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 琦
(武昌工學院國際教育學院,湖北武漢,430065)
觀點采擇是幼兒社會性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對幼兒生活的方方面面都會產生極大的影響。幼兒生活在家庭、學校、社會中,會與各種人產生不同的沖突,觀點采擇與這些沖突相輔相成,關系密切。一方面,觀點采擇的發展能夠幫助幼兒更好地解決各種沖突;另一方面,正確地解決沖突可以有效促進幼兒觀點采擇的發展。
觀點采擇的發展實質上是一個去自我中心的過程。觀點采擇是區分自己與他人的觀點,進而根據當前或先前的有關信息對他人的觀點或視角做出準確判斷的能力。[1]從觀點采擇的定義中可以發現,觀點采擇要求幼兒能夠站在他人的角度考慮問題,為他人著想。
有研究指出,觀點采擇的具體特性如下:首先,觀點采擇是獨立于刺激輸入之外的。[1]觀點采擇要求幼兒不能僅僅理解自己所看到的各種現象,而是要透過現象看本質,能夠挖掘事件背后的原因及他人的觀點、感受等。其次,觀點采擇需要把兩種以上的心理成分聯系在一起。[1]這就意味著隨著年齡的增長,幼兒逐漸能夠從理解他人的觀點發展到理解某一個人對第三者的觀點,并在之后逐漸發展,理解更加復雜的感情。最后,觀點采擇需要幼兒對自我進行控制。[1]要想更加準確地理解他人的觀點與感受,幼兒就必須將自己置身事外,不能使自身觀點影響自己對他人觀點的判斷。
1.觀點采擇與幼兒的良好社會關系
觀點采擇對幼兒形成良好的社會關系具有重要意義。首先,觀點采擇有利于幼兒形成良好的親子關系和師幼關系。觀點采擇能夠有效促進幼兒的約束性順從行為。[2]這一觀點是指幼兒能夠理解并自愿接受成人的各種要求與指令。幼兒觀點采擇的發展與其約束性順從行為的發展成正比,[2]只有當幼兒的觀點采擇發展較好時,才能夠切實理解成人的要求,繼而嚴格地遵守。觀點采擇強的幼兒在不贊同成人的要求時,也可以站在成人的角度對成人的想法等進行思考,進而促進雙方的理解,這有利于形成良好的親子關系和師幼關系。
觀點采擇對幼兒同伴關系的發展也具有重要意義。幼兒觀點采擇的發展與其同伴關系的質量之間呈正相關。[3]當幼兒的觀點采擇發展水平較高,能夠更準確地理解同伴的情感時,幼兒與同伴間的沖突便會減少,當沖突發生時幼兒也能更好地站在他人的角度考慮問題,與同伴通過交流等方式化解沖突,這有利于促進同伴關系的發展。
2.觀點采擇與幼兒的社會化發展
兒童的認知發展是實現社會化的前提,是兒童社會化的“提供者”。[3]觀點采擇作為幼兒認知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會對幼兒的社會化發展產生重要影響。幼兒是一個社會人,只有更好地理解社會規則、掌握社會道德規范,恰當地處理各種人與人、人與事之間的關系,才能逐漸適應豐富多彩的社會生活。教師要促進幼兒的社會性發展,幫助幼兒不斷實現社會化,最終成長為一名真正的社會人。
3.觀點采擇與幼兒的道德發展
道德發展主要包括道德認知、道德情感和道德行為發展,觀點采擇能夠有效促進幼兒在這三方面的發展。
首先,觀點采擇能夠使幼兒形成正確的道德認知。幼兒在與他人交往的過程中,要想理解他人的觀點,把握他人的想法,就必須進行觀點采擇。只有進行觀點采擇,幼兒才能夠站在他人的角度,為他人著想,明白在社會交往中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觀點,自己與他人的地位是平等的。其次,觀點采擇有利于促進幼兒道德情感的發展。移情作為一種重要的道德情感,必須以觀點采擇為基礎。幼兒只有在能夠理解他人觀點的基礎上才能夠真正地對他人產生替代性體驗,達到移情的效果。最后,觀點采擇有利于幼兒發展良好的道德行為。幼兒的行為是基于自身認知和情感發展的,只有形成正確的認知,產生恰當的情感,才能做出正確的行為。幼兒憑借觀點采擇的發展,理解他人的想法,感受他人的情感,真正地站在他人的角度考慮問題,進而選擇能夠避免矛盾、促進彼此交往的行為。
師幼關系對幼兒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有研究從親密與沖突兩個維度出發,對北京市11所幼兒園125名教師的師幼關系進行了評價,結果發現師幼關系可以分為親密型、矛盾型、疏離型與沖突型四種類型。[4]教師與幼兒之間形成沖突關系是由多方面因素決定的,但在各因素中,幼兒觀點采擇的水平較低及教師的情感投入不足是主要原因。
教師是幼兒每天在園接觸最多的人,幼兒教師不僅肩負著對幼兒進行知識教育的重任,還要關注幼兒的生活,教師的工作極具復雜性。幼兒正處于發展初期,各方面發展不完善,在學習和生活中經常會犯許多錯誤,這導致教師經常在忙亂的工作中無法顧及每一名幼兒,無法切實體會幼兒的情感,繼而造成師幼沖突。眾多研究表明,高沖突、低親密度的師幼關系往往與幼兒的問題行為相伴,并會造成幼兒學業表現欠佳和學校適應困難等問題。[5-7]
每名幼兒都是獨特的,有自己的想法與訴求,當自己的想法和需要與同伴群體或他人不一致時,會導致幼兒與同伴之間產生沖突。兒童對獨立活動的興趣及自我中心主義,常是激化沖突的根源。[8]幼兒之間的同伴沖突可能發生在各個方面和各種場景中。有研究發現,在幼兒區域活動中常存在許多同伴沖突,這些沖突呈現出發生頻率高、持續時間短、行為多樣化和解決自主化的特點。[9]也有研究以混齡游戲為背景,發現在混齡游戲活動中,不同發展水平的幼兒之間合作交往概率與認知性格沖突概率同時增加。[10]
當同伴沖突發生時,幼兒在大多時候會選擇尋求教師的幫助,在對沖突進行具體分析的過程中,幼兒歸因方式出現頻率最多的是客觀條件性歸因,其次為同伴關系歸因。[11]而教師干預態度是否積極,對幼兒同伴沖突應對策略的正確選擇和沖突的順利解決起著關鍵的引導作用。[12]因此,在同伴沖突發生之后,教師應采取積極的態度,幫助幼兒進行正確歸因,并協助幼兒化解沖突。
家長是與孩子接觸時間最早、最多的人,與孩子之間很容易產生各種沖突,主要因為他們互相不理解對方的觀點、情感及行為。家長經常會站在自己的角度為孩子著想,卻不顧他們的行為是否會對孩子造成傷害,或所給予孩子的是不是其真正需要的。由于各方面發展不完善,孩子對家長的要求及關心不理解,總是只考慮自己,這樣當家長和孩子的觀點、行為不一致時,就容易導致沖突。
幼兒生活中的各種沖突大多來自其與他人之間觀點、情感和行為的不一致,而觀點采擇正是促進幼兒理解他人觀點、情感、行為等的重要能力。一方面,觀點采擇影響幼兒生活中的各種沖突,另一方面教育者也可以充分利用生活中的各種沖突對幼兒進行觀點采擇的培養。
幼兒是一個自然人,也是一個社會人,要想利用各種沖突促進幼兒觀點采擇的發展,就要將豐富幼兒的社會交往經驗擺在首位,促進幼兒與他人的交往。只有通過與他人接觸,幼兒才能發現自己與他人的不同,進而產生尋求理解他人觀點、態度的期望,真正地學會站在他人的角度思考問題,理解他人的觀點、態度,提高自己的觀點采擇。對幼兒而言,其最主要的活動場所是幼兒園、家庭和社區,其主要的社會交往也都在這三類場所中,教師與家長要充分發揮環境的教育作用,運用環境對幼兒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
首先,豐富幼兒在園經驗。幼兒教師應充分利用幼兒園內的各種資源,盡可能多地組織一些集體活動,促使幼兒有更多與同伴、教師接觸的機會,并使其在合作學習與共同玩耍中體會別人的需求,了解他人的不同觀點。教師可以通過創設多種道德情境,培養幼兒的道德認知,激發幼兒的道德體驗,提高幼兒的道德行為。[13]第一,教師可以借助角色扮演模式。教師以角色游戲或表演游戲為手段,使幼兒通過扮演特定情境中的某種角色,學習和體會該角色要遵守的各種規范,練習從他人的角度思考問題。第二,教師可以運用社會認知模式。個體對具體情境及他人困境的認知直接影響和決定著他們的行為。設置某種由于認知及活動方式差異而引起的沖突情境可以使幼兒在解決沖突的過程中發展自身的觀點采擇。
其次,豐富幼兒的家庭經驗。家長要在日常生活中為幼兒創造各種與他人交往的機會,增加幼兒與成人及同伴接觸的時間,這樣,幼兒才能在交往過程中對他人的思想、行為進行理解。家長可以借助具體情境,結合生活中的具體事件,引導幼兒理解具體情境中當事人的情緒感受并引起共鳴,學會設身處地理解他人,并在此基礎上啟發幼兒思考應當采取的行為。例如,幼兒把自己心愛的玩具主動送給同伴,但同伴卻直接將玩具丟在一邊不予理睬,這時家長便應積極引導幼兒,使其明白自己喜歡的玩具別人不一定喜歡,與別人分享要建立在對方對該物品有興趣的前提下。
最后,豐富幼兒社區經驗。社區作為一個集體,能夠發揮綜合作用,為幼兒提供多種經驗。第一,社區可以組織業主帶領幼兒進行集體活動,如利用節假日在社區為幼兒開展集體運動會;第二,社區可以通過提供共享式游樂設施的方式潛移默化地延長幼兒與他人交往的時間;第三,社區可以定期組織幼兒參加義務勞動。在集體活動、游戲、勞動的過程中豐富幼兒的社會經驗。
在傳統觀念的影響下,不論是教師還是家長,總習慣于將幼兒的沖突視為一種不良行為,認為這是反映幼兒無法與他人友好相處的行為。實質上,幼兒間的沖突蘊含著重大的教育意義,倘若成人能正視幼兒間的沖突,明白沖突對于幼兒的教育意義,則能使沖突轉化為良好的教育資源。
首先,沖突本身能為幼兒創造聆聽他人感受和想法的機會,引發幼兒換位思考,探索如何應對不同意見。[14]其次,沖突引起的共情是促進幼兒社會認知建構的途徑,沒有沖突幼兒將失去眾多與他人共情的機會。最后,沖突情境有利于幼兒社會情感的豐富和社交技能的學習[15],在沖突情境中幼兒能夠體會到喜怒哀樂。教師與家長要認識到沖突的教育價值,改變過去對沖突的錯誤認知,使其真正發揮作用。
在沖突處理過程中,部分教師總是偏向于鼓勵幼兒忍讓,粗暴地解決攻擊事件,且不善于傾聽及接受幼兒的攻擊理由,經常盲目地責罰自己所看到的攻擊者。[16-17]教師的這種做法非但不能從根本上制止沖突,反而會使幼兒受到傷害,失去與人交往的信心,也無法讓幼兒從沖突事件中獲得成長,理解沖突的根源及解決沖突的正確方式。
與幼兒接觸最多的教師與家長應該學會正視幼兒沖突,對沖突事件形成正確的認知,使沖突事件真正成為促進幼兒發展的教育資源。只有不怕沖突,敢于面對沖突,正確地看待沖突并因人因事地正確處理好沖突,才能化弊為利,促進幼兒身心全面健康成長。[18]首先,當沖突事件發生時,我們應該保持冷靜,區別對待不同動機的攻擊性行為[17],在不了解沖突發生的原因的情況下,不盲目地對幼兒進行斥責,也不偏向于沖突中的任何一方。例如,幼兒之間因為爭搶玩具而大打出手時,教師首先要制止攻擊性行為,并進一步詢問沖突產生的原因,不可妄下定論,不可對其中的任何一個幼兒無故斥責,否則只會使幼兒滿腹委屈,無法從沖突中得到成長。其次,在平日里,教師與家長應及時表揚和鼓勵幼兒的親社會行為、幫助幼兒掌握解決社會性沖突的技能和策略[16],使幼兒明白什么行為是對的,什么行為是錯的,使幼兒意識到自身與他人的觀點是存在差異的,當沖突發生時應該設身處地地站在他人的角度考慮問題。例如,在因爭搶玩具而引發的沖突事件處理過程中,教師與家長最主要的任務是使幼兒明白正確處理問題的方式,使幼兒清楚只有有效的溝通才能真正解決問題。
要想讓幼兒在沖突事件中發展自身的觀點采擇,就要給予幼兒充分的自主權,使幼兒擁有自己解決沖突的機會,只有這樣幼兒才能在實踐中發展自己。如果成人讓孩子處理困難而不是遠離困難的源頭,那么處于沖突中的孩子更可能學習新的沖突行為。[8]沖突解決本身是兒童主動學習的一種形式。[19]
首先,要將幼兒置于問題情境中,并給予幼兒自主解決問題的時間和機會。在傳統觀念中,成人為了避免沖突給幼兒帶來身體傷害,總是在發現沖突的第一時間出面制止,斥責幼兒的不懂事,不為他人著想,未能正確地認識沖突,發現沖突的教育價值。“高控制性”和“對謙讓的高度強化”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兒童社會交往技能的形成與發展。[20]有研究對美國和日本兩國的幼兒園教師對幼兒沖突的管理方式進行了跨文化比較,發現日本的幼兒教師非常注重讓幼兒置身于問題當中體驗問題,自己努力尋找解決問題的辦法。[21]這種方式是有益的,可以使幼兒在自主實踐中獲得成長。
其次,應充分利用幼兒園的優勢,提高幼兒解決問題的自主性。第一,可以借助幼兒園中的各種活動訓練幼兒的觀點采擇,通過各種課程和教學活動提高幼兒感受他人觀點、站在他人的視角考慮問題的能力,為幼兒今后自主解決沖突奠定基礎。第二,游戲是幼兒學習和活動的一種重要途徑[22],要使幼兒在愉悅的游戲性體驗中發展觀點采擇。其中,最有效的手段是充分利用角色游戲,使幼兒在扮演角色的過程中理解角色的感受與行為。第三,改變教師高控制的教育觀念與行為是促進幼兒社會交往技能發展的重要途徑。[20]幼兒教師要改變自己的錯誤觀念,使幼兒真正有機會在沖突發生時不受成人限制,發揮自身的主動性。教師要意識到“教是為了不教”,給予幼兒思考問題的方式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才是最重要的。例如,在紀錄片《小人國》中,當池亦洋搶走陳柄棟的木棍時,教師并沒有直接命令池亦洋馬上奉還,而是通過各種方式鼓勵陳柄棟自己去要回木棍。
雖然教師要給予幼兒解決沖突的自主性,使其在主動解決問題的過程中發展自身的觀點采擇,但必須在適當的時候給予幼兒一定的指導,在幼兒自己解決沖突的過程中把握好介入時間和方式,促進幼兒解決問題。
一方面,把握好介入時間。教師的介入應該是以指導和幫助為主,因此,在幼兒自己可以解決的情況下教師不需要介入,當幼兒面對問題無法自己解決時,教師再介入,給予一定的指導,這樣更有助于幫助幼兒提升自己的觀點采擇。當前,面對幼兒沖突事件時,存在著教師介入行為的發起偏被動,時機過早等問題[23],這啟示我們在今后的教育過程中要更加注重介入的時機,切不可因為急切就使幼兒失去學習和發展觀點采擇的機會。例如,在紀錄片《小人國》中,池亦洋起初搶走陳柄棟木棍時,園長并未進行干預,但當池亦洋拿著木棍傷害周圍人的時候園長及時出現并把池亦洋帶到辦公室進行批評教育,給其空間反省自己的錯誤。
另一方面,采用正確的方式介入。第一,教師在介入的過程中首先應采取正向、積極的態度,真正起到幫助幼兒的作用。有研究認為,教師介入沖突的態度可以劃分為正向介入態度、負向介入態度及中向介入態度。[23]現階段,許多教師存在介入幼兒沖突的態度偏中向和負向、方式偏消極的問題。[24]當教師的介入態度呈正向時,能夠更好地幫助幼兒表達沖突發生的原因,了解事情的經過,也有助于穩定幼兒的情緒,幫助幼兒尋求解決沖突的方式。當教師的介入態度呈負向時,可能會進一步激發幼兒的不良情緒,惡化幼兒間的矛盾沖突。第二,兒童更關注成人的身體語言而非口頭語言[8],因此,教師要讓身體語言發揮更大的教育作用。教師在介入的過程中應注意身體語言的運用,具體可表現為介入沖突后在身體表達上不偏向于任何一個幼兒,而是處于中立的位置,對幼兒的沖突進行調節,對沖突事件的過程進行分析。在解決沖突的過程中,注重運用眼神與幼兒交流,切實幫助幼兒處理沖突。例如,在紀錄片《小人國》中,池亦洋和佳佳產生攻擊性行為之后,園長在了解情況時并未偏向于某一幼兒,而是站在公正的角度了解事情的具體經過,并通過牽手、眼睛直視他們等具體行為幫助他們理解彼此的行為與感受,最終緩解了沖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