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鈺錦 | 遼寧省大連市金州區第一幼兒園
幼兒園教師是幼兒園發展的根基,如何激發教師潛能、促進教師專業能力均衡發展、提升教師隊伍整體素質,是很多幼兒園亟須解決的問題。對遼寧省大連市金州區第一幼兒園來說,有效的途徑就是建立“園際協作體”,以教師檔案管理為切口,從教師自身實際出發,通過檔案的制作和管理來幫助教師記錄專業成長歷程,增強其自我反思、主動發展的意識和能力,達到園際協作體資源共享、信息互通,促進園所共同發展。
現狀分析——突破教師專業成長問題壁壘。2012年8月,遼寧省大連市金普新區成立“名園+街園+民園”幼兒園園際協作體,我園擔任園際協作一組組長園。為促進教師專業能力均衡發展,我們從影響教師專業發展存在的主要問題入手,對園際協作體內不同等級、不同性質的幼兒園開展了調研,發現了以下問題。
其一,教師工作倦怠感高,缺乏目標。許多青年教師對專業定位不明晰,對專業發展沒有明確規劃。年長教師在工作態度與積極性方面,逐漸失去了激情,加上生活的壓力,逐漸產生職業倦怠,缺乏工作目標。其二,教科研工作滯后。個別幼兒園保教職責分工不明確,五大領域內容不能有機滲透;對教科研工作沒有明確的規劃,課題、論文等教科研成果缺乏統一管理,教師專業發展受阻。其三,教師培訓形同虛設。部分民辦園、村辦園教師人數較少,無法做到兩教一保的師資配備,幼兒園雖然對教師進行了繼續教育培訓,但大多流于形式,實際效果不明顯。
基于以上問題,怎樣既能科學記錄教師專業成長的過程,又能激發教師自我反思、主動發展的內驅力?如何對教師專業成長過程中遇到的問題進行個性化的跟蹤和了解,反思教師的專業成長?我們嘗試在園際協作體中建立教師成長檔案,以園際協作體為中心統籌、小組聯動、幼兒園分層實踐為主要研究模式,促進教師專業發展。
優化管理——為教師搭建自我成長之梯。首先,構建管理網絡,明確分工任務。為真實反映區域教師的成長歷程、記錄教師的成長足跡,我們成立了“教師成長檔案研究小組”,由組長園對“教師成長檔案”工作進行統一規劃和管理,副組長園、成員園的業務園長和骨干教師對教師進行“教師成長檔案使用和管理”培訓。
其次,確定成長檔案內容,注重實效。結合園際協作體實際情況,組長園組織全體教師進行“幼兒教師成長檔案”專題研討會,將教師團隊分為新上崗型教師、適應型教師、勝任型教師、成熟型教師、專家型教師。教師可根據實際情況選擇適宜自身專業發展的成長檔案內容。這些檔案中既有適合全體教師的共性內容設計,又有適用于不同教師的個性化內容設計。
共性內容設計主要包括個人檔案和個人成長系列兩部分。通過共性內容設計,能夠制定出有針對性的教師培訓方案,做到“按需培訓”,改善教師培訓流于形式的局面,不僅為青年教師提供了源源不斷的學習動力,還緩解了年長教師的職業倦怠,調動了教師的學習熱情和積極性。個性化設計內容主要包括茶藝、鋼琴、吉他、瑜伽等能夠體現教師自身興趣和特長的內容。幼兒園的園本特色課程,也成了個性化內容設計的主流,例如陶藝特色、籃球特色等。“個性化”的成長檔案幫助教師把所想、所思、所學、所做轉化為清晰可見的作品,教師的創意與材料都作為寶貴的財富被記錄下來。
評價反饋——做會反思的智慧型教師。教師是成長檔案管理的主體,園際協作體定期組織教師以多種形式回看、反思成長檔案。我們在檔案袋中設計了“我的教育研究”“我的工作成果”等版塊,其中“我的教育研究”包含每學年教師參與課題研究的情況,呈現了教師在教育科研工作中的優勢與不足。教師會根據自身情況對檔案內容進行補充、提升,不斷積累工作經驗,促進專業發展。
同伴間的交流和反饋是幼兒教師成長檔案的一個重要評價方式。園際協作體會定期組織園所以集體、小組等形式開展成長檔案的自評與互評活動,以小組交流、經驗分享、成果展示等方式將成長檔案的優秀資源在協作體中共享。教師根據同伴給出的意見對檔案內容進行反思與調整,營造協作體間團結協作的理想氛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