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治新 韋良煥 李有文
(喀什大學化學與環境科學學院 新疆 喀什 844006)
高等教育在國家發展中的作用應從“基礎支持服務”轉變為“創新引領力量”。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充分利用課堂教學作為主要渠道。所有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共同發展,形成協同效應[1]。專業課要圍繞高校“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注重專業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有機融合,培養“德才兼備”,“又紅又專”的青年人才[2]。
《環境監測》課程屬于環境類課程,具有豐富的思想政治因素。中國繼續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建設美麗的中國,深刻揭示了人與自然共存的世界觀、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理念、重建人與自然的和諧共處生態文明思想。因此,通過加強思想政治教育,是專業課思想政治教育顯性與隱性相結合、思想政治教育與專業教育協同教育的優秀典范。大學生要加強生態文明價值觀、民族意識、社會責任意識和創新意識的培養。環境教育和實踐社會主要核心價值體系對大學生具有重要意義[3]。
喀什大學目前正處于向應用型大學轉型發展的時期,環境科學與工程是本校的轉型發展專業之一,因此,《環境監測》順應學校及發展要求,加強學生對創新及德育能力的培養,因此,本課程急迫的需要進行改革。
1.1授課內容安排不完善
本校的《環境監測》課程的理論課程72學時,使用的是奚旦立 編寫的《環境監測》教材[4],該教材注重系統性,涉及的內容既廣又深,具體而實用性[5]。但是在授課沒有思政元素,授課內容中沒有體現環境監測與社會生活的關系,課程的重點及熱點問題不突出。因此,對授課內容需要進一步完善。
1.2授課方式單一
傳統的《環境監測》課程的授課方式是以灌輸式為主導,缺少環境監測新進展和新技術的引入[6]。內容的更新不夠,無法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無法調動學生學習的興趣及積極性。不能滿足學生對《環境監測》課程的需求和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
1.3考核方式不合理
《環境監測》的理論課考核包括提問5%+考勤5%+平時作業10%+期中考試10%+期末考試70%,學生的平時成績占總成績的30% 。目前的考核方式存在兩個問題:一是平時成績所占比重較少,造成學生不重視平時課程的表現。二是平時成績的考核方面較為傳統化,無法發揮學生的創新性。
2 教學改革的目標
2.1課程理論教學目標
要求學生通過本課程的學習,掌握與環境專業相對應的企事業單位的要求,能夠掌握對大氣、土壤、水、固體廢棄物等各種環境介質的樣品采集、測試和結果分析的方法和流程。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養成嚴謹的工作作風。培養學生的時間意識、責任感、團隊優勢互補。
2.2課程實踐教學目標
通過本課程內容的講授,要求學習能夠在任何一個研究區都能夠獨立并準確的進行大氣、土壤、水、固體廢物等樣品的采集并做到方法正確,同時能將采集到的樣品進行相應的預處理,對預處理后的樣品能按照國家和行業規定的標準方法進行測定,并能夠根據環境質量標準、污染物排放標準等對測定結果做出正確的判斷和解釋,最后根據環境評價影響報告的要求,出具環境評價相關報告。
2.3課程的思想政治教育目標
從水污染、大氣污染、土壤污染、物理性污染現狀出發,深刻理解環境保護是我國基本國策,進行愛國主義教育;通過給學生講授環境標準,進行相應的誠信教育。通過融入課程內容,培養和加強學生的環境保護責任感,強化專業技能,才能為環保領域的建設添磚加瓦。
3.1思政元素融入教學內容
將思政內容有機融入環境監測課程中,在講好專業知識的同時,潛移默化的開展愛國主義教育、誠信教育、公民的責任意識教育、公德教育及倫理反思。具體思政元素融入教學內容見表1。

表1 思政元素融入教學內容
3.2教學方法的改革
教學過程要樹立學生為主的思想,應將講解與學生活動相結合,教學方法呈現多樣化形式,以便能更好的解決在有限的課堂內滿足學生更大的需求[7]。
3.2.1 線上線下混合教學模式
線上利用大學MOOC,智慧樹、雨課堂等線上《環境監測》課程優質資源更新授課內容,豐富授課內容,課前,教師通過線上平臺將視頻 、PPT等材料推送給學生,并提供相應的練習 ,供學生獨立學習。在課堂上,學生可以通過微信小程序掃描代碼并登錄。教師可以實時推送PPT。學生還可以標注“不理解”,便于課后進一步學習。同時教師可以據此實時調整教學進度。課后,學生復習課程內容(視頻、PPT等),并在互動平臺上上傳作業,在線上平臺的互動窗口與教師討論問題[8]。以此可以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但是線上教學在時空限制方面優勢明顯,但是缺少面對面溝通交流和聽課情況實時監控,學生學習效果不能得到保障[9],同時《環境監測》課程缺乏課程思政元素、因此針對線上教學存在的問題,本課程進行線下教學,線下教學主要針對課程的重點、難點問題進行講授,在每個章節融入思政內容,加強學生學習的責任感和使命感,調到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創造性。
3.2.2 討論式教學模式
針對《環境監測》課程中大氣、水體、噪聲、固體廢物等環境介質的布點方法,要求學生分小組針對不同區域進行研究方案制定及思政元素的確定,每組針對問題進行PPT制作,在課上進行講解,授課教師及學生進行質疑。通過這種方式,調到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積極性,發揮學生的創新性。例如:水質監測方案制定的內容,以喀什市的吐曼河的某一河段為例,首先學生要通過介紹樣點布設的意義是為了提高本地區對河流的保護意識,宣傳“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打贏水污染攻堅戰,其次讓學生通過調查研究—實地考察—斷面設置—樣點布設—樣品采集等制定方案,上課過程由學生進行方案講解,授課教師和其他同學對方案進行質疑,從而確定最終采樣方案,在實驗及實訓時進行樣品的采集。
3.2.3 案例式教學。在《環境監測》的大氣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的概述部分,可以引入案例“八大公害事件”、“京津冀的霧霾現狀”、“新疆南疆的沙塵天氣”、“土壤污染事件”等內容,根據課程相關內容的介紹,讓學生掌握污染的來源、污染的形成過程、危害及防治措施,從而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對專業的責任感和使命感,強化學生的擔當意識。
3.2.4 講座式教學。《環境監測》課程是一門正在迅速發展的學科,新技術和新的監測指標體系在不斷發展和完善。因此,可以通過專題講座的方式使學生了解學科的最新發展動向。
(1)對于“環境監測標準”部分的內容可以通過專家講座的方式首先使學生建立環境監測標準建立的目的及意義。使學生明確環境監測結果對實踐的指導意義,從而增強學生的責任感和使命感。其次,使學生掌握環境標準建立的方法和作用。另外,使學生會使用環境標準進行相關應用。(2)對于“3S技術在環境監測中的應用”部分,可通過講座的方式讓學生了解新型科學技術在環境監測領域的應用及發展,學科間的交叉融合性對課程的推動作用,使學生從被動接受轉變為主動探索,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開發學生的創新潛力。(3)對于“自動污染監測”部分,可通過講座方式讓學生掌握目前最新的大氣、土壤、水體的監測技術及應用情況,使學生掌握最新的環境監測的研究動態。
3.2.5 實踐式教學。帶學生參觀喀什地區的污水處理,使學生了解污水的來源、處理方式,及污水處理后的去處,使學生對本區域污水產生量有所了解,增強學生對水資源的保護和節約意識。同時,帶學生參觀垃圾填埋廠,通過介紹,使學生明確垃圾的分類、運輸、填埋的全過程,讓學生了解本區域的固體廢物資源的產生量、來源、危害及處理措施,思考本區域環境的現狀及與區域發展之間的關系,培養學生的環境保護的責任感和從事環境保護科學研究的基本能力。
3.2.6 開放式教學。學生參與科學研究,利用網絡參與主動學習,學生大量查閱文獻,獨立設計環境監測方案,討論后具體實施,在參與中培養學生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在教學內容中體現科研成果,使課程內容保持鮮活生命力。例如學生參與本專業教師的科研團隊,進行科學實驗,從而加深對課程內容的理解;另外,學生根據所掌握的內容,申報大學生創新創業項目,從而培養學生獨立解決與課程相關內容的能力。開放式教學為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能力提供了一種教學模式[10]。
3.3教學過程的改革
對《環境監測》課程進行每2個學時為1個單元的的教學設計,教學設計中要體現每節課在課前、課中、課后的教學創新思路和舉措。課前學習根據教師發布課程的重點內容及思政元素進行預習,課中學生圍繞重點內容進行討論并根據課程思政元素進行舉例說明,課后學生對重點內容進行總結并歸納課程思政元素。例如:講解第二章水體污染與水質監測第一章水體和水體污染,課前學生先圍繞水體的定義、水體污染的概念、來源、分類及危害進行課程內容的預習,同時圍繞節約和保護水資源,提高公民責任意識提前準備好案例;課中學生圍繞課程內容水污染的來源及分類進行討論,根據課程思政元素進行案例分享;課后通過開放式作業 ,由學生獨立完成自己家鄉水系污染現狀分析,增強自己的環境保護意識和責任意識。
為了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增強學生的德育教育,加強過程考核,優化考核方式。平時成績(占50-60%)包括提問(5%-10%)%+考勤(5%-10%)%+討論10%+期中考試10%+隨堂測試10%+開放性作業(10%),期末成績占(40-50%),其中開放性作業包括學生對課程思政內容的挖掘及《環境監測》課程水、大氣、土壤、固體廢物等研究方案的制定。加強學生對平時成績的重視,提高學生對學習的興趣及學習的積極性,發揮學生的創造性。優化期末考試題型,減少客觀題的比例,增加綜合題。要求學生分析實際案例,結合兩個相應指標點的內容,考察學生運用知識的綜合能力[11]。
自2020年9月-2021年6月,兩個學期持續將課程思政內容融入環境監測課程,課后對4個授課班級發放調查問卷200份,對調查結果進行分析,結果表明(表2):改革后學生的出勤率提高了10%,學生的主動預習率提高了40%,積極提問率提高了35%,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了45%,學生對課程的滿意度提高了30%。由此說明,將思想政治教育有機貫穿于環境監測教學,增加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和信心,增強學生的社會責任感[12]。

表2 學生教學的信息反饋表
本課程的目標1知識和技能目標由占比10%的期中考試進行評價,本課程的目標2過程和方法目標由占比10%的開放性作業+10%隨堂測試成績進行評價,本課程的目標3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目標由占比50%的期末考試進行評價,本課程的目標4課程思政目標由占比5%提問+5%考勤+10%討論進行評價。教學目標達成度分析結果(表3):課程目標1實際達成度為96%,課程目標2的實際達成度為91%,課程目標3的實際達成度為76%,課程目標4的實際達成度為93.5%。由分析結果表明,本課程通過課程思政教學改革達到了預期的教學目標和效果。

表3 課程目標達成度分析表
基于本校《環境監測》課程授課內容安排不完善,授課方式單一,考核方式不合理等問題,對《環境監測》課程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學過程及考核方式的改革。通過改革,首先將思政內容有機融入環境監測課程中,使學生明確本課程學習的目的及意義。其次通過教學方法和教學過程的改革,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增強學生的使命感。最后通過考核方式的改革,加強學生對平時成績的重視,發揮學生的創新能力。通過教學目標達成度分析,本課程通過課程思政教學改革達到了預期的教學目標和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