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劍英 李小容 藍劍 鄧永相 袁愛蘭 翟康發 何敬華
1廣東省婦幼保健院急診科,廣州 510010;2廣州市婦女兒童醫療中心急診科,廣州 510623;3佛山市婦幼保健院急診科,佛山 528000;4肇慶市第一人民醫院急診科,肇慶 526000;5東莞市紅仁生命安全教育服務中心,東莞 523000;6東莞市中醫院急診科,東莞 523000
災害護理核心能力是衡量護士救災能力的關鍵指標,由具備足夠的災害護理能力的護士展開災害救援行動,可以有效減少損失和災民傷殘率,提高搶救成功率和救援效果[1]。急診護士作為醫院的門窗護士,承擔著醫院大部分的急診、搶救工作,是災害救援工作的主力軍。有研究報道,在重大災害事件發生時,88%的臨床護士認為急診護士將發揮主要作用,而災害護理能力對災時應對和受災人員災后恢復影響巨大[2]。為了建立優秀的護理災害救護隊伍,提升災害救護能力,研究急診護士的災害護理核心能力現狀和影響機制具有重要的意義。目前,有關廣東省急診護士災害護理核心能力的研究較少。為了調查廣東省急診護士災害核心能力并分析其影響因素,我們進行了相關研究,現匯報如下。
1.1、調 查對象 2021 年 11 月 10 日 至 2021 年 11 月20 日,采用便利抽樣方法,選取廣東省范圍內各大醫院的286 名急診護士作為調查對象。
1.2、納入標準 (1)在醫院急診臨床工作的注冊護士及護理管理者。(2)知情同意,自愿參與本次調查。(3)無重大精神疾病病史。
1.3、排除標準 在急診臨床工作未滿1年的注冊護士。
1.4、調查工具 調查問卷。
1.4.1、一般情況調查表 由研究者自行設計,包括護士性別、年齡、婚姻狀況、工作年限、學歷、職稱、職務、醫院等級8個條目。
1.4.2、災害護理核心能力問卷 該問卷由我國學者朱愛群[3]編制,包括 38 個條目,由災害護理基本知識(條目1~6)、災害護理過程(條目7~24)、脆弱人群護理(條目25~31)、災害護理管理(條目32~36)和災害護理專業發展(條目37~38)5 個維度組成。采用李克特計分法,1=完全不具備、2=具備很少、3=具備一些、4=具備很多、5=完全具備,正向計分,總分計為38~190 分,分數越高,代表災害護理核心能力越強。Cronbach’s α 系數為0.967,分半信度為0.904。
1.4.3、護士創新行為量表 該量表由我國學者包玲等[4]設計,分為產生想法、取得支持和實現想法3個維度,共10 個選項。量表的內容效度為0.91,內部一致性Cronbach's α 系數為 0.879。量表采用 Likert 5 級評分法,所有條目均為正向評分,總分越高,代表護士創新能力越好。
采用問卷星平臺對急診護士進行網絡調查。問卷采用統一指導語,匿名方式填寫。問卷設置僅通過微信渠道填寫,每個賬號只能填寫1 次,設定全部選題均為必答題。排除填寫的答題具有明顯規律、邏輯不通的問卷,共回收問卷298 份,剔除無效問卷12 份,有效問卷 286 份,有效率為95.97%。
采用問卷星直接導出數據,將數據導入SPSS 25.0 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行描述性分析,對正態分布計量資料采用均數±標準差表示,非正態分布計量資料采用中位數(M)及四分位數(P25,P75)描述。使用t檢驗、方差分析、秩和檢驗進行單因素分析,使用Pearson 相關分析進行相關性分析,使用多元線性回歸分析進行多因素分析,檢驗水準為雙側α=0.05。
共獲取有效樣本286 例,其中男45(15.7%)人,女241(84.3%)人。醫院等級:三級醫院245(85.7%)人,非三級醫院 41(14.3%)人。<20 歲 7(2.4%)人,≥20~<30 歲100(35.0%)人,≥30~<40 歲 139(48.6%)人,≥40~<50 歲36(12.6%)人,≥50 歲 4(1.4%)人。未婚 84(29.4%)人,已婚未育26(9.1%)人,已婚已育169(59.1%)人,離異7(2.4%)人。工作年限<3 年34(11.9%)人,≥3~<5 年29(10.1%)人,≥5~<10 年 83(29.0%)人,≥10~<15 年78(27.3%)人,≥15 年62(21.7%)人。學歷大部分為本科211(73.8%)人。大部分來自三級醫院,總共245(85.7%)人。職稱為護士的有58(20.3%)人、護師91(31.8%)人、主管護師124(43.4%)人、副主任護師13(4.5%)人,職務中有204(71.3%)人為普通護士。
災害護理核心能力得分較高的5 個條目依次是現場心肺復蘇[(4.26±0.859)分]、急診室傷員預檢分診[(3.93±0.936)分]、急診室傷員分級救護[(3.91±0.942)分]、創傷急救技術和轉運與救護[(3.74±0.960)分]、頭部傷員的護理[(3.53±0.979)分]。5條目均來自于災害過程護理維度。災害護理核心能力得分較低的5 個條目依次是精神病患者及其家庭的護理[(2.74±0.954)分]、了解災害護理研究的現狀和發展[(2.85±0.952)分]、喪親災民及其家庭的護理[(2.86±1.022)分]、熟悉災難相關社科知識與法律問題和倫理問題[(2.91±0.879)分]、書寫災害護理實踐的總結和報告能力[(2.91±0.996)分]。來自于脆弱人群護理、災害護理專業發展、災害護理基本知識三個維度。急診護士災害護理核心能力總分及各維度得分,見表1。
表1 286名急診護士災害護理核心能力總分及各維度得分(分,)

表1 286名急診護士災害護理核心能力總分及各維度得分(分,)
項目核心能力總分災害基本知識得分災害過程得分脆弱人群得分災害護理管理得分災害護理專業發展得分總得分121.980±27.922 18.500±4.800 60.850±13.903 20.960±5.900 15.910±4.346 5.760±1.899總均分3.210±0.735 3.080±0.800 3.380±0.772 3.000±0.840 3.180±0.870 2.880±0.950
將急診護士按性別、年齡、學歷、職稱、工作年限、婚姻狀況、學歷、職稱、職務、醫院性質等分組,比較其災害護理核心能力得分情況。結果顯示性別、年齡、婚姻狀況、工作年限、科室職務,其災害護理核心能力總分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2。

表2 286名不同特征護士災害護理核心能力得分比較
創新能力得分總均分為(31.68±7.402)分,創新行為各條目得分依次為產生解決問題的意愿(3.31±0.875)分、利用資源查詢解決問題的方法(3.3±0.854)分、分析解決問題的方法在實際工作中的可行性(3.32±0.851)分、尋求同事或領導的認同、支持與參與(3.4±0.794)分、對新方法進行調研,以獲得更多的資料(3.1±0.848)分、為新方法尋求資金幫助(2.92±0.962)分、為新方法制定具體實施方案(3.04±0.871)分、將實施方案應用到工作中(3.13±0.829)分、修訂實施方案并在工作中應用(3.08±0.853)分、定期評估新方法的效用(3.08±0.903)分。
利用Pearson 相關分析的方法進行創新能力得分與災害護理核心能力得分的關聯性分析。結果顯示災害護理核心能力總分及各維度與創新能力總分及各維度存在正相關關系,具體數據見表3。

表3 286名急診科護士創新能力得分與災害護理核心能力得分關聯性
以急診護士性別、年齡、婚姻狀況、工作年限、科室職務為自變量,核心能力總分為因變量,通過逐步回歸方法自動篩選自變量。最終護士的年齡、創新能力對其災害護理核心能力均有影響,見表4。

表4 影響286名急診護士災害護理核心能力的多元線性回歸分析
本次研究結果顯示廣東省急診護士災害護理核心能力得分為(121.98±27.922)分,處于中等水平。與蔡圣年等[5]對安徽合肥部分急診科護士的研究結果相似。略高于陳永惠等[6]對安徽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院的急診科護士的研究,可能與研究對象的特征不同有關。災害護理核心能力得分較高的5 個條目依次是現場心肺復蘇、急診室傷員預檢分診、急診室傷員分級救護、創傷急救技術和轉運與救護、頭部傷員的護理。5 個條目均來自于災害過程護理維度。災害護理核心能力得分較低的5 個條目依次是精神病患者及其家庭的護理,了解災害護理研究的現狀和發展,喪親災民及其家庭的護理,熟悉災難相關社科知識、法律問題和倫理問題,書寫災害護理實踐的總結和報告能力。得分低的5 個條目來自于脆弱人群護理、災害護理專業發展、災害護理基本知識3個維度。這與陳永惠等[6]的研究一致,究其原因可能與急診科護士工作性質有關。急診以收治急危重癥病人為主,日常操作包括心肺復蘇、預檢分診及患者轉運,故知識掌握程度較好。對于精神病患者、喪親災民等特殊人群護理較少,倫理及法律問題接觸較少,掌握度稍差。
單因素分析結果顯示性別、年齡、婚姻狀況、工作年限、科室職務,其災害護理核心能力總分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總的來說,男性的災害護理核心能力高于女性的護理核心能力。時秀鋒等[7]認為,男護士在工作中對新鮮事物接受能力強,對災害救援比女性體現出更大的興趣,掌握了更多的災害救援知識和技能。另一方面,男性體格相對健碩,且性格勇敢,在災害救援中責任感與積極性高于女性。這與學者查韻等[8]的研究結果相一致。40 歲以上的災害護理核心能力高于40 歲以下的,工作年限長的災害護理核心能力高于工作年限短的。其他研究亦顯示,工作時間與護士救災知識、技能和災后管理能力有關,護士的臨床護理能力隨著工作年限的增加呈現逐漸上升趨勢[9-10]。年齡、職務、工作年限等和個人的生活經歷與工作經驗密切關系。護士的年齡、護齡、職務等越大,其所見識和經歷的突發事件越多,災害護理核心能力越高。已婚已育的急診護士其災害護理核心能力高于未婚及已婚未育者。已婚已育者,為人父母后,不管是心態素質還是責任,均會強于未婚未育者。關于婚姻狀況對于災害護理核心能力的影響暫未見其他文獻有相關敘述。
護士創新行為是指護理人員為促進患者健康、預防疾病和提高照護質量,尋求和發展新方法、新技術或新的工作方式等,在取得必要的支持和同意后,引入和應用于護理工作中的行為過程[4]。本研究結果顯示,災害護理核心能力總分及各維度與創新能力總分及各維度存在正相關關系,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護士創新能力越高,其災害護理核心能力越高。李曉鳳等[11]、張麗敏和劉娟[12]等學者的研究結果顯示年資高、護齡長的護士創新能力水平較高,分析其原因為:護士工作年限長接受的培訓學習機會較多,臨床經驗豐富,臨床業務嫻熟,更容易在臨床工作中發現問題,有更多的機會參加科研創新能力培訓,具有較高的創新行為水平。創新行為能力越高者,其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及其思維能力越高,災害護理核心能力也越高。張麗敏和劉娟[12]的調查結果顯示,組織創新激勵對護士創新行為具有積極影響。 因此,護理管理者可通過改善組織理念,鼓勵護士創新思考,提供獎勵制度,提升護士勇于承擔的精神。創新是發展的第一動力,加強護士創新行為可以提高護理服務質量,為推動護理學科發展提供關鍵力量[11]。培養創新能力可鼓勵護士獨立自主去積極應對災害救援工作中的難題,提高臨床思維能力,從而增加災害護理核心能力。因此,建議災害救護管理者大力培養災害護士的創新能力,并嘗試將創新課程納入災害護理教育的計劃中。
對于急診護士災害護理核心能力的培養除了普及各種災害損傷的基礎理論和災害醫學救援知識,如加強人工呼吸、心肺復蘇技術、止血、包扎、固定、搬運等基本急救技能外,還應重視進行模擬綜合演練,訓練災害醫學救援能力和應急處置協同能力,演練還可使急診護士切身感受救護的緊張氣氛,促進相關災害護理知識和技能的掌握[13];將相關教育培訓納入醫院繼續教育必要內容之中,有目的地定向培養具備較高災害救援護理繼續教育能力的護理人才,通過輻射性、連續性教育培訓盡快提升急診護士災害護理核心能力[14]。
培養急診護士創新能力可提升其災害護理核心能力。護理管理者及相關部門應重視開放、民主、和諧、溫暖的組織創新氛圍的構建,提供情感、資金、政策等方面的大力支持,讓護士以主人翁的身份去工作和創新,提高護士自我效能和角色認同感,充分調動其創新積極性,產生積極主動、高質量的創新行為,提升災害護理救護質量,為災害護理的持續發展做出努力[15]。
創建災害護理隊伍時,可選擇性的鼓勵年齡在40 歲及以上、工作年限長、職務高、已婚已育的護士參與災害救援工作,并可鼓勵更多男性醫療救援人員參與培訓,從而提高整個醫療救援隊伍的綜合實力。應重視男護士的力量,鼓勵在災害救援方面表現突出的男護士加入到災害護理科研和教學團隊中,促進災害護理整體發展。
本研究的不足之處為研究對象僅限于急診臨床護士,樣本量偏少,且條目均為自我評價,因自我評價的結果可能受護士的個性特點、外在環境等因素影響,其結果的代表性尚不理想。建議今后的研究中,應增加樣本量,采取分層隨機抽樣不同級別的醫院和不同科室護士進行調查,提高樣本和研究的代表性。
廣東省急診科護士災害護理核心能力有待提高。急診護理管理者應根據實際情況合理創建和優化災害救援隊伍,強化急診護士災害護理核心能力的培養,并重視培養災害護士的創新能力,提高災害救護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