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江新華

品牌商做直播,娛樂至死的可能性有多大?
讀懂直播和平臺的核心邏輯是關鍵。
在傳統電商時代,流量更像是湖水,相對靜止、相對穩定,品牌商有充分的余地去解讀規則、適應規則、使用規則;但在新的流量經濟下,品牌商就是被江河裹挾的魚,流速、流量、水質以及作為競爭對手的其他魚,無時無刻不在變化,就連游泳的姿勢都開始帶著掙扎。
“貴圈真亂”是一句吐槽娛樂圈的戲謔之言。這種亂看似表象,本質上更是因,而非果。某種程度上來說,緋聞、炒作都是娛樂圈的一種必要手段,這種亂,是娛樂屬性的需要,是輿論與普通人視線關注所必需。
短視頻、直播、娛樂電商作為新型零售模式,亂是不可避免的,而流量生態的無序發展源頭在平臺,這一點同樣不是表象,而是因,非果。
這應該是一個一直以來公認的結論,雖然不見得會用“綁架”這種負面詞匯形容,但其本質上并不會比傳統電商的壟斷式流量圈地更溫存。
社會發展到當前階段,第一產業、第二產業都將陸續進入零和博弈階段,第三產業成為增長點,而且唯獨娛樂業是一個看不到天花板的方向。娛樂業的體量幾乎沒有上限。
但是人的信息接收量是有上限的,所以平臺通過娛樂屬性吸引關注、時間、精力,攫取流量,平臺掌控的是個人的信息接口。僅此而已算不上綁架,但區別于早先的內容服務平臺,當下抖音、快手、小紅書等這類內容平臺,其內容并不是平臺提供,而是用乙方的內容收割乙方的流量,如此是為綁架。
短視頻直播平臺需要規則嗎?
它的規則適合品牌商嗎?
為什么很多品牌商都會覺得平臺的規則難以把握?
這些問題其實都是一個問題,答案只有一個:一切規則都是基于能讓平臺更具娛樂性,以能更多地收割流量為目的。
變現、轉化?那是品牌商自己需要考慮的問題。基于這個邏輯,平臺的直播生態就是一個叢林生態,也由此形成了階段性的頭部主播、MCN機構對品牌商的收割態勢。因為平臺流量的第一標簽是娛樂,因為可以吃到流量紅利的主播也是娛樂,因為純銷售帶貨主播不符合平臺的生存根本原則。
或許這也是純帶貨頭部主播相繼沒落的一個原因。
平臺需要帶貨主播的大紅大火嗎?
可能在一段時間內需要,因為在某個階段,平臺需要這樣的頭部來引流,匯集水源,甚至爭奪其他江河里的水和魚。但一旦過了增量階段,用以維持平臺生命力的,必然不是帶貨主播,而是娛樂主播。
單純直播帶貨的新鮮感過去了,跟傳統電商平臺又有什么區別?
頭部主播壓價、圈錢收割的模式,僅是養肥了自己,對品牌有害,對消費者無益。
與其讓10個人做10個蛋糕再讓1個人切分給100個人吃,不如把這個分蛋糕的人去掉,讓10個人每人做一個蛋糕,分別分給100個人吃。
做蛋糕的人不被收割,吃蛋糕的人還是一點沒少吃。結果是多了蛋糕的花樣、多了售賣的窗口,對內容增長和流量池的活躍度都有提升。
平臺方想要的是先圈住流量,因為變現對于它來說有無數種辦法,在動態的流量變化中,維持娛樂性內容的增長是維系平臺發展的第一要素。
天貓店內直播也曾火熱,但是同樣形式的直播內容在抖音就很難引爆流量。大家看爛片看了這么多年,也沒說看不下去,其實爛片有爛片的樂趣,大眾對內容的要求,可能并不需要很高。但是,平臺既然綁架了流量,并且可以分配流量,那就有絕對的對內容方向的導向能力。
更健康、更規范、更有正能量、更順應政策等等,都是好的導向。但同樣,平臺也可能將直播和內容導向無休止的內卷和投入當中。簡單靠人貨場三要素就能實現的相對公平的市場競爭關系,已經演變為全面戰爭的態勢,大家拼顏值、拼口才、拼策劃、拼才華、拼價格……
興趣電商模式下的消費行為有幾個特點:
1.需求的建立過程出現了更多的偶然性,帶有明確目的的消費少了,沖動消費多了。
2.消費決策權旁落,更容易受外界影響,受喜歡的主播影響大了,自己的思考少了。
3.消費需求被娛樂需求覆蓋,本來只想看看熱鬧的,沒承想先買了一堆東西。
綜合種種因素,消費邏輯被沖擊扭曲,消費習慣變得超前,人貨場的商業邏輯受到更多外部因素的干擾。本可以投入在產品上的資源,將更多地被用于平臺內的內容對沖。
適者生存的態勢極其激烈,唯有急流勇進、強壯自身才能更好地活著。
“娛樂+銷售+流量”模式是一個無解的滾雪球邏輯,其方向和底線皆不受內容生產者、品牌商的掌控。這是一個不得不入的戰場,這是一個不得不跳的坑。創意和制作的投入是無底線的,因為流量是開放性的、跨平臺的。所以,這是一個注定內卷的戰場,取悅的是消費者,以此鞏固平臺的流量資本。
品牌商注定被動,但又不能不動,如何做品牌直播、自播,有幾個原則,可以為品牌方規避一些風險,并為品牌方提供一些評估的思路:
1.不要盲目相信外部機構的數據和效果承諾,套路太多。
2.不要過于樂觀地看待成功的品牌案例,偶然性太多。
3.不要一次性投入太多真金白銀,當前流量生態,效果跟投入并無絕對關系,但投入關乎品牌的生存。
4.穩定的費效比是在流量生態中生存的基礎,不計成本的數據,更可能是催命符。

頭部主播相繼退出,甚至被打壓,腰部主播以及中小主播能否承接這些流量空當?
這不是能不能的問題,而是必須承接,也必然會被再次分配的現實。但這些腰部流量將更多地由平臺主導向更具娛樂性、更多品牌商傾斜。
這是由平臺主導的趨勢,它會給予更多品牌商直接參與流量紅利的機會,減少早期MCN機構、主播對品牌商的血腥收割,這也是直播生態走向規范化的必然過程。
在這個趨勢背景下,品牌商不要好高騖遠,踏實地做好自營自播,以低成本低投入輔以更多的創意創新,來實現合理的費效比、持續穩定的產出收益,以及可復制的內容生產流程,并厚積薄發,才有出奇制勝的機會。
高投入砸頭部流量的時期已經過去,一招制敵可以期待,但不能作為常規工作目標。
最后,品牌商娛樂至死的可能性有多大?
平臺的核心邏輯就是娛樂至死,但平臺又給了品牌商一定的生存發展空間,做直播至死的可能性依然很大,但是結果如何、過程怎樣,最重要的是看品牌商的自我克制、自我把控能力。孤注一擲大概率換不來好結果,理性有節制地投入方能探索一個適合自己的方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