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稚
(重慶市渝東新區管理委員會,重慶 404000)
能源緊缺和全球氣候變暖已經是當今社會需要面對的重要問題。如今,低碳發展模式已經成為世界各地綠色發展的主要選擇,低碳城市、低碳經濟、低碳社會等新理念在此背景下慢慢形成,也逐漸獲得各界人士的普遍認同。城市作為現代工業文明發展的產物,它帶來的能源耗費、熱島效應、空氣污染等眾多要素限制了區域的發展,做到低碳節能減排、實現低碳發展模式轉換是關鍵點。在我國現代化建設高速發展的新形勢下,低碳城市的規劃和建設是實現我國現代化建設的關鍵內容。
城市是當代社會經濟發展的主力軍,大部分國民生產總值是由城市中的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創造的。但是,城市的碳排放量占全球總碳排放量的75%左右。城市作為人類活動的首要場地,其運轉需要消耗大量能源,產生了大量污染物,對環境造成了污染。因此,必須對城市的碳排放進行控制,對低碳城市做出規劃[1]。低碳城市的建設意味著城市要向低碳經濟、低碳生產與低碳消費的方向發展,使城市在建設和發展過程中減少碳排放量,甚至實現碳的相對零排放,形成健康、低碳的生活方式,最終實現城市的可持續發展,也為解決全球氣候變暖問題做出貢獻。低碳城市概念如圖1所示。

圖1 低碳城市概念
發展低碳經濟是關于社會認知前端的經濟發展理念,目前還沒有對低碳經濟的基本概念和內涵做出規定。低碳經濟發展本質上就是社會的發展問題,貧窮落后和有限發展與低碳經濟的發展理念是不相符的,促進低碳經濟的發展要有高度的物質文明作為基礎。低碳經濟發展通過循環利用資源、降低碳排放從而實現可持續性社會經濟發展形態,是將社會的物質、精神以及生態等的文明建設的高度融合在一起。不斷提高資源的利用率,完成經濟發展向低碳型發展的轉變,是現階段我國擺脫資源匱乏情況的一種方式,是完成綠色發展目標的必然選擇。低碳社會理念是由日本提出來的,其倡導在降低碳排放和提高氣候穩定性的情況下建設一個可持續發展的社會。日本提出低碳社會要遵循3項基本準則:①降低生產制造業的碳排放;②倡導勤儉節約精神,讓人們用更加簡約、健康的方式生活;③與所處的自然環境和諧相處,因為保護自然環境已經變成人類社會的本質追求,也是低碳生活實現的一種方式。
在城市總體規劃的條件下,搭建低碳城市的空間布局要先加強對城市密度的關注。愈來愈多的研究表明,控制城市密度可以實現城市的緊密發展,進而減少車輛的出行數量,實現“低碳環保”的總體目標。基于對城市化建設加速的憂慮和緊密型城市發展的需求,需要通過調節城市的方式控制城市的無序擴大,其中最關鍵的便是控制城市綠帶的界限[2]。因為人口增長和城市發展具有可變性,很多事都處于未知的情況,所以更偏向于選擇衛星城或者新城來控制城市綠帶邊界。但是這會使獨立的新城與城市中心之間的空間距離拉長,不利公共交通的設置及出行,會導致很多人選擇私家車出行,最后會使人們對車輛的使用增多,增加碳的排放量。因此,為了更好地與低碳城市的建設相適應,應選用綠楔狀的公共交通走廊設計來擴大城市空間。加強對公共交通的研究及開發,有益于城市公共交通的發展,能夠更好地實現對緊湊型城市的控制,并融合城市發展的具體需求,加強對城市公共交通走廊的設置及規劃,盡快與城市人口增長的可變性相適應。同時,還需要相關部門支持公共交通的發展,實現城鄉統籌的發展目標,為低碳城市的建設做出貢獻。
在城市生態體系的建立中,綠地系統的規劃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合理的綠地系統可以為城市的居民創造舒適的景觀環境,還能改善城市的生態環境。在低碳城市具體建設的過程中,綠地系統不僅可以吸收城市生產生活產生的二氧化碳,還能夠減輕城市熱島效應,調整城市氣候,減少人們對空調的使用,間接減少了碳排放量,因而城市綠地系統的規劃是低碳建設的基礎。目前已經有很多國家進行了綠地系統的建設,例如,美國在城市各大面積栽種綠色植物,降低了城市二氧化碳的含量,減輕了城市熱島效應,給城市住戶營造了舒適的生存空間。現階段,我國絕大多數城市綠地系統的規劃只是在城市的部分地方栽種綠色植物,沒有整體規劃。低碳城市中關于綠地系統的規劃不但是對綠化面積的規定,還需要對其綠化的質量做出規定。在城市綠化系統的規劃和布局上用綠廊、綠化帶等方式將城市中的點狀綠帶連接起來,使其形成聯合分布的綠地系統網,更合理地改善城市環境景觀,減少碳排放量。城市綠地系統的合理布局還應考慮城市附近大規模的景區、生態環境保護林地等的規劃,將城市景區、生態保護區等與城市綠地聯合在一起。這樣不但可以改進城市所處地域以及城市附近的總體生態環境,還可以為城市可持續發展提供充足的空間,為城市自然環境改進提供綠化支持,更好地促進低碳城市的建設和發展。城市綠地系統如圖2所示。

圖2 城市綠地系統
低碳城市的整體規劃和建設需要城市綠色交通體系的支撐。研究表明,縮短人們出行的距離,鼓勵乘坐公交、騎自行車、步行等出行方式,以及限制私家車的出行等,有利于低碳城市建設和城市可持續發展,我國明確提出了優先選擇發展公共交通的規定[3]。但是需要明確的是,優先發展公共交通需要先對城市交通密集的地帶做出規劃,不然很難實現公共交通優先發展的目標。此外,加強公共交通的建設可以從兩個層面來完成:①對私家車的出行數量進行控制。②降低車輛的碳排放量。就目前我國城市發展的情況來看,建設低碳城市應先發展步行環境,積極發展城市公共自行車等業務,規范城市公共自行車的出行,提倡以公共交通為的主的城市出行方式,限制私家車的出行數量,兼顧城市形象。現階段,中國很多城市的交通設計主要集中在軌道交通規劃上,在建設軌道交通時投入了大量資金,但實際上不少城市的交通現狀并不適合大規模建設軌道交通,如果可以將軌道交通與自行車系統結合在一起,可以擴大軌道交通的服務范圍,節約資源和資金,有利于建設低碳城市。城市公共自行車點如圖3所示。

圖3 城市公共自行車點
產業結構對能源的消耗量有很大的影響,因此,對產業結構的規劃會在較大水平上決定低碳城市的建設。在城市發展的整體規劃中,要減緩高碳產業的發展速率,加快對城市產業結構調整,將對環境有污染的技術、機器設備和企業等淘汰掉,提高對各生產制造業的環保要求,對鋼材、裝飾建材、化工等產業制定相關政策進行控制。從根源上對產業進行管理,保證城市整體規劃與可持續性發展標準相符,通過城市產業結構規劃及調整的環節推動低碳城市建設。應規劃產業布局,將類似產業集中化合理布局形成產業園區,節省運送的資源和資金。要將對城市環境造成污染的產業分配在郊區,用綠化帶將其隔離,減少其對城市居民的影響[4]。
在低碳城市的規劃和建設中,土地資源要盡可能實現多功能的混合利用。多功能土地的應用可以縮短人們出行的距離,進而減少對資源的使用和消耗,實現低碳環保的總體目標。在城市規劃和建設中常常采用功能區分的方式,即土地資源的用地性質是單一的,這樣很容易造成土地資源消耗浪費,土地資源多功能混合利用是為了方便人們的短途出行。目前,部分城市在城市規劃建設時采用了多功能混合利用的設計,但沒有規劃好居住用地和工作用地,使交通出行的距離增加,因此,土地多功能混合利用需要注意的是科學有效結合[5]。在城市土地利用規劃中,建設低碳環保城市必須考慮適合步行和自行車出行的路面設計。我國的大部分城市趨向于擴大道路規模,拓寬城市道路,這種方法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緩解城市的交通壓力,但可能會導致私家車出行量增加,不利于低碳城市建設[6]。因此,在低碳城市的規劃建設中,需要科學規劃多功能土地,混合利用土地資源,創建以城市公共交通出行為主的方式,合理規劃自行車和步行的路面設計。空中城市自行車道設計如圖4所示。

圖4 空中城市自行車道設計
現階段,我國很多城市明確提出了與建設低碳城市相關的理念,但絕大多數滯留在宏觀經濟總體目標層次,欠缺具體的執行方案。因此,只有做到深入分析低碳城市整體規劃和建設,建立基礎的理論,確立低碳城市的真正含義、精準定位以及建立評價體系,才可以真正把低碳環保核心理念落到城市的整體規劃建設中,建設真正意義上的低碳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