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8月5日,日本著名服裝設計師三宅一生(1938—2022)因病去世,享年84歲。三宅生前設計的服裝以“一塊布”“褶皺”等獨特理念與風格而風靡全球。在全世界的藝術館中,三宅的設計作為20世紀的代表作品占據著重要地位,成為超越時空、國境、種族和階層的大眾化服飾典范。
出生于廣島的三宅一生7歲時經歷了可怕的原子彈爆炸,當時正在上學的三宅因此落下腿疾,導致行走微跛并常覺刺痛。而他的母親因距離爆炸區域近被嚴重燒傷,幾年后離世。或許是出于設計師的矜持,不想讓人們在知道他的遭遇后以同情和異樣的眼光看待自己的工作,長期以來他一直不愿向世間訴說自己這段終生難忘的悲慘經歷。“自己可能活不長,所以想在三四十歲之前做些力所能及的事。遭受核爆不是放棄的借口,我決心已定。”曾經站在核爆中心附近的和平大橋邊,看著由雕塑家野口勇設計的欄桿,年輕的三宅備受啟發,決心走上設計的道路。
高中畢業后,三宅進入東京多摩美術大學設計系學習。在校期間,他曾連續兩次獲得可謂登上時尚創意舞臺的裝苑獎,初露鋒芒。1963年大學畢業后,三宅的服裝秀處女作《布與石的詩》獲得廣泛好評。1965年,三宅遠赴巴黎學習高級定制時裝設計,之后又在姬龍雪和紀梵希等兩家高級定制時裝公司擔任助理,開始其職業生涯。當時,世界時裝界正處于時尚主流從高級定制向高級成衣過渡的轉換期,三宅和森英惠一樣,是為數不多的親身體驗過高級定制文化的日本時裝設計師,又與高田賢三一樣,成為將日本成衣設計推向世界的開拓者。
三宅曾說:“高級時裝定制對我來說是非常好的教育,但是別人已經完成了,我無法超越,必須思考一些與歐洲時尚不同的新東西。人們認為做衣服要先畫草圖,然后有布,再裁剪縫制……這是很好的方法,但也是傳統方法。尋找 ‘別的方法’雖然可能有點叛逆,但我覺得很有趣。”于是,“什么才是新東西”成為三宅一生追逐的創作主題。
1968年,美國國內掀起大規模的反戰運動,日本也出現了全體學生共同斗爭的組織——“全學共斗會議”,以及東京大學學生運動(東大沖突)等事件,世界進入學生運動廣泛開展的時代。那時,戴高樂政權下的法國經濟開始衰退,左翼大學生對經濟優先主義所產生的社會貧富差距深感不滿,憤怒于政府關閉學校,并與警察發生沖突,聲援大學生的工人和市民也參加了示威游行,五月革命由此開始。當時身在巴黎的三宅決定不再只為少數富裕階層提供高級定制服裝,而要為更多的人做服裝:“我要設計像牛仔褲和T恤一樣,不分國家、階層、性別和年齡,貼身又普遍適用的衣服。”
1970年,在赴美國紐約學習高級時裝定制技術半年之后,三宅回到日本,并于當年在東京設立了“三宅一生設計事務所”,開始獨立設計時裝。1971年,他設計的“三宅一生”品牌時裝在紐約時裝周展出,嶄露頭角。
如何利用二維的布包裹三維的身體?三宅一生自從步入時裝設計行業后,一直在思考布匹與人體之間的最佳結合。1973年,在巴黎成衣時裝周上,三宅的“一塊布”概念給世界服裝界帶來了巨大沖擊。他的設計理念扎根于日本的民族觀念、習俗和價值觀,他倡導的不是一般意義上將碎小的布片縫合起來,用平面的布去襯托三維的身體,而是“讓身體與布之間產生合理間隔,讓穿著的人感到身心自由”。這一設計理念動搖了西方人思想中人與衣服的關系。
當時,在世界時尚領域,西方的理念占有絕對優勢,歐洲時尚處于巔峰狀態。尤其是法國巴黎、意大利米蘭可謂“時尚之都”,感性而卓越的時尚服裝均出自巴黎,而外國設計師很難在那里占據一席之地。三宅清醒地認識到巴黎時尚界的絕對主導地位,在稱贊歐洲時尚傳統和嚴格體系的同時,執著地思考“自由和叛逆”可能帶來怎樣的影響。不可否認日本獨特的時尚歷史以及傳統和服對三宅根深蒂固的濡染,但他追求的是更富新意的設計,即體現身體之美、激發出潛藏于人們內心的俏皮與靈動的服裝。憑借自身卓越的能力,三宅在西方時尚界闖出了一片天地。他注意到,不僅是日本和服,印度和非洲也有將一塊布披在肩上的外褂文化,于是提出了“穿上就是衣服”的“一塊布”設計理念,創立了一種與西方服裝觀、時尚觀截然不同的服裝形式。

20世紀80年代末,三宅打破日式和西式服裝的界限,嘗試以一種全新的方式讓面料出現精細的褶皺。其實,這并非三宅創新的想法,因為他一直在探索如何將現代先進技術與古老的針織編織工藝巧妙地結合起來。三宅的創作十分大膽,他沒有在制作服裝前給面料打褶,而是將制作完成的服裝卷起來并扭曲,再將其放入一臺機器,通過對聚酯纖維加熱,使褶皺成為一種固定的版型。由于褶皺是不規則的,因此每件衣服都別具一格且堅韌結實。
1988年,三宅發布了以獨特的百褶技術設計的褶皺服裝;1994年春夏系列中,三宅正式將其作為獨立系列的服裝品牌“Pleats Please Issey Miyak”(三宅褶皺),他也由此被稱為“褶皺大師”。百褶技術是20世紀初由西班牙藝術家馬里亞諾·福圖尼在威尼斯發明的。一般工藝是將百褶加工過的布料裁剪成衣服,但三宅在此基礎上發明了根據衣服的形狀裁剪縫制后再進行百褶的技術處理。利用這種技術制成的服裝,百褶會在意想不到的地方突顯特色,貼合身體,呈現出曼妙多樣的變化;此外,百褶服裝在制作時必須事先計算百褶加工產生的布的收縮率,然后進行裁剪、縫制,因此往往需要加工出比最終尺寸大2.5~3倍的布,才能達到預想的設計效果。這就需要精密編程的百褶機、對布的特性了如指掌的工匠技術,再加上設計者的靈感。也就是說,“Pleats Please”是人與技術緊密配合而誕生的創意品牌。
“Pleats Please”系列服裝兼具雕刻性的造型美和功能性,輕盈舒適、方便靈活,修身而又能充分展示身體的曲線美,不分性別、年齡和體型,瘦人穿上會顯得豐滿,胖人則會顯得苗條;即使折疊之后再展開,也依然有板有型,而且可以水洗。三宅的這一設計主題,推動了“百褶”技術的不斷完善,也為深入挖掘設計的本質與內涵提供了新的借鑒,贏得了時裝界的贊譽。
2010年,三宅又推出了用一根線縫制而成的“A—POC”(A Piece Of Cloth)一體服裝。這款服裝只要用剪刀沿著筒狀的布或針織衫的接縫線裁剪,就能變成上衣或褲子,就像有趣可變的塑料模型一樣。2011年,三宅又推出一款利用可再生纖維材料和折紙技術設計而成的有趣服裝“132 5.ISSEY MIYAKE”,該款服裝在設計上最大的特點就是吸收了日本傳統的折紙藝術,由于材料的抗皺性強,不需要二次打理,穿在身上完美呈現了 “一塊布”效果,不穿時則可折疊成平面圖形,便于收納和儲存。三宅此款服裝的設計意圖是為了突出地球環境惡化和國內制造業空洞化的狀況。
在手工藝方面造詣頗深的英國設計師喬納森·安德森評價三宅“對手工藝技術的努力,改變了我們對時尚的看法”。三宅對手工藝和民間藝術的關注始于其職業生涯早期,那時他經常從罩衫等日本民眾的工作服裝中獲得設計靈感,從中可以看出,三宅對普通人的日常生活與勞動滿懷一種平靜而深刻的敬畏之情。

晚年的三宅非常熱心于向年輕一代人闡述“設計的可能性”。2007年,三宅跨界參與創立了日本第一家設計博物館“21_21 Design Sight”,擔任館長兼設計總監。這座博物館由世界級建筑大師安藤忠雄設計,安藤評價說,三宅對于探索“一塊布”的可能性有著不懈的熱情與堅持,他的設計已超越了單純美學的范疇,舒適而最大程度地彰顯個人氣質。2011年夏天,3·11日本大地震發生僅4個月后,三宅在 “21_21 Design Sight”舉辦了名為“東北的潛力、心與光”的展覽會,為“與嚴酷的自然共存,用漫長歷史打磨的手工藝創造出強大日用品的東北人民”的災后重建加油鼓勁。展覽會匯集了白石和紙、津輕古銀針扎、裂織、襯墊、草木染色和針織技術等各種手工藝。
三宅對手工藝的關心既不是單純的懷舊主義,也不是裝飾在美術館里的藝術,而是扎根于生活。三宅曾說,日本有必要像歐美各國一樣將優秀的設計作品和資料收集起來,建立檔案——檔案就像是一個源泉,為如饑似渴的年輕人提供創作資源。遺憾的是,三宅的這個愿望未能實現。盡管如此,三宅于2004年設立的公益團體——三宅一生設計文化財團,擔負起了培養新人、振興設計行業的使命。
三宅一生對創新性的極致追求,恰如其分地體現在經典的褶皺設計上。從“一根線、一塊布”開始的服裝制作,是與傳統的高定模式截然不同的“另一種方法”。
20世紀七八十年代,日本合成纖維產業正處于飛躍時期,三宅與東麗公司等企業合作,利用以最新技術制造的聚酯和尼龍等材料,在以天然素材為主流的市場上打出了“新”字,并催生了“三宅褶皺”等多款服裝品牌。可以說,三宅正是借助了創新的力量,克服“一塊布不裁剪很難做出造型”的難題,實現了聚酯產品百褶服裝面向所有人群的定制業務。
三宅設計的服裝同樣深受音樂、電影、時尚等各界名流的青睞。像1980年代風靡全球的牙買加歌手、模特、女演員兼作家葛蕾斯·瓊斯,以時髦著稱的歌壇巨星Lady Gaga,著名演員梅麗爾·斯特里普,以及世界著名時裝評論家蘇西·門凱斯等,都是三宅服裝的忠實擁躉。她們的人種、體形和年齡各不相同,但穿上三宅服裝,都能盡展個性魅力又不失獨特的“三宅”風格,充分體現了“穿著者優先”的三宅設計哲學。
在電影《斯蒂芬·喬布斯》(2015)中,主角喬布斯經常身著黑色高領毛衣,而實際生活中喬布斯身穿的黑色毛衣就是三宅品牌之一。喬布斯愛穿高領毛衣大約始于他首次訪問索尼公司時。20世紀80年代的一天,喬布斯在索尼公司參觀時對公司員工的統一著裝感到驚奇,詢問公司董事長盛田昭夫后得到的回答是,“二戰”后日本經濟很不景氣,而簡潔大方又相對實惠的公司制服很受歡迎。當時索尼公司的員工制服就是由三宅設計的,喬布斯回國后也想讓三宅為蘋果公司的員工定制馬甲,但員工們似乎并不接受,盡管如此,喬布斯還是定制了自己經常穿的一款三宅高領毛衣。
1990年,三宅一生為威廉·福賽思率領的法蘭克福芭蕾舞團設計演出服,他創作出一種如羽毛般超輕薄且帶永久性褶皺的滌綸緊身運動套衫,得到舞蹈演員們的認同;在1993年的T臺秀上,三宅沒有使用專業服裝模特,而是讓該芭蕾舞團的演員們穿上三宅品牌展現時尚風姿。
三宅的功績不僅在于創新的設計與技術,還在于精心培養年輕人才,將“時尚產業界為現代社會作出持久貢獻”作為品牌的責任。1999年,三宅從一線退至幕后,并先后培養了瀧澤直己、藤原大、高橋悠介等多位年輕的設計師,讓他們掌管三宅一生設計事務所的工作,不斷推進三宅品牌的發展。1982年就進入三宅事務所、負責品牌研發與設計的瀧澤直己說,作為自己的良師益友,三宅之所以被稱為“世界的三宅”,不僅是因為他不斷推出革新性的作品,還因為他善解人意,內心充滿了愛。“做衣服就是造福”——這是三宅經常說的話。盡管已經退休,但三宅仍不斷追求創新,2007年在自己的設計事務所內設立了獨立的研發團隊Reality Lab,著力于面料研發和團隊合作,根據21世紀面臨的新問題不斷探索服裝設計走向,提出更多的創意。

被稱為“面料魔術師”的三宅曾說,自己始終把設計出一種從未有過的既輕便又便宜、能進入人們日常生活的服裝為目標:“利用可再生資源及所有素材,制作出既可水洗又不會產生褶皺,或者產生褶皺卻很有趣的服裝,這是我一直以來不斷挑戰的目標。對于時裝,我不太在意模式,只考慮衣服本身,尤其是它的經久耐穿。”因此可以說,三宅是一位脫離了“時尚(模特)范疇”的創作者、一位“異質”設計師,他不刻意追求流行趨勢而致力于開發服裝素材與加工技術,不過分強調裝飾而注重身體造型。三宅設計的服裝在巴黎時裝周上也以不斷的推陳出新而獨樹一幟,與其說是走秀,更像是一場現代藝術的表演,觀眾仿佛在高雅、安寧、干凈的美術館里享受時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