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樹榮
(新平縣林業和草原局,云南 新平 653400)
野生果樹除直接提供可食果品和食品加工原料外,許多還是栽培的優良砧木,抗性育種材料以及重要的觀賞、蜜源、藥用、香料、油脂、用材和水土保持等樹種。在食物短缺的年代,野生果樹的果實或種子是百姓果腹的食材,為人類的生存和發展作出過極大貢獻。野生果樹具有純天然、無污染、口味獨特、營養豐富、藥食同源、種類繁多、種內變異多樣、抗逆性強、分布廣、用途繁多、資源豐富等特點,仍然具有很大的開發前景和保護價值。
新平縣位于云南省中部偏西南,地處東經101°16′30″—102°16′50″,北緯 23°38′15″—24°26′05″,面積4 233 km2,林業用地面積339 174 hm2,森林覆蓋率64.6%。境內最高海拔3 165.9 m,最低海拔422 m,立體氣候十分明顯。全縣共分為6 個氣候帶,即北熱帶、南亞熱帶、中亞熱帶、北亞熱帶、暖溫帶及溫帶。由于各氣候帶的氣溫、降水不同,各氣候帶的自然植被也不盡相同,有暖性常綠針葉林、溫性針闊混交林、落葉闊葉林、亞熱帶常綠闊葉林、干熱河谷5個生態系統,形成自然生態的多樣性和植物的多樣性。同樣,復雜多樣的氣候類型,豐富的光、熱、水、土資源,優越的生態條件,也孕育了豐富的果樹資源。
新平縣境內野生果樹多達134 種,隸屬51 科83屬[1]。新平縣民常見、常食野生果樹見表1。
新平縣野生果樹種類多,但多數產量不大,由于開發技術不成熟,市場銷售等原因,僅少數種類得到較好的開發利用,大多數種類仍處于民間手工作坊式加工或仍未開發狀態。縣域內資源量大的野生果樹主要是余甘子、野核桃、云南栘衣、栘衣、川梨、山蒼子等[2-4]。
3.1.1 野核桃 新平縣野核桃(俗稱鐵核桃)極為豐富,但產量低、品質差。有3 個利用方面,一是用水代法、壓榨法提取核桃油;二是用果實培育砧木嫁接泡核桃苗;三是高位換種改造。
3.1.2 余甘子 余甘子又名橄欖,在新平縣干熱河谷地區廣為分布,資源量大。民間除鮮食外,還用鹽漬、糖漬的方法加工自食或出售。20 世紀90 年代,新平寶山農工商公司曾生產橄欖汁飲料,后因企業改制、市場滯銷等原因停產。
3.1.3 酸角 酸角零星分布于新平縣海拔1 000 m以下的干熱河谷村寨、路旁。民間除鮮食外,還用果肉泡水代醋或糖漬食用,20 世紀90 年代,新平寶山農工商公司曾生產酸角汁飲料,后因企業改制、市場滯銷等原因停產。
3.1.4 山蒼子 山蒼子又名木姜子,分布于海拔1 700~2 200 m 灌叢及疏林內,果可食用或蒸餾提取油脂作香料。20 世紀80 年代,新平縣外貿部門就用果實、枝、葉提取油脂。
3.2.1 栽培繁殖利用 新平縣部分村民栽培梅、華山松,將其果實、種子在市場上銷售;培育川梨、芒果苗木作嫁接梨、新品種芒果的砧木;培育野生余甘子苗木,然后嫁接玻璃甘、盈玉、熱農1 號等新品種,取得了良好的經濟效益。
3.2.2 采集野生果實銷售 新平縣村民在野果成熟季節,常采集毛楊梅、黃泡、茅莓、高山栲、黑老虎、雞嗉子榕、南酸棗、滇刺棗、云南栘衣、栘衣、銹毛杜英、錫金杜英等的果實到集市上銷售,但銷量不大。
縣域內單株結果量大,具有開發潛力,需要人工資源培育的野生果樹主要是重陽木、黃連木、銹毛杜英、錫金杜英、酸角、粗梗稠李(Prunus napaulensis(Ser.)Steud.)等[5]。資源培育做得最好的是酸角,2013 年,云南貓哆哩集團公司為滿足自身原料供應,投資3 000 萬元到漠沙鎮流轉土地210.7 hm2,種植酸角,共種植嫁接苗3 萬余株。同時在省、市農業專家的支持下,在該基地建成4 hm2酸角種質資源圃,已擁有種質資源230 份,成為縣域內投資最大、規模最大的野生果樹培育基地。
新平縣地域遼闊,立體氣候明顯,氣候類型多樣,物種多樣性明顯。通過多年的考證、資料查閱、遍訪群眾,只能相對地掌握野生果樹資源及大致的分布或數量,對于各種野生果樹的具體分布及可開發的資源蘊藏量還缺乏全面的了解。
要充分利用野生果樹資源,產生經濟效益,要求果實成熟以后能足量、新鮮地送達市場銷售,而2 個因素限制了野生果實的采收和運輸。首先,野生果樹分布零星,很少成片分布,很多高大喬木及藤本類的植物掛果高,如高山栲、毛楊梅、黑老虎、五鳳藤等;而灌木類的植物多具莖刺或葉刺且果實小,如金櫻子(Rosa laevigataMich.)、黃泡等。由于新平山區立體氣候差異明顯,同一山中不同海拔的同種果樹不同植株物候期也有一定的差異,這些因素導致野生果實采集困難。其次,野生果樹多生于無人居住的荒野山林,交通十分不便,即使果實采集后也需要較長時間才能運輸到銷售市場或食品加工企業,易導致果實變質,嚴重影響其食用價值和經濟價值。
新平縣豐富的野生果樹資源只有少數被分析過。只有清楚掌握了野生果實的營養成分,才容易被消費者所接受。很多野生果樹還具有保健、蜜源、鞣質、觀賞、砧木等其他用途,只有清楚認識其各方面的利用價值,才能很好地綜合開發利用,獲得較高的經濟效益。
新平縣解放以后,人口增加較快,為獲得更多的糧食,不斷擴大耕地面積,長期進行毀林開墾,使林地面積減少。新平縣農村居民主要靠砍伐林木獲取生活能源,導致原生植被破壞嚴重。哀牢山區群眾有刀耕火種的習慣,使生物多樣性受到破壞。加之外來生物香澤蘭(Eupatorium odoratum)、紫莖澤蘭(Eupatorium adenophorum)的入侵擴張,所到之處往往形成單優勢群落,很多草本類野生果樹資源不能生存,嚴重影響了灌木或其他喬木類群的繁殖更新。東南葡萄、復葉葡萄、野荔枝[Dendrobenthamia angustata(Chun)Fang.]等過去常見的野生果樹已為數不多[9]。
雖然已摸清新平縣域內野生果樹資源的種類、性狀和分布,但很多種類生長在偏遠的山區且分布零散,還缺乏全面的了解,特別是野生果樹的儲蓄量、數量、利用狀況、營養成分等都需要進一步調查研究和分析。
要開發利用野果,必須了解其營養成分或其他價值,才能讓消費者放心地接受產品。如銹毛杜英、錫金杜英、重陽木(Bischofia javanicaBl.)、賣麻藤、頭狀四照花、粗梗稠李果實的營養成分需進行分析,在保健藥用等方面的價值也值得進一步挖掘。縣域內彝族、傣族、哈尼族人口較多,對野生果樹資源的利用有自己的特色,可通過他們對野生果樹資源利用來開發民族特色商品,不僅可以延續、發揚民族特色食品、文化,也可以使貧困的山區村民獲得較好的經濟效益。
新平縣毀林開墾基本得到遏制,農村居民實行以電代柴,不再建蓋土木結構房屋,加之實施天然林保護工程,林木砍伐量大幅減少。但經濟建設力度加大,各種工程建設占用林地較多,必須在野生果樹遺傳多樣性地區建立自然保護區或進行封山育林,同時農林部門應積極地開展野生果樹的品種收集工作,建立野生果樹種質資源圃,進行異地保護。
縣域內的野生果樹資源絕大多數仍處于自生自滅狀態,開發利用種類很少。因此,應加強種質資源評價,因地制宜選擇果大豐產、適口性好、營養價值高的優良類型和植株,通過嫁接和仿生境栽培,實現規模化和優種化。如頭狀四照花、杧果、雞嗉子榕、仙人掌的果樹就屬于果大、適口性好的野果,可實行規模化種植[10]。
縣域內具有很多可直接生食的野果,如黃泡、毛楊梅、胡頹子、心葉莢蒾(Viburnum cordifoliumWall.)、點葉莢蒾(Viburnum punctatumBuch.-Ham.ex D.Don.)等,由于其肉質多漿容易變質,要積極開展這些野生果實的儲藏、運輸技術研究,以保證產品的質量[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