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幣自誕生起就被帶上了象征國家主權的幸運符,由此而成為一個國家的象征、財富的證明、交戰的利器、金融的工具、促進貿易和發展經濟的杠桿。因此,我們中國人又將它稱為“泉幣”。
在各類藝術品中,唯獨錢幣的身份最為特殊。它既有真金白銀的內在品質,又有精致華美的藝術外表。從早期的城邦到后來的國家、區域及經濟共同體,每種錢幣各有自己獨特的設計風格。錢幣一旦進入收藏領域就變成了稀有的藝術品和文物,年代越久,地位越高。而刻寫在錢幣上的銘文與圖案則被稱為金屬文獻,它是研究社會歷史文化的珍貴史料,受到學界的普遍珍視。如19世紀的拿破侖幣(“拿破侖幣”是人們對于拿破侖統治時代所發行的各種硬幣的統稱)就是其中的典型。盡管當時歐洲有不少人痛恨拿破侖(本文中的拿破侖均指拿破侖一世),但當他們見到金光燦燦的拿破侖金幣時卻也愛不釋手。
在錢幣上刻印圖案有著悠久的歷史。早期錢幣的幣面上有猛獸猛禽、神靈和帝王們的圖像,后來也有英雄俊杰、珍稀動植物或圣地風景等浮雕圖畫。法國早期的錢幣上所刻的圖案就是古希臘、古羅馬神話中的神靈。1498年,法王路易十二出兵占領了意大利的米蘭王國,掠得大量金幣,他看到意大利金幣上都刻著歷代國王們的頭像,很是羨慕,回國后便將自己的頭像也刻到了法國的硬幣上,被稱為“代斯頓”,意即“腦袋”。從此,法國錢幣正面有了首腦路易十二頭戴桂冠的頭像。據說,最初頭戴桂冠的人是凱撒大帝——他為了掩飾過早謝頂這個缺陷而戴上月桂花冠來裝飾自己稀少的頭發。后來的羅馬帝王們因崇拜凱撒而將頭戴桂冠當作勝利、光榮、智慧和勇敢的標志,于是我們在古羅馬的錢幣上就見到了不少頭戴桂冠的帝王頭像。
自16世紀初到18世紀末,法國錢幣上的頭像一直被歷代法王們的腦袋所控制。但在1789年的法國大革命爆發后,路易十六被送上了斷頭臺,錢幣上的法王腦袋也被搬了下來。在此后的幾年間,古代神靈們又回到了法國的錢幣上。法蘭西第一共和國于1792年9月22日成立后,革命者為了切斷與宗教的關系,廢除了代表教權與皇權的格里歷,創立了革命的新歷法,以共和國誕生的當月為歲首,是為共和元年。在這期間,革命政府也發行過一些小面額的錢幣,幣面上刻的圖案仍是神像,如共和二年(1793年)發行的銀幣就是一位正在為法國書寫憲法的長翅天使圖像。


1795年4月,法國國民議會決定改革幣制,以十進制取代十二進制,用法郎取代里弗爾(livre)作為法國的貨幣單位,使廢除了300多年的法郎死而復生。熱月黨人組建的督政府于共和四年(1795年)發行了一款5法郎的銀幣。因督政府主席由5位督政官輪值,他們誰也不敢將自己的頭像刻在銀幣上,于是這款銀幣的正面刻了古希臘神話中的三位神靈:位于幣面中間的大力神海格力斯用雙臂將兩位女神擁在胸前,右側的自由女神右手握著一根象征權力的木棒,木棒頂端蓋著一頂象征自由的弗里吉亞帽,左側的平等女神左手拎著象征公平的天平,兩人空著的另一只手握在一起。
法國大革命期間社會失序,起義與政變交替發生,在短短10年之內,國家相繼出現了君主立憲派、吉倫特派、雅各賓派、熱月黨人及督政府等多種政權形式。執掌政權的領袖們如同熱鍋里的烤餅被快速翻個出鍋,直到1799年11月9日拿破侖通過霧月政變推翻了督政府、建立起執政府之后,這種混亂局面才得到終結。
愛錢是人類的通病。拿破侖貧窮的時候也很愛錢,他對錢幣的味道嚼了又嚼,不斷品味著它的苦澀與甜美。拿破侖家族原是意大利的破落貴族,當科西嘉島被法國占領后他們成了法國人。拿破侖16歲時父親過世,迫于生計,他只好輟學當兵,攢下每個硬幣送給母親養家。當了士兵的拿破侖夢想著當將軍,像亞歷山大大帝和凱撒大帝那樣去征服世界。在法國大革命的動蕩歲月里,拿破侖看到了實現夢想的舞臺,憑著他對歷史的諳熟以及在炮校學到的軍事技能,入伍不久就出人頭地了……當他坐上了法蘭西共和國第一執政的交椅時,法國內憂外患交加,經濟衰退,通貨膨脹,民不聊生。歐洲各國的君主們又結成反法聯盟,從四面向法國撲來。拿破侖上任伊始首先去抓錢袋子,控制貨幣發行權。他創立了法蘭西銀行,采用積極的貨幣政策消除大革命帶來的蕭條,從而使社會生活得到安定。1803年頒布幣制改革法令,統一度量衡,實行金銀復本位制,一批新造的拿破侖幣隨之面世,年輕的拿破侖頭像開始在法國的金銀幣上閃亮登場。
貨幣是一種絕佳的宣傳媒介,隨著拿破侖幣的出爐,拿破侖很快就成了家喻戶曉、婦孺皆知的大人物。瞧瞧這枚金幣上的拿破侖:他鼻梁高翹,目光深沉,下頜微收,柔軟的卷發蓋在前額上。裸著頭與脖子的拿破侖肖像與從前那些戴著冠冕與領巾的法王們肖像相比顯得無拘無束、自然大方。金幣外環銘文標明的身份是BONAPARTE. PREMIER CONSUL(波拿巴 第一執政官);金幣背面圖案也沒有了法王的徽章,而代之以雙橄欖枝作裝飾;下方左側的雄雞圖案是首席雕刻師查爾斯·皮埃爾的標記,正中以革命歷羅馬數字. ANXI. (共和十一年,1803年)標記年代,右側的A字是巴黎中央造幣廠的代號。由此奠定了拿破侖幣的大致式樣。
在拿破侖任第一執政的時候,他主持發行的硬幣主要是小面額銀幣,當他稱帝之后大額硬幣有所增加,以20法郎的金幣為主流——據統計,在1803—1815年的13年里,法國發行的20法郎金幣近2000萬枚。這些金幣的含金量都在90%以上。它們后來成為歐洲市場上的俏貨,甚至形成一種約定成俗的稱謂:“一個拿破侖”,即指一個20法郎的拿破侖金幣;“雙拿破侖”,指的是一枚40法郎的拿破侖金幣。若能順手從口袋里掏出拿破侖金幣者就被看成有錢人。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后拿破侖幣才真正退出流通。

雨果曾在《悲慘世界》中評價拿破侖說:“倒下的拿破侖仿佛比站立的拿破侖更加高大。”如果套用這句話來品鑒拿破侖幣的話也非常貼切,即:退出市場流通的拿破侖幣比流通時期的拿破侖幣更加值錢。后來的錢幣收藏家們恨不得挖地三尺也要把拿破侖時代發行的錢幣搜羅齊全。泉友們從最初發行的小面額硬幣到后來發行的大面額貴金屬幣,從法國國內發行的硬幣到法國之外各附屬國發行的硬幣,從鑄造工藝到圖案設計,從造幣材料到幣面品相,從發行數量到存世數量,一枚枚地聚攏,一版版地比較,根據其稀有度與品質高低稱重論價。有些存世稀少的拿破侖幣售價可超出原面值的幾百倍、幾千倍,一枚在共和時代發行的1法郎拿破侖銀幣賣出幾千美元也算不上稀奇事。
鑒于拿破侖幣越來越值錢,研究拿破侖幣的版式與發行量就成為一種實用的學問。但拿破侖是個善于折騰的人,使得拿破侖錢幣的版式變化迅速、品種繁多,要想將這些版式變化都說清楚可不是一件容易事。1803年,拿破侖為了讓錢幣能體現出新政府的精神面貌,發揮其較好的宣傳作用,他要求改善錢幣的設計與雕刻效果并加強防偽功能,特委任財政大臣戈丹舉行了一次錢幣設計競賽。當時參賽的錢幣設計師眾多,除了法國人之外還有瑞士和比利時雕刻師。通過這次競賽篩選出來一批技藝精湛的錢幣設計師,成為國家制作貨幣的中堅力量,從而使拿破侖時代出產的錢幣有了數量和質量的保障,同時在外觀上也有了精美的品相。因此,在拿破侖時代,錢幣制作的花樣很多,各種材質和面值的硬幣都有不同的版式。每當拿破侖的職位有所變化(如第一執政、法國皇帝、兼任意大利國王等)都會在錢幣上表現出來,即便是在短暫的“百日王朝”期間,他還發行了百日版金幣。



有研究者考究出僅20法郎金幣就有8種版式、72個版別,每一種版式都有其獨特含義和藝術特色。比如:波拿巴第一執政版,這款金幣也被稱為“拿破侖無桂冠頭像革命歷版”;拿破侖戴桂冠頭像的共和國版,表明他已由終身執政加冕為法蘭西帝國的皇帝,金幣背面的銘文也由共和紀年變為格里歷(即公歷紀年);拿破侖戴桂冠頭像的帝國版,該版的重點變化在于錢幣背面的國名由法蘭西共和國更改為法蘭西帝國。尤為珍貴的是拿破侖戴桂冠頭像的百日版,因為它是拿破侖幣的終結版,誕生在特別險惡的環境條件下。1815年3月,拿破侖自流放地厄爾巴島悄然重返巴黎,復辟的路易十八逃亡,帝國統治重建起來。歐洲的宿敵們立即組成了第七次反法聯盟攻打法國。拿破侖兵敗滑鐵盧,6月22日帝國崩潰,因而被稱為“百日王朝”。據說當時制作的硬幣有些還沒來得及進入流通就被封存重鑄了。由于當今交易市場上少見,所以每枚金幣的價格被升值到2000~10000歐元。
盡管拿破侖幣版式變化多樣,但在設計風格和內容上最明顯的特征可歸結為四點:一是錢幣正面的拿破侖頭像從無桂冠過渡到戴桂冠;二是錢幣上的銘文從 “First Consul”(波拿巴第一執政)過渡到“Napoléon Empereur”(拿破侖皇帝);三是錢幣上的紀年方式由革命的共和歷恢復為格里歷(公歷);四是錢幣上的國家稱號由“法蘭西共和國”改為“法蘭西帝國”,錢幣背面的花邊裝飾由象征和平的橄欖枝變成了征戰勝利與榮耀的月桂枝。此外,人們還會見到錢幣上的暗記、雕刻師簽名與造幣廠的代號也有多種變化,這是因為拿破侖時代法國的20多家造幣廠都曾生產拿破侖幣,同時還在意大利的羅馬、熱那亞和都靈,荷蘭的烏得勒支,瑞士的日內瓦等造幣廠也制造過拿破侖幣。
評論家認為,拿破侖幣是拿破侖政權的標志物,反映在這些錢幣版別上的變化,揭示了拿破侖有著深厚的帝政情結。他從積極推翻法國的封建專制制度為始,最終自己卻也逐漸滑進了專制的帝制泥潭而不能自拔。因此,他被評為兼有天使與魔鬼兩重性的雙面人物。
當拿破侖變成了歷史人物和故事主角的時候,愛他的人和恨他的人都隨著他和他的時代一同逝去,后來的人們大都成了喜歡觀看歷史故事的觀眾。也許是制作拿破侖紀念幣的藝術設計大師們摸透了人們的心理,他們設計的拿破侖紀念幣蘊藏著豐富的文化意趣,如果你能一枚一枚地看過來,便可了解拿破侖生平中許多戲劇性故事。
先說說慶祝盧浮宮博物館創立200周年紀念幣。拿破侖當政后曾對盧浮宮進行了大規模擴建,為的是容納他在征服歐洲各國時掠奪來的大量文物和藝術品,據說多達幾千噸。拿破侖戰爭失敗后,有不少國家曾向法國追索他們的文物及藝術品,但被迫歸還的僅有5000多件,仍有大量珍寶被留下,因而使盧浮宮成為世界四大著名博物館之一,參觀過這座藝術寶庫的人無不為它的藏品之豐富而感嘆。法國人為了紀念拿破侖對盧浮宮所作的巨大貢獻,特意在1993年慶祝盧浮宮博物館成立200周年之際由巴黎造幣廠發行了一套6枚100法郎面額的金銀紀念幣,其中包括拿破侖紀念銀幣。銀幣正面的圖案取材于大衛油畫《拿破侖加冕圖》局部,外環的銘文為“受崇敬的拿破侖”。為了更完美地展示人物畫像,標示法蘭西共和國主權的文字被縮寫為RF。紀念幣背面為盧浮宮博物館的館舍圖案。
第二枚是路易斯安那售地200周年紀念幣。路易斯安那原是西班牙1762年在新大陸奪得的殖民地,1800年通過密約轉給了法國。1803年,拿破侖將面積近3000萬英畝(合214萬多平方公里)的土地以每英畝3美分的價格出售給了美國。雖然有人曾將拿破侖售地視為賣國行為,但了解歷史背景的人都認為,售地是拿破侖征服歐洲的一個重大戰略選擇。因此,2003年法國政府為紀念拿破侖將北美的路易斯安那售給美國200周年,發行了一款1.5歐元的紀念銀幣。幣面中心是法國在北美所占土地的地圖,站在地圖左邊的是美國總統托馬斯·杰斐遜,右邊是法國執政拿破侖。銀幣背面描繪了路易斯安那州的小號手以及海洋與陸地風光。
第三枚是拿破侖頒布《民法典》和拿破侖加冕200周年紀念幣。1804年,拿破侖完成了兩件大事:第一件是由他親自主持編制審定的 《民法典》(也稱《拿破侖法典》,被認為是歐陸法系的源流和支柱)于當年3月21日正式頒布;第二件大事是加冕稱帝。鑒于當時國內外局勢動蕩難安,拿破侖決定通過建立帝制鞏固政權,從而實現他征服世界的夢想,并于當年12月2日舉行了加冕典禮。2004年,為了紀念拿破侖頒布民法典和加冕200周年,法國巴黎造幣廠發行了這款1.5歐元紀念銀幣。銀幣正面圖案的左下方是象征拿破侖皇朝的鷹徽,右邊是裝訂成冊的《民法典》。銀幣背面是拿破侖頭戴桂冠的肖像,其背景則是拿破侖于1804年底在巴黎圣母院加冕時的背影,可見一枚小小的硬幣所負載的歷史文化含量。
第四枚是奧斯特里茨戰役勝利200周年紀念幣。1805年12月2日被拿破侖看作是他自己的幸運日。就在他加冕稱帝一周年的當天,他率領的7.5萬法軍同沙皇亞歷山大一世和奧皇弗朗茨二世率領的8.7萬聯軍在波西米亞的奧斯特利茨村(位于今捷克境內)開戰,史稱“三皇會戰”。在雙方激戰的關鍵時刻,陰暗的天空紅日破云而出,法軍愈戰愈勇,最終由中路破陣獲勝。拿破侖認為,這場戰役的勝利是一個最好的加冕周年慶典,由此也讓他贏得了以少勝多和歐洲第一名將的稱譽。2005年,為紀念拿破侖在奧斯特里茨戰役勝利200周年,巴黎造幣廠發行了一款1.5歐元紀念銀幣。銀幣正面描繪的就是戰場上破云而出、光芒四射的太陽,拿破侖統帥身著長袍,雙手背在后面望著天空,顯現出一副悠閑自得的樣子。銀幣背面描繪了法軍乘勝追擊殘敵的作戰情景。
第五枚是女性系列之“約瑟芬·德·博阿爾內”紀念銀幣。約瑟芬·德·博阿爾內是拿破侖至愛的前妻。由于她無法生出為拿破侖繼統的兒子,加之在拿破侖戰爭中需要緩和與奧地利帝國的矛盾,在奧地利首相梅特涅的撮合下,拿破侖與約瑟芬離婚,迎娶了奧地利皇帝弗朗茨一世的公主瑪麗·路易絲為妻。但是,多情的法國人還是喜歡這個征服了拿破侖的約瑟芬,認為她是個“賢內助”,曾為法國人做了許多好事。2018年,巴黎造幣廠在發行的女性系列中選擇約瑟芬為10歐元紀念銀幣中的人物,銀幣正面刻的是大衛油畫《拿破侖加冕圖》中拿破侖為其妻約瑟芬戴皇冠的畫面,銀幣背面則刻了約瑟芬的圖像。
第六枚是播種者系列之“芽月法郎”紀念銀幣。在歐洲,播種者以“我播種,我變得更加富有”的含義深受藝術家們的喜愛,在各種繪畫和雕塑作品中都有播種者的身影。19世紀末,當播種者被法國新藝術雕刻家路易斯·羅蒂雕刻在了法國錢幣上,這個戴著弗里吉亞自由帽在陽光下撒種的女子就成了法國貨幣的象征,常常出現在法國錢幣、郵票和紀念章上。而“芽月法郎”因誕生于以法國大革命歷法紀年的共和十一年芽月17日(1803年4月7日)而得名。它作為拿破侖幣制改革后制造的法定貨幣在法國貨幣史上有著十分重要的地位。早在2003年,法國政府已經發行過一套芽月法郎誕生200周年紀念金銀幣;2019年拿破侖誕辰250周年時,又啟動了一套播種者系列的貴金屬紀念幣項目,共制作5個面額不等的品種。這套紀念幣正面圖案都是播種者的身影,背面左半邊是拿破侖胸像、拿破侖的蜜蜂族徽和拿破侖的將軍們,右邊的浮雕是以大衛的油畫《跨越圣伯納德隘道的波拿巴》為底本刻成的。無論從哪邊看,圖案都很和諧美觀。
還要提到的一枚是波蘭名人愛情故事系列之“拿破侖與瑪麗·瓦萊夫斯卡”紐埃紀念銀幣。這個紀念浪漫愛情的銀幣系列是波蘭造幣廠于2014年為紐埃國(Niue,太平洋中南部庫克群島中的一個島國,如今人口僅有1600多人)制作的。銀幣外觀為橢圓形,面值為1紐埃元。該系列中共有五對波蘭名人情侶,每一對情侶都有著獨特而凄婉的故事,位于前列的是拿破侖與他的情人瓦萊夫斯卡。
由于紐埃是英聯邦的準會員國,受英國保護,所以這套紀念幣的正面圖案中都有一幅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二世的頭像。銀幣背面則是情侶的雙人頭像及姓名。在這枚拿破侖與瓦萊夫斯卡的紀念幣上,正面圖案除英國女王的頭像外還有一座雄偉的建筑——瓦萊維采宮(Walewice),它曾是拿破侖在波蘭與瓦萊夫斯卡住過的愛巢。銀幣背面的拿破侖與瓦萊夫斯卡雙人胸像由兩幅油畫拼接而成。頭像周圍由并蒂花枝纏繞,花結之間鑲嵌著名貴的水晶。據研究者稱,拿破侖的這幅胸像取自大衛的油畫《拿破侖在書房》,經藝術家的巧手剪裁被組合在這枚銀幣上,猶如并肩相擁的夫妻,看起來珠聯璧合、天衣無縫。
這枚銀幣背后所蘊藏的愛情故事足可寫出一部長篇小說來。1807年,拿破侖在耶拿之戰中打敗了普魯士和奧地利聯軍之后入駐波蘭華沙,他準備以此為基地進攻俄羅斯。曾被普、奧、俄三國瓜分了三次的波蘭人這時看到了復國的希望,便把拿破侖當成救星和解放者夾道歡迎,捧漿慰勞。瑪麗·瓦萊夫斯卡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來到了拿破侖的身邊。當時她雖然剛滿20歲,卻已經成為一位老伯爵的夫人和一個兒子的母親。拿破侖被她的美麗和善良打動了,二人從此成為情侶,波蘭人將她稱為拿破侖的波蘭夫人。拿破侖當時也沒有讓波蘭人失望,他帶領的軍隊幫助波蘭人奪回了大量失地并建立了華沙大公國。遺憾的是華沙大公國隨著拿破侖戰爭的失敗也被普、奧、俄三國重新瓜分,唯獨留下了拿破侖和瓦萊夫斯基的愛情故事為后世所傳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