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 成 尹銀懷
(華南農業大學圖書館 廣東 廣州 510642)
互聯網及移動通訊技術的興起,帶動了信息和傳播媒體的高速發展,促進新舊媒體的相互融合,并催生了眾多的新媒體平臺[1]。網絡新媒體擁有先進的技術和高效的運營平臺,可將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等信息進行全方位整合,為公眾和用戶提供多樣化的信息資源與專項服務[2]。隨著新媒體的高速發展,高校圖書館對讀者的服務從傳統線下紙質方式逐漸轉變為部分線上數字化的服務,這種新方式突破了時間及地域的局限,成為圖書館智慧化服務的新趨勢,為圖書館事業的發展帶來了新的機遇和挑戰。該文以使用人群與高校學生及青年教師契合的新媒體平臺Bilibili(下稱B站)作為研究對象,分析高校圖書館在B站的服務現狀,并探索高校圖書館新媒體平臺服務的新模式。
B站創建于2009年,是一個以視頻為主導的綜合性網絡平臺。據艾瑞咨詢報告,2020年B站35歲及以下用戶占比超86%,在年輕群體中具有廣泛的影響[3]。B站擁有豐富的視頻資源,將嚴肅的主流文化與輕松詼諧的“二次元”文化相互融合,成為廣受年輕人喜愛的平臺,其獨特的彈幕及“一鍵三聯”的交互文化滿足年輕用戶的社交需求。
高校圖書館有著知識科普與文化傳承的重要職能,高校圖書館入駐B站主動貼近年輕用戶群體,這為開展線上數字資源服務提供了新的途徑,并拓寬了閱讀推廣和信息服務的渠道[4]。同時,增加了用戶對館藏資源的認識,進而有助于掌握信息檢索技能、夯實理論基礎和提升科研能力。
安徽農業大學圖書館于2016年開通了B站賬號,是最早入駐B站的高校圖書館。2020年在新媒體潮流的引領下,部分高校圖書館在B站創建官方賬號,開展線上服務,因此2020年至2021年間,高校圖書館在B站的注冊數量增長較快,由原來的4家增長至24家,但大多數高校圖書館仍未開設B站賬號。
截止至2022年2月12日,以關鍵詞“圖書館”、“大學圖書館”在B站進行檢索,共檢索到26個有效高校圖書館賬戶(表1)。其中“雙一流”高校17所,占總數的56%。

表1 高校圖書館在B站運營情況表
及時的視頻更新,能夠持續擴大賬號影響力,提升用戶粘性。從表1可見,中國人民大學圖書館以每月4次的投稿數量成為第一,浙江工商大學圖書館、華東師范大學圖書館、四川大學圖書館以每月3次的投稿數量并列第二,而有近12所高校圖書館月更新頻率小于1;更有部分高校圖書館長時間停更,使賬號成為“僵尸號”。
各高校圖書館在B 站的帳戶級別、粉絲數量、視頻播放總量和互動數量等方面都存在較大的差距。其中帳戶級別與活躍度(賬號使用時間及與用戶互動頻率)成正比,在26 所高校圖書館中最高級別L3的帳戶有6個,分別為廈門大學圖書館、武漢大學圖書館、華東師范大學圖書館、中國人民大學圖書館、南京大學圖書館及湘潭大學圖書館。廈門大學圖書館、武漢大學圖書館、四川大學圖書館、華東師范大學圖書館、中國人民大學圖書館在稿件數量、粉絲量、視頻播放量及視頻點贊量上均領先于其他圖書館,說明以上5家高校圖書館在B 站開展的服務獲得了一定的影響力。但大多數高校圖書館仍未重視對B 站賬號的建設,缺乏對B 站運營的規劃,賬號活躍程度較低,缺乏與用戶間的互動等。
B站是一個以視頻為主導的綜合性網站。縱觀高校圖書館發布的視頻,可按宣傳記錄片、專題培訓、直播回放、讀者活動、服務導覽、文化知識科普和圖書推薦進行分類。高校圖書館在B站上傳視頻內容比較豐富,視頻總數量前三的類別分別是專題培訓、直播回放及圖書推薦類的視頻。其中以專題培訓、講座回放等學術性較強的知識類視頻居多(圖1)。

圖1 高校圖書館在B站發布視頻類別分析
彈幕及“一鍵三聯”(同時點贊、投幣、收藏)都是B站視頻中特有的互動方式。彈幕能提出疑問、為受眾解惑,在觀影期間與UP主(視頻上傳者,下同)或與其他用戶進行互動,為作品增加趣味性和互動性。但各高校圖書館賬號視頻下的點贊、彈幕及投幣數量都較少,用戶整體與官方賬號互動不高。調查中發現讀者發布的咨詢類彈幕或評論無人回應,用戶與用戶間也未形成良性互動。因此,B站中的交互性功能在高校圖書館賬號中并未得到有效利用。
B站為有寫作需求的用戶提供專欄服務。在專欄中UP主能以文字、圖片的形式分享自己領域的專業知識或者觀點,供其他用戶瀏覽、交流。信息數字化的時代,高校圖書館需要多樣化的途徑進行知識傳播。
在使用專欄服務的兩所高校圖書館中:武漢大學圖書館使用專欄發布科普性文章、圖書館當年培訓計劃、培訓鏈接合集等;浙江工商大學圖書館利用專欄發布活動通知。從用途上看,以上兩校圖書館將專欄作為宣傳科普的途徑之一,但閱讀量上(見表1)都不高,與賬號視頻播放量差距較大。各高校圖書館可借鑒教學類UP主將包含培訓示例、講座教案的專欄地址發布在相關視頻的簡介或評論區,方便用戶在站內查看及保存,充分利用專欄功能服務師生。
網絡直播行業的新起衍生了知識直播這一領域,知識直播跨越空間限制,讓主播與用戶低成本的“近距離”接觸。B 站緊跟潮流開展視頻直播服務,并將彈幕這種交互功能融入直播當中,用戶可以在觀看直播的同時,與主播及同場觀眾進行互動。這種線上知識科普的形式,改變了用戶對圖書館服務的認知。
目前,在B 站上開通直播服務的僅有武漢大學圖書館一家,直播的內容涉及讀者培訓、圖書推薦、文化講座等,并將直播視頻錄屏變成稿件,上傳在賬號主頁方便師生回看。
在B 站中僅26家高校圖書館開設官方賬號,與教育部2021 年公布的3012 所高校數量相去甚遠。大多數高校圖書館新媒體運營重點仍放在微信平臺上,在B 站中普遍存在視頻上傳頻率偏低、缺乏與用戶的互動、賬號閑置成為僵尸賬號等問題,說明高校圖書館對B 站的重視很不足。
雖然高校圖書館上傳的視頻中不乏有高質量的視頻,受到觀眾的喜愛,但此類視頻數量偏少。大部分視頻缺乏本校特色,視頻的播放量、轉發量均不高,有的高校圖書館直接上傳未經剪輯處理的視頻,時間冗長、主題不鮮明、對用戶沒有吸引力;還有部分采訪類和培訓類的視頻存在收音不清、缺少字幕等情況,觀眾難以聽清視頻內容;缺乏專業視頻拍攝剪輯技術,導致視頻畫面抖動、視頻聲音過大或過小,導致觀眾觀感差等。此外,一些視頻內容過于沉悶死板,在B站輕松詼諧的風格中顯得格格不入。
B站是目前國內最大的交互網站,有受用戶歡迎的彈幕、“一鍵三聯”等交互方式,但吸引觀眾交流、引起觀眾圈層化共鳴[5]的交互特點并沒有在平臺中體現。觀眾在視頻中發布的詢問類彈幕無人解答,評論區的問題無人回應。用戶參與互動性低,限制了視頻的傳播,從而導致UP主創作熱情的低迷。
各高校圖書館應完善B 站服務團隊建設,為運營人員提供系統專業的技術培訓,了解新媒體平臺的特點及操作規則,掌握視頻、專欄編輯技術,熟悉平臺互動模式。制定計劃,按時發布稿件,提升賬號利用率。利用大數據,發布貼合用戶需求的作品,增加用戶粘性。對視頻中的評論、彈幕及時回應,維護用戶及官博的雙向溝通渠道。組建新媒體學生團隊,以受眾角度進行創作,使作品內容更貼合服務群體,增添用戶認同感。
優質的內容是視頻、文章的內核,高質量的知識產出才能吸引觀眾,并產生“一鍵三聯”的互動意愿。高校圖書館應該精心策劃視頻主題,利用本校豐富的文化資源,打造具有本校特色的圖書館品牌。高校圖書館可借鑒高質量又風趣幽默的知識型UP主的方法,用寓教于樂的方式,讓用戶在輕松的環境中獲取知識,從而提高用戶滿意度,擴大賬號影響力。
B站成為學生的學習平臺,除視頻外,泛知識類的直播也受到觀眾的喜愛,各高校應將直播、專欄等功能充分利用起來,方便用戶使用不同的渠道實現知識獲取。圖書館還可尋求各個領域博主跨界合作,如與各學科、領域內的知名教授、大V 進行視頻合作等,既增加作品影響力,又推廣官方賬號,達到合作共贏的目的。
除了B 站平臺以外,還有其他如抖音、知乎、小紅書等高互動的新媒體平臺也受到年輕群體的喜愛,不同的平臺以不同的形式,服務于不同的人群。高校圖書館應加強并重視各新媒體平臺宣傳服務窗口的應用,與微信、微博平臺相互協作、引流,以多方位的矩陣式服務[8],融入年輕人的學習生活當中去。
新媒體平臺的興起,為圖書館事業帶來了新的機遇與挑戰,后疫情時代的背景下,更彰顯了新媒體平臺的重要性。B 站在年輕群體中的流行使得建設B站平臺勢在必行。高校圖書館應抓住機遇,重視B站平臺服務建設,提升作品內容質量,完善平臺運營機制,開拓高校圖書館服務新渠道,并提高所屬學校的知名度和影響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