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荷花 孫廣趁
《普通高中英語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提出英語學科核心素養由語言能力、文化意識、思維品質和學習能力構成,強調英語課程要在培養學生語言能力的同時,發展他們的文化意識、思維品質和學習能力,從而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教育部 2020)。在初中英語教學中,有效開展聽說教學是實現英語學科核心素養目標、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重要途徑之一。
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關于進一步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作業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的意見》要求從政治高度認識和對待,從體制機制入手深化改革,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和健康成長。其中,“大力提升教育教學質量,確保學生在校內學足學好”是主要內容之一。落實“雙減”政策,抓好“減負”與“提質”,課堂是主陣地。提高教學質量,須從改變教師的教學理念入手,認清學情,優化課堂教學設計,逐步縮小教師教學理念與課堂教學實際的差距,從而使學習真實發生。
農村初中英語聽說教學質量不盡如人意。一方面,農村學校生源薄弱,相當一部分學生英語基礎差,對英語學習缺乏興趣,學習動機不足;另一方面,教師的教法不當,如教學目標不明確,課堂活動方式單一,聽說活動不充分,或者教學環節煩瑣,教、學、評不一致等。
初中英語聽說課堂教學的主要目的是讓學生在教師引導下基于真實語境和恰當、合理的聽說實踐活動,通過感知、體驗、參與、思考和互動,提高語言運用能力(施志紅 2021)。
讓學生在課堂中充分參與聽說活動是優化農村初中英語聽說課堂教學的重要途徑之一。教學目標和教學環節設計簡約是讓學生充分參與課堂聽說活動的前提與保證。
何為“簡約”?即簡潔洗練,單純明快,辭少意多。簡約不是簡單,而是經過提煉形成的“精約簡省”,富有言外之意。
教學目標設計的科學性是教學設計有效落實的前提,是提高教學質量的決定性因素。簡約、可操作的教學目標是優化聽說教學的基礎。為了解決農村初中英語聽說教學中教學目標不明確的問題,教師須基于英語學科核心素養的四要素和英語學習活動觀,依托教材模塊整體分析與設計,深度解讀教材文本,全面了解學情,設計簡約、具體的教學目標,突出教學重難點,實現教學目標“可達成、可操作、可檢測”,以確保推進有效的聽說課堂活動,從而保證教學質量的提高。
教學目標設計簡約,教學環節也勢必簡約。簡約、遞進的教學環節是提升學生聽說能力的有力保證。它具備以下四個特點:(1)向目標。每一個教學環節都有與之相對應的教學目標。(2)易評價。每一個教學環節都有對應的評價設計,易于學生自評與互評。(3)為充分。教學環節設計簡約,是為了學生活動得充分。整堂課的教學環節簡約了,學生學習活動的時間就充分了,學生的參與面就有了保證,學習就有深度了。(4)有層級。教學環節的設計圍繞主題意義,凸顯英語學習活動觀,包含學習理解、應用實踐、遷移創新等不同層級的學習活動,能夠幫助學生在提高語言能力的同時,提升文化意識、思維品質和學習能力。
另外,教師課堂用語、指令等應做到簡約、明確。
考慮到農村初中英語聽說課堂教學存在的問題,堅持“以生為本”,設計簡約的教學目標與教學環節,組織高效的“聽”與“說”的課堂活動,旨在構建學生充分聽說的課堂,給予他們充分聽說的機會,從而落實核心素養培養目標。
內申(Nation)認為,語言課程應兼顧四個方面,即以意義為主的輸入學習、以意義為主的輸出學習、以語言為主的學習和提高流利度(熟練度)的學習。在聽力課上,教師往往注重讓學生理解聽力材料的內容,強調只有多聽、多練才能提高聽力,忽視了聽力活動的“質”。教師應針對理解中出現的一些問題進行深入的反思并組織專門的訓練。這就是對“質”的重視。此外,重視“質”還意味著要重視聽力理解的準確性(王艷 2012)。充分設計“聽”活動,旨在促使學生充分聽、深度聽,保證其聽力理解的質與量。
《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2022年版)》(以下簡稱《課程標準》)三至五級聽的教學目標為“增強對不同話語情境的識別能力,獲取信息主旨大意,了解簡單的具體事實,理解一定的邏輯關系以及事物發展的時間和空間順序等,理解說話人的意圖和態度”(教育部 2022)。
農村初中英語教師在設計“聽”的活動時應遵循以下兩個原則:
1.充分聽
針對同一聽力文本,設計不同的“聽”的任務,確保學生在多次聽的過程中充分訓練聽的技巧,充分獲取與運用信息。也可利用多個同話題聽力文本,為學生提供充分聽的機會,幫助他們充分理解同話題下不同人物之間對話的方法和技巧,感悟語言表達的準確性和得體性。
2.深度聽
針對同一聽力文本設計的“聽”的活動難度逐漸遞增,促使學生聽出文本的內涵。教師可以根據文本的特點,設計不同的聽力任務,讓學生獲取、梳理、整合、運用信息。“聽”是“說”的前提,唯有“聽”充分了,才能“說”得充分,做到以聽引說、以聽促說。
英語教學要為學生創造使用語言的機會。教師要設計和開展豐富多彩的語言實踐活動,讓學生把語言用起來:用語言交流信息、表達觀點和情感、再現經驗、解決問題(程曉堂 2021)。要確保“說”活動充分,教師須創設真實的語境,設計具有層級的活動,給學生搭建“腳手架”,給予其充裕的時間,促使其有把握、有深度地輸出。
《課程標準》三至五級說的教學目標要求“就簡單的話題提供和交流信息,樂于表達個人觀點和態度,逐步掌握傾聽和回應的技能,把握談話線索和輪次,有效詢問信息和澄清意思,獲取幫助,解決力所能及的實際生活問題”。英語學習活動觀視角下的活動包含學習理解類、應用實踐類和遷移創新類等相互關聯、層層遞進的學習活動,每類活動都包含三種活動形式。
結合農村初中英語聽說課堂中“說”脫離模塊目標語言、無層級、不充分等問題,教師在設計充分“說”的活動時應遵循以下六個原則:(1)指向模塊主題意義,說不偏題。(2)基于學習活動觀,說有層級。(3)充分運用目標語言,說有提升。(4)優化活動方式,說有機會。(5)給予充裕活動時間,說有把握。(6)推進互動生成,說有深度。英語學習是學生與文本的互動、學生與學生的互動、學生與教師的互動、學生與世界的互動(王薔、錢小芳,等 2022)。教師應以有層級的“活動群”激發師生、生生之間的多元充分互動,推進有深度的課堂生成。
外研版初中英語教材每個模塊Unit 1的兩個聽力文本在內容上具有關聯性。結合農村初中實際學情,從保證聽力文本內容的整體性與完整性出發,將Unit 1聽說部分的內容分兩個課時教學。第一課時,以“聽”為主,結合微型“說”的任務,以聽引說、以聽促說,落實基礎,實現充分“聽”。第二課時,在自主梳理文本內容的基礎上,以“說”為主,并在第一課時的基礎上,進行遷移運用,拓展提升,實現充分“說”。
下面,以外研版初中《英語》八年級(上)Module 11 Unit 1 In China,we open a gift later聽說課為例,闡述“充分”聽與說的教學設計片段及分析。
本模塊的中心話題為“社會行為 /習俗”(social behavior/customs),模塊任務為“向來訪我國家庭的外國客人提供建議”(giving advice to foreign guests who are visiting a Chinese family)。Unit 1 Activity 1的聽力文本內容是一則關于大明(Daming)和貝蒂(Betty)為玲玲(Lingling)選擇生日禮物的短對話,并提供了一組可能成為生日禮物的單詞或短語。Activity 2為詞匯學習,要求學生將單詞、短語與圖片相匹配,并思考問題“What present do they want to buy for Lingling?”Activity 3的聽力文本以大明、托尼(Tony)和貝蒂給玲玲贈送禮物為場景,前半部分對話談論中西方接受禮物習俗的異同,后半部分是關于春節的傳統文化。考慮到學生學習基礎薄弱、Activity 3的長對話教學難度大的情況,將該對話分成兩部分進行教學,先完成“禮物贈送與接受”部分的聽說教學,再完成“春節文化”部分的聽說教學。
1.獲取細節,驗證預測
由Activity1得知大明和貝蒂選了詞典作為給玲玲的生日禮物。教師提出第一個問題:“Does Lingling like the gift?Why do you think so?”引導學生預測Activity 3聽力內容。前后環節銜接過渡自然,激發學生聽的興趣。學生通過第一次聽,驗證預測內容。
2.歸納信息,把握主旨
第二次聽中,要求學生回答第二個問題“What is the conversation about?”,歸納文本信息,理清主旨大意。為降低難度,教師將回答處理成選擇形式,幫助學生提煉出“It is about when to open a gift and how to accept a gift.”(見圖 1)。

圖1
3.梳理細節,觀察比較
第三次聽中,要求學生回答問題三:“What are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China and the West when accepting a gift?”獲取并梳理信息。這個聽力任務對農村學生來說難度較大。故教師以完成表格的形式(見圖2)幫助學生梳理細節內容,并引導其觀察與對比文化差異。之后,設計情境,要求學生兩人一組,表演中西方人互贈禮物的對話。

圖2
4.關注語音,分析情感
第四次聽中,教師提出第四個問題:“How does Lingling feel when she gets the gift?”并設計補全對話的活動,通過獲取完整句子,引導學生聚焦說話者的語氣,關注語音、語調,梳理并分析玲玲在接受禮物時情感(surprised—puzzled—happy/pleased)的變化,借助表情包幫助他們更形象、直觀地理解(見圖 3)。

圖3
5.聽讀模仿,內化文本
在分析人物情感的基礎上,教師再次播放音頻,組織學生逐句重點模仿,讀出語調、語氣及情感,內化文本信息。而后拋出第五個問題:“Does Lingling open the gift later or immediately?How do you know that?”(見圖4)。此時,學生已經完成多輪聽和模仿朗讀,對對話中的文化差異及人物的情感態度有了清晰的認識和理解,能夠較好地內化文本,回答問題。

圖4
【案例分析】
根據教學環節的需要,設計不同層次和不同類型的問題。不同層次的問題指根據信息提取和處理所需認知過程和認知能力設計的問題(程曉堂 2021)。問題的設計不僅僅運用于閱讀教學,聽力教學的設問同樣重要。本聽力教學案例的問題設計依托文本特點,基于學情,設計不同層次和不同類型的問題,幫助學生獲取、梳理、歸納、分析信息,提升能力。
聽前,基于已獲信息,預測聽力內容,激發學生興趣。聽中,設計五個層層遞進的問題,組織五次聽力活動。這樣的設計旨在以話題問題鏈實現“聽”充分。基于同一聽力文本,設計不同“聽”的任務,聽主旨、聽細節、聽情感、聽文化,學生在多次聽的過程中,充分訓練聽的技巧,充分獲取、梳理、歸納、分析、運用信息,達成“充分”聽的目標。同時,同一聽力文本中“聽”的任務逐級遞增,從易到難,由表及里,聽出文本的內涵,實現“深度”聽的目標。
Period1的設計以充分“聽”為主,學生通過多次的聽力活動,在教師有意識地降低難度的任務設計中,充分獲取、歸納、分析文本。在此基礎上,Period 2的重點目標是引導學生運用情態動詞must(not)、can(not)、need(not)、had better(not),通過小組合作和個人展示形式,清楚地介紹選禮物的習俗和春節習俗,并思考文化內涵,傳播我國傳統習俗。
1.自主梳理概括
基于Period 1文本內容與信息的輸入,教師要求學生課后運用思維導圖,梳理、歸納、整合Unit 1文本知識與信息,包括選擇禮物、中西方贈送與接受禮物的異同及中國的春節文化,將所學知識與信息結構化,落實學習理解活動,為Period 2應用實踐與遷移創新活動作鋪墊。本課時一開始,教師要求學生以四人小組為單位評選小組最佳作業。圖5、圖6為兩組學生基于Period 1自主梳理的最佳作業。

圖5

圖6
2.合作分享完善
學生四人一組,借助圖5、圖6的語言“支架”,運用目標語言,輪流口頭分享課前自主整理的思維導圖內容,其余學生邊聽邊完善自己的作業。在學生分享、補充、完善之后,教師給予評價,并分享自己整理的內容。
3.合作實踐內化
借助自主合作后的思維導圖,教師設計如下語境:Mike,a student from the US,will go to his Chinese friend Lily’s home for Spring Festival dinner.Before dinner,he wants to know more about traditions of the Spring Festival and try to be a good guest.Please work in groups of 4 to help him.要求學生運用語言知識與文化知識,通過小組合作,幫助邁克(Mike)了解“traditions about the Spring Festival and the cultural meaning”,在情境中實踐與內化語言與文化。同時,依據清單(checklist)對小組展示開展師生評價。
4.自主評價感受
小組展示后,教師再設計情境:“Suppose you are Mike.You want to tell your mother about Chinese Spring Festival and the experience you had in Lily’s home.”要求學生以語音留言(獨白)或打電話(對話)的形式開展活動。本活動要求學生基于之前的小組合作成果圍繞“traditions about the Spring Festival and your feeling”進行口頭輸出。
【案例分析】
圍繞文本中春節傳統文化的話題,設計逐級遞進的說的任務,旨在緊扣主題進行遷移運用,做到說不偏題。課前自主梳理概括思維導圖,旨在拆除教師搭建的“腳手架”之后,學生能夠自主整理與概括文本內容,并基于個人學情,進行相應的拓展,為課堂上說的“量”與“質”作好鋪墊。自主梳理思維導圖后的分享為學習理解類的語言輸出,給予學生小組活動充裕的準備時間,人人參與,而后小組四人展示,做到說有機會、說有把握。在小組分享展示中,幫助學生完善知識與信息結構。在英語理解類活動的基礎上,基于所形成的知識結構開展描述、闡釋、分析、判斷、應用等聚焦交流與表達的實踐活動,內化語言和文化知識(王薔、錢小芳,等 2022)。在此基礎上,設計真實情境,應用語言,為下一個環節的遷移創新活動作好鋪墊,凸顯“說”活動的層級,既保持對學生英語學習理解能力的培養,同時增強對其應用實踐、遷移創新等高階能力及高層次思維品質的關照(王薔、胡亞琳,等 2018)。同時,小組或個人展示后,學生給予評價,并闡明理由,在生生、師生的追問與互動中,達成說有深度。
總之,課堂語言輸出活動任務的設計,應關注學習理解、應用實踐、遷移創新三類活動,圍繞主題語境,創設情境,設計話題活動群,達成“說”活動充分,真正做到“說不偏題、說有層級、說有提升、說有機會、說有把握、說有深度”,實現從知識向能力、能力向素養的轉化。
教學目標與教學環節設計的簡約化,旨在確保學生在課堂上能有機會充分地聽,有時間充分地說。
聽的活動設計不能停留在收集信息層面,應考慮信息的整合、轉化、歸納與分析,達成學以致用的目的。在活動中,教師須進行策略指導,通過挖掘內涵、提煉文化、訓練思維,提高學生的聽力。
只有基于單元或模塊目標,讓“說”不偏離主題,才能保證學生說有內容。在說的活動中,只有凸顯英語學習活動觀,讓“說”有層級,才能提升學生的口頭交流能力。
活動設計須有層次、有梯度,滿足不同層次學生的學習需要。只有面向全體,實現全員參與,才能讓每個學生在課堂上學有所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