儲怡婷,張金良
揚州大學物理科學與技術學院,江蘇 揚州 225009
《普通高中物理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以下簡稱新課標)將物理學科核心素養作為物理教學的重要目標。培養目標的更新往往伴隨著與之相匹配的教學評價的革新。因此,指向核心素養的教學設計就不再完全依據教師怎樣教的思路開展,而應以關注“學生如何學”的思路為主。此外,傳統教學設計中的評價手段也難以滿足新時代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需要。逆向教學設計作為一種新的教學設計模式,以學生的預期學習結果(終點)作為起點來設計教學活動,既能引導教師緊扣學科核心素養的學習目標,又真正體現了以學生為主體的育人思想。
在經典的泰勒模式的基礎上,美國課程改革專家格蘭特·威金斯(Grant Wiggins)和杰伊·麥克泰格(Jay McTighe)于1999年提出了一種全新的教學設計模式——逆向教學設計。逆向教學設計主要由明確預期結果、確定合適的評估證據以及設計學習體驗和教學三個階段組成。相比于傳統教學設計的“目標—活動—評價”過程,逆向教學設計提倡教師在設計教學活動之前,就思考評價學生學習結果達成情況的方法,即“目標—評價—活動”,這是一種“以終為始”的設計。威金斯和麥克泰格在《追求理解的教學設計(第二版)》一書中,提出了一套逆向教學設計模板,用于快速檢查、調整“評估證據”(階段2)和“學習活動”(階段3)與“既定的目標”(階段1)的匹配程度,但是該模板對每個環節設計依據的闡述還存在不足。因此,在此基礎上,運用文獻研究法,建構出了一套具有明確的每一階段的設計根據和來源的高中物理逆向教學設計模板(表1)。現將該模板中涉及到的術語解釋如下:
表1 高中物理逆向教學設計模板
大概念:用于課程、教學和評估方法的核心概念、原則、理論和過程,可以超越特定單元范圍進行遷移,從而連接碎片化知識。
理解六側面:人理解知識后的六種不同層次的能力表現,包括能解釋、能闡明、能應用、能洞察、能神入和能自知。
GRASPS:教師可以使用GRASPS工具來架構表現性任務,以顯化學生的學習表現,便于課堂教學評價的實施。各要素分別代表目標(Goal)、角色(Role)、對象(Audience)、情境(Situation)、表現或產品(Performance/Product)和標準(Standards)等。
以2019年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第一冊第三章第三節“牛頓第三定律”為例,運用該模板進行逆向教學設計。
新課標指出,要將發展學生的物理學科核心素養作為物理教學的重要目標并落實于教學活動中。因此,高中物理逆向教學的目標設計應當從物理核心素養出發,突出素養立意。以“牛頓第三定律”為例,本節課主要建立的物理觀念是“相互作用觀”。在對課程標準進行深入研讀的基礎上,明確了本節課主要涉及的大概念: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和運用牛頓運動定律對物體進行受力分析。然后,參考朱偉強和崔允漷提出的分解策略和方法對內容標準進行了分解,最終擬定了該節課逆向教學設計的第一階段——“預期結果”(表2)。
表2 “牛頓第三定律”逆向教學設計第一階段——“預期結果”
續表2
教學目標確定后,考慮評價或檢測這些目標是否達成的方法,即設計與教學目標相匹配的評價任務。當前教師常用的評價方法包括談話、觀察、階段性測驗、期中、期末考試等結果性評價。紙筆測驗固然重要,但卻遠不足以真正顯示學生的能力發展情況。根據教學理論,更有價值的應該是過程性評價,即教師需要關注的是能夠表現出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對所學知識掌握程度的證據。據此,擬定了該節課逆向教學設計的第二階段——“評估證據”(表3)。
表3 “牛頓第三定律”逆向教學設計第二階段——“評估證據”
教學目標的達成度可以通過評價任務檢測,而評價任務的完成需要教學活動的支持,因此,教師要設計恰當的教學活動來落實評價任務。在物理課上,教師可以將評價任務融于教學活動中,從而分析學生學到了什么,學得怎樣。評價任務不僅可以檢測教學目標是否達成,又能與教學活動相整合,極大地促進了學生的學習,使教學和評價走向整合,從而實現“教、學、評一體化”。據此,擬定了該節課逆向教學設計的第三階段——“教學活動”(表4)。
表4 “牛頓第三定律”逆向教學設計第三階段——“教學活動”
逆向教學設計強調以學生為中心,其教學目標不再是從“版本不同,理解不同”的教材出發,而是回歸課程標準,突出素養立意。在逆向教學的課堂中,教師可以提前預設學生可能出現的問題并予以針對性解決,彌補了傳統課堂中一旦發現預設目標未能達成卻只能利用之后的課時來修正的缺陷,從而實現教學質量與教學效率的優化。實踐表明,只有以學生的需求為基點展開教學,建立“生本課堂”,才能使物理核心素養真正“落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