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 珊
(廣東工業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廣州 510520)
中共十八大以來,為實現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中國共產黨對貧困治理的力度加大,也更加積極地探索適合中國國情的貧困治理方法。在決戰脫貧攻堅時期,中國共產黨深入探析了農村貧困的內生性原因,即精神貧困,它是導致中國貧困治理后期邊際效益遞減的原因,阻礙了中國脫貧進程。2018 年9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的《鄉村振興戰略規劃(2018—2022 年)》提出要“注重扶志扶智,引導貧困群眾克服‘等靠要’思想,逐步消除精神貧困”[1]。這標志著精神扶貧被正式寫入政策文件。精神扶貧是通過對農村貧困主體精神上引導,來激發其脫貧的內生動力,這是消除貧困、實現長久穩定富裕的最有效方式。
精神扶貧在繼承了馬克思、恩格斯反貧困理論基礎上,根據中國貧困治理的具體情況提出的。精神扶貧的提出同時也創新了中國共產黨貧困治理實踐,充分順應了時代發展進程和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百年奮斗目標。要更好地理解精神扶貧內涵,首先則要深入分析精神貧困的定義和表現。
貧困包括物質貧困和精神貧困[2],物質貧困是貧困的突出表現,精神貧困是貧困的深層根源。精神貧困是指人在思想上、精神狀態上和生活觀念上不能滿足現實需要,落后于社會主流生活,形成了與社會不兼容甚至抵觸的心理狀態[3]。可以改變客觀環境,創造物質條件,但消除貧困最終要靠人民的精神力量。精神力量包括2 個基本方面,即“志”和“智”。這2 個方面密切相關,共同發揮作用[4]。“志”是指克服困難的意志和勇氣,“智”是指解決問題的思路和方法,即克服困難的能力。精神貧困是多種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表現為思想觀念落后、精神狀態低迷、自我價值意識不足、理想目標單一等,是“志”和“智”失衡的表現[5]。精神貧困對中國共產黨的貧困治理造成了較大阻礙,扶貧最大的意義不是讓貧困群眾吃飽穿暖,而是改變人的思想,扶持志氣和智力,要讓個人產生真正的內生動力,堅定其奔向美好生活的信念。
脫貧攻堅戰中,脫貧主體是農村貧困人口。精神扶貧是增強農村貧困人口的文化水平和意識,使其展現出獨立自主的主體性人格,自覺地、主動地進行財富創造以擺脫貧困,全面提升貧困人口脫貧的意志和能力[6]。從實際出發,精神扶貧有多種方式,在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積極引導的前提下加強對貧困人群的教育和培訓,提高貧困地區群眾的受教育水平,提高貧困群眾的技術和技能水平。精神扶貧要有延續性,在脫貧之后的致富道路上繼續激發人民的內在向上意識,防止返貧,走向共同富裕。
精神扶貧不是完全獨立的環節,它依托物質扶貧共同進行。在解決了貧困群體物質匱乏的硬性問題后,結合精神扶貧來助力貧困群體擺脫貧困,這也是中國共產黨全方位關注貧困人民需求的體現。通過“輸血式”的物質給予,穩定好脫貧基礎后,加強精神扶貧,激發貧困人口的自立意識和創造意識,從而推動自發、持久穩定的物質生產和財富創造。精神扶貧的應用開創了貧困治理的新模式,為鞏固黨的執政基礎、鞏固社會主義意識形態建設作出了積極貢獻。
精神扶貧的理論基礎是馬克思、恩格斯的反貧困理論。馬克思、恩格斯的反貧困理論揭露了貧困的根源在于資本主義制度,指出資本主義的生產方式中“在一極是財富的積累,同時在另一極,即在把自己的產品作為資本來生產的階級方面,是貧困、勞動折磨、受奴役、無知、粗野和道德墮落的積累”[7]。馬克思、恩格斯追求的共產主義社會是實現人全面自由的發展,在一定程度上說明了精神層面的建設和發展至關重要。物質貧困日益嚴峻,伴隨而來的是精神貧困逐漸顯現,在反貧困進程中,通過精神扶貧使落后于物質生產方式發展的貧困人口的自主思想意識得到增強,是擺脫貧困的重要方式,也是精神扶貧科學性的重要體現。
精神扶貧的逐步完善來自中國各屆領導人針對扶貧實踐提出的思想觀點,是對馬克思、恩格斯反貧困理論的批判性繼承與中國化發展。從革命建設時期到改革開放再到新時代,中國各屆領導人對扶貧工作采用了多種方式方法,隨著扶貧開發的發展,扶貧理論也逐步完善。毛澤東在新中國成立后除倡導堅持解放和發展生產力外,還強調在反貧困過程中“要把精神多搞一點,艱苦奮斗多搞一點”[8];鄧小平在改革開放時期提出“貧窮不是社會主義”的科學論斷,打破了思想的僵化,體現了精神扶貧的方向和內涵;江澤民提出各級政府和社會各界參與的“他扶”與農村貧困人口“自扶”有機統一[9];胡錦濤在科學發展觀中重點強調以人為本,并明確把開發式扶貧的內涵延伸到了貧困的文化和精神領域;十八大以來,在推進精準扶貧工作進程中,習近平總書記多次提到了精神扶貧并進行了相關論述,提出“扶貧要先扶志”“要充分激發貧困群眾的主體意識”等[6]。中國共產黨將精神扶貧嵌入中國貧困治理過程中結合了理論的科學性和中國國情的特殊性,不僅彰顯了馬克思、恩格斯反貧困理論的價值,也大大提升了中國扶貧的效率和效果。
人民是歷史的主體,精神扶貧是為了人民,價值歸屬點是實現人民群眾的利益。精神扶貧的過程是激發人民群眾主體性,進而加強人民群眾關于脫貧致富的自覺性與創造性的過程。在脫貧攻堅后期,精神扶貧的重要性凸顯。只有更好地激發貧困人口的主體意識,把脫貧的主動權、決策權、控制權慢慢移交到貧困人口自己手中,才能真正加快貧困地區人民脫貧進程并保證脫貧后的奮斗后勁,這也是精神扶貧的價值所在。黨中央提出“各類扶貧項目和扶貧活動要緊緊圍繞群眾需求來進行,支持貧困群眾探索創新扶貧方式方法”[10]。貧困人口脫貧后,精神扶貧仍要在順應鄉村振興和共同富裕潮流方面繼續發揮作用。
對于把握好精神扶貧嵌入貧困治理的價值邏輯,需要堅持貧困人民在脫貧過程中的主體地位,也需要通過扶貧干部的幫助和配合來保障人民群眾的利益。因此,扶貧干部的工作方式和工作作風也是影響精神扶貧成效的重要因素。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貧窮并不可怕,怕的是智力不足、頭腦空空,怕的是知識匱乏、精神委頓”[11]。在精神扶貧中,扶貧干部要防止一味地追求脫貧速度而對貧困群眾進行“脫貧包辦”,這是“等、靠、要”不良思想滋生的原因之一。盲目追求精神扶貧速度只會讓本就邊緣化的貧困群眾更加感受到自己的邊緣存在,這對精神扶貧工作的開展起負作用。因此,精神扶貧要求黨不僅要從貧困群眾自立自強的角度來激發出貧困群眾的主體性,還要從扶貧干部認真負責的角度緊抓其工作作風,建設好扶貧干部的精神扶貧工作意識。避免扶貧干部在扶貧過程中“簡單粗暴”地給予物資和幫扶,扶貧對象“頭腦空空”地接受。
在新時代背景下,扶志扶智是黨和國家在脫貧攻堅戰中立足精神貧困現實作出的正確決策。“注重扶貧同扶志、扶智相結合”是扶貧理論的新發展,為打贏脫貧攻堅戰提供了根本遵循[12]。首先是扶志。在社會主義意識形態建設中,對于人民群眾志向的引導是首要任務。從黨提出的“四個自信”可以看出,無論是在經濟、政治還是文化中,都應該有自身的自信和底氣。中國共產黨精準扶貧之所以取得成功,除依靠全社會合力扶貧的外部力量外,還在于黨注重調動貧困群眾自身的內部力量。內部力量才是努力奮起的源泉,才是關鍵力量。因此,黨現行政策的重點在于為貧困群眾“輸血”的同時要著重培養其“造血”的能力。在扶貧實踐中,精神扶貧轉變了傳統的扶持模式,推進了生活方式、生產方式、思想觀念的多維改善。
其次是扶智。新時代扶貧思想中提出,要實現“真正意義上的脫貧致富”“一方面要讓人民過上比較富足的生活,另一方面要提高人民的思想道德水平和科學文化水平”[13]。因此,黨在改善貧困人口的精神風貌、志氣和勇氣的同時也積極推動科學文化教育和思想道德教育的發展。對于科學文化教育,主要是針對貧困人群中的青少年。扶貧、扶志和扶智是長時間的大工程,必須從青少年入手,普及基本的科學文化知識,阻斷貧困的代際傳遞。此外,還要對貧困勞動力進行勞動技能培訓,提高其脫貧能力和創造更多財富的能力。對于思想道德教育,主要包括理想信念教育、黨政思想宣傳、法制政策普及等方面。精神扶貧是在全社會力量下的大范圍、長時間的支持和熏陶,使貧困群眾的“志”和“智”內化于心,外化于行。數據統計,截至2019 年末,全國農村貧困人口從2012 年末的9 899 萬人減少至551 萬人,累計減少9 348 萬人;貧困發生率從2012 年的10.2%下降至0.6%,累計下降9.6%[14]。精神扶貧嵌入貧困治理的實踐取得了巨大成效并顯示出強大的生命力。
精神扶貧是中國社會主義意識形態建設的重要內容,也是習近平扶貧思想的重要內容。在中國貧困治理過程中,精神扶貧在大扶貧格局下起到了重要作用,體現了中國共產黨獨特的方式方法,同時依靠精神扶貧,中國的貧困治理效能也大大提高。精神扶貧重點在于扶持心理貧困,其嵌入貧困治理的基本路徑主要是,激發脫貧內生動力、轉變扶貧的工作作風與工作方式和構建精神扶貧的多元格局。
由于貧困的觀念已在貧困群眾心中扎根,因此精神扶貧首要的實踐就是要激發脫貧內生動力,要激發全體人民尤其是貧困人民的主體作用,建立自發性、發展性、良性的循環機制。對此,黨從廣大貧困地區中已脫貧或正在脫貧的群眾中找出優秀的示范先例進行宣傳,加強貧困人民的脫貧信心,將“黨扶貧”轉換為“自身脫貧”。同時利用互聯網將貧困人口脫貧的優秀行為和事跡廣泛宣揚,使其在大范圍中發揮帶動作用。另外,黨對貧困地區實行的精神扶貧舉措不僅加速了各個貧困地區的脫貧進程,還影響到了一些非貧困地區,這些區域的人民也燃起了努力奮斗的意識。在此基礎上,黨還鼓勵來自貧困地區但常年在外打拼的人口積極返鄉進行幫扶,將大城市、發達地區的思想觀念、思維模式和生活習慣進行參考和介紹。黨也鼓勵貧困地區的群眾走向大城市謀求發展,充分感受快節奏的生活方式,充實自身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從而激勵自身樹立實現美好生活的目標。
在精神扶貧的具體實踐過程中,黨政干部是減貧政策和制度的制定者、執行者和監督者。因此,在精準扶貧中,黨注重轉變扶貧工作作風與工作方式來更好地推進精神扶貧。習近平總書記要求各級黨委和政府必須帶頭堅定理想信念、勇于擔當,拿出“敢教日月換新天”的氣概,鼓起“不破樓蘭終不還”的勁頭,攻堅克難,乘勢前進[15]。對于貧困人口的精神貧困問題,黨政干部在尊重貧困群眾的客觀需求及其發展趨勢的基礎上創新工作方式,著力消除思想貧困和意識貧困,變“被動扶貧”為“主動脫貧”。具體措施包括組織動員貧困群眾參與各項基礎設施的建設,以生產獎金、勞務補貼等方式發放給多勞多得的貧困群眾,而不是傳統的直接發錢發物的方式;加強教育引導,開辦各類農民夜校和工人的學習小空間,通過講課的方式引導群眾進行學習,而不是大喇叭式的鼓動學習方式[16];通過建立健全激勵和約束機制來增強黨政干部的責任意識,繃緊黨政干部的神經,將考核和審判權交給群眾,而不是形式主義扶貧;強化政府部門以貧困群眾為主的思想意識,真正深入到貧困群眾的工作和生活中去,鼓勵貧困群眾自主處理事務,增加其參與感和成就感,而不是傳統的“政府包辦式”工作作風。
構建精神扶貧的多元格局的首要任務是為打贏脫貧攻堅戰助力,同時也要重視消除絕對貧困后的相對貧困,妥善解決發展過程中的新問題。構建精神扶貧的多元格局,要更多地發揮黨、政府、農村組織和農民的合力作用。黨為農村貧困地區精神扶貧各項措施的實施提供了政治保障;政府在精神扶貧過程中循序漸進地完善公共服務,制定和落實相關政策;農村組織逐漸發展成為農村貧困地區進行自我脫貧的核心力量;農民在精神扶貧層面要關注的重點在于自身能力的提升和對下一代的培養。
農村是農民生產生活的地理空間和文化空間,所以農村內生組織的培育是消除精神貧困的重要一環。黨根據貧困地區地域的特點,幫助貧困村制定相應的社會規范,再通過設立農村內生組織來推動文明鄉風、良好家風、淳樸民風的發展,助力相對貧困的消除,推進鄉村振興。習近平總書記提出,“要富口袋,先富腦袋”[17]。對于貧困家庭來說,擺脫貧困任務中最重要的是培養好下一代。良好的行為規范和價值取向可以抵御不良文化的傳承,教育是防止貧困和貧困文化代際傳遞的根本戰略。因此,政府積極關注貧困地區的教育事業,并投入大量資源,通過學費減免、生活費補貼、助學貸款補貼等一系列補貼政策,解決了部分貧困家庭的教育成本問題[18]。另外,針對貧困地區學生超過了入學正常年齡的特殊情況,政府通過制定緩解性政策來保障學生都能順利完成義務教育;針對貧困地區學生上學路況不佳的情況,政府積極鼓勵發展寄宿制學校,并加緊修橋修路;針對家庭貧困、學習能力差、無法繼續學業的高中生,政府則注重培養其脫貧的實踐能力,結合市場需求,在貧困地區開展實用技能和職業技能培訓,使其不斷適應現代化發展的需要。
中國正處于絕對貧困過渡到相對貧困的節點,精神扶貧不能松懈。需要深入探究新時期精神扶貧的內涵,把握好精神扶貧嵌入貧困治理的內在邏輯。在實踐中注重激發脫貧的內生動力,轉變扶貧的工作作風與工作方式,構建精神扶貧的多元格局。首先,在精神扶貧工作中要充分利用貧困群眾的主體性,激發貧困群眾積極主動地投身于減貧事業,杜絕被動減貧。針對提高減貧成效和減貧成本問題,精神扶貧應通過建立激勵機制和約束機制,避免扶貧干部的不良思想和行為出現。同時,要大力提高貧困人口的自我凈化能力和自我發展能力。最后,無論是在脫貧攻堅背景下還是在鄉村振興背景下的精神扶貧都必須更多地依靠黨、政府、社會、貧困人口等多元主體,綜合多方力量,實現共同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