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 甜
(江蘇科技大學 江蘇 鎮江 212003)
從本質上講,“文化”就是特定社會條件下產生的綜合意識形態。由此可知,所謂“高校文化”,就是以高校辦學區域為地理環境基礎,以高校管理者、教師、學生為產生主體和作用對象,以高校核心價值觀念為導向形成的文化。同時,高校身處現代社會之中,其文化必然以公共文化為框架背景,因此是一種子文化、亞文化。從這個角度來看,高校文化既有著一定的普遍性、一般性,也會基于高校特色體現出一定的特殊性。
現階段,高校文化體系、文化內涵的建設與發展,具體可分為三個方面:第一,物質文化方面。物質條件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高校的文化環境構建能力與文化內涵表現力,若在建筑設施、設備資源等方面配備不足或運用不當,不僅會導致文化建設與內涵發展陷入“無米之炊”的境地,還可能形成一定的反作用。所以,高校有必要在文化活動場所搭建、校園環境裝飾美化等工作中下足功夫,盡可能地提升高校文化建設的硬件水平。第二,精神文化方面。高校的教育觀、價值觀、發展觀以及校風、師風、學風,均在精神文化的范疇之中。此外,與高校存在密切關聯的區域文化、民族文化通常也會滲透融合于高校文化體系,成為其文化建設的基礎資源與重要養料。第三,制度文化方面。校規校紀是高校不可或缺的核心機制,其以精神文化為來源,又不同于精神文化,對高校的文化建設、內涵發展起著保障性、約束性的作用。在實踐中,高校只有統籌做好上述三個方面的建設,才能打造出滿足學校運行、教學管理與學生成長的綜合性文化體系,并形成源源不斷地提升辦學質量、豐富學校內涵、增強競爭實力、凸顯育人特色的內生動力。
首先,隨著我國教育改革工作的持續深入,各高校陸續走上創新發展的道路,促使教育領域形成了愈加濃厚的競爭氛圍。同時,在全球化的教育發展背景下,國家間的教育競爭表現出了由“數量優勢”向“質量優勢”轉變的趨勢。在此背景下,加強文化建設、實現內涵發展,既有助于高校增強自身競爭力,從而在品牌打造、生源吸引、資源獲取等方面占據優勢地位,也有助于推動我國整體教育競爭力的提升。其次,培養學生成人成才是高校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任務,而文化育人正是培養學生的有效途徑。通過構建文化環境、舉辦文化活動、輸出文化信息,高校可為學生提供或顯性或隱性、或直接或間接、或全面或具體的文化學習條件,從而幫助學生夯實文化儲備、增強文化自信、健全文化意識,促進學生的健康全面發展。再次,良好的校園文化資源能夠為教學實踐提供有利條件,進而促成高校教師教學工作減負、提質、增效。同時,在提倡“立德樹人”“核心素養”等教育理念的新形勢下,校園文化資源也是德育、美育、創育等教育元素的重要滲透載體。最后,校園文化具有很強的包容性和承載性,高校在文化建設與內涵發展的過程中,可將優秀的傳統文化、地域文化、民族文化融入其中。這樣一來,不僅能在很大程度上拓寬學生的文化視野,推動學生的身心健康成長,還能達到傳承文化、發展文化的目的,進而提升高校辦學的社會效益。
江蘇科技大學建校于1933年,其在長期的辦學建設與改革發展過程中,逐漸形成了內涵豐富的文化體系與文化底蘊。在意識形態方面,江蘇科技大學以“以人為本、責任為先、公平為上、學術為魂”為辦學理念,以“篤學明德,經世致用”為校訓,以“誠樸務實,誠信友善”為校風,以“樂學善思,求實求新”為學風,并形成了飽含地域特色與歷史氣韻的“船魂”校園精神。學校連續多年被評為江蘇省文明單位、江蘇省文明校園,先后榮獲江蘇省高校校風建設優秀單位、江蘇省文明學校、江蘇省安全文明校園、江蘇省園林式單位、江蘇高校和諧校園等。在硬件條件方面,江蘇科技大學的校園環境優美宜人,且布置有《時光之星》《揚帆起航》等多個兼具裝飾屬性與文化屬性的雕塑作品。同時,該校在圖書館、體育館、活動室等設施配置上相對完善,為校內師生文化活動提供了良好的場地基礎。新校區長山校區建設集信息化、人文化、生態化、現代化于一體,體現了“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理念,是一座山水校園、科技校園、人文校園、現代校園。
從長遠性、全局性的視角來看,雖然江蘇科技大學在高校文化建設與內涵發展上已經取得了一定成就,但仍存在較大的進步空間。
第一,生本性有待加強,難以實現文化方面的供需對等。現階段,包括江蘇科技大學在內的絕大部分高校雖然已經意識到了文化建設與內涵發展的重要性,并由此開展了一系列的實踐活動,但所得成果并不理想。究其原因,主要是高校管理者及教師通常站在教育方且“超齡化”的角度上看待校園文化問題,未對學生群體的興趣取向、認知習慣、文化觀念等進行充分調查,進而導致營造文化環境、實施文化輸出的渠道、方式難以吸引學生、打動學生,或無法與學生的需求相匹配。
第二,存在孤島化傾向,并未深度實現優秀文化的融合滲透。部分高校在建設校園文化時,會將文化資源配置、文化內涵挖掘等工作限制在學校內部,即完全以辦學目標、專業特色為核心和主題進行文化環境的設計與文化活動的規劃。這樣一來,優秀的傳統文化、民族文化或積極的青年群體亞文化很難進入到校園當中,繼而引起校園文化“孤島化”的封閉現象。既不利于高校文化內涵的豐富與創新,也會在一定程度上阻礙學生文化素養的完善發展。
第三,文化建設單向化,無法保證文化育人的實際效果。無論是文化教育還是文化傳承,都具有很強的交互性。若缺乏有效的交互,文化資源、文化環境對人的影響和改造作用都將大打折扣。從目前來看,很多高校在文化建設上存在單向化的問題,即只注重文化設施的配置、文化信息的輸出、文化活動的舉辦,但并沒有圍繞設施使用情況、信息傳遞質量、活動開展成效形成良好的評價與反饋機制。在此背景下,校園文化建設得到學生群體回應的規模和質量都處在較低水平,雖不至于“對牛彈琴”,但顯然也是不利于學生接受文化、理解文化、認同文化、學習文化的。
第四,實踐先進性不足,仍需進一步與社會動態相協調。時代性、先進性不足,也是高校在文化建設與內涵發展實踐中存在的主要問題之一。例如,當前“佛系青年”已成為具備一定受眾規模的亞文化現象,其雖然有助于幫助年輕學生緩解焦慮、減輕壓力,但也會導致其理想信念、抱負夢想的淡化消解。對此,高校若不加以正向引導,將很容易導致“佛系青年”形成下沉式成長傾向,不利于學生人生觀、價值觀的健康發展。再如,在“互聯網+”的時代之下,手機、平板電腦等終端設備幾乎成了高校學生的生活標配,上網也隨之成為學生的主要日常行為。此時,若高校未將文化建設充分融入線上領域,勢必會出現與學生生活乃至社會發展相脫節的負面情況。
第一,落實以生為本,形成需求導向。在開展文化建設時,高校應將文化主體尤其是學生群體的需求作為依據和導向,并配以有效的需求采集與民主參與渠道,以保證最終的建設成果是真正能夠受到學生認可、幫助學生成長的。例如,在以“船魂”為主題進行校園環境的裝飾設計時,高校既可以先將幾種預選裝飾方案公布出來,要求學生進行投票選擇,也可以直接面向廣大學生征求設計方案。在確定設計方案后,再通過建議采集、意見征求、模擬效果評價等民主性活動,對學生的具體需求、想法進行了解和分析,并有選擇、有計劃地體現在方案完善過程中。最后,基于方案進行校園文化環境的裝飾改造。通過這樣的方式,不僅能實現文化建設與學生需求的高度對應,還能使學生感受到來自高校的尊重,進而強化學生對于學校及校園文化的認同感、歸屬感、自豪感。同時,學生在獻計獻策的過程中,也會更加深入、全面地了解“船魂”主題,學習船政文化,進而實現學生文化素養的有效培養。
第二,做到兼容并包,拓展文化體系。沒有本土性、民族性的公共文化作為基底的校園文化,無異于“無根之木”“無源之水”,既無法形成特色,也難以持續發展。在文化建設與內涵發展中,高校應著力做到兼容并包,將積極有益的文化元素與校園文化體系結合起來,從而達到以校園承載文化、以文化豐富校園的理想效果。例如,江蘇科技大學可根據江蘇地區的區位特點與社會歷史,將海洋文化、蠶桑文化、船政文化等融入校園文化環境、文化活動之中。這樣一來,既能使該校的校園文化更加充實豐富,也能發揮出高校在優秀文化傳承中的載體與動力源泉作用,并充分培養學生的環保意識、勞動意識、愛國情懷、自然意趣等內在文化素養。
第三,注重學生反饋,健全評價機制。在文化建設與內涵發展的實踐中,高校應注重建立學校與學生、文化與學生之間的交互關系,引導學生進行回應性、反饋式的文化學習活動。例如,高校在實施以“立德樹人”為主題的文化建設工作時,可舉辦文藝晚會、辯論賽、演講比賽、文藝作品展演等多種形式的活動,并鼓勵學生參與其中,展示抒發自己對于“德”“才”等概念的理解、感悟與倡議。在此基礎上,為了調動學生參與活動、回應文化的積極性,還可適當設置多種獎勵機制。通過這樣的方式,高校文化能夠深層次、高質量地滲透到學生群體之中,并獲得學生認可、思考、表達、實踐等多個角度的反饋,從而達到以文促教、文化育人的理想效果。除此之外,高校在建設文化服務設施、舉辦特色文化活動、制訂學校規章制度的后期,均可建立健全相應的評價機制,即在保證民主性的基礎上,通過問卷調查、校園采訪、郵件征求等途徑,了解廣大師生對于既有校園文化資源的主觀感受與客觀評價。由此,便能形成“文化建設→評價采集→分析反思→優化建設→再次評價”的良性循環,進而實現高校文化建設質量的持續性提升。
第四,緊跟社會發展,貼近學生生活。高校開展文化建設時,應盡量保證先進性、創新性,在建設內容、建設方式、建設目標等方面與社會動態相接軌、與學生生活相貼近。一方面,要分析當前高校學生群體的文化生態及具體特點。在此基礎上,對積極有益的部分進行支持,如舉辦校園潮流藝術展、助力組建亞文化社團等。對相對負面的部分進行引導校正或優化改造,如做好“佛系青年”群體的理想信念教育,培養學生對于文化信息的辯證認知觀念等。另一方面,要善于使用新渠道、新工具,如微信公眾號、抖音短視頻、線上云社區等,為高校文化建設打造更多的載體與陣地。
綜上所述,做好文化建設與內涵發展,既是高校提升辦學質量、增強競爭實力的重要手段,也是高校落實文化育人、推動學生綜合發展的必要途徑。現階段,高校在文化建設、內涵發展的實踐中仍存在諸多不足,需要堅持生本性、創新性的工作原則,并積極與公共文化相融合、與社會動態相接軌,以便更快、更好地解決現有矛盾、滿足學生需求,實現文化價值的多元化、高水平發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