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旭
(沈陽城市建設學院,沈陽 110167)
自從改革開放政策實施后,城市化發展迅速,但鄉村發展步伐始終滯后。近年來,國家提出“美麗鄉村”建設號召,進一步加強農村生態建設意識,開展綜合整治工作,一大批特色小鎮正在快速蓬勃發展。承德作為河北省的地級市,地處山區之中,以農業發展為主,在省內經濟發展排名靠后,下轄鄉村經濟發展更為落后。在農村旅游業快速發展下,承德開始從自然環境、人文環境等方面著手,加強鄉村景觀改造設計,為區域經濟發展開拓了新的道路。
鄉村景觀涉及范圍較廣,經過景觀改造可使鄉村整體環境得到優化和提升,主要體現在兩方面。一方面,通過景觀改造可使當地鄉村環境更加規范,整體協調性更強,在現有設施與區域基礎上,將生態景觀元素、綠色基礎設施等融入進來,使景觀服務功能得以完善;另一方面,有利于當地景觀資源的優化配置。在鄉村規劃完畢后,將部分自然景觀放大進行設計改造,可節約部分資源,減少成本。例如,鄉土材料整合運用,將無需二次加工的帶有地域色彩的鄉土植物運送到景點,作為鄉村元素用于景觀改造,不但可營造特色村景,還可節約部分支出,也不會造成環境破壞[1]。
自古以來,村莊始終是傳統文化的發源地,但在城市化背景下,許多地方風俗與傳統文化被取締,使鄉村文化變得岌岌可危,急需保護和發揚。在鄉村景觀設計中,通過景觀規劃設計,對特定景觀文化進行保護和創新,深挖具有當地特色的鄉土文化,不但可以保留傳統文化,還可將地域風俗展現出來,使村民重新找到歸屬感,發現故鄉的美,還可吸引外地游客前來參觀,親自感受田園風光、紅色文化等。例如,杭州桐廬縣荻浦村在景觀改造中,將40 幢古民居與古跡保留下來,使傳統生活與現代生活有機結合,依靠先進工業技術進行村內閑置房屋改造,在保留地域原始肌理與鄉村文化的同時,對房屋使用功能進行升級,提高了村民的居住質量,取得了文化與經濟雙贏效果。
在美麗鄉村建設背景下,河北省提出全面推進城鄉一體化建設,在燕山與太行山一帶打造優質農產品旅游產業區,推動“四美五改”鄉村景觀建設。以承德高新區管轄的板城鎮為例,與市中心相距5 km,區域內有高速公路、鐵路穿過,地理位置優越,交通便捷,擁有豐富的自然資源。在鄉村改造中重點在于當地的山地景觀,該村位于華北平原,為丹霞地貌,擁有低山丘陵山地景觀,山地面積占總面積的76%。近年來,承德高新區對科技創新給予高度重視,并大力推進山地美麗鄉村建設,其下轄的板城鎮成為景觀改造的核心區域之一,應結合區域實際情況,從農田林地、人居景觀、人文景觀等方面著手,探究切實可行的景觀改造新路徑、新方法[2]。
以承德下轄的板城鎮為調研對象,堅持全面性、地域性原則進行景觀調研,調研范圍涵蓋整個鄉村,重點探究當地特色地理人文,如山地景觀、鄉土民俗、廟會等,由此了解當地實際景觀現狀。
3.2.1 農田林地
當地農田景觀內容較多,以農業為主,藥材種植、培育經濟林、旅游業為輔。該區域林地范圍較廣,生產用地相對較少,多分布在鄉村聚落一側,農田林地景觀色彩單一,種植物缺乏多樣性,景觀游覽體驗類項目缺失,游客流量較少,很難帶動第三產業發展。在農業經濟方面,受地勢海拔高度的影響,山地耕地許多處于荒廢狀態,或者承包出去,村民整體收入水平較低,尚無特色經濟產業作為支柱,加上城市化影響,單一化農業生產難以滿足生活需求,許多農村勞動力進城務工,村內逐漸呈現出老齡化、空心化現象,極大的阻礙了農產品經濟發展。
3.2.2 人居環境
在村內建筑布局方面,受山區地形地貌影響,許多村落依山而建,帶狀分布,多朝向山地向陽面。村民多根據自身經濟實力進行住宅改造,造成一定的土地資源浪費,不利于鄉村建筑風貌整齊劃一,在建筑風格、用材等方面與山地環境不協調,還存在坍塌危險;在綠化方面,當地人居綠化缺乏特色,樹種以產業種植樹為主,沒有將街道與庭院綠化整合起來,農田景觀分散在村建筑的周圍,雖然設置一些健身、游樂設施,但缺乏大型公共廣場、綠地等;在鄉村道路方面,村內道路硬化不足,各住戶間的道路聯通不暢,未滿足“硬化到戶”的硬指標,道路普遍根據地形地勢修建,存在曲折蜿蜒、狹窄等缺陷;在環衛設施方面,該區域缺乏垃圾處理機制,大量垃圾在鄉村角落堆積,使鄉村環境與景觀風貌受到不良影響;除鄉村公共服務中心外,村內尚未配置環衛設施,如垃圾站、公廁等[3]。
3.2.3 人文景觀
該村位于山區中,受地理位置影響,在長期發展中形成悠久的宗祠文化,成為非物質文化遺產,如名人軼事、民間傳說、地域風情等。人文要素普遍源于鄉村民俗,各村在歷史變遷與發展中都會保留獨特的鄉土風情,如廟會、剪紙、紅色文化等。但山地村莊的占地范圍較大,人口較少,公共活動空間狹窄,在生產生活方式改變后,一些民俗文化被取消,與村民越來越遠。在物質文化方面,鄉村物質文化反映出以往的生產生活歷史,具有傳承和保護價值,如標志性地域建筑、石磨、水井等,但在調研中發現當地物質文化并未得到充分利用,許多建筑處于荒廢狀態,還有些古老房屋材料需要修繕,保護不到位。
根據景觀調研結果可知,當地在景觀建設中仍存在些許問題,主要體現在鄉土文化傳承、自然景觀保護、人居環境營造等方面。在景觀改造中應從農田林地、人居和人文三個層面著手,堅持生態保護、經濟發展、人文歷史相結合的原則,基于鄉村地域特色,通過景觀改造與設計優化,促進多功能產業發展,實現經濟效益提升、鄉村美化雙重目標。
長期以來,山地居民逐漸總結自然規律,使生產活動與自然環境相適應,營造出獨特的農田林地景觀。站在景觀經濟學角度上看,鄉村產業發展應做到因地制宜,在保護鄉村環境的同時,達到增產增收的目標,當地農田林地景觀改造可采取以下措施:一是打造農業復合型景觀。針對該村種植特色,建造農業復合型景觀,例如在山地農田中合理配置農田作物,如底層種植低矮農作物,如小麥、紅薯等;中層種植經濟作物,如玉米、葡萄等;頂層為林區,整體景觀錯落有致,還富有色彩變化。在樹種選擇上也要更加豐富,優先選用菜葉樹種、鄉土樹種等,如連翹、刺槐、紫花地衣等,將灌木與草場植物配置農田景觀廊道,使農田林網的色彩更加豐富,景觀更加多樣,營造出“三季有花、四季常綠”的觀賞景觀[4];二是創建鄉村生態觀光果園。基于現有鄉村土質,借助生態農業技術,創建生態觀光果園,增加無公害果品的種植量,并開展豐富多彩的生態體驗項目,如果產品促銷、采摘、農博會等,由此提高果園經濟效益;三是加強花卉種植。該村可增加花卉種植量,注重新品花卉的研發,并與旅游觀光結合起來,根據花色、季節、形狀等排列成亮麗的圖案,打造繽紛花海,如“歡慶圖”等,還可專門開辟一處花海作為婚紗攝影基地,與婚紗企業合作,在增加經濟效益的同時,還起到宣傳作用;發展花卉深加工等產業鏈,將花卉應用到食品、精油、SPA 等行業中,吸引更多消費者購買。
4.2.1 優化建筑布局
村內民用建筑風格應盡量協調統一,根據宅基地位置、面積以及居民需求靈活布局,要求院落功能完善,包括浴室、廁所、停車位、雜物間等,便于居民使用;在風格上融入民俗、傳統歷史文化,帶有區域特色符號,使民居得到創新設計,展現出質樸明快的特點,并與周圍環境相協調;屋頂改造應結合當地建筑風格,推薦使用坡屋頂,材料以小青瓦、陶瓦為、石板瓦為主,墻面最好是青磚,可展現出濃厚的古樸色彩;圍墻改造應與民居整體風格相統一,可用本土材料制作,如土墻、山石墻等;大門設計應精細,借鑒傳統門樓造型、比例與材質等,并注重楹聯、門檻等細節部位的設計,充分展現鄉土特色[5]。
4.2.2 增加綠化面積
針對該村現存的綠化面積不足問題,應積極響應習總書記的號召,加快水源涵養功能區建設,在景觀改造中加強植樹造林工作開展,明確重點區域,快速補齊短板,增加對水源涵養區的建設力度。在荒山綠化工作中,要針對荒地較為嚴重的區域植樹造林,因地制宜選擇樹種,如生命力較強的松樹、柏樹等,提高荒山地區的綠化面積,依靠不斷增加的植樹面積使更多植被得到水土涵養,緩解水土流失,改善村內環境,助力美麗鄉村建設。在民居區域內,根據承德土質、氣候與溫度等各方面條件,可在居民房前屋后種植柳樹、杏樹、石榴等適宜粗放型管理、生命力頑強的樹種,上述樹種不但具有綠化功能,還可在豐收季節帶來一定經濟效益[6]。
4.2.3 改善村內道路與配套設施
“要想富,先修路”,道路是鄉村通往外界的必要通道,可根據服務需求修建相應等級的道路,如鄉道、村道、宅間道路等,使村民生產生活需求得到滿足。在道路材質選擇上,多采用透水性材料,即鄉土石材,路寬在2 m~3 m 之間,生產道路需要設置在林地、農田與村內主干道之間,日常車流量較大,對道路硬化程度要求較高,因此道路寬度可拓展到4m 左右。根據村內常住人口數量、鄉村整體規模,合理設置垃圾中轉站、垃圾箱,并在源頭進行垃圾分類,垃圾箱景觀改造可融入鄉土元素,以水缸、木樁等原型進行設計[7]。
美麗鄉村景觀改造不但包含有形物質,還注重當地地域特色文化的挖掘,以文化振興為目標,促進生態文明發展。該村擁有濃厚的文化氣息,在景觀改造中應走特色山村的“文化+”改造道路,實施“文化+旅游”模式,如打造文化長廊、重造公共廣場等,提升村容村貌,使其具備休閑旅游、鄉村體驗、觀光等功能。與農產品相結合打造文化園區,田園變莊園,不定期開展多主題農產品節目策劃活動,營造帶有濃郁鄉土氣息的街市景觀。該村在文化景觀挖掘中,充分利用現有的文化景觀,如古建筑、古樹木、建筑窗花等,將此類景觀元素挖掘和提取出來,整合優化達到“古為今用”的目標。在文化景觀傳承中,傳統民俗作為山地聚落景觀的內涵所在,可通過增加景觀小品將文化魅力充分展現出來,依靠現代造景技術結合傳統文化,使該村的文化精髓得以傳承。在文化資源開發利用中,可利用現代視角看待鄉村景觀,采用鄉土景觀再生法,對景觀元素整合開發,打造全新空間格局,吸引各地游客前來參觀體驗。
綜上所述,在美麗鄉村建設背景下,以承德板城鎮景觀改造為樣本,遵循因地制宜原則,結合鄉村現有景觀與特色文化,促進鄉村資源的優化配置,探尋更為恰當、高效的景觀改造途徑,促進產業體系融合發展。通過實際景觀調研,針對農田林地、人居環境與人文景觀中存在的缺陷,采取相應的整改措施,保證鄉村振興的可持續性,切實打造帶有現代社會特色的鄉村田園文化,為魅力鄉村建設賦予更為深層的內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