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接夏 | 西安科技大學附屬中學
自2014年以來,全國已有五批共29個省、市、自治區啟動高考綜合改革,以分類考試、綜合評價、多元錄取為主要方向的新高考體系基本形成。推進過程中,新冠肺炎疫情在教學、管理等多方面影響了學校教育的正常節奏,“雙減”政策的實施也對學校實踐新高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此背景下,筆者針對學校在新高考推行中遇到的一些問題提出如下思考。
高考綜合改革實質是育人方式的改革,是關于基礎教育教學方式與評價的全方位改革,也是黨和國家選人選才理念、標準、方式的改革。與傳統高考相比,新高考自主性更強,使之前全省集中排隊選拔變為分塊、分段、分興趣的排隊競爭,在確保高考公平、公正的基礎上,給予了學生更多的自主選擇權,促進了文理交融。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愛好、興趣、特長和擬報考專業的招生要求綜合考慮問題,充分體現了以人為本、學其所好、考其所長的原則,更加符合教育發展規律和人才成長規律,從高校招生層面上來講也更利于人才選拔。
目前,學生自主選擇科目的方式分為“3+3”和“3+1+2”兩種,高考錄取的壓力分布在高中學習的三年過程中,教師需要從高一起始階段就引導學生做好自主選科的準備,為未來發展做好規劃。
從學生選擇自主權上來看,“3+3”模式要優于“3+1+2”模式,學生可選擇的空間更大。但這種走班上課的形式會在一定程度上增大教師的工作量,也增加了學校的管理難度。從未來專業選擇上來看,“3+1+2 模式”的科目組合數量較少,卻對學生未來報考有一定優勢。物理和歷史是很多專業的基礎學科,許多高校專業都對這兩個科目做出了限定要求。不少學生將物理視為最難的學科,填報志愿時才發現當初的選擇竟成為自己名校路上的絆腳石,這也給高校選拔和錄取人才造成了困擾。因此,“3+1+2”模式中考生對于物理和歷史的選擇,實際上也有選擇文理的意味,只是給這兩個科目都較薄弱的學生造成了選擇困難。
參考已施行新高考省份的學生在選課方式方面的部分數據,我們發現,新高考背景下,約75%的學生在選擇高考科目時,仍以傳統的文理模式為主。確保剩余四分之一學生日常課程的合理安排成為學校難點,針對這些小眾的選課方式,各地和學校可利用集團化辦學、區域性聯合、“名校+”等合作共享機制,合理配置和利用師資與其他教育資源,確保改革惠及每一名學生。
吸取經驗,規劃先行。目前,部分省、市及學校的新高考改革已進入成熟運轉階段,我們可以借鑒、學習相關經驗,以國家及各省關于高考綜合改革實施的具體要求為準,從實際出發,在指導思想、組織機構、硬件保障、師資配置、課程設置、課表安排、走班安排、教學管理與實施、生涯規劃、信息化管理、專業指導等多方面,幫助學生從高一年級就做好個人的學業和職業規劃。
潛心研究,深入落實。學校應通過集體研討等方式對高考綜合改革下的育人模式、課程設置、教學理念、生涯規劃、評價方式等進行研究,從而形成從管理人員到教師自上而下的教研模式,使高考綜合改革工作得到深入落實。
開展培訓,合作共享。學校可適當面向教師、學生和家長開展高考綜合改革培訓,幫助他們全面把握新高考下的教學、課程、選課、學習、生涯規劃和招生等內容。在高考綜合改革實施初期,如果出現教師配置緊張、硬件不足等情況,學校可通過資源共享緩解問題。
高考改革承載著廣大考生的美好期盼,事關千家萬戶的切身利益,我們將繼續在實踐中思考,從學校層面尋找助力新高考進一步落實的有效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