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偉萍 胡 娟
《普通高中英語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以下簡稱《課程標準》)指出,高中英語課程的育人功能在于發展學生的英語學科核心素養,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教育部 2020),這與思政教育的本質相呼應。在課程思政的新時代背景下,英語教師不僅僅要教授學生基礎英語知識,更要思考如何實現英語課程的育人價值,在提高學生綜合語言運用能力的同時幫助他們塑造正確的價值觀體系,切實將思政教育融入英語課堂教學。下面在概述課程思政的緣起、內涵及必要性的基礎上,以一堂閱讀課為例,探索如何將思政教育融入高中英語教學,以“潤物無聲”的方式培養學生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自豪之情,并提高他們用英語講述“中國故事”的能力。
“課程思政”最早在2014年由上海市教委提出,旨在解決高校思政課與專業課之間“兩張皮”的現象,即思想政治教育只存在于思政課中,與其他課程無關的現象(汪瑞林 2020)。上海部分高校積極開發各類課程蘊含的思政資源,以發揮其思政教育的功能,這一探索相繼引起了各高校和教育部的關注。此后,“課程思政”這一概念多次出現在教育部頒發的相關文件中,國內學者也隨之對課程思政的內涵與實踐等展開了廣泛的討論。開展課程思政并不是簡單地在教學中“灌輸”思想政治理論知識,也不是在課堂中全程強調思政教育,其重點在于教師以專業知識講授為基礎,在教學中找準切入點,將核心價值觀融入教學內容,使學生在學習知識的同時形成正確的價值觀體系。教師在教學中“輸送”的不僅僅是知識,更是一種理念與價值觀(王海威、王伯承 2018)??梢钥闯?,踐行課程思政并不是增加某門課程或某項活動,而是思想政治教育與各學科課程的融合,即各學科教師在傳授知識的過程中融入思想價值教育,以潛移默化的方式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高德毅、宗愛東 2017)。課程思政也意味著教師要轉變教學思維,不僅僅要思考如何教好書,更要思考如何育好人。教師要始終把對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擺在教學的首要位置,在教學過程中有意、有機、有效地對學生進行思政教育(安秀梅 2018)。
2021年9月習近平總書記在給北京外國語大學老教授的回信中指出,深化中外交流,增進各國人民友誼,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講好“中國故事”,需要大批外語人才。外語院校要發揮“傳送帶”作用,傳承紅色基因,提高育人水平,努力培養更多有家國情懷、全球視野和專業本領的復合型人才,以推動中國更好地走向世界,讓世界更好地了解中國。
外語人才的培養不僅是外語院校的使命,還要從外語基礎教育抓起。中學英語課程不僅是學生學習語言、了解世界文化的基礎課程,還是培養其思辨能力及幫助其用英語講好“中國故事”的重要課程。教師要科學認識英語學科的作用,在中學英語教學中有意識地培養學生的家國情懷和對祖國文化的認同,在引導他們學習外來文化的同時,教授其如何正確使用英語對外講述“中國故事”、傳遞“中國聲音”。
高中英語課程作為一門基礎教育課程,同樣承擔著課程思政的時代使命,承擔著立德樹人的職責。將思政教育融入高中英語教學不僅順應國家教育政策和英語課程性質的要求,還能抵制多元文化碰撞帶給學生的負面影響與沖擊。高中階段是學生思想意識形成的關鍵期,教師須對其進行正確價值觀的引領。高中英語教師要通過思政教育對學生進行正確價值觀的引導,培養他們的思辨能力,幫助他們構建正確的價值觀體系,使他們在面對多元文化信息輸入時,能對各種思想觀點作出正確的價值判斷(韓杰 2021)。
人教版(2019年版)高中英語教材依據《普通高中英語課程標準(2017年版)》編寫,反映了社會發展新變化和科技進步新成果,展示了豐富多彩的中外文化和優秀的中華文化(劉道義、鄭旺全,等 2019)。該教材具有豐富的思政素材,為高中英語教師開展課程思政提供了充足的資源。英語教師要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思政資源,將其融入課堂教學的全過程,以語言為載體,在聽、說、讀、看、寫等技能培養中融入思政教育,在培養學生綜合語言運用能力的過程中提升其用英語講好“中國故事”的能力。
下面以人教版(2019年版)高中《英語》必修一Unit 5 Reading and Thinking板塊的閱讀材料The Chinese Writing System:Connecting the Past and the Present為例,探究如何在分析語篇、學情的基礎上進行閱讀教學設計,依據英語學習活動觀,通過學習理解、應用實踐和遷移創新三類教學活動實現育人目標。
閱讀語篇的主題屬于“人與社會”主題群下的“歷史與文化”子主題,介紹了漢字書寫體系的發展歷程、特點及其重要歷史地位。該語篇為說明文,文章結構清晰,語言流暢,文化內容豐富。該語篇能夠為學生學習提供抓手,幫助他們用英語講述漢字書寫體系的發展歷程,感悟漢字的魅力,認識漢字書寫體系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的重要性,提升民族文化自豪感。
授課對象為高一學生,他們具備一定的聽、說、讀、寫能力,了解一定的漢字文化知識,初步掌握了閱讀中的略讀和尋讀技能,在分析、推斷問題及運用英語表達觀點方面有待加強。在本堂課之前,學生已在課下自主預習了重點單詞和閱讀語篇。
1.知識目標
(1)學生能掌握與漢字書寫體系相關的詞匯和表達,如 factor、base、bone、crave、symbol、dynasty、variety、character、calligraphy 等;
(2)學生能進一步認識和了解漢字書寫體系的發展歷史。
2.能力目標
(1)學生能運用略讀、尋讀技能捕捉漢字書寫體系語篇段落的主要內容;
(2)學生能用英語梳理漢字書寫體系的發展脈絡。
3.思政目標
學生能用英語講述漢字書寫體系的發展歷史,感悟漢字的魅力,激發民族文化自豪感。
1.教學重點
(1)幫助學生掌握與漢字書寫體系話題相關的詞匯和表達,如 factor、base、bone、crave、symbol、dynasty、variety、character等;
(2)幫助學生深入了解漢字書寫體系的發展歷史;
(3)鍛煉學生通過略讀、尋讀技能獲取漢字書寫體系語篇段落的主要內容及梳理文本結構的能力。
2.教學難點
(1)引導學生用英語梳理漢字書寫體系在各個時期的發展特點;
(2)啟發學生積極思考作者的寫作意圖,激發其保護和傳承漢字文化的意識,培養其用英語講述漢字書寫體系發展歷史的能力。
1.學習理解類活動階段
(1)感知與注意。
教師活動:依次呈現象形文字圖片(見圖1),引導學生猜出對應的漢字;在學生完成猜字游戲后,相繼呈現與所猜文字相關的問題。

圖1
Q1:Where did people write the symbols at first?
Q2:How did they do it?
學生活動:進行猜字搶答,思考并回答教師提出的問題。
【設計說明】以游戲激發學生的好奇心與積極性,逐步將其引入漢字書寫體系的主題語境?;趯W生已有文化知識,教師通過相關問題,幫助學生熟悉與漢字書寫體系相關的話題詞匯,為后面的輸出活動作鋪墊。
(2)獲取與梳理。
教師活動:呈現閱讀文本中的標題The Chinese Writing System:Connecting the Past and the Present,引導學生預測文本內容。
學生活動:根據標題討論,預測文本內容。
【設計說明】引導學生聚焦閱讀文本,預測文本內容,獲取文本大意,激發其閱讀興趣,使其形成閱讀期待。
(3)概括與整合。
教師活動:引導學生快速閱讀語篇,提示其利用關鍵詞和主題句對文本段落主要內容進行概括并完成段落大意匹配練習;進一步引導學生歸納總結文本段落結構,通過總結、梳理段落結構幫助其回顧說明文的寫作形式。
學生所做練習(見圖2):

圖2
學生活動:快速閱讀文章并總結段落主要內容,完成匹配練習;進一步梳理、歸納文本段落結構,在熟知語篇體裁類型后回顧說明文的結構。
【設計說明】通過引導學生利用段落主題句與關鍵詞概括段落主要內容并歸納文本整體結構總結出文本框架,使其從整體上把握文本內容,形成結構化知識。
2.應用實踐類活動階段
(1)描述與闡釋。
教師活動:引導學生細讀文本,尋找與時間有關的單詞或短語,并概括相應時期漢字書寫體系的發展特點。同時提示學生用時間軸的形式梳理漢字書寫體系的發展。
預設學生所繪制的思維導圖(見圖3):

圖3
學生活動:細讀文本,尋找時間點并概括描述不同時期漢字書寫體系的發展特點,自主完成思維導圖的繪制。
【設計說明】引導學生通過自主尋讀對文中的事實性信息進行描述,使其聚焦文本主線——漢字書寫體系的發展演變過程,為漢字功能的探索作鋪墊。同時,培養學生的尋讀策略,提升其用英語闡述漢字書寫體系演變過程的能力。
(2)分析與判斷。
教師活動:在總結漢字書寫體系的發展演變后,回歸文本標題,通過提問的方式引導學生探究漢字如何“連接”過去與現在;進一步啟發學生通過兩人合作找出漢字書寫體系其他的“連接”功能。
Q1:Could you find some sentences that show how the written Chinese connects“the past and the present”?
Hint:Find words that indicate“the past and the present”,such as“ancient”and“modern”.
Q2:What other“connecting”functions does the Chinese writing system have?Give evidence to support your points.
教師呈現活動的導圖(見圖4):

圖4
學生活動:根據提示快速閱讀文本,尋找漢字連接過去與現在的語句;與同伴進行討論,分析漢字書寫體系體現的其他“連接”功能。
【設計說明】通過引導學生尋讀有關漢字書寫體系功能的語句,使其深入分析相關語句所體現的漢字的“連接”功能,體會語言的深層內涵,同時為探究作者的寫作意圖作鋪墊。
3.遷移創新類活動階段
(1)推理與論證。
教師活動:通過問題引導學生小組合作討論作者的寫作意圖,總結漢字書寫體系的重要性,并激發其思考如何保護和傳承漢字這一中華文明瑰寶。
Q1:Why does the writer highlight the“connecting”function of the Chinese writing system?Find some sentences that show the importance of the Chinese writing system from paragraph 2 to 6.
Q2:As a student,what can we do to protect and inherit Chinese characters?
學生活動:討論作者的寫作意圖,尋找文中能體現漢字書寫體系重要性的語句;進行“如何保護和傳承漢字文化”主題討論,以小組為單位派代表簡要發表觀點,其他小組補充。
【設計說明】通過引導學生推斷、論證作者的寫作意圖,突出漢字書寫體系對中華文明和文化傳承的重要性,使其意識到漢字文化的重要作用;以小組討論的方式引導學生聯系實際,從自身出發,思考如何保護和傳承漢字文化,潛移默化地實現課程對他們的價值引導。
(2)想象與創造。
教師活動:引導學生總結本堂課所學;解釋作業要求,提示其運用本堂課所學知識完成寫作練習。
Homework:
Chinese characters are the treasures of Chinese culture,which has a long history of development.Please write a passage with the theme of“The Beauty of Chinese Characters”to introduce the Chinese writing system and call on everyone to protect and inherit Chinese characters.
作業提示(見下表):

The Beautify of Chinese Characters
學生活動:回顧所學,自我總結與評價,并思考給出的寫作框架。
【設計說明】通過布置相關主題的寫作任務,為學生的輸出活動創設新情境,為他們提供表達思想和情感的途徑,考查其運用所學知識的能力。“漢字之美”的主題寫作既能鞏固學生所學知識,又能提高他們用英語講述中國故事的能力,培養其主動傳承和弘揚中華文化的意識。
本堂課通過英語學習活動觀倡導的學習理解、應用實踐和遷移創新三類活動將思政教育融入閱讀教學,基本達成了預設的育人目標。教師通過設計層層遞進的教學活動使學生從感知漢字文化、體驗其發展歷程到深入了解漢字的“連接”功能并認識到漢字書寫體系對文化傳承的重要性,增強了他們對漢字文化的自豪感,激發了他們保護和傳承漢字文化的意識。教師通過讀后的輸出活動提高了學生用英語講述漢字文化的能力,使其在有限的課堂時間內潛移默化地實現了語言能力提升和思想價值升華。本堂課在教學實施過程中也有許多不足之處,比如:在部分教學活動中,教師引導生成的答案偏多;在學生完成匹配練習后,教師過快地呈現了文本段落的劃分和段落大意,沒有給他們留太多自主思考與生成的空間;教學活動之間的銜接過于緊湊,教師給予學生的反饋較少。
教育的根本任務是立德樹人,各學段各學科的教師應承擔起教書育人的重擔,把思想政治教育貫穿教育教學的各個環節。英語教師要守好英語“這段渠”,種好“責任田”,使英語課程與思政教育同向同行。隨著新教材的應用與其他各類閱讀教學材料的不斷更新,英語教師要充分發掘閱讀素材中的思政資源,基于《課程標準》倡導的教學理念,不斷探索課程思政融入英語教學的新思路,使英語課程成為思政教育的重要陣地。同時,英語教師應認識到思政教育是一項長期的任務,不能一蹴而就。踐行思政教育,需要教師以“潤物無聲”又“擲地有聲”的方式將思政元素融入課堂教學,在傳授知識的過程中潛移默化地對學生進行思想和價值引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