解什么是醫學職業責任感” 的問題中,分別有18.2%、46.4%和23.6%的醫學生表示非常了解、比較了解和一般了解,表示不太了解和很不了解的僅占8.2%和3.6%(見表1)。這說明大部分醫學生對何為優秀傳統文化、何為醫學職業責任感的了解程度已經較高,但仍然有少量學生對傳統文化和職業責任感的認識不清。

表1 醫學生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醫學職業責任感”(%)
關于“學校已開設的課程中是否含有職業責任感相關內容”中,認為有的占64.9%,認為沒有的占20.1%,不清楚的占15%;關于“學校已開設的課程中是否含有傳統文化相關內容” 中,認為有的占59%,認為沒有的占22.9%,不清楚的占18.1%;關于“近一年來是否接受過職業責任教育”,表示很多和較多的分別占18.7%和11.9%,表示較少和完全沒有的分別占42.9%和15.5%,表示不清楚的占11.1%。其中表示很多和較多的201 人中,大一學生有139 人,占到大一人數的78.1%,占比在五個年級中最高;關于“近一年否接受過傳統文化方面的教育”,表示很多和較多的分別占12.2%和10.5%,表示較少和完全沒有的分別占30.1%和32.1%,表示不清楚的占15.2%,表示很多和較多人中,有98名是大一學生,占大一人數的55.1%,占比為五個年級最高(見表2)。以上數據表示,大部分的學生認為學校的課程中涉及職業責任和傳統文化的相關內容,但是力度不大,且對象主要是大一新生。由此可見,醫學院校對高年級學生的培養是以專業為主的,人文方面的培養持續性不夠。

表2 不同年級的醫學生近一年接受傳統文化及職業責任感教育的占比情況對比(%)
關于“您認為開展傳統文化教育是否必要”的問題中,表示非常必要和比較必要的醫學生分別占30.2%和32.4%,僅有5%和3.8%的學生表示不太必要和很不必要。關于“您認為開設傳統文化教育的專門課程是否必要”的問題上,42.2%和20.3%的學生表示不太必要和很不必要,覺得非常必要和比較必要的學生分別只占5.6%和13.5%,另有18.4%的學生覺得比較必要。這表明絕大部分的醫學生心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能夠體現出積極意義,也體現出當代醫學生對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態度是認可的。但是,大部分醫學生不贊成傳統文化教育以專門的課程方式進行。
關于“您認為開展職業責任感教育是否必要”,表示非常必要和比較必要的醫學生分別占33.9%和28.4%,覺得一般必要的占29.8%,僅有6.1%和1.8%的學生表示不太必要和很不必要。關于“您認為開設職業責任感教育的專門課程是否必要”的問題上,53.4%的學生表示沒有必要,只有11.7%的學生表示非常必要,12.2%的學生表示比較必要。這表明大部分的醫學生愿意接受職業責任感教育,他們認同責任感對未來職業發展的重要性。但是,和傳統文化教育一樣,大部分醫學生不贊成為職業責任感教育開設專門的課程。
關于“您認為將中華優秀傳統的相關文化內容融入職業責任感教育是否必要”的問題上,認為非常必要的占11.4%,認為比較必要和一般必要的分別占21%和45.3%,認為不太必要的占13.7%,8.7%的學生認為很不必要。這表明,近80%的醫學生對將傳統文化內容與職業責任感教育相結合持認可態度,只有很小部分認為沒有必要。

表3 醫學生關于開展“傳統文化”和“職業責任感”教育的態度(%)
調查結果顯示,在現階段,醫學院校已逐漸開始重視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并在相關課程中有意識地開展傳統文化教育。但就目前來說,形式多以將傳統文化內容融入授課內容為主,尚未開設專門課程。在學生認知程度方面,大部分醫學生對何為傳統文化已具備了一定的了解,開展傳統文化教育也具有一定的必要性。同時,大部分醫學生認為開展職業責任感教育對醫學生來說是必要的,且傳統文化的內容對職業責任感教育會產生正面效益。大部分醫學生認為為傳統文化教育和職業責任感教育開設專門的課程沒有必要,但認為將傳統文化內容的融入課程可以有效提升職業責任感教育的效果。
醫學生職業的特殊性,要求其應接受較高質量的、貫穿學業始終的職業責任感教育。由問卷調查的結果可以看出,現階段醫學院校通過課堂方式開展醫學生的職業責任感教育時,沒有開設專門的課程,而是在醫學專業課程和其他人文課程的授課過程潛移默化地進行的。因此在這個過程中,如何將傳統文化和職業責任感教育的內容有效地融入教學過程顯得尤其重要,這種融合不僅是將職業責任感教育內容融入教學內容,還包括將傳統文化融入職業責任感教育的部分。就問卷調查的結果而言,現階段的融合度還停留在淺層階段,具體表現為還有相當部分的學生認為自己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沒有接收到傳統文化和職業責任感教育的內容。
問卷調查的結果顯示,大一學生在課堂上接受的關于傳統文化和職業責任感的內容相對較多,這很大程度上是因為新生參加的入學教育和大一年級教育部門要求開設的職業生涯規劃等課程融入了職業責任感教育等方面的內容。而大二以上年級的醫學生在課堂接收到的傳統文化和職業責任感教育的內容與大一年級相比有了明顯減少,同時在高年級階段中,大四年級接受職業責任感教育的比例有所反彈。大四多為醫學生的臨床實習階段,說明在實習中接受到職業責任感教育的機會還是比較多的,同時也顯示出,醫學生職業責任感教育的開展需要一定的抓手。醫學生的專業理論與實踐學習通常以課堂、實驗室、實習醫院等平臺為依托,貫穿于整個培養過程,且評價體系完備。這使得醫學生的每個教育階段,專業知識和技能的提升都可以體現的較為明顯。與此不同的是,醫學生人文素養方面的培養存在周期長、成效慢、缺乏有效的評價手段、無法確定培養效果等一系列問題。特別是在缺乏大一特有課程的情況下開展職業責任感教育缺乏抓手,導致醫學生職業責任感的培養存在間斷性。
習近平在紀念五四運動100 周年大會上的講話中對當代中國青年進行了充分肯定:“實踐充分證明,中國青年是有遠大理想抱負的青年! 中國青年是有深厚家國情懷的青年!中國青年是有偉大創造力的青年!無論過去、現在還是未來,中國青年始終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先鋒力量! ”同時對新時代中國青年的道德層面提出了具體要求:“新時代中國青年要自覺樹立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善于從中華民族傳統美德中汲取道德滋養,從英雄人物和時代楷模的身上感受道德風范,從自身內省中提升道德修為,明大德、守公德、嚴私德,自覺抵制拜金主義、享樂主義、極端個人主義、歷史虛無主義等錯誤思想,追求更有高度、更有境界、更有品位的人生,讓清風正氣、蓬勃朝氣遍布全社會!”隨著信息社會的發展,醫學生獲取外部信息的渠道也日漸增多,學生在接受傳統文化的同時,也不可避免地會收到外來文化的滲透,這也意味著,傳統文化和外來文化產生碰撞是必然的。但是,有別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西方文化頗有些良莠不齊,其中的極端自由主義、拜金主義、享樂主義等理念存在滲透腐蝕思想上還比較單純的大學生的可能,并且這種滲透極具隱蔽性,容易使之生成錯誤的價值觀。其二,21世紀以來,中國經濟迅速發展,在短短的十幾年內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并有隱隱成為世界第一大經濟體之勢。然而,市場經濟的成熟與繁榮產生的負面影響也極易使醫學生催生出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相悖的價值評判標準。如問卷調查顯示,醫學生覺得開展傳統文化和職業責任感教育時必要的,但是沒有必要開設專門的課程,究其原因,可能是在潛意識中,將對有助于自己未來職業發展、能夠創造直接經濟價值的專業技能擺在了比提升自身修養、健全個人品質更重要的位置。
校園文化建設是當今高校發展過程中不可缺少的一個部分。校園文化體現著學校的內涵,也是學校軟實力的體現。學校是醫學生接受教育的客觀環境,在校園文化建設中融入優秀傳統文化的相關內容,可以在潛移默化中對醫學生產生影響。傳統文化融入醫學院校的校園文化建設,主要可以通過以下幾個方式開展。一是加強宣傳。在此過程中,可以以學校發展歷程中、醫學生在在校學習期間、畢業校友在工作后涌現的先進事跡為素材,將這些素材中體現出的“懸壺濟世”“舍己為公”的精神與傳統文化中強調道德和責任感的相關內容相結合,通過廣播、宣傳欄、雕像石等手段來進行宣傳。二是將傳統文化融入豐富多彩的校園活動中。可以參考中央電視臺近幾年推出的《中國成語大會》《漢字聽寫大會》《國家寶藏》 等高收視率傳統文化節目的形式,結合傳統文化以年輕人喜聞樂見的方式開展校園文化活動。此外,還可以在將傳統文化中體現出的道德觀和價值觀融入“學雷鋒志愿服務月”“醫學生進社區”“三下鄉志愿服務活動”等醫學院校常見的社會志愿服務活動中去,讓學生在參加社會實踐活動的過程中潛心感受傳統文化的魅力,達到一種“潤物細無聲”的教育效果。
面對醫學生開展職業責任感教育的主體是任課教師,任課教師自身的學術水平和道德水平將對學生產生直接的影響。同時,教師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認可程度直接決定其是否愿意將傳統文化融入授課過程中去。因此,加強教師培養的過程中融入傳統文化的相關內容,提高教師對傳統文化的認知程度,可以促使教師能夠以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客觀地對待優秀傳統文化,避免對傳統文化產生誤讀,并在上課的過程中將優秀傳統文化同醫學職業道德規范、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等方面有機地結合起來,產生職業責任感教育的正向增益。
優秀傳統文化體現著中華民族在歷史長河中形成和傳承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等,本身就帶有思想教育的屬性。課程思政建設的實質是不增加開設專門思政課程的前提下,充分發揮教學在育人過程中的主渠道作用,力爭將思想政治教育貫穿于課程教育與改革的全過程中去,這就要求課程思政的建設需要具有很強的融合性。因此挖掘傳統文化的思政元素,并將其合理融入課程思政建設,可以幫助醫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實現醫學生職業責任教育的目標。
當今社會已逐漸步入人工智能時代,智能技術的發展也使得醫學生方便地通過智能手機、電腦、智慧教室等平臺獲取線上資源,開展智慧學習。同時,部分高校也在探索開展智慧教育的新模式,如筆者所在學校的馬克思主義學院就建成了一座虛擬仿真實驗中心,學生可以通過VR 設備,虛擬實地參觀嘉興南湖紅船,“初心和使命”“新中國建設”歷史資料陳列館等。在醫學生職業責任感的培養中,也可以使用類似的方式,將傳統文化中涉及醫學道德品質的相關內容融入智慧教室的資源庫中去,通過虛擬實地的沉浸式學習方式可以給醫學生以視聽上的沖擊和切身的感受,讓大家對接受的教育產生更加深刻的印象。
綜上所述,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作為中華民族在數千年歷史長河中凝練出的智慧結晶和精神財富,對加強對醫學生職業精神的培養有著重要作用。醫學院校應重視在醫學生職業責任感教育中融入傳統文化,幫助醫學生提升使命意識和擔當意識,為我國醫療事業發展提供德才兼備的接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