喬發進
與科學技術界聯系密切,是九三學社的界別特色。2017年修訂的《九三學社章程》規定:“九三學社是以科學技術界高、中級知識分子為主的具有政治聯盟特點的政黨”“從事科學技術工作以及高等教育、醫藥衛生等方面的高、中級知識分子,贊成并愿意遵守社的章程,可以申請加入本社。”2021年6月國務院新聞辦公室發表的《中國新型政黨制度》白皮書指出,“九三學社主要由科學技術以及相關的高等教育、醫藥衛生領域高、中級知識分子組成”。九三學社為什么會形成這樣的界別特色?其間經歷了怎樣的發展過程?本文擬對此作一番梳理和考察。
抗日戰爭后期,在中國共產黨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政策的感召下,出于對時局的憂慮,重慶的一批文化教育、科學技術界學者,如許德珩、潘菽、黃國璋、稅西恒、勞君展等人,發起成立“民主科學座談會”,主張發揚五四運動精神,堅持抗戰到底,實現民主科學。這個“民主科學座談會”就是九三學社的前身。
潘菽加入“民主科學座談會”后,“又把學校里座談會的同志陸續介紹進來。”潘菽在此所說的“學校里座談會”,是指“自然科學座談會”,成立于1939年春,主要成員有中央大學教授梁希、潘菽、金善寶、涂長望、干鐸、李士豪以及重慶大學的謝立惠等人。當時,中央大學這些思想觀點相近的教授們經常聚在一起,打聽前線的消息,交換對時局的看法。金善寶回憶說:“我們這些政治觀點相近、抱著一顆抗日救國之心的朋友們便自發地組織起來,因為都是搞自然科學的,所以就起名為‘自然科學座談會’。”在“自然科學座談會”的成員中,梁希、干鐸是林學家,金善寶是農學家,潘菽是心理學家,涂長望是氣象學家,李士豪是水利工程專家,謝立惠是物理學家,都是科技學技術界卓有成就的專家學者。
除了“自然科學座談會”成員外,黃國璋、稅西恒、吳藻溪、盧于道、何魯等“民主科學座談會”成員也是知名的科學工作者。其中,黃國璋是地理學家,稅西恒是水電工程專家,吳藻溪長期從事科學運動,盧于道是神經解剖學家,時任中國科學社代理總干事,何魯是數學家。他們的陸續加入,使“民主科學座談會”及后來的“九三座談會”中的科學工作者占了相當比重。
1944年底,為團結更多的科學工作者,“自然科學座談會”成員涂長望、潘菽等人又醞釀發起成立中國科學工作者協會,涂長望、潘菽、干鐸等5人為籌備委員,并推請涂長望主持其事。涂長望、潘菽等人起草了《中國科學工作者協會總章(草案)》《組織中國科學工作者協會緣起》《宣言》等文件,廣為征求意見,得到竺可楨、李四光、任鴻雋、丁燮林、嚴濟慈等100多名科技工作者的熱烈贊成。1945年7月,中國科學工作者協會正式成立。中國科學工作者協會“是一個職業團體,一個科學工作者的工會,而不是一個普通的科學學術團體”,并在新中國成立前夕與其他3個科學團體共同發起召開中華全國自然科學工作者代表會議。“自然科學座談會”成員承擔了中國科學工作者協會的不少具體工作,比如,涂長望任常務理事兼總干事,潘菽任財務理事,梁希任文化理事,李士豪任候補理事,金善寶任候補監事,干鐸任事務干事,謝立惠任組織干事。此外,黃國璋、稅西恒、吳藻溪等“民主科學座談會”成員也是中國科學工作者協會的發起人。上述關系,充分體現了“民主科學座談會”與科學技術界的淵源。
1945年9月3日,為紀念抗日戰爭的偉大勝利,“民主科學座談會”更名為“九三座談會”。1946年1月6日,“九三座談會”邀請重慶學術界人士進行座談,決定籌組九三學社。經過幾個月的籌備,九三學社成立大會于5月4日在重慶召開。大會強調“本‘五四’的精神,為民主與科學之實現而努力,始終不懈”,并提出“獎勵科學研究”“積極的普及國民教育,掃除文盲,提高人民文化水準,反對迷信與復古運動”等主張。大會一共推舉出24位理監事(見表1)。

綜觀24位九三先賢的背景情況,創建時期的九三學社有三個顯著特點:第一,學術性。24位九三先賢大多具有高等院校執教和海外留學的經歷,基本都是文化教育、科學技術界學有專長、有所成就的專家學者。第二,思想上高度認同并始終堅持愛國民主科學。24位九三先賢都是五四運動的親歷者,許德珩、潘菽、陳劍翛、黎錦熙、黃國璋、孟憲章等人更是五四運動的積極參與者。他們都希望通過追求民主與科學,來實現救國救民的目標,并為此聚集起來、創建九三學社。為愛國而追求民主與科學,是九三學社的緣起,也是九三學社創建時的精神旗幟和核心價值。第三,與科學技術界有著天然的聯系。24位九三先賢中,具有自然科學背景的共有10人,占比42%;是中國科學工作者協會發起人的有8人,占比33%。這為后來九三學社界別特色的形成奠定了重要基礎。
第一屆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召開后,九三學社的部分同志認為,九三學社已經完成了在新民主主義革命中的歷史使命,提議解散。在這種情況下,九三學社的社務工作一度停頓,社員發展工作也停止了。毛澤東派中央領導同志轉達了他不同意九三學社解散的意見。在中國共產黨的幫助下,九三學社于1950年3月恢復了中央理事會,并于8月重新開始吸收社員。
既然重新發展社員,就存在一個組織發展對象的問題。九三學社能明確組織發展的主要對象,與中國共產黨的指導和幫助密不可分。早在1947年7月,中共中央城工部制定的《關于蔣管區統戰工作初步總結與當前統戰方針提綱草案》就提出,由于各民主黨派在工作中“常常發生混淆與重復的現象,不容易顯出各單位自己的特色”,建議各民主黨派“都按各自所接近的社會階層分散開去活動,同時又規定一種配合辦法,以免重復與沖突。例如民主同盟應向民族工商業者、開明紳士與地方勢力去覓取活動基礎,民主建國會應向教育界與工商界去活動,人民救國會應向文化界與律師界去活動,農工民主黨應向幫會及軍政界去活動,九三學社應向教授與法官方面去活動,民主促進會應向工商界與青年界、婦女界去活動。這樣活動范圍即可大大打開,以免像過去那樣熱鬧的地方很熱鬧,而冷清的地方又太冷清。”當然,這一建議的部分內容與各民主黨派實際并不完全吻合,而且限于當時的條件,也未能真正推動和落實。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中國共產黨確定了幫助民主黨派發展的方針,并從各民主黨派的歷史和現狀出發,進一步明確提出民主黨派組織發展應有所分工的主張。1950年2月,中央統戰部在《關于中國農工民主黨第五次干部會議與二中全會的通報》中指出:“各黨派在社會上應有適當的分工,各黨派間的關系由此可作必要而適當的調整,各黨派內部更須作必要的調整與提高,以期達到長期合作的目的。”這為九三學社明確組織發展的主要對象,提供了重要指導。
1950年11月底至12月初,九三學社召開了成立后的第一次全國工作會議。中央統戰部部長李維漢在出席這次會議時指出,“發展的方針是相同的,至于如何發展?向哪方面發展?各黨派有所不同,因為各個黨派,有各自的特點,這個特點,不是重新創造的,而是從過去的歷史發展中產生出來的。”“九三學社大半就是這樣的朋友,——學術界居多的高級知識分子的結合,不是拿斧頭的,拿鐮刀的,拿槍桿的,而是拿筆桿的”。經過認真討論,會議通過《本社組織的鞏固與發展》決議案。決議案特別強調,“鞏固應與發展并重、并行”,并規定“在發展新社員時,應尊重本社學術性的傳統,吸收進步的文教科學工作者”。這樣就首次明確了九三學社組織發展的主要對象,即“進步的文教科學工作者”。
1952年6月,中共中央批準的《關于民主黨派工作的決定》進一步提出,“各民主黨派應繼續依據所聯系和活動社會對象去發展黨員。……九三學社仍可以學術界的較上層的分子為發展對象。”同年9月,九三學社第二次全國工作會議擴大會議通過的《九三學社章程》明確規定:“九三學社是以小資產階級文教科學工作者為主要成分的階級聯盟的新民主主義政黨。根據本社學術性的傳統,吸收社員主要的對象為文化、教育、科學、技術、醫藥衛生工作者的中上層分子。”會議還強調,“尊重社的學術性的傳統,在自己所聯系的文教科學工作者中,注意吸收有社會影響的和有一定學術才能的中上層人士”。從而進一步明確了“進步的文教科學工作者”的范圍,即“文化、教育、科學、技術、醫藥衛生工作者的中上層分子。”
從新中國成立初期九三學社社員的教育背景看,“社員中學習自然與技術科學的,占全社員總數50%,學社會科學的占35%,學文藝、教育的占15%”。從社員的工作崗位看,“以從事文教工作者為最多,占社員總數72.3%,服務政界的占18.7%,從事商業的占4.5%,其他占22.6%。”“這顯示著本社社員純粹是學術界的朋友。”1952年底,九三學社中央在給重慶分社的一份復函中又特別強調,應“注意文教與科學工作者并重的原則,以防片面。”因此,以“進步的文教科學工作者”為主要發展對象,強調文教與科學工作者并重,既契合九三學社學術性的歷史傳統,也反映了九三學社當時的組織特點。
正是因為學術性的傳統和以文教科學工作者為主要發展對象,九三學社吸引了許多科學技術界的知識分子包括海外留學歸國知識分子的加入,如周培源、吳階平、茅以升、趙九章、鄧稼先、孫云鑄、吳學周、王竹溪、侯宗濂、葛庭燧、王家楫、伍獻文、朱物華、柯召等。隨著社員中科學工作者數量的增加,九三學社與科學技術界的聯系也日益緊密。
1956 年1月,中共中央在北京召開關于知識分子問題的會議,周恩來代表中央做了《關于知識分子問題的報告》,強調“力求盡可能迅速地擴大和提高我國的科學文化力量,而在不太長的時間里趕上世界先進水平。這是我們黨和全國知識界、全國人民的一個偉大的戰斗任務”。毛澤東在會上指出:全黨應該“努力學習科學知識,同黨外知識分子團結一致,為迅速趕上世界科學先進水平而奮斗”。會議向全黨全國人民發出了“向科學進軍”的號召,并且提出關于制定科學發展規劃的問題。這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知識分子問題和發展科學技術問題作為全黨上下密切關注的重大工作,首次被鄭重地予以提出,全國迅速掀起“向科學進軍”的熱潮。
中共中央“向科學進軍”號召提出后,極大地鼓舞了九三學社各級組織和社員。九三學社中央副主席、著名林學家梁希表示:“我是一個從事科學工作的人,聽到周恩來主席政治報告中關于制定我國科學發展遠景計劃的方針,尤其使我得到鼓舞。”九三學社社員、北京大學物理系教授王竹溪表示:“在過去,我也做過一些工作,但是沒有像今天這樣,對中國科學發展的光明前途看得這樣清楚。”
1956年2月,在中共中央提出“向科學進軍”號召后不到一個月,九三學社就召開了第一次全國社員代表大會。許德珩在大會所作的社務報告中明確呼應了中共中央“向科學進軍”的號召,指出:“要使我國的科學文化能夠滿足社會主義建設的要求,并使我國科學文化在3個五年計劃的時間內接近世界先進水平,這就是我們知識分子當前一項艱巨的任務,同時也是一項光榮的任務。”許德珩特別強調:“鼓勵老年科學家和青年科學家互相幫助,一同前進,這些都是今后社的重要工作。”梁希在大會閉幕會的講話中,進一步“號召社的各級組織和全體社員,積極向科學進軍,爭取在第三個五年計劃末期使我國最急需的科學部門能夠接近世界的先進水平”。
在這次代表大會上,九三學社專門修改了社的章程,將“吸收社員主要的對象為文化、教育、科學、技術、醫藥衛生工作者的中上層分子”修改為“吸收社員的主要對象為科學、文化、教育、衛生工作者的中上層分子”,認為這樣修改是“符合國家建設的要求,符合社的政治任務,符合社的目前情況的”。
上述修改,把組織發展對象中的科學工作者由第三調整到第一,表明九三學社在中共中央“向科學進軍”號召的指引下,已轉向更加重視對科學工作者的聯系和發展,從而在實際上改變了新中國成立初期文教與科學工作者并重的原則。在這一精神的指導下,1956年至1957年上半年,九三學社大力加強組織發展工作,又有一大批新的科學工作者陸續加入九三學社。比如,師昌緒、鄒承魯、黃昆、謝家麟、謝家榮、劉瑞玉、嚴東生、王德寶、徐采棟、張鈺哲、湯定元、楊槱等等。同時,為更好貫徹中共中央“向科學進軍”號召和科學文教政策,九三學社中央于1956年專門成立了科學文教工作委員會,由科學家茅以升任主任委員,周培源、董渭川、袁翰青、游國恩、黃汲清、陳明紹等科學家或學者任副主任委員。有條件的地方組織也陸續設立了科學文教工作委員會或工作組。這是九三學社首次設立這樣的工作機構。這一工作機構成立后,密切聯系社員和科學工作者,在協助社中央推動社員及所聯系科學工作者提高業務水平、大力向科學進軍方面,做了大量工作。
九三學社中央主辦的《九三社訊》,開辟“在科學文教戰線上”專欄,宣傳介紹各地方組織和社員在“向科學進軍”中取得的成績。社各地方組織也都開展了響應“向科學進軍”號召的活動。比如,北京分社舉辦“社員科學著作展覽會”,上海分社舉辦系統的科學講座,重慶、南京、西安、青島、天津等地分社也舉辦了報告會、座談會。此外,九三學社也經常搜集、分析、研究社員的思想情況,如實反映社員和所聯系科學工作者在工作中的意見和合理要求。比如,在調研和座談的基礎上,九三學社先后形成《目前工程技術人員的幾個問題》《向科學進軍的經驗和問題》等報告,提出工程技術人員迫切需要技術進修、學習國外科學技術及進口圖書資料、保證業務時間等建議,為黨和政府制定完善有關政策提供了有益參考。
梁希、潘菽、周培源、嚴濟慈、茅以升等60多名九三學社社員,同國務院和中國科學院召集的全國科學家一道,參加了全國長期科學規劃的編制工作,光榮完成了任務。鄧稼先、王淦昌、趙九章、陳芳允、程開甲等社員,為原子彈、氫彈和人造地球衛星研制成功作出突出貢獻;黃汲清、謝家榮為我國摘掉“貧油”帽子實現石油自給,提供了重要理論支撐;王應睞、鄒承魯領銜首次人工合成牛胰島素,在人類揭開生命奧秘的道路上取得重要突破。
九三學社貫徹落實中共中央“向科學進軍”號召的相關舉措和對組織發展對象的重要調整,既適應了黨的科技政策,符合黨和國家推進工業化建設的需求,同時也加強了自身隊伍建設,推動了科技特色的形成。
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后,我國進入了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新時期,科技事業也由亂到治,迎來新的春天。1978年全國科學大會提出“科學技術是生產力”。鄧小平進一步提出“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此后,從實施科教興國戰略到建設創新型國家,從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到實現科技自立自強、建設世界科技強國,中國共產黨始終順應時代要求,將推動科技創新內化為執政理念的一部分,不斷鼓勵推動廣大科學家和科技工作者向科學技術廣度和深度進軍。
九三學社恢復了活動,并積極貫徹落實黨的知識分子政策和科技政策。1979年10月,九三學社第三次全國代表大會通過的《九三學社章程》規定:“從事科學技術、文化教育、醫藥衛生和其他工作的知識分子,贊成并愿意遵守本社章程……即為本社社員。”將組織發展對象中的“科學工作者”,變更為“從事科學技術工作”的知識分子。在中國共產黨的關懷和幫助下,九三學社的組織和社員有較大的發展,且這一時期的“新社員大多數是從事科學技術工作的業務骨干”。九三學社的科技特色得到進一步增強。
需要強調的是,章程總綱里所談的“科學技術”,集中概括了九三學社的界別特色,但它是“大科技”,涉及方方面面,不能單純地從職業領域或單位類型來理解。實際上,凡是從事系統性科學和技術知識的產生、發展、傳播和應用活動的人員,都可以歸屬為科技工作者。人們通常所說的“科學技術”“高等教育”“醫藥衛生”這三個界別,本身就存在著較大程度的交叉關系,高等教育界、醫藥衛生界中包含著大量的科技工作者。九三學社的廣大科技工作者不僅集中分布在科研院所,而且也集中分布在高等院校和醫療衛生機構。
改革開放后,九三學社高度重視保持和發展界別特色,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體現在組織發展中。九三學社積極發展科學技術界的高、中級知識分子,啟動實施“人才強社”戰略,聚集了一大批科技人才。1984年底,“科學技術”“高等教育”“醫藥衛生”三個界別的社員分別占到社員總數的39.6%、34.9%、17.8%,三者占比達到92.3%,共同構成了九三學社的主體界別。此后,盡管這三個主體界別的總占比有起有伏,但始終保持在75%以上。二是體現在參政履職中。九三學社先后圍繞教育體制改革、中年知識分子作用發揮、三峽工程建設、非典防治、低碳經濟發展、國企退休科技人員待遇提高、醫療衛生工作改進、市場對科技資源配置決定性作用發揮等重大問題,注重從科技角度切入,深入調查研究,積極建言獻策,為黨和國家制定有關政策提供了重要依據,使自身科技特色得到更為充分的展現。1986年,社員王淦昌、陳芳允和另外兩名科學家提出要跟蹤世界先進水平,發展我國的高技術,推動了《高技術研究發展計劃綱要》即863計劃的出臺,對我國高科技發展產生了巨大推動作用。三是體現在思想政治建設中。在創建和發展的長期實踐中,九三學社形成了愛國、民主、科學的優良傳統。九三學社特別注重通過學習教育,加強政治引領,傳承弘揚九三學社老一輩科學家的家國情懷和科學精神,動員和引導廣大社員為國家科技事業發展建功立業。王選、黃昆、師昌緒、謝家麟、程開甲等社員先后獲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和其他獎項。

中共十八大以來,九三學社在積極貫徹中共中央對科技創新作出的重大戰略部署的同時,堅持弘揚愛國、民主、科學優良傳統,堅持實施“人才強社”戰略,一批社員如盧柯、潘建偉等陸續取得新的重要科研成果。九三學社圍繞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和創新型國家建設,聚焦科研管理體制改革、國家科技創新體系和科技創新平臺建設、長江黃河流域和草原生態文明建設、鄉村環境綜合治理、科技型民營企業發展等重大問題廣泛調研,提出一系列高質量建言,為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加快建設科技強國作出新的貢獻。
回顧九三學社界別特色形成和發展的歷程,能夠得到以下啟示:
第一,九三學社界別特色的形成和發展,既體現了對歷史的傳承,又反映了對現實的回應。九三學社自誕生之日起,就具有自己鮮明的政治特點,即學術性、思想上高度認同愛國民主科學、同科學技術界具有天然聯系。新中國成立初期,九三學社延續學術性的傳統,明確以“進步的文教科學工作者”為主要發展對象。中共中央“向科學進軍”號召提出后,九三學社為適應中國共產黨的科技政策和國家推進工業化建設的需求,將發展對象調整為“科學、文化、教育、衛生工作者的中上層分子”。改革開放后,九三學社貫徹中國共產黨的科技政策,并根據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需求和自身實際,進一步明確以科學技術以及相關的高等教育、醫藥衛生領域高、中級知識分子為主要發展對象。
第二,中國共產黨在九三學社界別特色形成和發展過程中,發揮了重要的引領作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中國共產黨從各民主黨派的歷史和現狀出發,明確提出民主黨派組織發展應有所分工的主張,得到各民主黨派的贊同和貫徹落實。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胡錦濤、習近平等幾代中共中央領導人都一以貫之地重視科學技術在提升綜合國力和經濟社會發展中的作用。從“向科學進軍”到“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從實施科教興國戰略到建設創新型國家,從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到建設世界科技強國,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逐步探索出一條適合中國國情和社會主義制度的自主創新道路。正是在響應和貫徹中國共產黨統戰政策和科技政策的歷程中,九三學社形成和發展了自身的界別特色,今后必須繼續貫徹落實好中國共產黨的統戰政策和科技政策。
第三,在新時代新征程上,鞏固和發展好自身界別特色,既是九三學社加強自身建設的基本要求,同時也是九三學社更好履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參政黨職能的力量之源。唯有高度重視特色,努力發揮好特色,九三學社方能在服務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進程中作出更大貢獻、爭取更大光榮。在組織發展上,要把握好保持界別特色與優化結構的關系,堅持科學技術以及相關的高等教育、醫藥衛生領域內的社員始終占到社員總數的70%以上,適當發展其他界別的代表性人士,不隨意降低標準發展社員。在參政履職上,要堅持“四個面向”,緊緊圍繞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實施,聚焦強化國家戰略科技力量、提升企業技術創新能力、激發人才創新活力、完善科技創新體制機制等方面的重要問題,深入調查研究,積極建言獻策,為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加快建設科技強國獻智出力。在思想政治建設上,要繼續發揚愛國報國傳統,大力弘揚科學精神,廣泛凝聚科技界知識分子的共識,及時反映他們的思想動態和利益訴求,支持他們瞄準重大前沿科學問題和關鍵核心技術,執著追求、攻堅克難,勇做科技創新的排頭兵。
根據文獻[4]中鉸接式自卸車的工作原理,自卸車在空載且直線前進時,液壓系統的能量損失主要分成兩部分:一部分液壓油通過葉片泵、高壓過濾器、閥、管路和低壓過濾器回到油箱,產生的壓力損失轉化為熱量;另外一部分液壓油因為零排量時柱塞泵的泄漏直接回到油箱產生熱量。液壓系統散熱的主要途徑是通過油箱與外界自然對流散熱。以下針對自卸車液壓系統產熱和散熱的過程進行熱力學建模分析。
[1] 潘菽:《難忘的重慶歲月》,《中國科學家回憶錄》,光明日報出版社,1988年版,第20頁。
[2] 據吳藻溪回憶,吳藻溪、張申府、葛名中、熊雯嵐、孫克定、潘菽等人在同一時期還組織發起“重慶自然科學座談會”。但據潘菽回憶,“自然科學座談會”與“重慶自然科學座談會”并不是一回事。由于梁希、潘菽、金善寶、涂長望等人同時參加了“自然科學座談會”與“重慶自然科學座談會”,所以很多人把這兩個座談會混為一談。
[3] 金善寶:《深切懷念我的摯友潘菽同志》,載于《民主與科學》1997年第3期。
[4] 涂長望:《中國科學工作者協會》,載于《科學大眾》1948年第4卷第6期。
[5] 九三學社中央社史辦公室:《九三學社歷史資料選輯》,學苑出版社,1991年版,第12頁。
[6] 中共延安市委統戰部組:《延安時期統一戰線史料選編》,華文出版社,2010年版,第270頁。
[7] 中央統戰部:《中國共產黨統一戰線文獻選編第5卷》,2005年版,第12頁,轉引自黃天柱《民主黨派組織發展界別特色的形成演變及理論思考》,廣西社會主義學院學報2017年第3期,第 51頁。
[8] 同[5],第93頁。
[9] 《九三社訊》1951年第1期,第15頁。
[10] 中共中央統戰部研究室:《歷次全國統戰工作會議概況和文獻》,檔案出版社,1988年版,第104頁。
[11] 同[5],第135頁。
[12] 同[5],第95——96頁。
[13] 《在發展組織過程中應注意文教與科學工作者并重原則給重慶分社的復函》,九三學社中央檔案室存。
[14]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建國以來重要文獻選編(第八冊)》,中央文獻出版社,1994年版,第35——36頁。
[15]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毛澤東年譜(1949——1976)(第二卷)》,中央文獻出版社,2013年版,第515頁。
[16] 梁希:《在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二屆全國委員會第二次會議上的發言》,載于《九三社訊》1956年第2、3號,第8頁。
[17] 王竹溪:《積極響應向科學進軍的號召》,載于《九三社訊》1956年第4號,第2頁。
[18] 同[5],第170頁。
[19] 同[5],第154頁。
[20] 同[5],第178頁。
[21] 《關于修改社章的說明》,九三學社中央檔案室存。
[22] 同[5],第244頁。
[23] 杜青林:《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多黨合作理論、政策和實踐的創新與發展》,華文出版社,2008年版,第41頁。
[24] 同[5],第279——280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