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培芬,金 秋,張云曉,林思思,聶 鑫
(溫州醫科大學附屬口腔醫院口腔頜面外科,浙江 溫州 325000)
教育信息化背景下的學科教學與信息技術的融合是高校教學改革的長期研究工程。信息技術影響著課堂教學的各個環節,同時也在改變著高等醫學教學的實施模式與實施評價。由于疫情防控要求導致在線教學模式出現井噴式發展,全新的教學輔助手段體現在在線教學過程中,使教學情境、教學資源、教學方式、教學過程、教學評價等教學因素都產生了極大的變化。如何適當運用信息技術,將信息技術與課程教學整合是疫情期間發揮信息技術與資源的關鍵所在[1]。疫情下傳統教學方式受到一定的限制,故微課視頻正逐步成為教育改革和教育信息化發展的新議題,被應用于多種教育情境中,這也為信息技術融入課堂、信息技術與課程的深度整合及信息技術對教學方式的改變提供契機[2-3]。目前,Flash課件作為電化教學的主要設計軟件,具有內容豐富、信息量大、形式多樣的特點,教學中的一些重點、難點及較難表述的手術操作可通過大量的圖片和視頻進行生動形象的演示,也是目前在線網絡教學的主要形式之一[4]。目前,針對高等醫學教育的研究趨勢和改革現狀,作者選定口腔科學“牙拔除術”等課程作為疫情下口腔科學網絡微課的教學創新融合突破口,本次教學探索的目的在于為口腔醫學網絡課程教學,尤其是微課及幕課教學的可行性提供理論依據,也為后疫情時代科室全面開展并推廣微課、幕課教育提供參考意見。
1.1一般資料 采用多源性質量評估體系進行資料收集,以本院教職員工及本科生作為研究對象,其中本院教職員工為口腔醫學院從事過口腔專業學科教學的教師及從事口腔臨床工作的醫護人員;學員為五年制臨床本科專業,按學制要求第三學年開始口腔科學的學習,教學方法為按照教學進度采用傳統幻燈片教學視頻進行課堂教學,然后采用Flash電化課件模式進行同期學習。在1周內完成在線學習后填寫口腔科學網絡微課應用情況問卷,根據評價內容及權重進行反饋分析[5]。
1.2方法
1.2.1口腔專業課件教學設計 口腔科學網絡課件在創作過程中遵循課堂教學模式,采用以問題為基礎的教學法(PBL)、案例教學法及實例導入教學法等進行內容整理和設計。根據課件內容,特別針對疾病治療的操作過程與要點進行模擬視頻拍攝。將相關視頻內容通過音頻輸入為中文教學和英文教學,將章節內容知識點通過語音輸入模式進行重點講解。
1.2.2微課程視頻的制作方式 微課主要采用人民衛生出版社第9版《口腔科學》的主要內容進行設計。微課共32學時,時長為380 min。微課的適用對象為五年制非口腔專業學員,也適用于其他非醫學本科生的學習。其中 “牙拔除術”章節為4學時,根據講授內容包括“導課”“適應證與禁忌證”“術前準備”“基本步驟”“病例討論”“教學小結”等部分。課程設計上以1例患者來院就診為主線,將相關講授內容根據診療的不同流程進行有機整合,采用Camtasia Studio9.0軟件的屏錄功能進行幻燈片錄制,根據設計的教學內容對相關幻燈片進行縮放、旋轉、強調等處理,局部幻燈片加入了注釋等內容,采用語音錄制軟件對后期進行語音錄制,其中英文講授內容由四川外國語大學專職教師進行配音,根據課件內容加入文字注釋,同時選擇背景音樂,并轉化為MP3格式,最終采用軟件合并為微課視頻。
1.2.3Flash 教學課件的制作模式 課件制作采用Flash 8.0軟件根據相關素材制作為電化課件。課件的主界面設計遵循簡潔、直觀的原則,課件主體內容的設計包括課程設計、講授內容、基本知識與信息反饋。其中講授內容的微課采用雙語教學模式,可根據學員實際要求選擇中文講授和英文講授。點擊后進行相關學習,通過Flash界面可進行進度條及音量鍵等操作。在基本知識界面點擊可進行口腔科學專業術語的學習,在學員進行閱讀的同時提供語音講解以加深印象,動畫設計上根據教學內容的特點和實際需要采用適合的動畫形式。
1.2.4網絡教學的反饋評價 Flash課件中反饋信息項目主要針對牙拔除術的應用效果進行評價。研究對象根據設計要求分為口腔外科醫生、口腔醫學生、醫學院教師、醫學院醫護人員,信息反饋主要與傳統教學方式進行比較性研究,該量表包括客觀性評價與主觀性評價,客觀性評價分為30個項目8個分量表。各分量表的名稱分別為課程的教學目標、課件的組織結構、對象的學習狀態、教學信息的涵蓋量、知識點的講解、授課方式、教學模式、理論教學與臨床實踐等。通過選擇題方式進行評估,選項包括具有優勢、差不多、具有劣勢與不清楚,根據選擇情況進行記錄并分析。每分量表選項后進行主觀性評價,研究對象列舉選擇理由及改進建議與措施,根據不同結構效度測試結果形成結構化反饋結果。
1.2.5數據分析 將評價指標轉換為等級資料,傳統課堂教學的評價指標定為2分,網絡教學中,具有優勢為3分,差不多為2分,具有劣勢為1分,不清楚不納入統計范圍。
1.3統計學處理 使用SPSS25.0統計軟件進行數據分析,予以行秩和檢驗比較兩種課題的效果。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一般資料 以本院教職員工及本科生作為研究對象,共112人,調查共回收有效問卷98份。剔除無效問卷(漏填或重填)14份,有效率為86.0%。研究對象中男52人,占53.1%;女46人,占46.9%??谇煌饪漆t生16人,占16.3%;口腔醫學生42人,占42.9%;醫學院教師17人,占17.3%;醫學院醫護人員23人,占23.5%。不同評價者評分結果由高到低依次為口腔醫學生評價、口腔外科醫生評價、醫學院醫護人員評價和醫學院教師評價。
2.2多源性客觀評價 評價者對課程的教學目標、對象的學習狀態、授課方式評價較高,有42%評價者明確認為網絡教學與傳統教學相比更具有優勢,其次為課件的組織結構、對象的學習狀態、教學信息的涵蓋量、知識點的講解、理論教學與臨床實踐;有30%評價者明確認為網絡教學與傳統教學具有優勢,但課件的組織結構和知識點的講解條目中也有20%評價者認為網絡教學與傳統教學具有劣勢,而在教學模式上,59%評價者認為網絡教學與傳統教學中無明顯區別或不清楚。見表1。與傳統課堂教學相比,課件的組織結構與教學模式條目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知識點的講解條目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而其他條目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1)。見表2。

表1 疫情下口腔科學網絡微課應用情況問卷調查結果(n)

表2 傳統課題教學與網絡教學的對比分析[n(%)]

續表2 傳統課題教學與網絡教學的對比分析[n(%)]
2.3多源性主觀評價 將每條目研究對象的意見和建議進行總結分析,主要表現為以下幾個方面:(1)疫情下在線網絡的接受程度,對微課課件所產生的視聽效果和授課方式的滿意程度較高,能夠達到預期的教學目標。(2) 微課程可以因材施教,形成自主學習的資源庫,在促進學員接受知識方面具有一定的優勢,對于基于微課的Flash課件在知識點整理,信息涵蓋量、提高學習興趣方面認同度較高。同時在線教學也存在一定的問題:(1)在組織結構性方面,由于微課知識碎片化的特性,雖然課件設計中采用知識點進行了系統化,但與傳統教學沒有明顯差異。(2)研究對象對于基于微課的Flash課件能否替代傳統教學模式仍存在一定的疑慮,以不明確選項為主。
突如其來的疫情不但影響了人們的正常生活,也間接推動了教學模式的革新[6]。疫情期間如何實現在線課程的有效性受到廣大教育者的高度重視,尤其是疫情高峰期,常規的課堂教學模式被在線網絡教學為主體的自主學習所替代,如何通過網絡與多媒體,高質量地完成教學目標與教學任務是疫情下教育者必須思考和完成的課題[7]??谇豢茖W是臨床專業醫學生的必修課程,其中是唯一一節以臨床操作為主線的章節,實踐性相對較強,尤其是疫情管控,醫學生缺乏直觀了解,對關鍵知識點及重難點難以掌握。本文以基于口腔科學第八章牙拔除術Flash電化課件作為口腔專業在線課程建設與改革的突破口,設計中采用Camtasia Studio與Flash軟件相結合,案例教學與情景教學相結合,其目的在于利用豐富的表現手法,使教學內容生動,富有啟發性,提高學習效果,進而優化教學質量。在評價教學效果內容上包括制定評價的標準、選擇評價的方法及實施評價。通過本次教學探索,作者發現大多數研究對象表示了對口腔專業網絡微課教學設計的認同,研究表明在課程的教學目標、對象的學習狀態、授課方式評價較高,說明研究對象對傳統采用PPT課件,教師講解的教學模式己經出現“審美”疲勞。本研究也揭示網絡教學模式同時存在一定的問題,如微課實現了知識的碎片化,主要圍繞課程中的重要知識點或教學環節而展開,但對于系統學習卻帶來了困擾[8-9]。如何把握微課、網絡教學在整個教學任務中的權重,微課、幕課為主體的教學模式是否能成為未來教學的主要模式之一仍存在一定的爭議。
在高等醫學教育中,對教學對象的知識認知能力、臨床思維能力及人文素質培養是實施教學的主要目的和任務,單一的網絡教學微課能否滿足傳統教學的基本要求,能否與相關教學方式進行有機融合應該是疫情下在線教學改革需要思索和研究的主要課題[10]。本研究是基于視頻制作基礎上設計的教學軟件,部分醫學院教師認為這種教學模式與傳統教學模式相比并沒有優勢,需要在未來進行進一步革新。作者同時認為專業網絡教學與常規網絡學習應有所區別,口腔科學屬于醫學生的必修課程,作為一種教學形式,在教學中如何培養和提高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能力,這也是傳統教學和微課網絡教學共同面臨的困難,因此評價條目中對于教學模式方面評價不高[11]。通過本次教學探索分析,如何將微課、網絡教學這些新教學模式應用于高等醫學教育領域仍存在一定的挑戰,評估者中醫學院教師對于疫情下微課的Flash課件能否替代傳統教學模式仍存在一定的疑慮,在選擇是否能接受和采用該課件為主體的教學模式時仍處于觀望狀態。作者認為這種情況可能是多因素導致的,不僅涉及2種教學模式,還涉及教學內容與教學質量,教學環境的設定等因素,通過課件多源性評價指標可以將教學效果優劣的信息反饋給各有關環節,從而修正與改善相關教學設計。
綜上所述,疫情下教學模式的改革是大勢所趨,由于疫情的常態化,不僅傳統課堂教學難以維系,而且實驗課程也受到波及,慕課、微課、SPOT等新在線教學模式正逐漸展開并取代傳統教學,但對其教學效果和教學質量需要深入評估研究[12]。作者在針對口腔學科知識點突出、臨床實踐性強等特征,采用多源反饋模式分析了口腔專業網絡課程實施的可行性和有效性,雖然本研究例數少,且僅以牙拔除術為例作為研究對象,不排除一定誤差的可能性,但通過信息反饋證明該課件具有較好的應用價值,該網絡課程的研制和開發模式為疫情大環境下如何完善多媒體網絡教育技術提供了新的應用方法和思路,能夠達到預期的教學目標。作者認為,實現線下課堂教學和線上網絡教學的混合式教學模式可能是未來教學的主要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