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佳潔,甄冬云,董瑋, 匡澤民
1 北京市海淀區北太平莊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北京 100082;2 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安貞醫院心內科高血壓中心,北京 100029
近年來,我國高血壓患者數量逐漸增多,且高血壓病死率也逐年升高[1],其中社區高血壓患者是當前高血壓的主要發病群體。高血壓是影響社區人群生活質量、誘發心腦血管疾病的常見原因。為了使社區高血壓患者真正受益,需采用有效措施、利用現階段高血壓防治新技術和新策略對社區高血壓患者進行干預。基于此,本研究團隊構建了醫學教育平臺,實施了“互聯網+專家團隊”模式,即在日常診療基礎上,社區醫師還通過互聯網連接三級甲等醫院專家和患者,并分析“互聯網+專家團隊”模式對社區高血壓患者干預效果結局指標變化情況、治療依從性以及管理滿意度的影響。現報道如下。
選取2018年12月~2019年12月本院收治的社區高血壓患者100例為研究對象,采用隨機數字表法隨機分為對照組與觀察組,每組50例。對照組:男性28例,女性22例;平均年齡(58.21±1.17)歲;平均病程(4.48±1.24)年;合并糖尿病患者23例。觀察組:男性26例,女性24例;平均年齡(57.93±1.28)歲;平均病程(4.02±1.36)年;合并糖尿病患者25例。兩組性別、年齡、病程等一般資料比較無統計學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已獲本院倫理委員會批準(倫理批號:2018016)。
診斷標準:按照《中國高血壓防治指南》(2018年修訂版)[2]定義,收縮壓≥140mmHg和/或舒張壓≥90mmHg;或既往有高血壓史,目前正在服降壓藥,血壓已低于上述標準者。納入標準:① 年齡在18歲及以上者。② 已確診高血壓,但血壓未得到控制者。③ 允許合并其他慢性疾病者。排除標準:① 有確診癌癥疾病者。② 有嚴重身體殘疾和/或不能獨立自理能力者。③ 妊娠和在隨后1年有妊娠計劃者。④ 有嚴重精神障礙疾病者。⑤ 計劃1年時間內搬離該社區者。⑥ 拒絕參加社區高血壓規范化管理者。
對照組實施高血壓常規臨床干預及疾病知識普及,連續實施3個月。
觀察組在常規干預基礎上,實施“互聯網+專家團隊”模式[3]:① 對接受治療的社區高血壓患者實施“互聯網+專家團隊”模式,對患者進行個性化服務和管理。②基于 “互聯網+專家團隊”模式,加強團隊成員的學習和培訓,使其充分掌握“互聯網+專家團隊”模式的方式和技巧,增強社區高血壓患者了解程度,為社區高血壓患者實施“互聯網+專家團隊”模式做好充足的準備工作。③ 對患者定期進行臨床檢測檢查和血壓監測。④ 在移動醫療平臺上,專家可隨時隨地通過案例討論、在線會診等多種方式輔導社區醫師,社區醫師遇到高血壓用藥問題時也可隨時邀請專家給予高血壓合理用藥指導。連續實施3個月。
① 比較干預前后兩組的血壓水平及血壓達標率。② 采用社區高血壓患者臨床干預常規表評估兩組在按時按量服藥、按醫囑調整藥物、定期復查、不適時及時聯系醫師等方面的依從性。③ 采用問卷調查的方式進行滿意度評價。該問卷共分為非常滿意、基本滿意與不滿意3項,總滿意度(%)=(非常滿意+基本滿意)例數/總例數×100%。
采用SPSS 22.0 軟件處理分析數據。計量資料以x+s表示,行t檢驗;計數資料以n(%)表示,行χ2檢驗。P<0.05為有統計學差異。
兩組干預前的收縮壓、舒張壓水平比較無統計學差異(P>0.05);觀察組干預后的收縮壓、舒張壓水平均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1。
表1 兩組干預前后血壓水平比較 n=50,±s,mmHg

表1 兩組干預前后血壓水平比較 n=50,±s,mmHg
收縮壓 舒張壓干預前 干預3個月后 干預前 干預3個月后觀察組 150.36±4.37 132.46±3.63 97.62±6.94 90.64±3.64對照組 149.45±4.30 138.64±3.27 96.66±6.27 92.57±2.73 t值 1.05 8.94 1.99 3.00 P值 >0.05 <0.01 >0.05 <0.05組別
觀察組干預后的血壓達標率(90.00%)高于對照組(78.00%,P<0.05)。
觀察組的治療依從性評分[(106.80±3.46)分]高于對照組[(100.08±3.44)分,P<0.05]。在按時按量服藥、按醫囑調整藥物、定期復查、不適時及時聯系醫師方面,觀察組的依從性均優于對照組(P<0.05),詳見表2。

表2 兩組治療依從性比較 n=50,n(%)
觀察組的總滿意度(98.00%)高于對照組(84.00%,P<0.05),見表3。

表3 兩組滿意度比較 n=50,n(%)
高血壓是以體循環動脈壓(收縮壓/舒張壓)升高為主要表現的心血管綜合征。高血壓發展可逐漸損傷心、腦、腎、血管及其他器官,甚至致殘或死亡。有研究表明,75%的腦血管病、50%的心血管病均與高血壓有關[4]。目前我國高血壓患者數達2.45億,患病率仍不斷升高,但治療率和控制率尚處于較低水平[4,5],迫切需要通過新的治療管理模式改善高血壓患者預后。通過政府主導、部門協作等方式調動社會、個人參與防治的積極性,有利于營造良好的高血壓防治社會環境[6]。
社區高血壓患者是當前高血壓主要發病群體,社區高血壓防治的主要任務是對患者實施規范化的診療和管理,而基層醫療人力資源的不足限制了我國分級診療制度的落地實施,基層醫務人員無論是數量還是質量都難以滿足分級診療需求。以基層醫療衛生單位為主體的社區綜合管理仍存在許多問題,我國的高血壓管理陷入患病率居高不下、知曉率和控制率難以提升的“瓶頸”期[7]。多學科專家團隊、借助“互聯網+”技術所構建的醫學教育平臺,大醫院專家可隨時隨地通過案例討論、在線會診等多種方式輔導基層醫生;基層醫生在實際臨床工作中遇到的疑難病癥也可以隨時邀請專家進行指導并一鍵轉診;通過大數據技術建立的疾病診療決策知識庫等也可輔助基層醫生的診療工作。“互聯網+專家團隊”模式可有效解決基層醫療機構醫生由于外出培訓和進修機會相對較少、獲得醫學前沿信息有限等因素造成的按習慣診斷、治療缺乏規范化而導致漏診甚至誤診等問題;還可實現技術聯動,即基層醫師將影像學檢查等結果即時傳送至平臺,由上級醫院專家輔助完成診斷工作。
本研究結果表明,與常規高血壓社區管理模式相比,“互聯網+專家團隊”模式下的患者在干預后收縮壓和舒張壓水平降低、血壓達標率上升明顯,且患者的治療依從性升高,尤其是按時按量服藥、按醫囑調整藥物、定期復查、不適時及時聯系醫師方面的改變更明顯,其管理的總滿意度也明顯升高。在社區高血壓診療過程中,“互聯網+專家團隊”模式不乏是一種好的臨床干預手段。陳靜等[8]通過薈萃分析發現,基于“互聯網+”的高血壓健康教育可改善中青年患者的血壓情況,提高服藥依從性和定期復查率。顏梅等[9]借助“互聯網+”技術初步實現了高血壓患者院外血壓數據的連續性采集,可輔助臨床醫師進行針對性干預及管理患者血壓,同時促進了在醫聯體范圍內的資源共享交流,實現了三級醫院醫療資源下沉及暢通雙向轉診流程。
綜上,本研究為“互聯網+專家團隊”干預模式的臨床推廣應用提供了科學依據。對社區高血壓患者實施“互聯網+專家團隊”模式,不僅能有效控制其血壓水平、提高血壓達標率、提升社區高血壓患者對疾病的認知程度從而提高患者依從性,還能提高社區高血壓患者滿意度,可作為適宜技術進行推廣和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