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 燕
(上海東海職業技術學院 上海 201100)
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對實現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的教育初心和使命具有特殊的理論和實踐意義。改革和創新思想政治理論教育的方式和方法成為大學教育改革和創新的重要內容。將“以學生為中心”的概念和理念引入思想政治理論課(以下簡稱“思政課”)教學模式,從學生的角度重新整合立體化體驗式教學模式的各個要素,從教師“改”、教師“教”轉變成學生“要”和學生“學”,可以為目前的思政課教學模式改革注入生命力和提供全新的研究視角,也可以使教學模式和教學過程更符合教育發展的規律、學生學習和認知的客觀規律,提高思政課建設和改革的科學性和可行性。
思政課是立德樹人的核心工作。立德樹人首先要回答的問題就是我們要培養什么樣的人、為誰培養人以及如何培養人的問題,因此,以立德樹人為宗旨的人才培養尤其需要發揮思政課的育人優勢,從理想信念、價值觀培育、勞動教育以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等層面全方位推進育人工程。從教學的層面來講,思政課強調理論與實踐相結合,主張教學活動從教室里走出來,走到校園以外,走到社會中去;從傳統的課堂走出來,走到線上,走到各種新媒體的互動平臺上去;從每學期、每周的課表中走出來,走到專業學習、校園文化、學生日常生活中去……從育人的角度來看,思政課強調對學生進行價值引領和行動激勵,主張只要有學生的地方就應該有思想政治教育,只要有思想政治教育的地方就應該有價值引領,因而將教學活動與校園文化建設、社會服務實踐有機結合,實現全方位育人。
立德樹人的教育宗旨決定了思政課必須從傳統的、比較單一的教學模式中走出來,以前所未有的創新精神走向開放的、科學的教育新模式,從課程內容的設計、教學環節的安排以及教學效果的評估等各個方面全方位地推進思政課的教育教學改革。
“以學生為中心”的教育理念最早是由美國教育家約翰 杜威倡導的“以兒童為中心”的思想發展而來的。“教學是基于認識活動,由師生交互作用而進行的內容和意義建構的過程。”任何教學活動都是建立在主體關系上的交互式活動,有主體也有客體,有輸出也有輸入。在傳統的教學模式中,老師講、學生聽;老師教、學生學,在教育教學的主客體關系中,主客體的主觀能動性,尤其是作為客體的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沒有充分發揮。思政課由于其自身的特殊性,如強調意識形態性、重視價值觀的引領和塑造,往往給學生留下的印象是刻板的宣教。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現在的大學生擁有更多獲得知識的機會和渠道,在學習過程中越來越強調自主性和主觀體驗性。將“以學生為中心”的教育理念注入思政課教學,從學生的角度以問題引導式的方式開展教學,將聲勢浩大與潤物細無聲有機結合,做到有張有弛、有理有據。“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理念并不是完全摒棄集體式的、由教師主導的傳統教學方式,而是強調在教學活動中需要充分了解和尊重學生的特點和需求,充分發揮學生在學習活動中的自主性和積極性,從而使教學活動由教師到學生的單向運動轉化為教師與學生的雙向互動。
“知識的獲得是一個主動的過程,學習者不應是信息的被動接受者,而應該是知識獲取的主動參與者。”將“以學生為中心”的教育理念引入思政課教學改革就是要在教學活動的主體關系中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以思想引導和價值引領的方式逐步讓學生成為思政課教學活動中具有積極性、智慧性和創造性的活動主體,以主動體悟代替被動接受,讓學習成為快樂而充實的過程。在這個意義上,主體體驗性就成為思政課教學改革的重要價值導向,以積極的情感教化學生、以向上的興趣吸引學生、以正確的方法引導學生、以新時代的民族復興鼓舞學生,最終實現思政課知識講授、情感引導和行動激勵的層級目標,形成教學相長的共同發展模式。
美國教育家波利亞曾指出,學習最好的途徑是自己去發現和體驗。立體化體驗式教學模式就是在“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理念指導下,在思政課教學中形成學習者參與其中的、從多維度為學習者提供體驗視角和體驗機會的學習生態環境,讓學習者能夠多維立體地充實學習體驗,從而實現真學、真懂和真信。
那么,在思政課教學中該如何體現出立體化和多維體驗性呢?“立體化”主要強調教學過程應該具備時間和空間的雙重延展性,即實現課前、課中、課后有機銜接、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相輔相成、學校教育與社會教育相得益彰,讓整個教學過程在時間上、空間上呈現出立體多維的教學生態環境。“體驗式”主要是從教學設計和學習者學習需求的角度,通過在教學過程中創設或者實際進入一定的場景,讓真實場景呈現或再現教學內容,使學生在親歷的過程中理解知識、發展能力、產生情感并生成意識;通過師生互動的雙向學習方式,發揮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主體作用,讓學習者在掌握知識的同時激發自身的潛能;創建共享和應用的機制,讓學生在“做中學”,在走出傳統課堂之時用更豐富、更多樣的實踐教學來為理論教學助力,形成主動的“參與式”的學習環境。通過立體化體驗式教學模式讓思政課教學“活”起來、“動”起來,打造“行走的思政課”。
“行走的思政課”首先就要從傳統的課堂教學中走出來,從時間和空間上拓展和延伸思政課教學的時空維度。
推動信息化教學,開展智慧教學。運用“雨課堂”等信息化教學技術將教學內容在課前推送給學生,并在課后開展延續性的交流和互動以及與學生學習、生活密切相關的法律咨詢和心理咨詢,實現思政課隨時隨地隨心學,讓思政課真正實現“陪伴教育”。
通過主題活動,激發學習動能。發揮學生主動學習的積極性和創造性是實現思政課教學目標的重要保證。其中,將理論學習與實踐學習有機結合是思政課教學的必然趨勢。比如,在黨史學習教育活動中,教師可以通過實踐性課程活動的開展,如“黨在我心中”的繪畫和視頻制作,讓學生發揮自己的專業優勢,在完成一個個作品的過程中學習黨史、領悟思想;“家鄉的變化”主題展示,讓同學們重新認識自己熟悉的家鄉,在家鄉的變化中形成愛家、愛國的情感意識;組織學生黨史宣講團,通過集體備課、開展宣講,讓教育者先受教育,并且可以通過朋輩的力量增強黨史學習的效果;通過“法治在我心中”的演講比賽,學生在酣暢的比賽氛圍中學習法治知識、樹立法治理念。
改革課程考核方式,讓課程從評價體系上“活”起來。課程的教學過程呈現動態化,那么課程的考核方式也應該呈現同樣的動態化。過程性考核正是基于思政課教學過程的靈活性和延展性而采取的一種動態的課程考核方式。過程性考核不再簡單地以一張試卷來評判學生學到了什么,以分數的高低來評判學生學得好與壞。它更加注重參與性,是對自主學習的肯定,更是對思想政治理論教育成果的綜合性考查和評價。
紅色資源助力紅色教育。“行走的思政課”走出校園的最初嘗試就是從走進紅色場館和紅色教育基地開始的。紙上得來終覺淺,“重走長征路”“追尋奮斗的腳步”等一系列活動就是讓情境呈現或再現課堂上的教學內容,讓學生以身臨其境的方式“走”進歷史、“走”進紅色歲月,真看、真聽、真感受。
志愿者服務是“行走”的教育。思政課教育的目的從來都不只是知識的積累,更多的是價值的引領和行動的激勵。學生可以走出課堂、走出校園,甚至以一名普通社會服務人員的身份走進社會,做普通的事、幫助身邊的普通人。這樣進入式的社會體驗可以幫助學生更好、更直接地接受并實踐真誠、善良和美好,塑造知使命、擔責任的優良品質。
專業實習是“行走”的課程思政。課程思政與思政課程同向同行,專業的實習是學生以學生和職業人的雙重身份參與社會生活的特殊過程,這不僅是一個學習的過程,更是一個認知和思想成熟的過程。“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就是要讓學生會認知、會判斷、會生活。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在實習中形成的價值認知和判斷、培養起來的實踐意識和能力都比課堂教學具有更強的針對性和實效性。
信息化教學手段的運用,打通了線上線下育人的渠道。線上和線下應該是思想政治理論教育的兩個方面,在時間和空間上都不存在界限。“行走的思政課”要“走”通這段路程,實現線上線下有效融合,無論是在課堂互動還是在師生互動的層面,都要營造出立體的、現代的教育環境。
線上教學讓思想政治教育從來不缺位。經歷過疫情時期的線上教學,從一開始的手足無措、底氣不足到現在的線上精品開放課程遍地開花、各種優質教學資源豐富。線上教學與線下教學相融合越來越成為思政課課堂“行走”的另一個趨勢和維度。
首先,從思政課改革創新角度來看,將“以學生為中心”的教育理念引入思政課教學,打造立體化體驗式教學模式既是改革的成果又是繼續推進思想政治理論課建設和改革的方向和趨勢。“行走的思政課”有助于從多維度、多層面、多人參與的角度來推進思想政治教育,營造既生動活潑又效果顯著的育人環境,實現立德樹人的教育目標。
其次,從學生成長的角度來看,“以學生為中心”的立體化體驗式教學模式符合學生的學習和認知規律,有助于學生成長成才。教育應該尊重受教育者的學習規律,從受教育者的角度來布局教學內容、制訂教學計劃、設計教學環節,滿足學生的成才需求,幫助學生成為合格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
最后,從學校人才培養的角度來看,“以學生為中心”的立體化體驗式教學模式符合現在大學生知識習得渠道多元化、價值觀念影響因素復雜化以及思考和學習習慣自主化的成長特點,以引導代替傳教、以陪伴教育代替政治宣教,對提高大學生的政治素質、綜合能力以及一定的思想道德修養都具有重要的實踐價值。
本研究讓學生成為思政課教學中最具活力和創造力的活動主體,在尊重和發展的前提下讓師生互動成就教學相長,將“大思政”的理念與“開門辦思政”的路徑和方法有機結合,形成“全員、全過程、全方位育人”的思政教育生態是“以學生為中心”的立體化體驗式教學模式的價值追尋和現實目標。