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麗娟,馬 翠
(陸軍軍醫大學基礎醫學院,重慶 400039)
2014年國務院印發《關于加快發展體育產業促進體育消費的若干意見》,把全民健身上升為國家戰略,2016年頒發的《全民健身計劃(2016-2020年)》是對全民健身事業的首個頂層設計,是“十三五”時期開展全民健身工作的總體規劃和行動綱領。重慶市也積極響應國家的號召,于2016年頒布了《重慶市全民健身實施計劃(2016-2020年)》,提出到2020年,本市全民健身有效供給能力將明顯提升,將本市打造成為西部地區全民健身“窗口”。同時將打造更多的全國性品牌賽事,實現“區區有品牌,縣縣有特色”。
正是在這種政府重視度高、健身必要性高的大環境下,城鎮社區健身已取得了一定的社會效果。 近年來,越來越多的專家和學者對國民健身現狀進行了研究與分析。招惠芬等[1]對廣州市社區居民體育健身行為的特征進行了分析,并探討了社區居民健康促進的對策。陳英凜[2]報道不同健身項目的參與人群在性別、民族等特征上存在差異。有研究通過對居民健身人群的行為特征研究發現,年齡、性別、學歷和個人月收入等多個因素共同影響居民的健身行為[3-4]。以上研究均停留在現狀分析及趨勢分析上,為了更好地了解重慶市居民體育健身行為特征和服務廣大居民,本文從健身項目方面著手,綜合包括人群狀態、健身目的、興趣愛好在內的多方面因素,試圖采用logistic回歸模型,實證探討居民特征與健身行為的關系,以及居民健身行為的影響因素。
1.1研究對象 以重慶市不同地區隨機調查的18~65歲重慶市居民作為研究對象,獲取其相關信息。
1.2方法
1.2.1文獻資料法 通過查閱中國知網期刊全文數據庫,以及百鏈學術搜索等線上資源庫,收集、整理、學習國內外的相關文獻資料,為本研究奠定基礎。
1.2.2問卷調查法 本次調查充分征求了社區俱樂部專業教練、體育院校專家和社區相關負責人等人員的意見,精心設計了15項調查內容,涉及被訪人員的性別、年齡、婚姻狀況、子女情況、文化程度、職業狀況、參加體育鍛煉的頻率、參加的體育活動項目等多項核心指標。問卷發放采用線上發放的方法,發放地點定在市區內人口集中的商場、景點和公園等。通過便利抽樣的方法獲取第一手數據,計算得出所需樣本量270份。考慮到問卷回收率,發放的問卷量應在設定量的基礎上增加10%以上,故此次問卷最終獲取329份,篩選出有效問卷282份。為判斷問卷調查的數據可靠性,對問卷調查結果進行信度和效度分析。利用SPSS統計軟件對問卷調查的信度分析,得到標準化的Cronbach α系數為0.816,說明問卷調查量表的信度可以接受。再對數據進行效度檢驗,結果顯示,KMO統計量為0.708,說明該問卷的數據有效。
1.3統計學處理 應用SPSS22.0統計軟件對數據進行分析,并利用logistic回歸模型研究居民項目選擇的影響因素。
2.1居民的健身基本情況分析
2.1.1健身頻率和健身時間 問卷數據表明:健身人群中,每周活動的次數堅持在3次以上和2次的均占27.2%,偶爾參與的占26.8%,每周1次的占18.8%。目前,國內外多數學者都把每周運動3次以上、每次運動30 min 以上作為“體育人口”的界定標準。從以上數據可知,重慶市社區居民經常參加體育鍛煉的人數還不是很多,大部分人還未養成鍛煉的習慣,隨意性較大。從每次鍛煉所持續的時間來看,30~60 min的鍛煉人數較多(占41.48%),120 min以上的人數較少(占7.09%)。總之,這些數據表明重慶健身居民的健身態度還是比較積極但仍有較大提升空間。
2.1.2健身項目 根據問卷多項選擇調查結果顯示,53.92%的人平時會參與跑步項目,21.42%會參與健身房項目,11.42%有小球運動的習慣,10.00%有大球運動(籃球、足球、排球等)的習慣,分別有7.50%的人選擇綜合類項目(騎車、登山等)和游泳,2.14%會參與廣場舞,27.50%選擇其他項目。由此可見,跑步、健身房項目和小球運動這3大項目的參與率均較高,深受健身者的青睞,其中參與跑步鍛煉尤為受歡迎。
2.1.3健身目的 本次調查居民健身目的分為6個多項選擇(保持身體、強身健體、放松心情緩解壓力、為參加相關賽事做準備、社交需要和其他),按照人們選擇多少排序,分別為強身健體(占63.57%)、保持身材(占42.50%)、放松心情緩解壓力(占41.07%)、為參加相關賽事做準備(占6.78%)、社會交往(占3.21%)和其他(占15.00%)。排名前2名的分別為強身健體和保持身材。這表明社區居民對強身健體和保持身材的意識明顯增強,對體育價值觀的認識有了進步,追求健康和健美在社區居民心理上占重要地位。
2.1.4健身支出 社區居民在健身上的開支整體而言均較低,支出金額1 000元以下的居民占71.98%,支出額在1 000~<3 000元占16.67%,支出額在3 000~<6 000元占7.80%,支出額在6 000元及以上占3.55%。這些數據表明社區居民的健身支出金額普遍不高。見表1。

表1 重慶市社區居民的(年)健身支出調查結果(n=282)
2.1.5健身方式 居民經常參加健身鍛煉的主要方式分別是個人鍛煉,與朋友、家人一起鍛煉。見表2。

表2 重慶市社區居民的健身方式調查結果(n=282)
2.2健身項目的影響因素分析
2.2.1不同項目健身者人物畫像 為了直觀反映不同健身項目參與者在各因素方面是否存在明顯的差異,例如性別、年齡、婚姻狀況、子女情況、健身頻次、健身時間、健身支出和健身方式等方面是否因為項目不同而有著趨勢性的不同。本文利用微詞云(Mini Tag Cloud)在線工具,繪制不同項目健身者的人物畫像詞云圖。
以參與健身房的人物畫像為例,選用的標簽為年齡、性別、婚姻狀況、子女情況、學歷、職業、健身時間段、健身頻次、健身時間、健身原因、健身支出、支出用途和健身方式。通過對所獲得數據中不同健身項目的相應標簽進行繪制詞云圖。從人物畫像中可以看出,健身的目的是強身健體,多數為已婚的且有孩子的,他們主要是個人鍛煉,健身時間每次30~60 min。
2.2.2健身項目的影響因素分析(二元Logistic回歸) 為了探索參與者項目選擇的影響因素,作者將健身項目分解為“是否選擇健身房項目”“是否選擇跑步項目”“是否選擇游泳項目”“是否選擇綜合類項目”“是否選擇大球運動”和“是否選擇小球運動”6個層次并分別作為因變量,將年齡、性別、婚姻狀況、子女情況、學歷、職業、健身時間段、健身頻次、健身時長、健身目的、健身支出、支出用途和健身方式等作為自變量納入回歸模型中,通過logistic 回歸向前逐步(有條件的)法進行分析后發現,不同的項目參與者在性別、健身時間段、健身頻次、健身目的、每周健身時長等方面有著明顯的區分,各個項目的生活狀態不同,例如,與“是否選擇大球運動”的相關影響因素為年齡、健身時長、健身目的、健身支出等。見表3。且通過Omnibus Tests of Model Coefficients中模型檢驗結果可以看出回歸模型的擬合度較好(P<0.05),統計結果具有良好的可靠性。見表4。

表3 參與者項目選擇與相關影響因素的logistic回歸分析結果

續表3 參與者項目選擇與相關影響因素的logistic回歸分析結果

表4 參與者項目選擇與相關影像因素的logistic 回歸的模型檢驗結果
隨著國民經濟的發展和全民健身意識的提高,越來越多的人開始參與體育健身運動。近年來,國內外許多專家、學者對居民健身現狀進行了研究與剖析。發表在《BritishJSportsMed》上的一項,對9項研究的薈萃分析表明,每天30~40min的中到高強度體育活動,可以抵消掉10h久坐給身體帶來的負面影響,并降低全因死亡率[5]。此外,WHO專門制訂了《關于體育鍛煉有益健康的全球建議》,建議針對3個年齡組給出了可實施且方便的體育鍛煉方式。盧海朋等[6]通過問卷調查的實證研究對北京市民健身基本情況和不同健身項目適合的生活狀態進行分析,研究表明:居民是否健身與個人基本情況有關。性別、年齡、學歷、職業和月均收入等因素對健身與否存在著影響,其中,年齡、性別、職業3個因素的影響最為顯著。趙贊等[4]在文獻中表明,大學生的性別、年級和專業因素對健身頻率的影響。馬江濤等[16]通過對北京居民體育參與現狀和其影響因素研究發現,市民體育參與率比較高,但是參與的質量不高,經常鍛煉人數比例不高;居民體育參與程度和家庭健身氛圍、家人對體育參與的支持、對健身的重要性的認識及對健身知識的掌握程度呈正相關,而受教育程度及收入均和體育參與呈負相關。以上文獻為了解重慶市民健身現狀、健身行為特征提供了參考依據,為政府等管理者提供了改善市民健身狀況的政策建議。本文在閱讀大量參考文獻基礎上,通過問卷調查,收集數據進行詳細分析研究。
3.1重慶居民健身狀況分析 (1)總體情況:重慶市居民健身基本情況總體來講是比較積極和科學的,大多數選擇跑步項目和健身房項目進行健身,這2個項目占據主導地位。健身房項目提供的多樣化健身方式及良好的健身環境深受廣大健身參與者青睞。近年來,隨著馬拉松賽事的業余化、多樣化及部分路段紛紛鋪設塑膠跑道等措施,吸引了更多的跑步愛好者。但是仍有34.5%的人目前沒有健身的習慣。(2)特征分析:從年齡上看,年齡段主要分布在21~<35歲和35~<45歲;從性別來看,男女比較均衡;從學歷來看,健身人群大多數是本科及碩士研究生;從婚姻狀況來看,已婚人群所占比例比較高;從職業來看,教科文人員和企業員工較多;從子女情況可以看出,有子女的人群所占比例高。(3)健身頻率:有50%的人為每周2~3次;健身目的:強身健體是第一需要,其次是保持身材和放松心情緩解壓力;健身費用;多數人花費在1 000元以下;健身方式:多數人選擇個人鍛煉,其次是與朋友、家人一起。(4)不同的項目參與者在性別、健身時間段、健身頻次、健身目的、每周健身時長等方面有明顯區分,各個項目的生活狀態不同。例如,大球項目的參與者多為男性,年齡在21~<35歲,每次健身時間60min以上。
3.2建議 (1)政府應該加大健身場地和居民區公園建設,為居民健身提供良好的外部環境,并使之合理分布,讓居民出門就有健身場所,真正方便于民。同時,應該重視居民的健康教育,不僅有利于提高體育人口數量,還能帶動包括全民健身等各方面的發展。(2)加大健身賽事的多樣性和業余性,吸引更多的體育愛好者。與此同時,政府應該加強輿論宣傳,倡導全民參與健身,科學健身。(3)要關心特殊人群(例如,老人、小孩等),了解他們健身需求,為他們提供適合的服務,真正實現全民積極參與健身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