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欄目特邀中央民族大學圖書館塔娜博士主持)
塔 娜 牛 平
百年中國共產黨與中華民族的自覺發展/陶斯文//民族學刊,-2021,(9).1~9
超越“族群—民族”二元框架:邊界建構范式和認同情境論對中華民族共同體研究的啟示/呂釗進//民族學刊,-2021,(9).17~27
從分到合的深度歷史:碑刻所見思州土司轄區國家化進程新探/葉成勇//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22,(4).25~33
從普遍到特殊:民族政策功能及其作用機制析論/于春洋,韓雨婷//廣西民族研究,-2022,(1).1~11
當代伊朗向馬來西亞移民的由來與特點/李濤//世界民族,-2022,(1).46~60
德國移民截面數據的社會學分析/宋全成,甘月童//世界民族,-2022,(1).74~88
個體 群體 整體: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制約因素與破解路徑/李華霖,田釩平//廣西民族研究,-2022,(1).54~64
基于心理測量學的民族交融態度量表的編制/陳立鵬,薛璐璐//中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22,(5).37~44
路網與疆域:從新疆歷代古道路網變遷看中華民族共同體的形成發展/孫海芳,劉學堂//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22,(4).41~49
美國種族關系的演變與種族等級制的建構/潘亞玲//世界民族,-2022,(1).10~23
民族地區高職院校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思政課實踐思考/高鑫//民族學刊,-2021,(9).28~34
民族互嵌村落共同體生成與維系機制研究:以南方山地苗村為例/盧曉//廣西民族研究,-2022,(1).65~72
民族區域自治:道路選擇、制度優勢與共同體建設/青覺//思想戰線,-2022,(2).42~49
民族院校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實踐體系的構建/李安輝,鄧婕//中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22,(5).45~53
岷江上游地區的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考察/王田//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22,(4).34~40
內在邏輯與實踐機制:公民身份視角下的互嵌式城市民族社區建設探析/馬偉華,李修遠//廣西民族研究,-2022,(1).12~19
歐盟《種族平等指令》的實施成效與困境/陸平輝//世界民族,-2022,(1).89~101
全面推進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經濟實踐/李亮//中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22,(5).29~36
認知、情感與互信: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三維視角思考/馬偉華,李修遠//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22,(5).18~24
“少數民族高層次骨干人才計劃”實施成效、存在問題及對策研究/陳立鵬,段明鈺//廣西民族研究,-2022,(1).20~26
“石榴籽大團結金課”:以民族高校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課程為標桿/吳桃//民族學刊,-2021,(10).23~28
算法權力對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影響及其規制/田釩平,張耀//西北民族研究,-2022,(2).50~62
物質力量與精神力量的協調發展: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哲學意蘊/李吉和,龍宥蓁//中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22,(5).21~28
憲法權利與國族構建:加拿大的經驗與教訓/李亢//世界民族,-2022,(1).34~45
新冠民族主義對歐盟一體化的影響分析/郝亞明,孫月//世界民族,-2022,(1).24~33
新時代“治疆方略”的基本內涵及路徑選擇/宋才發//民族學刊,-2021,(10).1~9
新時代黨的民族工作的“綱”與“目”/黃金輝,陳崇仁//民族學刊,-2021,(11).20~27
新時代繼承和發揚中華民族愛國主義傳統/王珍,向建華//民族研究,-2022,(1).14~31
新時代堅持和完善民族區域自治制度之“綱”/李樂,楊顯東//中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22,(5).54~63
新時代民族工作創新發展中民族團結進步宣傳教育的喜聞樂見形式研究/陳旭,謝清松,金炳鎬//廣西民族研究,-2022,(1).42~53
學前兒童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意義旨歸與實踐邏輯/李路,李沛新//廣西民族研究,-2022,(1).81~87
一百年前梁啟超關于“中華民族”的三個論斷/石碩//思想戰線,-2022,(2).50~58
英國的委任統治與伊拉克庫爾德問題的形成/杜東輝//世界民族,-2022,(1).61~73
扎實推進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王延中//民族研究,-2022,(1).1~13
中國大一統思想及各民族共創中華的集體記憶/武沐,冉詩澤//民族研究,-2022,(1).110~125
中國共產黨對“中華民族”相關概念的翻譯:基于漢文、藏文、維吾爾文版《毛澤東選集》的研究/勵軒//中央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2,(2).27~38
中國共產黨培育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百年歷程:話語、成就與經驗/張淑娟//民族學刊,-2021,(11).1~11
中國共產黨推進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的理論與實踐/李資源,張俊//中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22,(4).28~40
中國共產黨在陜甘寧邊區的民族工作考察/喬國存//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22,(5).32~39
中華民族共同體的結構與秩序/王延中,魏霞//廣西民族研究,-2022,(1).34~41
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的多維政治整合機制探析:以“五個認同”為分析中心/朱軍,朱麗蓉//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22,(4).18~24
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的現代化之路:基于國家與社會關系的分析/馬俊毅//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22,(4).8~17
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建設的交往經驗理路探析/烏日罕//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22,(5).9~17
中華文化共同體的歷史演進與內在邏輯/納日碧力戈,薩仁//西北民族研究,-2022,(2).27~38
重視鄉土教材開發研究 倡導多元文化整合教育:兼論鄉土教材助力民族團結進步的五大依據/李紅婷,滕星//廣西民族研究,-2022,(1).27~33
重釋“山水”:探尋中華民族共同體的共享符號/袁劍//西北民族研究,-2022,(2).39~49
鑄牢青少年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駱郁廷,王巧//中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22,(4).20~27
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符號表達/王仕民,陳文婷//民族學刊,-2021,(9).10~16
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關系建構、關系原理與關系策略/武永江//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22,(5).1~8
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文化論域/彭繼裕,施惠玲//廣西民族研究,-2022,(1).73~80
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新時代價值意蘊:基于三個維度的創新推進邏輯/于春洋,汪微微//中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22,(4).41~48
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亟待多學科共創理論話語體系/郝亞明//民族學刊,-2021,(10).10~15
霸權/陳正府//廣西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2,(2).28~33
從性別麻煩到范式變革:中國女性主義民俗學的建設/康麗//民俗研究,-2022,(3).68~75
關涉“生態-生物-生命”的博物民族志:生物多樣性的人類學視野/彭兆榮//廣西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2,(2).34~39
國家發展中“邊民”概念的形成與演變/孫保全//廣西民族研究,-2022,(1).95~102
國家建設、現代性與民族學知識生產/關凱,李緒陽//思想戰線,-2022,(2).23~34
加快推進新時代中國特色民族學研究轉型/段紅云//思想戰線,-2022,(2).18~22
接續“自然之鏈”:在人類紀追問民俗學的“現代”/劉曉春//廣西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2,(2).15~27
結構與個體之間:日常民族主義的實踐哲學/張米蘭//中央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2,(2).62~69
馬克思主義民族理論中國化的早期探索:基于共產國際和中國共產黨文獻的研究/陳建樾//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22,(5).25~31
馬林諾夫斯基對民族學范式的革新及啟示/崔海洋,張莉,孔麗//世界民族,-2022,(1).1~9
民間意識形態:女人與男人/葛希芝,陳建,王文娟//民俗研究,-2022,(3).87~99
南部理論:人類學思想的他者建樹/景軍//民族研究,-2022,(1).77~92
人類生態學范式初探:基于族際生態的本土化實踐/李潔,王鵬//廣西民族研究,-2022,(1).88~94
人類學的多田野:從傳統村落到虛擬世界(上)/徐新建//思想戰線,-2022,(2).75~86
現代種族主義的嬗變及其個人主義根源/馬德普,龍濤//民族研究,-2022,(1).32~47
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具象化的理論思考/周競紅//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22,(4).1~7
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現代性建構的理論探源、歷史演進與實踐路徑/白茂峰,傅慧芳,孫少帥//貴州民族研究,-2022,(2).14~20
“中間圈”、云南與文明互鑒的民族學/關凱,王銘銘//思想戰線,-2022,(2).35~41
作為視角的性別與作為秩序基礎的性別:葛希芝的女性民俗學訪談/馬丹丹,葛希芝,李媛媛//民俗研究,-2022,(3).100~109
從傳統社區到網絡社群:少數民族非遺傳承場域變遷/范小青//中央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2,(2).49~61
從寧古塔滿族家祭看滿漢民族文化交融/張欣陽//黑龍江民族叢刊,-2022,(1).122~127
從人倫日用來看中華民族的文化共同性:滇西南不同族群生活世界的知識社會學解釋/范麗珠,陳納,蔣潞楊//中央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2,(2).18~26
促進民族地區公共服務高質量供給的文化能力提升研究/張冬梅,鄭曉寧//中央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2,(2).124~136
傣卯人功德觀探析/和少英,魏茜//民族研究,-2022,(1).93~109
反思工具論:以白族祖源議題為例/馬騰嶽//思想戰線,-2022,(2).59~74
共同體視域下廣西“添糧”習俗心態秩序及其傳承路徑/黎瑩//湖北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2,(2).141~148
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應用能力對少數民族勞動力收入的影響:基于CGSS數據的實證研究/蘇薈,張新亞//湖北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2,(2).85~98
海外民族志的知識生產與合作:以斯里蘭卡為例/鄭佳佳//廣西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2,(2).71~77
海外民族志與少數民族華僑華人研究/丁宏,馬宏//貴州民族研究,-2022,(2).125~130
黑龍江流域巖畫十字形等象征符號研究/莊鴻雁,許天初//黑龍江民族叢刊,-2022,(1).108~116
紅軍長征在涼山派遣民族工作隊的歷史貢獻及當代價值/單孝虹//西北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2,(2).32~39
后真相時代民族地區網絡輿情及治理路徑研究/羅強強,孔祥瑜//西北民族研究,-2022,(2).63~71
活態表現及文化意蘊:西北農村正月“迎神儀式”的人類學考察/王喜斌,蔡國英//青海民族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2,(1).72~80
技藝自信:民族手工藝傳承創新體系與模式:基于武陵山地區10個區縣的調查/熊正賢//中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22,(4).83~91
節日文化空間中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以湘西州瀘溪縣婆落寨跳香節為例/曹大明,陳穎//中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22,(4).49~56
喀麥隆新華商的在地適應與創業策略/溫國砫,黎熙元//世界民族,-2022,(1).102~115
空間與認同:道路研究視域下的“新疆交通遺存”/孫海芳,劉學堂//中央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2,(2).39~48
跨文化傳播中“中華民族命運共同體”的邏輯內涵/車鳳成//湖北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2,(2).121~130
跨越時空的旅游“新村民”:他者的數字化自我呈現/孫九霞,羅意林//西北民族研究,-2022,(2).119~132
流動的博物館:旅游民俗表演與文化景觀的再生產:以貴州丹寨萬達小鎮“非遺”展演活動為例/張潔//北方民族大學學報,-2022,(2).81~87
旅游社會建構過程中民族文化的解構與重構/潘寶//北方民族大學學報,-2022,(2).88~94
梅奢扎:哈尼族外出務工人員返鄉過節的文化意蘊解讀/馬偉華,刀悅//青海民族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2,(1).44~50
面子文化與炫耀性消費:武夷巖茶飲者消費行為探析/王衍宇,田廣//湖北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2,(2).110~120
民族地區城鄉融合發展水平測度及影響因素研究/李俊杰,梁輝//中央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2,(2).97~109
民族地區大數據技術發展與政府公共衛生治理研究/趙云輝,徐曉敏,李亞慧等//民族研究,-2022,(1).48~66
民族地區經濟增長引擎及演化研究/張秀萍,劉常蘭//中央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2,(2).110~123
民族區域紅色文化之構建:長征國家文化公園在地化建設/趙心憲//民族學刊,-2021,(11).37~43
民族文化交流交融下的近代西康圖書館體系建設/劉小娟//民族學刊,-2021,(11).89~94
民族走廊上鄉村集市的民俗譜系及其生成邏輯:以慶陽壩集市為中心的考察/譚萌//廣西民族研究,-2022,(1).103~113
南亞民族的生產實踐與反思:一項基于斯里蘭卡維達人的人類學研究/余媛媛//廣西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2,(2).63~70
“內部人”與“外部人”的交叉視角的研究嘗試:奧斯古德與李安宅1938年在昆明高峣村/劉志揚//民族學刊,-2021,(11).57~62
年齡結構下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保護研究:基于定量分析的視角/王丹,張瑜//青海民族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2,(1).140~153
人類學的價值理論與文化遺產的價值:基于行動與時空的視角/付來友//中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22,(4).92~99
“三區三州”城鎮化進程中的城市中心性:藏東昌都市的案例研究/楊小柳//北方民族大學學報,-2022,(2).41~50
山地農業多業態經營的生態人類學探討:以貴州麻山苗族和黃岡侗族傳統復合農耕生計方式為例/周丕東,楊成//貴州民族研究,-2022,(2).42~46
少數民族地區村域漢語方言地理信息系統(GIS)的建立:以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為例/羅瓊//貴州民族研究,-2022,(2).91~96
社會變遷視角下的醫患信任/朱清蓉//貴州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2,(1).77~94
社會資本與民族地區非遺資源互嵌式開發的利益聯結:基于產權視角/劉利//民族研究,-2022,(1).67~76
神力、王權與兄弟:人類學視角下的南亞族源傳說/李靜瑋//廣西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2,(2).54~62
生計與文化互構:民族傳統文化再生的實踐邏輯:基于恩施儺戲傳承人生命史的討論/汪黎,寧華宗//廣西民族研究,-2022,(1).114~121
生態文化觀下的生態生計耦合與生態安全研究/羅康隆,吳合顯//貴州民族研究,-2022,(2).35~41
同途殊歸:莊學本與林耀華涼山彝族調查之比較研究/朱靖江//廣西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2,(2).40~53
網絡族群建構、表達與拓展實證研究:基于X公益協會的考察/王明東,劉沫含//民族學刊,-2021,(8).28~35
文化認同與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崔榕,趙智娜//民族學刊,-2021,(8).1~8
新疆地毯藝術中的民族文化融合/艾麥提江·吐爾遜,張建軍//中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22,(4).57~65
新媒體建構少數民族網紅形象的傳播機制:以“丁真”事件為例/羅春//民族學刊,-2021,(10).86~90
以“藥用自然資源庫”為基礎的綠色發展研究:以侗族地區大健康產業建構為例/陶喆,向國成//貴州民族研究,-2022,(2).60~65
疫情防控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可持續發展:基于全國網絡問卷調查的分析/蘇俊杰,方達//中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22,(5).78~87
音樂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基因傳承機制:以湖南花瑤山歌為例/嚴丹翎//中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22,(5).88~96
在場與浸潤:構筑中華民族共同體語境下新媒體內容產播的兩個向度/張瓅尹,何嘉豪//民族學刊,-2021,(8).19~27
中華民族文化的保護、傳承、發展與互鑒:以習近平文化建設重要論述為視角/陳學軍,陳建樾//貴州民族研究,-2022,(2).1~6
百余年來中國民族史編法討論:從羅香林對王桐齡《中國民族史》的評議說起/馮建勇//民族研究,-2022,(1).133~142
國際華僑華人研究的熱詞與前沿:基于Web of Science 文獻計量與細讀/楊敏敏//世界民族,-2022,(1).116~126
黑龍江流域民族學研究概述與當代主要研究課題/樸燦奎,左岫仙//黑龍江民族叢刊,-2022,(1).117~121
近十年西部少數民族民間美術研究的發展態勢與思考:基于2010-2019年國家社科基金藝術學項目的統計分析/周梅,劉興全//民族學刊,-2021,(9).93~100
《禮與俗:在田野中理解中國》拓展民俗研究新視角/秦文碩//民俗研究,-2022,(3).2
少數民族地區中華文化認同的研究現狀與展望/張翔云,何星亮//民族學刊,-2021,(11).12~19
我國民族地區反貧困研究的回顧與展望:基于Citespace 的可視化分析/史敦友,趙放,駱玲//民族學刊,-2021,(9).56~65
中國彝語文研究的回顧與展望(1992-2021):基于CiteSpace 的文獻計量分析/鄒微//民族學刊,-2021,(10).106~114
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研究熱點與前沿動態:基于CNKI 數據庫的知識圖譜分析/趙靜,魏榮//北方民族大學學報,-2022,(2).72~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