豐文馨,陳 實,沈明慧,黃 靜
(湖北民族大學,湖北 恩施 445000)
1)自然地理條件。恩施州位于湖北省西南部,地處湘、鄂、渝三省(市)交匯處,區域面積2.4 萬km2。屬亞熱帶季風和季風性濕潤氣候,終年濕潤、降水充沛、雨熱同期、氣候宜人,硒礦資源世界獨有,被譽為“世界硒都”。恩施州是華中地區重要的“動植物基因庫”,有各種藥用植物2 000 多種,被稱為“華中藥庫”。
2)人文地理條件。恩施州是湖北惟一一個少數民族自治州,也是中國最年輕的民族自治州。作為少數民族聚居區,有土家族、苗族、侗族等少數民族,同時恩施州接壤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少數民族氛圍十分濃厚,保留了較多少數民族的風俗文化。恩施州擁有較多聞名遐邇的名勝古跡和景點。例如恩施大峽谷、利川騰龍洞,以及巴東神農溪,都是5A級景區,2015 年唐崖土司城遺址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遺產名錄》。這些名勝古跡、旅游景點打響了恩施的知名度,旅游產業的發展帶動了經濟的發展。
3)政策扶持。恩施州是武陵區集中連片貧困地區,全州2 市6 縣均為國家級貧困縣,有建檔立卡貧困戶34.5 萬戶、貧困人口109 萬人。恩施是湖北省惟一享受西部大開發政策的國家重點扶貧地區。恩施州內設立有鄉村振興局,專門設立了具有本地特色的單位支持和政策支持。實行精準幫脫扶貧政策,對貧困人口實施建檔立卡的政策,并且在農村為貧困人口配給安置房,解決了農民的基本住房問題。在教育方面,出臺了扶持農村貧困大學生的政策,實施了恩施州鄉村振興人才“三年行動計劃”。在恩施職業技術學院實施“一村多名大學生”的計劃使得農村貧困學生可以堅定地選擇求學之路,并且在畢業后能夠返回家鄉,為家鄉建設貢獻自己的青春[1]。
恩施州具有獨具特色的優點和魅力,有國家的政策支持與扶持,發展潛力巨大。
1)地勢原因。恩施州地勢三山鼎立,呈現北部、西北部和東南部高,向中、南逐漸傾斜,中南部相對較低,地貌基本呈現為階梯狀。全州碳酸鹽巖類面積占總面積的54.4%,受該州溫暖多雨氣候的影響,巖溶地貌發育廣泛,生態環境較為脆弱。由于受到地形地勢的影響,恩施州的農業難以進行規模化的開發與建設,難以形成具有規模效應的現代農業。
2)交通落后。恩施州的基礎設施、交通設施比較落后。8 縣市中僅恩施、建始、巴東、利川有火車站,飛機場只有恩施市內一座,市內交通以公交車和出租車為主,州內無地鐵通行,水運落后。在國家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后,恩施州內的公路水平整體上得到了一定提高,但是落后偏遠的山區陡峭崎嶇,甚至沒有公路,只有山路或小道,有的山與山之間只能依靠擺渡的方式,使得山區居民出行困難,難以與外界保持緊密的聯系,人口流動小。
3)人口原因。恩施州有近10 萬戶40 萬人居住在深山區、高寒區、地方病多發區,缺少與外界的聯系,無法緊跟時代發展的步伐,所在地基礎設施落后,生活質量低。該地區人口外流嚴重,許多人選擇去外地工作,流出人口很少再次回到本地發展,造成了本地的人才流失和緊缺。少數民族區高技術人才、高素質居民流出明顯。由于人才集聚效應低,技術攻關投入不足,導致支持經濟發展、產業升級的科技力量薄弱,內生創新能力不足,產業轉型動力不夠。大量青壯年外出打工,留在本地農村的多是老人與兒童,勞動力不足;家庭成員聚少離多,生活的幸福指數不高,孩子的教育問題較為普遍。
1)經濟方面。黨的十八大以來,湖北省平均每年完成15.7 萬人、104 個村以上的減貧任務;2018年,宣恩縣、來鳳縣、鶴峰縣實現整縣摘帽;2019 年,恩施市、利川市、建始縣、巴東縣、咸豐縣實現整縣摘帽;2020 年,湖北省順利實現現行標準下109.9 萬貧困人口全部脫貧,729 個貧困村全部出列,8 個國定貧困縣全部摘帽目標,脫貧群眾“兩不愁三保障”全面實現,區域性整體貧困得到突破性解決。
2)基礎設施方面。2015 年來,全州新建、改擴建農村公路2.8 萬km;農村集中供水率達95.83%,自來水普及率達92.5%,累計解決147.4 萬農村人口的飲水安全問題;全州最大供電負荷、全州用電量分別較2012 年增長108%、76%,農村低電壓和生產用電卡口問題得到有效解決;所有行政村和規模自然村通光纖寬帶,4G 網絡綜合覆蓋率在95%以上,覆蓋廣度與深度顯著增強;新建改擴建文化廣場1 200個,村級活動中心、圖書室、娛樂設施等公共設施逐步健全,恩施州內的基礎建設正在不斷發展中。
湖北民族大學創立于1938 年,前身為湖北省立聯中鄉村師范分校和恩施醫學高等專科學校,是以本科教育為主的省屬普通本科院校。2021 年4 月,學校有4 個校區,占地面積100 hm2,設有20 個學院(部),65 個本科專業,擁有教師1 095 余人,其中,博士330 人,教授133 人,有全日制在校學生17 000余人。
湖北民族大學有部分專業先后獲批了省級、國家級一流專業。2019 年林學、中醫學、電氣工程及自動化、數學與應用數學、漢語言文學、化學、計算機科學與技術、會計學、食品科學與工程、園藝、臨床醫學、思想政治教育、體育教育獲批省級一流本科專業建設點;2020 年英語、新聞學、生物工程、旅游管理、法學獲批省級一流本科專業建設點;該校林學、英語、數學與應用數學獲批國家級一流本科專業建設點。作為全日制的本科院校,湖北民族大學培養的人才專業廣泛。
1)師范類。1938 年,湖北省立聯中鄉村師范分校(湖北民族大學前身)建立,已有80 多年的歷史。師范類專業設有漢語言文學、英語教育、小學教育、體育教育、數學與應用數學等,為培養不同專業的師資隊伍奠定了良好的基礎,為培養教育人才提供了堅實的條件[2]。通過四年專業、系統化的知識學習和大量的教育教學實踐活動,如見習、研習、實習等,湖北民族大學可以為恩施及周邊地區乃至全省、全國培養大批人民教師。從2021 年開始,各學院的師范專業認證工作緊鑼密鼓地安排,按照國家教育部的要求,重新修訂了師范類專業人才培養方案,對培養目標、課程設置、畢業要求等方面作了較大變動和完善,為培養有能力、有素質、有情懷的師范類畢業生以及該校各專業的發展提供了強有力的保障[3]。
2)醫學類。1998 年,創立于 1958 年的恩施醫學高等專科學校與湖北民族學院合并組建成新的湖北民族學院,湖北民族大學現設有醫學部,也是該校最大的學院。醫學部下設臨床醫學、護理學、中藥學、中醫學、醫學影像技術、康復治療學、護理學6 個專業,根據不同專業設置不同學制,進行對口的專業教學。湖北民族大學民大醫院作為該校附屬醫院,為國家三級甲等綜合醫院。聘請有臨床經驗的一線醫生,為學生們帶來真實的病例,讓書本知識與醫學實踐活動相結合,加深了對理論知識的理解,鍛煉了學生們的動腦動手能力。
3)其他類。外國語學院的商務英語專業,充分發揮專業優勢,將恩施富硒茶、魔芋、土豆等土特產推向國內外市場,與農業專業采取合作模式,針對恩施的地理優勢和人們的需求,開發出富有特色的產品,搭建銷售平臺,做大做強恩施本土產業;數學與統計學院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利用所學知識進行軟件開發,利用大數據,搭建新興的大數據分析平臺;民族學與社會學學院的社會工作專業,通過學習兒童青少年社會工作、老年社會工作等課程,積極主動地投入鄉村工作,承擔社會服務管理工作,成為復合型、應用型專門人才。這些專業培養出來的學生可以很好地推動恩施州經濟、文化、教育各方面的發展。
大學生大學畢業后更愿意去往一、二線城市工作,恩施本地人才吸引力相對較低,湖北民族大學在留住本地人才方面有著較大的優勢。
湖北民族大學有25%~30%的學生為恩施州本地人。對該校學生進行的抽樣調查數據顯示,9.58%的同學對于“三支一扶”“西部大開發計劃”“大學生三下鄉”、鄉村振興戰略等有關涉農政策很了解;71.26%的同學有一些了解;19.16%的同學不了解。湖北民族大學對于此類政策有一定了解的同學占比達到80%。國家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出臺了較多政策來加強對鄉村的治理和建設,大學生有責任、有義務、更應該積極地投身于基層工作中,為鄉村振興出力。在學生了解鄉村振興工作方面,湖北民族大學邀請鄉村振興局工作人員來校通過講座、宣講會等方式進行宣傳,學生對其了解也較多。全校有37%的同學愿意參加涉農工作(包括村官、鄉村醫生、鄉村教師、農產品宣傳推廣等),外國語學院、信息與工程學院、醫學部、化學與環境學院所占比例相對較多,分別為18.96%、10.78%、7.58%、7.19%,這4 個學院也設有較多涉農專業。
有37.72%的同學愿意參加涉農工作,大部分原因在于可以積累基層經驗、響應國家號召服務社會,為自己家鄉做貢獻;小部分原因是因為農村工作壓力較小,可以為考公務員做鋪墊,而且大城市就業形勢嚴峻,工作難找。通過調查,總結大學生愿意參與涉農工作的原因主要有3 點。①積累基層鍛煉經驗。這一原因占比最高。由于中國是農業大國,農民數量龐大,參加涉農工作可以更好地深入到人民群眾中去,切實地與他們交流,了解到他們的生活習慣、思想文化和發展需求等,從而獲得寶貴的基層經驗。另外,根據國家政策,參與“西部計劃”等兩年以上的學生在考研或考公務員有一定的傾斜,對以后的工作和生活產生有利的影響。②響應國家號召服務社會。鄉村振興戰略及相關政策的出臺和實施,較多大學生自發地前往經濟相對貧困地區進行幫扶,共產黨員也有一對一服務進行扶貧工作。對于大學生而言,做力所能及的事情,既為建設農村地區貢獻自己的力量,又實現了自我的價值。這也反映出國家所出臺的鼓勵大學生參與涉農工作的相關政策是積極有效的。③對自己的家鄉有深厚的感情,愿意為家鄉做貢獻。湖北民族大學的農村戶口學生較多,部分愿意在獲得一些知識后為家鄉做出自己的貢獻[4]。
愿意參加涉農工作的學生就業意向主要有3個。①79.89%的人愿意從事鄉村教育工作。一方面,因為自身理想、自我價值的實現,愿意投身教育事業,同時也是為了給鄉村的學生帶去同樣的教育資源;另一方面,由于國家支持下鄉教育,有一定的政策引導并給與教師相應的政策優惠和補貼。②有58.2%和52.38%的人愿意從事鄉村旅游開發與推廣。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推動了鄉村生態、人才、產業的振興,對于鄉村發展工作有具體的政策支持和引導。農村有著豐富的待開發的旅游資源,可以創造豐富的旅游財富;部分學生來自農村,希望更好地回報自己的家鄉,為老百姓服務,實現自己的價值。③有近40%的同學選擇從事農村村企事業、自主創業,26.46%選擇在農村科研站工作。
雖然恩施州脫貧攻堅取得了決定性勝利,但作為剛剛擺脫貧困的欠發達地區,發展不充分、不平衡仍然是最大的州情。州域經濟缺龍頭引領,財力薄弱,人才匱乏,工業化水平低,城鄉發展差距較大,農村基礎設施和農業產業現代化水平不高等諸多問題仍然制約著恩施州高質量發展。鄉村振興的重點在經濟、難點在文化,但關鍵在人才,需要廣泛動員包括大學生在內的人才隊伍深入鄉村,發揮其學科專業優勢與文化優勢,服務鄉村振興戰略,積極投入鄉村振興的偉業中[5]。
激發當代大學生自主參與鄉村振興工作,關鍵在于加強其思想政治引領[6]。加強當代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是順應國際國內形勢深刻變化、不同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鋒、社會思潮多元多樣多變這一新形勢的必然要求。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共中央頒布了《關于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意見》《關于進一步加強新形勢下高校宣傳思想工作的意見》《關于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見》等一系列有關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指導性文件,為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指明了方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7]。一方面,恩施農村和高校要在地方各級黨委的統一領導下,進一步學習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以及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教育工作的重要論述,深刻領會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的時代背景、價值意義與豐富內涵,系統設計、一體推進大學生鄉村實踐活動計劃[8];另一方面,恩施高校要全面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加強意識形態陣地建設。通過宣傳鄉村人文環境、組織大學生開展科技文化衛生暑期“三下鄉”社會實踐、鄉村田野走訪等活動加強對大學生的鄉土文化教育,激發大學生積極參與鄉村振興工作的熱情,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同時,恩施州委、州政府和高校還應注重培養大學生對家鄉的感恩情懷,使其意識到將自身價值的實現與家鄉的發展相結合,用自己所學的專業特長為鄉村振興添磚加瓦。
廣泛動員大學生深入鄉村,推動鄉村振興,只靠思想政治引領、國家政策傾向、高校課程改革等措施還不夠,最終還是得靠大學生用實際行動助力鄉村振興,用青春踐行中國夢。
首先,作為大學生要牢固樹立崇高的共產主義理想信念,認真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精神和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準確把握鄉村振興戰略的豐富內涵、精神實質和基本要求。有效利用空余時間學習了解中共中央下發的有關鄉村振興發展戰略,恩施地方政府結合實際情況出臺的發展政策、信息等。
其次,大學生應該努力學習專業文化知識,制定明確的人生計劃,充分發揮自己的專業優勢和特長,助力鄉村振興。教育專業的學生可以為鄉村的教育事業注入年輕的師資力量,醫學專業的學生可以幫助鄉村提升醫療衛生水平,新聞傳播專業的學生可以利用互聯網多媒體等多樣化的平臺宣傳推廣鄉村農產品資源、旅游資源,提升鄉村振興知名度和影響力。各個專業都能夠在鄉村振興中找到契合點,發揮其優勢。
再次,大學生在校期間應參加素質拓展活動、創新創業活動,不斷激發創造熱情,提高創新思維水平和創新能力。充分利用寒暑假加入鄉村振興的行動,參加“三下鄉”實踐活動、鄉村支教志愿服務活動,加強與村民的溝通,增加對鄉村基本情況的了解,培養吃苦的精神,建立與村民的良好關系和深厚情感,為從事涉農工作做好準備。
最后,大學生要樹立正確的求職就業觀念。認識到隨著鄉村振興戰略的推進,農村地區的發展機會不斷增加,城市就業競爭激烈。一方面,大學生在就業之前充分做好職業規劃,參與到農村發展建設之中,這也是拓寬就業渠道的良好選擇,不僅容易獲得更多機會,還可以在很大程度上解決就業難的問題。另一方面,家庭也需要在就業上給予大學生足夠的支持,政府和學校幫助家庭樹立正確的鄉村就業觀念,引導家長鼓勵大學生回鄉就業,為其提供支持。
鄉村振興戰略是黨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決策。高等院校培養的人才是鄉村振興的主體科技人才,高等院校研究生、本科生、高職生及高等院校培養出的以“新型職業農民”“農業首席質量官”為主體的農業人才成為人才培養的重中之重。
培養專業的“三農”科技人才不只是在高等職業教育學校推行[9],也需要有地區優勢的高校進行人才培養改革,更新人才培養方案,培養更多適應區域發展的高素質人才。在恩施地區,除恩施職業技術學院之外,湖北民族大學也要承擔培養“三農”人才的責任,可以增設涉農專業,如土木工程、電子商務、農副產品加工、農業機械化、鄉村環境綜合管理、農村區域發展、果樹花卉生產技術、畜牧獸醫、農村能源開發與利用、鄉村經濟綜合治理等10 余個專業[10]。
湖北民族大學已開設旅游管理專業,學生在學習專業課程的同時應結合本土情況,開設相應的校本課程,讓學生走進農村,觀察實際,加強理論聯系實際的能力。研究民族地區高校鄉土人才培養的時代使命和實現路徑對于該地區破解人才瓶頸制約,為鄉村振興提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具有重要意義[11]。
高等院校人才是全面實施鄉村振興的關鍵。高等學校應肩負起培育涉農人才的使命,研究經濟、文化等客觀條件,根據社會發展需求,結合師資力量及特色條件,為鄉村振興培養有情懷、高素質的專業涉農人才。湖北民族大學作為恩施州重要的高等院校,通過加強對學生的思想引領,使其用實際行動踐行青春中國夢,同時還要結合地方實情,以及地方經濟、文化發展的要求,根據教育部對各專業的標準和要求,不斷修訂人才培養方案,拓寬、完善培養人才的路徑,培養出更多優秀的有志青年,并鼓勵他們投入到鄉村振興的事業中去,為鄉村建設貢獻自己的青春和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