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韌,祝鵬輝,楊忠華,鄺棗園*
(廣州中醫藥大學基礎醫學院 廣東 廣州 510006)
中醫藥是中華文明傳統醫療寶庫。中共中央、國務院2016年印發的《“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2019年印發的《關于促進中醫藥傳承創新發展的意見》,給中醫藥發展全方位的支持,使中醫藥發展上升為國家戰略,中醫藥事業和產業進入發展的快車道。其中,“中醫藥科學研究和技術創新”“中醫藥現代化”以及中醫藥的“融合現代科技成果”等都亟須中醫藥與生物技術理論、方法和實踐進行充分融合。建設具有顯著中醫藥特色的生物技術專業,培養既精通現代生命科學技術,又經過中醫藥系統培訓和文化熏陶的新時代人才、對造就未來中醫藥科學研究中的領軍人才,推動中醫藥持續蓬勃發展具有極重要的戰略意義。
生物技術是按照應用要求、預先設計改造和利用生物體(微生物、動植物)的科學技術,生物技術是現代生命科學和工程技術融合的產物。現代醫學生物技術的核心涵蓋基因工程、細胞工程、蛋白工程、發酵工程,其技術的理論支撐包括分子生物學、生物化學、遺傳學、細胞生物學、組織胚胎學、免疫學,并融合了計算機、化學等學科。近年來,還發展出與生物信息學、系統生物學和合成生物學的融合。這些技術的理論和方法是中醫藥發展的重要支撐,主要體現在以下幾點。
中醫學的證既是中醫理論體系的核心內容,又是臨證的重要依據。中醫的理、法、方、藥都是圍繞證來展開的,法隨證立,方從法出。關于中醫證本質的創新研究,是豐富中醫理論內涵、推進中醫藥現代化的重要方向。目前,中醫證本質的研究成果可以歸類為對證內涵中病性、病位的研究,其中包括證的生物學網絡、判別證的標志物及證的效應器研究。闡述證的本質,無論是以病機為核心,注重分析疾病主要矛盾,從整體上把握疾病全過程的“辯證論治”研究,還是側重于在細節上把握當前證候特點,通過“方證”間的對應關系,完成方藥優選過程的“方證對應”研究,結合基因組學、蛋白質組學、代謝組學等技術與方法,對于證科學內涵研究的突破都極具實用價值。
中醫學的生命力在于中醫基礎理論指導下的,以整體、動態和辯證的觀點去了解、分析和把握人體健康與疾病、創新性地發展中醫藥現代化。而生物技術中新發展的代謝組學和藥物代謝組學方法與以整體觀念為核心的中醫學有著高度的相似性。以中醫證的本質研究、中藥整體效應評價為重點,中藥藥效的物質基礎及機制為研究脈絡,應用生物信息學、系統生物學和分子生物學的技術方法,從整體到細節,從細節又回歸整體,必定是打開中醫藥療效本質研究的一把鑰匙。
中西醫結合是我國醫療衛生事業的基本工作方針,也是我國長期施行的基本國策。西醫學的研究,注重從局部出發,針對人體結構,采取單方面的拮抗性治療;中醫學的研究,則著眼于整體,強調天地人一體,針對人體功能,采取多方面的調節性治療。中西醫結合,取二者之長,以共同應對疾病和健康風險,是醫學實踐的客觀需求和發展必然。而誕生于控制論、信息論、系統論基礎上的系統生物學,其動態、全面、系統的思維方法有望成為中西醫結合的橋梁。
21世紀初,生物技術的發展僅處于萌芽期,生物技術專業學生的就業和個人發展遠遠落后于人們對21世紀生物技術的期待,加上幾次上榜紅黃牌專業給生物技術專業蒙上了陰影。盡管近年來生物技術的迅猛發展,使生物技術專業的形勢大為改觀,但是社會上對生物技術專業的認知慣性依舊影響頗大。生物技術專業的學生多為報考其他專業被調劑而來,專業思想本來就不夠牢固,再加上中醫藥特色,學生經常對為什么要學這個專業感到迷茫。牢固生物技術學生專業思想,一定要緊密圍繞“三全育人”宗旨,實現上下聯動,給學生全方位展示中醫藥的優勢以及生物技術的發展態勢和廣闊前景。
生物技術屬于西醫的理論體系,中醫藥屬于中醫理論體系,兩種理論體系同時學習會引起兩種思維的碰撞,社會也有兩種體系爭論的雜音。生物技術專業融合中醫藥,要摒棄這些爭論,堅持以療效為基礎、以創新為靈魂,從師資隊伍、課程設置、課程教學、實踐教學等方面提升中醫藥元素,同時采取沉浸式、全覆蓋的教育模式,促進學生生物技術知識體系、創新能力和思維方式與中醫藥的深度融合。
為培養中醫藥需要的生物技術人才,廣州中醫藥大學建設生物技術專業,從師資隊伍、課程設置、課程教學、實踐教學等方面,不僅向更高人才培養標準努力,而且立體、全方位地融入中醫藥元素、突出中醫藥特色(見圖1)。
圖1 生物技術專業中突出中醫藥特色的策略
3.1.1 知識培訓
生物技術專業教師,部分畢業于中醫學相關專業,更多畢業于西醫或生物相關專業。對非中醫專業教師進行中醫藥知識培訓,開設中醫基礎理論、中醫診斷學、針灸推拿學、中藥學等課程,有助于提高其中醫思維、鞏固其專業思想。
3.1.2 中西交流
午餐會、校內學術報告、課題合作等方式,有助于促進中醫和非中醫教師進行教學和科研交流,增強其感情、知識交流,促成各類合作。
3.1.3 科研促進
設置專項啟動基金,鼓勵非中醫教師從事中醫藥科研;設置教師發展專項基金,鼓勵非中醫教師參加中醫藥學術研討會;建設中西醫結合中心實驗平臺,完善中醫藥研究的儀器、設備、技術和人員,實現共建、共享、共贏。
優化廣州中醫藥大學生物技術專業課程設置,嚴格遵守《生物科學類教學質量國家標準(生物技術專業)》,修訂生物技術專業培養計劃,加強中醫藥有關核心課程建設。中醫藥課程的設計主要考慮三個層次:第一,讓學生受到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熏陶;第二,給學生提供中醫藥基本理論和基本原理的學習機會;第三,讓學生學習中醫藥與生物技術融合理論,或者以后研究中醫藥時會涉及的一些學科。具體設置的課程如下。
國學概論:主要講述經、史、子、集的相關內容,促進生物技術專業學生了解中國傳統文化,培養學生的愛國情懷;
中醫藥學概論:涵蓋中醫基礎理論、中醫診斷學、中藥學和方劑學,使生物技術專業的學生掌握中醫藥基本理論和基礎知識;
中藥生物技術:使生物技術專業的學生掌握中藥鑒定、有效成分合成、中藥栽培方面的生物技術;
中藥化學:講授中藥化學成分的生源、研究方法以及修飾和改造;夯實生物技術專業的學生與中藥有關的化學基礎;
中藥藥理學:使生物技術專業的學生掌握中藥藥效、作用機制、藥代動力學的原理和方法;
中醫養生學:講授中醫養生的觀念、原則和方法,進一步促進生物技術專業的學生熟悉了解中醫體系和中醫應用;
中醫藥現代研究:通過講授和練習,使學生掌握中醫藥現代化的研究方法、文章課題撰寫方法。
3.3.1 中醫藥課題設計作業
在生物技術專業課程中布置作業,要求學生自由組成團隊設計科研課題,課題要求和課程內容相關并有中醫藥元素。如在細胞生物學課程中,設計的課題要求有細胞有關的內容和中醫藥相關內容。教師應騰出課時,全班其他同學和任課教師作為評委,組隊的同學進行課題介紹和答辯。
3.3.2 中醫藥文獻閱讀課
選取和課程內容相關、難度合適的中醫藥研究類英文科研文章,在課程的前幾周布置給學生閱讀。在學期快結束時,用1―2個學時講解這篇英文文章,講解時隨時點名提問學生,檢查學生對文獻的理解,并視學生對問題的回答情況,在平時成績中加分。
3.3.3 中醫藥與課程以及課程思政融合
在非中醫藥的生物技術專業課程中,挖掘并融入中醫藥元素。如在微生物學的“霍亂弧菌”一節講霍亂弧菌名字來源的時候,講此名出自《黃帝內徑 靈樞》五亂篇,因其“揮霍之間,便致繚亂”,故名霍亂;講“狂犬病病毒”一節時,講狂犬病最早在我國中醫著作《肘后備急方》中就有記載;在“呼吸道病毒”一節講連花清瘟膠囊等中藥在治療此類病毒的作用。以此融入中醫藥元素,潤物無聲地教育學生懂得中醫藥凝結了古人的智慧,歷史悠久、療效顯著,從而使學生產生對中醫藥的濃厚興趣。
為了提高生物技術專業學生的動手能力和研究能力,我們改造實驗室,并建立了24小時對本科生開放的、兼具教學和科研實踐為一體的專業實驗室。在實驗教學中,倡導教師探索自主式、合作式、研究式的實驗教學模式。為了提高學生中醫藥領域的研究能力,我們旨在建設中醫藥研究氛圍,讓學生在氛圍中學習;激勵與選優并舉,營造沉浸式、開放式的實踐教學方法。具體措施如下。
3.4.1 開放中醫藥實驗室
聯系中醫藥科研團隊,對生物技術學生開放科研團隊內部的組會、課題匯報、文獻閱讀等活動。廣州中醫藥大學開展本科生進實驗室活動,建立了本科生進實驗室網上系統,每年開放系統給低年級本科生網上填報申請,科研實驗室線下面試、線上錄取、線下開展實驗。建立拔尖人才計劃,在大學第二個學期,選拔5―10名優秀本科生,指定導師按照研究生培養體系進行中醫藥研究;同時建立相應的考核和退出標準。生物技術的本科生通過這種途徑已經進入多個開展中醫藥相關研究的科研實驗室。
3.4.2 中醫藥相關專業實習、畢業實習和畢業論文
生物技術專業的學生從三年級開始專業實習,四年級開始畢業實習和撰寫畢業論文。學校應向中醫藥科研團隊介紹生物技術專業的培養目的和培養過程,吸引科研團隊積極接收生物技術專業學生;匯總中醫藥科研團隊的簡介、聯系方式,供學生選擇;以此打通科研團隊和學生之間的聯系。給畢業論文指導導師為西醫出身的同學,同時配備中醫導師,導師之間相互交流,中西醫融合培養。
3.4.3 中醫藥實踐活動
構建研究生—本科生聯動機制,研究生給本科生開設講座,介紹中醫藥相關研究進展或技術;建立研究生對本科生的傳幫帶機制,研究生對本科生的實驗操作、論文設計等提供幫助。組織開展中醫藥研究的專業教師指導本科生用中醫藥研究課題參加創新創業計劃項目、挑戰杯、攀登計劃、基礎醫學課題設計大賽、全國大學生生命科學競賽等競爭類項目。
人才培養專業目標的標準應有四個來源:道德品質、學科知識、個人發展、行業需求,處理好這些關系,一定程度上決定了高校人才培養質量。道德品質在所有專業人才培養中都處于第一位,立德樹人也是所有專業的共同要求。新時代大學生的品德教育中,“愛國”為力量之源、“敬業”為成功之基、“誠信”為立身之本、“友善”為交往之道。在這些共性品德教育的基礎上,各專業還需有自己特定的德育需求。生物技術專業學生要敬畏自然、敬畏生命、尊重自然規律,尤其是尊重中醫藥的作用規律,同時還需培養探索未知、追求真理、促進國家科技跨越式發展的使命感。潤物無聲的課程思政,沉浸式育人的“三全育人”方案是培育學生樹立良好品德的有效途徑。專業教師發揮思想引領、行為示范和共同發展是一種品德教育的良好方式,也是促使生物技術專業學生樹立扎根中醫藥思想的重要方法。
生物技術專業在人口、健康、環境、糧食、資源、能源都有廣泛應用,不同學校的生物技術專業都有自己的基本定位以及特色,從而專注于應用生物技術的某些細分領域,這樣才能更好地提升學生的培養水平以及社會適應能力。建設本科專業特色要考慮該特色“人無我有、人有我優”,即特色為他人沒有,或者該特色本校更優;建設特色還需要符合社會的發展、行業需要和學科創新,促進專業的內涵式發展,建設本科專業特色更要考慮本校的文化、學術、技術的積累和沉淀。
中醫藥需要生物技術。中醫藥研究的各個方面都涉及生物技術,生物技術是連接中醫藥與現代醫學的橋梁。廣州中醫藥大學是我國首批四所高等中醫藥本科院校之一,在中醫藥臨床治療、中醫藥研究和中醫藥應用開發中都有著悠久歷史和雄厚沉淀。依托廣州中醫藥大學的一流學科建設,生物技術專業以中醫藥為特色。建設有中醫藥特色的生物類專業,滿足中醫藥行業需要和個人發展就顯得尤為重要。現在中醫藥高校生物類專業畢業的學生留在中醫藥領域的比例還較低,這與中醫藥本身的人才需求規模遠低于社會其他行業對此類人才的需求和就業導向需要加強有關,也說明在專業建設中還需貼近中醫藥行業的需要。要滿足中醫藥本身的人才需求,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是第一要素。具有中醫藥特色的生物技術專業,本身就具有學科融合的創新;培養具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高級人才是應用型本科人才的具體內涵,實踐在于練手,創新在于練腦。營造沉浸式、開放式的創新環境、培養學生動手能力和科研思維是創新的基礎;而培養學生對科研和創新的興趣,則是培養學生創新的主要動力。培養學生在中醫藥領域的創新,首先得讓學生了解中醫藥、對中醫藥感興趣。為此,教師可在大一開始就給學生啟蒙中醫藥的創新方法,鼓勵學生自由探索,讓學生感受到在中醫藥領域創新的成就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