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雪騰 | 中國人民大學附屬中學第二分校
人才是富國之本、興邦大計,學校教育承擔著面向未來育人的重要職責,有責任探索更高質量的人才培養體系。中國人民大學附屬中學第二分校作為一所十二年制學校,有條件以貫通性的培養方式系統性地培養未來人才。以小學科學與中學生物為例,如果采用貫通式的培養模式教授這兩門課,將有利于打破學科、學段的壁壘,提升學生綜合素養。
挖掘課程內涵,提升學生核心素養。小學科學和中學生物具有內在共通性:前者涵蓋物質科學、生命科學、地質和宇宙科學以及技術和工程4個領域,與后者一樣均屬于自然科學。小學科學旨在讓學生了解基礎科學知識,初步掌握科學探究的方法和技能;中學生物要求學生在掌握基本生物學知識的基礎上,進一步培養以生命觀念、科學思維、科學探究和社會責任為導向的學科核心素養。二者都強調主動參與學習,使學生在實踐中提出問題、獲取信息、尋找證據、檢驗假設、發現規律,并從中獲得知識,實現 “做中學、學中思”,逐步養成科學探究的思維。二者均能培養學生科學素養,如問題解決能力、探究式學習能力、創造性思維,也能提升學生的人文素養,如社會責任感、人際交往能力,等等。
基于學科性質,提升跨學科思維。社會需要的是能解決真實問題的復合型人才,教師要注重以貫通式的培養方式提升學生跨學科的思維能力。科學與生物的學科特性決定了二者非常適合開展跨學科學習,教師可組織學生以項目化學習的方式解決現實生活中遇到的問題,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當然,這需要教師結合學生年齡特點,設計適合的學習主題,把控項目難度。比如小學階段,教師可引導學生通過教學實驗、探究性學習等活動,認識生物特征。中學階段,教師有必要更加深入地培養學生科學探究的思維能力,引導他們學會觀察現象、提出問題、作出假設、設計實驗、記錄并分析實驗結果。一貫制的教學中,學生實現了相關學科間的知識融通。
熟悉教材,做好學段知識銜接。考慮個體的認知發展規律,在小學和中學課本內容編排中,知識體系是螺旋上升的。教師首先要熟悉各學段教材,才能在教學中有的放矢,實現不同學段的知識銜接。比如:教會小學生觀察植物,教會初中生根據原有的知識理解生物的基本特征,甚至通過實驗觀察植物細胞的基本結構,教會高中生進一步理解細胞內部各種結構既分工又合作,共同執行細胞的各項生命活動。同時,教師需要了解小學科學和中學生物涉及的科學發展史,梳理教材中的相關素材,以此作為教學契機,系統地提升學生核心素養。如小學科學的教材導讀部分提到了英國生物學家珍妮·古道爾對黑猩猩的觀察研究,可由此教授學生觀察法的要點,并讓學生體會科學家研究過程的不易;七年級下冊《人類的起源和發展》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再次提及珍妮·古道爾的研究,引導學生比較人猿與人類的相似性,模擬科學家以事實為依據探尋人類起源的過程。這種新舊知識的貫通,不僅有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更能幫助學生突破最近發展區,鍛煉其思維邏輯和推理能力,促使其逐步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科學觀等。
教學模式一致,追求課內外聯動。作為自然科學,在小學科學和中學生物的教學中需要開展大量探究性實驗。在帶領低學段學生學習的過程中,可適當介紹高年級學習中可能運用到的器材,激發學生長久的學習興趣。而校園里的一草一木都可用于模型建構和實驗研究等,教師可針對不同年級特點設置不斷深入的探究主題。此外,教師應鼓勵學生開展課外的深度閱讀、線上學習和實踐探索,提出貼合學生生活實際的關鍵問題,引導其在課后驗證所學知識,進一步拓寬自身的知識面。
除了小學科學與中學生物,其他學科間也有其內在聯系,教師應深入研究學科間的共性,找到背后的邏輯,做到貫通式培養,全面提升學生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